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htV型甲醛分析仪是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甲醛分析仪,是英国PPM公司最新的型号、仪器有温度和湿度补偿、消除了温湿度的干扰。
专门用于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劳动卫生和石化等领域检测低浓度甲醛含量的直读式分析仪。仪器采用电压型扩散电化学传感器,该仪器线性稳定,结果准确,精度高,抗干扰性强,超长使用寿命,操作简单,可以用ppm和毫克/立方米两种单位显示,无消耗材料,自动调零。
(2)电化学传感器(专利):甲醛分析仪采用先进的电化学传感器技术来确定大气中甲醛的浓度,传感器由两个贵金属电极和一个电解组成。该分析仪使用高科技集成电路以确保它的可靠性。
(3)串行接口:通过这个接口可将分析仪和个人计算机联结起来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国内外同行无法做到的。
(4)手掌式,现场测量不用其它任何辅助试剂,国内和国外的同类产品在测量精度和检测下限都无法和它比较。
甲醛分析仪采用电压型控制扩散电化学传感器,该仪器线性稳定、结果准确、精度高、抗干扰性强、超长使用寿命、操作简单。
甲醛分析仪具有密封性良好的滴定池,所有的密封件均采用高度稳合的模具生产,使滴定过程与外界完全分开,自动给排液系统能自动更换溶剂或排除废液,避免了化学试剂与人体的接触。
甲醛分析仪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科研机构等行业。能对烟草、造纸、食品、茶叶、饲料、谷物、化工原料、制药原料、纺织原料等样品所含的游离水份进行含量测试及数据打印。
甲醛测定技术应用新的数据通讯技术及基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控制软件开发推出的新一代水份仪,可以根据样品进行滴定精度和滴定速度自行调节,方便快速,高精度测试不同范围水分含量;根据实验的环境条件,可以设置“自动”或“手动”飘移值背景扣除,确保分析结果更为准确;可以根据不同卡尔费休试剂标选择“自动”或“手动”终点识别。
高精度标准的活塞式滴定管及防扩散滴定头,确保高精密的电位滴定。滴定管的推嵌式设计,使它在任何时候都能轻松、快速地更换。滴定反应瓶的模块组合大大降低了反应瓶等消耗件的成本,使水份仪的消耗品成本极低。
1、 仪器名称:甲醛检测仪
2、 仪器型号:Formaldemeder htv
3、 量程范围:0.01-10ppm(标准配置)
根据用户需求可扩展0.01-20ppm,0.1-80ppm两种量程档位
4、 分 辨 率:0.01ppm
5、 特 性:带有温湿度补偿,可直接显示湿度,无消耗材料,自动调零
6、 显 示:以ppm和mg/m3两种单位显示,LCD显示屏,直接读数
7、 数据连接:可连接电脑,存储打印数据
8、 电 池:9V碱性电池
9、 尺 寸:150×80×34mm3
10、重 量:270g
具有以下的特点:1.不受高湿度和温度影响,具备补偿功能,采用标准配置包括一支甲醛校正源(有效期半年)和操手册,只需数秒钟就能完成校准程序。2.单键操作,能够快速采样,快速恢复时间,选配的PC遥控软件用...
如果显示值是0.020左右是正常的。因为环境中甲醛广泛存在。如果数值过高需要做校准。机器时间长了就要送到厂家做校准了。苏州申贝仪器有限公司是ppm甲醛检测仪的理你可以联系下。
大约在11000左右吧,我们公司购买过,貌似是找一个叫北京华仪通泰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基于单片机的室内甲醛检测仪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室内甲 醛检测仪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室内甲醛检测仪的设计 摘要: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其中甲醛的危害更是亟待解 决的问题。因此,测定室内甲醛含量也成为一个具有意义的研究。 本设计主要针 对居民住楼的甲醛含量可能超标设计的。 设计采用电化学甲醛传感器作为数据的 感知部分,电化学甲醛传感器器较其他的甲醛含量检测方法操作简单, 成本相对 较低,适合用于实验的研究和室内甲醛含量的检测。 该甲醛含量采集系统能够达 到 0.01mg/m3的精度,并且将结果用液晶屏显示出来, 当甲醛含量超过设定标准 是发出警告。 关键词: MSP430 电化学传感器 甲醛含量 一 方案设计 实验以 MSP430F149单片机作为系统的核心, 通过按键控制液晶显示和驱动放 大电路。 1.1单片机的选择论证 方案一:采用 MC68HC05/08系列单片机对系统进行控制。 其乘法和除法指令 给
基于STC单片机的室内甲醛检测仪的设计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 I 1 绪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