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环境保护法》第四章对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了总结,并作出了11条规定。目前我国环境管理的制度措施主要有八项,即:(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三同时"制度;(3)排污收费制度;(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6)排污许可证制度;(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8)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下面重点介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五项,其余的略述。
为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严格控制新的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1986年3月26日全国保护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共25条,附录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提要"。该办法适用于中国领域内的工业、交通、水利、农林、商业、卫生、文教、科研、旅游、市政等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它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各级计划、土地管理、基建、技改、银行、物资、工商行政部门都应结合该规定将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计划。执行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对扩建、改建、技改工程必须对原有污染在经济合理条件下同时进行治理。建设项目建成后其污染物的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和符合环境保护的有关法规。该办法还具体规定了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有关法规。该办法还具体规定了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审批权限,以及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实施资格审查的制度。
这项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即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项目以及一切引进项目,包括区域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制度。
(2)规定了评价的时机,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必须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
(3)规定了负责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体,即开发建设单位。
(4)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的基本内容。
(5)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包括填写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编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筛选程序;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程序。
(6)规定了承担评价工作单位和资格审查制度。
(7)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资金来源和工作费用的收取。
(8)规定了其它配套措施。如"三同时"制度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项目的决策、项目的选址、产品方向、建设计划和规模以及建成后的环境监测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80年代末,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又有了新的发展,过去的那种单一项目的孤立评价开始逐渐转向区域性的综合性评价,这种转变不仅适应了我国区域性经济开发的需要,而且为环境污染的区域性防治,尤其是为推行区域总量控制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也为经济合理的解决区域环境问题和大系统的多方案优化决策创造了条件。
所谓"三同时"是指新扩改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环保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制度是我国早期一项环境管理制度,它来自70年代初防治污染工作的实践。这项制度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控制新污染的道路上迈上了新的台阶。在全面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1986年又对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由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具体规定了"三同时"内容。
《环境保护法》第28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缴纳超标准排污费负责治理",征收的超标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的防治,不得挪做他用。《水污染防治法》第15条又进一步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不超标的污水)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
所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就是把城市环境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采取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的战略、手段和措施,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规划、综合管理、综合控制,以较小的投入,换取城市环境质量最优化,做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以使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是由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它不仅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定量化、规范化,而且增强了透明度,引入了社会监督的机制。因此,这项制度的实施使环保工作切实纳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
1. 定量考核的对象和范围
根据市长要对城市的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主要对象是城市政府。考核范围分为二级。
(1)国家级考核。 是国家直接对部分城市政府在组织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城市环境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的考核。目前,国家直接考核的城市有32个,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省会及自治区首府(除拉萨市和台湾省外)25个,此外还有桂林、苏州、大连3个城市。
(2)省(自治区)级考核。各省、自治区考核的城市由省、 自治区人民政府自行确定。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省、自治区考核的城市达242个。
2. 定量考核的内容和指标
定量考核的内容: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四方面,共27项指标,总计100分。
其中,(1)考核城市环境质量的指标有7项,计30分。包括: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平均值、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氮氧化物年日平均值、饮用水质达标率、城市地面水水质达标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和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
(2)考核城市污染控制能力的指标有9项,计34分。包括: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汽车尾气达标率、民用型煤普及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处置率。
(3)考核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的指标有6项,计20分。包括: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集中供热率、城市气化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4)环境管理的指标有4大项6小项,计15分。包括: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环境保护机构建设、"三同时"合格执行率、排污费征收面、排污费征收率、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对排污的种类、数量、性质、去向、方式等的具体规定,是一项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
1.排污申报登记
排污申报登记是排污许可证的基础工作。目前,各地一般要求申报如下内容:(1)排污单位的基本情况;(2)生产工艺、产品和材料消耗情况(包括用水量、用煤量);(3)污染排放状况(包括排种类、排放去向、排放强度);(4)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5)排污单位的地理位置和平面示意图。
各单位的申报登记表报齐后,环保部门组织汇总建档。汇总的主要内容应有:(1)各类污染物日排放量;(2)各类污染物年排放总量;(3)按污染物排放量大小对申报单位排序编号;(4)绘制区域性污染物排放状况示意图,提出各排污口位置、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等;(5)对各申报单位的排污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确定重点污染物控制对象;(6)建立污染申报登记档案库。
2. 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规划分配
确定法律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后,分配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是发放和管理排污许可证最核心的工作。一个地区要想科学地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并合理地分配污染物削减指标,就必须对当地的环境目标、经济发展,财政实力、治理技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大气污染总量控制主要考虑能源结构、能源消耗量及燃烧方式等因素;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考虑流域、区域水量水质等状况,总用水量和总排水量等因素;固体废弃物排放种类和总量,以及运输等因素。
3. 审核发证
排污许可证的审批,主要是对排污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口位置、排放时间加以限制。每伸污染源分配的排污量之和必须与问题控制指标相一致,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需要确定排污许可证的类型(临时或正式两种),与领取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协商对话,最后颁发许可证。颁发许可证可以采取公开、公证形式,赋予其严肃性。排污许可证的审核颁发工作,应由专人管理,从申请、审核、批准到变更均应建立完整的工作程序。
4. 许可证的监督管理
(1)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应从人员结构、 职能、管理制度和程序等方面考虑,建立一整套许可证管理体系,整个体系应具备组织严密、管理灵活、运行可靠的特点,确保许呆证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
(2)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主要从二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许可证制度的协调关系考虑,如许可证制度与"三同时"和排污收费的协调关系等;二是从许可证制度本身出现的一些客观问题去考虑,如总量指标的确定,指标分配和有偿转让等问题。
(3)问题监督规范化,抽查监督制度化。在推行过程中,要抓住总量计量与监督检查这二个中心环节。要完善各排污口的总量计量系统,并统一总量计量技术;此外,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督性检查,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
行政手段主要指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力,制定方针、政策,建立法规、颁布标准,进行监督协调,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行政决策和管理。主要包括环境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同级政府机关报告本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对贯彻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组织制定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政策、工作计划和环境规划,并把这些计划和规划报请政府审批,使之具有行政法规效力;运用行政权力对某些区域采取特定指施,如划分自然保护区,重点污染防治区,环境保护特区等;对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交通、企业要求限期治理,甚至勒令其关、停、并、转、迁;对易产生污染的工程设施和项目,采取行政制约的方法,如审批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书,审批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三同时”设计方案,发放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各种许可证,审批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生产、进口和使用;管理珍稀动植物物种及其产品的出口、贸易事宜;对重点城市、地区、水域的防治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或技术帮助等。
法律手段环境管理的一种强制性手段,依法管理环境是控制并消除污染,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环境管理一方面要靠立法,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作法,全部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强制执行;另一方面还要靠执法。环境管理部门要协助和配合司法部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犯罪行为进行斗争,协助仲裁;按照环境法规、环境标准来处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对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提起公诉,甚至追究法律责任;也可依据环境法规对危害人民健康、财产,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个人或单位给予批评、警告、罚款或责令赔偿损失等。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国家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规和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等所组成的环境保护法体系。
经济手段是指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控制生产者在资源开发中的行为,以便限制损害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奖励积极治理污染的单位,促进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环境管理杠杆作用。方法主要包括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对积极防治环境污染而在经济上有困难的企业、事业单位发放环境保护补助资金;对诽放污染物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单位,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征收排污费;对违反规定造成严重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处以罚款;对排放污染物损害人群健康或造成财产损失的排污单位,责令对受害者赔偿损失;对积极开展“三废”综合利用、减少排污量的企业给予减免税和利润留成的奖励;推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征税制度等。
技术手段是指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牢,又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来达到保护环境目的的手段。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包括制定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环境监测、环境统计方法,根据环境监管资料以及有关的其他资料对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编写环境报告书和环境公报;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交流推广无污染、少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及先进治理技术;组织环境科研成果和环境科技情报的交流等。许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涉及到许多科学技术问题,所以环境问题解决的好坏,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能及时发现环境问题,而且即使发现了,也难以控制。例如,兴建大型工程、因湖造田、施用化肥和农药,常常会产生负的环境效应,就说明人类没有掌握足够的知识,没有科学地预见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反作用。
宣传教育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环境宣传既是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又是一种思想动员。通过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展览、专题讲座、文艺演出等各种文化形式广泛宣传,使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提高全
民族的环境意识,激发公民保护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把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变成自觉行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从而制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环境教育可以通过专业的环境教育培养各种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提高环境保护人员的业务水平;还可以通过基础的和社会的环境教育提高社会公民的环境意识,来实现科学管理环境以及提倡社会监督的环境管理措施。例如,把环境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从幼儿园、中小学抓起加强基础教育,搞好成人教育以及对各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普及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等。
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基本职能。广义是指在环境容量的允许下,以环境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防止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
由于环境管理的内容涉及土壤、水、大气、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环境管理的领域涉及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环境管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各个部门,所以环境管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主要内容可分为三方面:1、环境计划的管理:环境计划包括工业交通污染防治、城市污染控制计划、流域污染控制计划、自然环境保护计划,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宣传教育计划等;还包括在调查、评价特定区域的环境状况的基础区域环境规划。2、环境质量的管理:主要有组织制订各种质量标准、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督捡查工作,组织调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以及预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3、环境技术的管理:主要包括确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防治技术路线和技术政策;确定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组织国内和国际的环境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等。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即在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解决开发与环境的冲突,期使经济成长与环境保护达到平衡。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类活动加以纠正,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冲突,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促类形成更发展更进步的新文...
第一章 总则 办公场所是员工从事经营管理的劳动场所,公司努力创造一个...
新版环境管理体系8.1条款对应04版的4.4.6,运行策划及控制。这可查的多了,包括外程、(水、气、声、渣)的处理等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控
10-1 第十章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控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愈来愈严重, 这一问题已引 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企业应对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有效的治理, 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要求, 保护 当地自然和生态环境。为了实现发展生产、增产不增污、环境保护的目标,提出 以下环境管理及监测要求。 10.1 施工期环境管理和监控计划 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和监控计划包括施工管理队伍中环境管理机构的组成和 任务、施工方案的审查、 施工期环境监察制度的建立和施工结束后有关污染控制 方面的验收内容等。 10.1.1 管理机构的组织和职责 施工期环境管理监督小组的成员包括: 施工单位的环保监察员、 监理工程师 和建设单位的环境管理人员。 施工期施工场地内外有关施工活动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均由施工单 位负责,由工程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进行检查
(环境管理)济钢初始环境评审报告
1 初始环境评审报告书 上 卷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 2002.04 2 序 初始环境评审是贯彻 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建立环境管理体 系前期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初始环境评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所建 立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实际, 是否有效、可行。初始环境评审是组织 明确环境管理现状、 摸清家底的一种手段, 是对体系的环境问题、 环境因 素、环境影响、环境行为及有关管理活动进行的初始综合分析。 初始环境 评审的目的,就是识别和评价出组织的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 识别和 获取适用于组织的环境法律、 法规及相关要求; 总结组织原有的环境管理 经验和存在问题,为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环境方针、目标、指标和环 境管理方案提供依据。在山东省环科院咨询专家的指导下, 按照总公司“双 贯标”工作计划安排, 从三月二十日到四月三十日, 我们在二十七个生产 单位和三十二个职能处室范围内
《环境管理学》第一版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环境类专业"九五"规划教材。第一版发行了10万册左右,作为高等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本科课程教材,它给读者介绍了环境管理有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念、基本理论和方法,起到了一定的入门作用。第一版刊印于2000年6月,书中的认识和资料则是1999年甚至是1998年以前的,迄今已有七、八年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在前进,人类社会的认识在深化,人类社会对自己“环境行为”的“管理”也在飞速地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因此,修订第一版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根据编者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科研成果以及环境管理学领域最新进展全面修订而成的。由于国内外环境管理有了许多新的实践,也由于《环境管理学》的教学有了许多新的实践,因此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作了较大的改动,修订的主要思路和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明确了环境管理学的学科定位,认为环境管理学在学科层次上与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相并列,都是环境学的分支学科。将环境管理的主体扩展为政府、企业、公众三个方面,其管理对象是涉及环境的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三个管理主体和三种行为构成了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还从环境社会系统物质流控制、环境行为调整、环境观念转变三个层次论述了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作用。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将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概括为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管理科学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认为吸取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在成熟理论、方法和和范式,进行“管理科学化”,是环境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而提出环境管理的四个基本原理: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共赢原理、冲突协同原理和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
(图)环境管理学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和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分为政策方法和技术方法两大方面。前者是指政府、企业和公众为达到环境管理的目标而制定和采取的一些制度、规则和手段;技术方法则是为环境管理提供基础和保证的技术方法。
(图)环境管理学
(图)环境管理学
第五章到第八章分别论述了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认为它们是环境管理的四大领域。这四大领域是依据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流动的基础框架而划分出来的,是根据这一基本理论模型构建出来的环境管理内容体系。(图)环境管理学
(图)环境管理学
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环境管理简介”从各国环境管理概况、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制度、环境投资、各国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第十章简要介绍了全球环境管理情况。
(图)环境管理学
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除了章节作了很大的调整,内容作了很多的充实与更新外,还在正文之外补充了很多“阅读材料”。补充这些“材料”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能较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正文中的相关内容。
(图)环境管理学
与本书配套的电子教案目前正在编写之中,预计今年9月份左右可以正式出版。本书中的大部分文字、图、表、阅读材料都在电子教案中用更加形象和生动的MS PowerPoint格式重现出来,并制做成分章节的课程教案,以便于授课和学习。另外,还在电子教案中补充了一些阅读材料的详细内容,一些环境管理的典型案例,以及环境管理常用的数据资料。电子教案将为使用本书的老师和同学提供不少方便和帮助。
本书及配套的电子教案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及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使用。
根据2018年5月期刊官网显示,《中国环境管理》被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学术期刊评论数据库数据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AMI)来源期刊。
根据2018年5月12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环境管理》出版文献量为987篇。
根据2018年5月12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环境管理》载文量为644篇。
根据2018年5月12日中国知网显示,《中国环境管理》总被下载140122次、总被引223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03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822。
根据2018年5月12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国环境管理》被引量为587,下载量为6059。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期刊影响因子为0.51。
环境管理学以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环境管理学认为,环境管理的本质是“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管理学包括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环境计划管理等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