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黄土高原水循环与地质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由长安大学地测学院李同录教授负责。
2019年9月,黄土高原水循环与地质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2019年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100433B
黄土高原水循环与地质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围绕黄土高原地区水循环与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开展长期观测和研究,获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支持,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3篇,初步揭示了厚层黄土中水分运移规律、地下水对地表水入渗的动态响应及诱发深层滑坡机理,建立了水分运移和变化对黄土强度影响的理论模型,为黄土高原地区利用生态工程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104k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为14.65×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年...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 黄土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基于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问题,结合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地形和气候因素,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提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思路,总结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对策与建议。
简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
人类进入21世纪,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一直以来就是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目标,但其失败的案例却时常充斥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水土流失现象就是一种人类利用土地的不当造成的环境生态的破坏。在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要最为典型与严重。
(1)科研项目
野外站承担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5项,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产业技术体系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1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5项,总经费3800多万元。还承担了中国农科院协同创新、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院统筹及所统筹27项,总经费600多万元。
(2)科研成果
野外站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包括农业节水科技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农科院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杰出科技创新奖1项。获得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0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主编及参编专著7部,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制定地方标准4项。成果转化方面,对外提供技术服务150余次,成果转化总收益200多万元。为基层灌溉试验站技术骨干举办培训班 12次,培训人数 700余人。
野外站现有试验观测场面积160 余亩,拥有综合实验室(建筑面积1400 m2),蒸渗仪试验区(自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12台及带有廊道的非称重式蒸渗仪测坑72个),地面灌试验区、喷灌试验区和微灌试验区(面积约5000 m2),温室试验区(能够自动监测、控制环境条件的智能温室12间,联栋温室2000 m2),地中渗透仪试验区(拥有1m~5m深的测坑24个)。同时,野外站配套有较为齐全的办工和生活设施,包括办公室260m2、实验室1600m2、宿舍40间(80个床位),并配套建设有职工食堂、健身活动场所和设施,为试验人员在野外站开展灌溉试验观测和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野外站拥有在职固定研究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12人,助理研究员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0人;专业结构覆盖农田水利、农业生态、农学、农业气象、水资源、植物营养等领域,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骨干占70%以上,是一支多学科交叉,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合理,且以青年人才为主的思想活跃、积极创新的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