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黄土高原景观是由厚层黄土堆积而成的高原景观。是一种特殊的地貌单元。中国黄土高原面积44万平方千米。海拔一般为1000〜2000m。其范围在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4个地理区:六盘山以西为陇西高原;六盘山与子午岭之间为陇东高原;子午岭与吕梁山之间为陕北高原;吕梁山与太行山之间为山西高原。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能源基地。100多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孕育了中国农耕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但因黄土土质疏松,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所以黄土高原地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致使流经黄土髙原地区的黄河成为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并形成“地上河”奇观。2100433B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 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中龄林土壤碳汇
以黄土高原26年生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对象,在调查了5个样地和测定125个碳含量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与造林对土壤碳增汇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研究的0~80cm土层范围内,26年生刺槐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4.093 kg.m-2)与荒地(4.533 kg.m-2)相比,减少了0.440 kg.m-2,说明黄土高原荒地刺槐造林不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密度。对土壤分层研究表明:荒山刺槐造林明显改变了原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表现为:在0~10 cm土层范围,有机碳密度显著提高(33.4%);在10~30 cm土层范围内,有机碳密度则明显降低(45.5%)。通过土壤层中总有机碳密度的研究显示,由于根系有机碳不断积累,林地总有机碳密度(5.214 kg.m-2)比荒地(4.688 kg.m-2)明显增加,土壤中总碳增汇率为11.2%,说明黄土高原刺槐造林具有显著的碳汇能力。
黄土高原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问题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的多沙粗沙区已建成了8.5万座大、中、小型淤地坝,以吴堡为界,多沙粗沙区的分布是南少北多,而坝库的分布情况正相反,是南多北少,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北部,坝库分布较少。以上情况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外,也有规划、政策、认识、投资等方面的原因,需要认真探究。针对多沙粗沙区的粗沙利用、砒砂岩地区筑坝技术、投资不足、兴建大型拦泥库、风沙入河及小水淤大水冲以及“十大孔兑”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黄土湿陷性评价(evaluation of loess collapsibility)是指系统地确定黄土的湿陷性,划分黄土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的类别,对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进行分级以及判定黄土湿陷性的起始压力等工作。
此外黄土的湿陷性评价还包括确定湿陷性黄土的分布范围、深度界限与厚度大小,区分湿陷性强烈程度及其在地层中的规律性等。 2100433B
从平面上看,黄土塬常呈花瓣状。黄土塬顶面平坦,坡度多为1~3°,边缘可达5°左右,周围为沟谷深切,黄土塬代表黄土的最高堆积面。现代侵蚀微弱,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农耕地所在。因受沟谷侵蚀影响,塬面的面积正在缩小。
黄土湿陷性(collapsibility of loess)是黄土的一种特殊的工程地质性质。黄土具有在自重或外部荷重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发生突然下沉的性质。引起湿陷的原因是因为黄土以粉粒和亲水弱的矿物为主,具有大孔结构,天然含水量小,具有粘粒的强结合水连结和盐分的胶结连结,在干燥时可以承担一定荷重而变形不大,但浸湿后,土粒连结显著减弱,引起土结构破坏产生湿陷变形。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