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年来杭州市城市交通规划成果的阶段总结与归纳。全书以交通规划论为先导,分别从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为先导,分别从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发展规划、近期交通建设规划四个篇章着手进行阐述,对杭州交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量化指标。本书内容涉及杭州市城市交通现状、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交通发展战略、近远期对外交通和道路网规划、“公交优先”为导向的公共交通规划、静态交通布局规划和人行过街设施规划;并针对旅游城市特点,提出解决西湖风景区交通问题的对策。本书试图通过近期及远期城市交通规划的实施,构建以人为本、公平共享、法制有序、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环境友善的和谐交通体系。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设计、科研和管理的工作人员参考,也可用作高等院校交通规划等专业的参考用书。2100433B
电力企业发展战略如下:1安全生产战略电力企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也是电力企业的战略发展内容之一,电力企业必须持续性的加大安全生产管理投入,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树立全员性的安全...
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国内的地产公司也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广大地产公司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结合实际建立公司的发展战略并切实执行。本文以一地产公司为例,来探讨了发展战略的建立过程。1 企业...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如施工企业、咨询公司和管理部门等发展战略各有侧重和不同,造价工程师首先应恪守职业道德,充分理解公司的发展战略,才能在工作中落实公司的发展战略。
概念规划与广州城市发展战略
【文章编号】 1002 - 1329 ( 2001 ) 03 - 0020 - 03 概念规划与广州城市发展战略 赵民 熊馗 【摘要】 结合广州城市总体发展 概念规划的实践 , 阐述了对概念 规划的一些基本特点的认识 , 并 简要地介绍所提出的广州城市总 体发展规划的若干基本观点和概 念 。 【关键词】 概念规划 ; 广州 CONCEPT PLA NNI NG A ND THE DE VE LOPME NT STR ATEGY OF GUA NGZH OU ZHAO Min , XION G K ui ABSTR ACT: This paper gives some ideas of the concept planning and the general planning of Guangzhou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its practice. KEY
(发展战略)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1 东莞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2 项目背景 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这里将成为 21 世纪卓越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区域核心城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 中小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不断进行。 从 1991 年至 2000 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 50%以上的 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 2846.81 亿元,占全部工业 总产值的 17.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社会经济发展 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 2000 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 值 493亿,“五普”人口为 645万,其中户籍人口 153万。但从发展竞争能力上, 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 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阶段的 特征,距现代城市化的要
第1章 绪论
1.1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
1.2 我国城市交通发展历程
1.3 现代城市交通发展趋势
1.4 本课程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城市交通基本知识
2.1 行人
2.2 车辆
2.3 交通流
2.4 路面
2.5 城市交通规划
第3章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3.1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内涵、作用和意义
3.2 国外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
3.3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分类
3.4 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实践
3.5 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第4章 城市交通调查与分析
4.1 城市交通调查
4.2 现状特征分析
4.3 现状评价与问题诊断
第5章 城市交通需求预测
5.1 一般程序与预测内容
5.2 四阶段预测法
5.3 城市社会经济和机动车保有量预测
第6章 城市对外交通
6.1 铁路
6.2 公路规划
6.3 水运
6.4 航空
第7章 城市道路网
7.1 概述
7.2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
7.3 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
7.4 城市道路网布局规划
7.5 快速路系统规划
第8章 城市道路线形
8.1 道路平面规划设计
8.2 道路纵断面规划设计
第9章 城市道路横断面
9.1 概述
9.2 机动车道
9.3 非机动车道
9.4 路侧带
9.5 路缘石与分车带
9.6 路肩与边沟
9.7 道路横坡与路拱
9.8 城市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
9.9 桥梁、隧道的横断面布置
第10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
10.1 平面交叉口
10.2 环形交叉口
10.3 立体交叉口
第1l章 城市慢行交通
11.1 步行交通规划
11.2 自行车交通规划
第12章 城市公共交通
12.1 概述
12.2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基本框架
12.3 常规公交车辆规划
12.4 常规公交线网规划
12.5 常规公交场站规划
12.6 公交专用道(路)
12.7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
12.8 出租汽车规划
第13章 城市货运交通
13.1 概述
13.2 城市货运规划
13.3 城市货运道路规划
13.4 物流中心规划
第14章 城市道路公用设施
14.1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
14.2 城市停车场
14.3 城市公共加油(气)站
14.4 城市道路照明
14.5 道路绿化
14.6 城市管线的布置
第15章 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
15.1 分析内容
15.2 相关概念
15.3 交通影响分析技术
第16章 城市交通管理
16.1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
16.2 交通系统管理
16.3 交通需求管理
16.4 交通管理保障体系
16.5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参考文献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新版)》出版已6年了。6年来,我国城市和城市交通有了更为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在《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新版)》的编著中,虽然对城市发展的新规律有所研究,在理论上有新的认识,但由于对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尚在深入研究中,还没有得到成熟的意见,也就没有纳入教材的修改之中。
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我仍然不断参加许多城市的规划评审和培训服务工作。在服务工作和与各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交流中,得到了大量的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的信息,了解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许多新的发展、新的情况、新的进步和新的问题,对城市新的发展规律有了新的更为成熟的认识。经验和教训应该总结,教科书也要与时俱进,面对规划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规划理论和规划思想上的欠缺和规划设计的程式化浮躁心态,要进一步强化教科书的理论性及与实际工作的结合,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因此,有必要对《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新版)》进行修改、充实和提高。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013版)》是对《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新版)》的较为系统的重新整理,并做了较大篇幅的修改。《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013版)》特别强化了对第1章规划思想和规划理论的修改,进行了新的探讨和论述,进一步清晰地论述了城市用地布局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在城市整体上和不同层次上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论述了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的规划思想和规划方法的认识;提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标本兼治”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对各章节都有相同的整理和补充,还将本书各个章节与新国家标准和规范进行了一次校核。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013版)》是对近十年我国城市发展、交通和规划的新变化、新规律的新认识和新经验的总结。《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013版)》的修改使得本书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也将更具实用性。
从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对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基本的认识:一是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解决要从城市用地布局结构的变革入手,就是要把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结合起来,做城市规划必须要研究城市交通问题,搞城市交通必须要研究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现代道路交通系统模式一定要与城市的用地布局模式相匹配,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要立足于为城市用地所产生的交通需求服务。否则这个城市的规划搞不好,城市交通也搞不好;二是现代城市交通的组织与规划必须要有交通分流的思想,现代城市道路必须要进行功能分工,必须要与道路两旁的用地性质相协调,实践证明我国城市中的交通混乱无不与此相关。规划工作者只要把握这两个基本认识,就能找到规划的方向和解决规划与交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文国玮2013年2月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013版)新版序早在1991年,文国玮同志就著有《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一书,该版本出版后就广为传播,为教学单位和规划设计部门所参照采用,并于1996年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材。2001年出版的《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是在原书基础上更新、发展的第二个版本。现在出版的实际是第三个版本了,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个版本的出版历程也是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期间我国城市生活日新月异,产生城市交通的各种活动和工业化初期的城市已不可同日而语,城市交通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交通越来越复杂,城市交通和城市规划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可以讲,如果不懂得交通就搞不好城市规划;而同样不懂得城市规划也很难搞好城市交通规划。因而,在学习和从事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这两个专业时,都需要有一本全面系统和综合融贯的教科书。
鉴于上述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的需要,文国玮同志根据身跨两个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对2001年的版本又作了大篇幅的补充和修正,书名未改,但新增加和加重了有关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城市交通管理、交通枢纽规划设计等内容,增辟了若干章节,看起来全书更为完整和严谨,更为切合实际工作需要,是有关城市规划专业和城市交通专业更有实用参考价值的一本教材和参考书了。
总的看来,作为教学和科研能在已有成果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是当今值得提倡的可贵精神,特别是为不断发展的城市科学工作者所应当努力和发扬的。2007年元旦
周干峙: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设部顾问、原副部长,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新 版 前 言《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已出版5年多了,追述该书的前身——《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已有15年的历史了,再追述其初稿——《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设计(试用教材)》(清华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1986年印刷)已有20年的历史了。20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规模成倍地增大,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人们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城市规划更为关注。与此同时,城市问题也日益尖锐,特别是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城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头等重要的大事。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城市交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不断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寻求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办法。然而,在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我们仍然不时地在犯错误,仍然在给城市今后的发展制造障碍。
城市规划需要科学性。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要从专业教育开始,在实践中再认识、再学习、再总结、再提高。教学上的科学性尤其重要,我们的专业教育必须讲求科学,面向实际,不能迁就现实中的问题。5年多来,在教学和参加城市规划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对城市交通及其规划中存在问题的不断的反思,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偏差和失误都是由于对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不深、了解不够所造成的。加强城市规划基础理论方法的学习,用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的基本理论去认识城市新的发展和发生的新的问题,仍然是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适应城市发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由之路。而教学上则要认识正本清源的重要性,注重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去传授专业知识。
本书之所以称为新版,是因为对上一版作了较大的修改、调整和重要的补充,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学科现代化的需要,体现在规划思想、规划方法和理论上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是要力图指出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领域中若干理论和思想上的误区;同时要与新的法定规划编制办法相衔接,并以科学的态度与相关的规划设计规范相衔接。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是与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密切相关、紧密结合的,树立这一基本思想是搞好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关键所在,也是治理城市交通的关键所在。本书着力阐述科学的规划思想的发展,论述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的关系,介绍把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与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结合起来的科学的规划分析方法和规划设计方法,有别于其他关于城市交通与道路设计的专著。本书不但适用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习,而且也有益于城市交通和道路规划设计专业的学习。
新版修订和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城市道路网形态与城市布局发展形态的关系,各级道路间距与城市布局结构的对应关系,城市客运系统整体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设施的规划,城市交通管理与交通组织规划等。
科学是无止境的,一本书只能代表一个阶段的成果,我愿与我们的同行共同努力,让我们的教材建设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科学化。文国玮2006年10月于北京原版序城市是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信息中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城市作为经济、社会的有机综合体,城市交通是维系城市有机整体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通畅的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发展、用地开发、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城市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交通结构和运输方式尚欠发达。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城市机动车增长很快,城市中的非机动车,特别是自行车占很大比重,市区人口密集,行人众多,形成了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城市交通特点;加上许多城市的用地布局和路网结构不尽合理,尚处于调整和改善的过程中,增加了交通规划和组织管理的复杂性。面对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日趋突出的交通问题,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者和从事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员正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为缓解交通矛盾,提高和改善城市道路交通运转效能做出贡献。
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是要控制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二是合理安排与调整城市用地布局,逐步形成合理的路网结构,处理好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枢纽点的衔接;三是采取合理的城市交通政策,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搞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规划,形成合理的城市用地布局和路网结构,是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基础。
《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在1991年《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一书的基础上修订,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的角度,探求把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与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景观规划、建筑设计等结合起来,综合论述,相互融通,是一本值得阅读的教科书和专业用书。该书对古今中外的城市规划实践和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根据作者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经验,从道路系统规划的角度,进行了颇有见地的分析论述,结合国情针对现代城市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它还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分析,帮助读者去理解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具有实用价值。该书的出版,为城市规划教学和理论研究园地增添了新的花朵。愿它在众人的进一步精心培植下茁壮成长。
赵士修2000年8月8日于北京原 版 前 言交通是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之一,作为城市交通载体的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设计、城市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建筑设计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把上述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协调城市各方面的功能要求,才能取得城市协调、经济、有秩序运转的整体最佳效益。
因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不能就道路论道路,必须理顺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并与城市景观环境规划、建筑设计、道路设计相互配合。同样,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城市景现环境规划,乃至建筑设计也必须考虑城市交通问题,理顺与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关系。因此,一个城市规划工作者,一个从事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规划师,以及从事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必须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并熟练地掌握有关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本书就是一种尝试,一种基于上述思想的尝试。
作为规划师,不一定要很深透地去了解和掌握交通规划、道路设计等工程技术性的理论和方法,而应掌握统筹全局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在全局观念下协调各个方面的基本技能。所以,特别是对于与道路系统规划关系最为密切的道路设计,本书介绍一些简易的方法便可得到规划所要求的最基本的技术数据,并为详细设计确定最基本的规划原则和要求。而进一步落实于建设则是“工程设计”工作,“规划”不应该包揽一切。
笔者所著《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设计》1991年出版后,受到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好评,并于1996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材评选建设部二等奖。为配合清华大学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教材建设,在这次修订中,除了必要的内容更新外,还融入了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增加了道路网系统性分析及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评析方法等内容并更名为《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期望本书既能有益于开拓眼界、明确规划思想,又能对规划设计工作具有实用价值。
科学是无止境的,直至本书脱稿之时,笔者仍感到有许多问题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研究、探索和论述。因此,我衷心地希望同广大读者、城市规划界的同行一起,在城市规划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实践中面向未来,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文国玮2000年7月于北京
第1章总论
11.1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的基本概念1
1.1.1城市综合交通1
1.1.2城市道路4
1.2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理论的发展4
1.2.1中国古代的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5
1.2.2近、现代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理论的发展17
1.2.3城市发展与城市道路系统发展的基本关系38
1.3现代城市交通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思考41
1.3.1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思想的更新42
1.3.2现代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思考47
1.3.3现代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与用地布局协调关系的思考52
1.3.4现代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思考58
1.3.5现代城市客运交通系统规划的思考60
1.3.6城市交通影响分析与评价62
1.4我国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和对策62
1.4.1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62
1.4.2中国城市交通问题分析64
1.4.3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理念与对策67
1.5城市交通分类70
1.6城市道路分类72
1.6.1城市道路的基本属性和称谓72
1.6.2国标(作为城市骨架)的分类73
1.6.3按道路功能的分类74
1.6.4新形势下按交通目的分类的思考76
第2章城市交通规划782.1交通因素78
2.1.1用地78
2.1.2人79
2.1.3车81
2.1.4路81
2.2交通流理论82
2.2.1机动车交通82
2.2.2自行车交通86
2.2.3步行交通88
2.3交通调查分析92
2.3.1交通量调查92
2.3.2OD调查97
2.4交通规划方法104
2.4.1出行生成(trip generation)104
2.4.2出行分布(trip distribution)104
2.4.3出行方式划分(modal split)107
2.4.4交通分配(traffic assignment)108
2.5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新方法研究思路112
2.5.1规划方法改进与创新的思路112
2.5.2新方法的规划策略112
2.5.3调查分析方法的改进113
2.5.4从城市交通的角度对城市规划用地和路网布局进行调整的案例115
第3章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173.1概述117
3.1.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17
3.1.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121
3.1.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指标问题121
3.2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置123
3.2.1城市干路网类型123
3.2.2城市道路网的结构分工和功能分工128
3.2.3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131
3.2.4城市交通枢纽在城市中的布置137
3.3城市道路系统的技术空间布置143
3.3.1城市道路网密度143
3.3.2各级城市道路间距和交叉口间距144
3.3.3城市道路红线宽度144
3.3.4城市道路横断面类型146
3.3.5疏通性道路进出口的设置149
3.4城市专用道路系统空间布置151
3.4.1城市自行车道路系统151
3.4.2城市步行系统153
3.4.3居住区内部道路158
3.4.4城市停车设施163
3.5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思路与评析165
3.5.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思路及规划步骤165
3.5.2城市道路网系统性分析166
3.5.3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系统规划的评析与决策167
3.6城市道路景观设计171
3.6.1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171
3.6.2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原则171
3.6.3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方法与内容171
3.7城市道路系统的容量估算179
3.7.1车辆预测179
3.7.2汽车与自行车出行占用的车行道面积180
3.7.3车辆换算181
3.7.4道路网综合使用系数182
3.7.5城市道路系统车行道容量估算183
第4章城市客运系统规划1854.1基本概念185
4.1.1各类客运交通方式比较185
4.1.2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思考187
4.1.3城市公共交通基本术语与规划指标190
4.1.4城市轨道公共交通知识193
4.2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197
4.2.1规划目标与原则197
4.2.2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结构198
4.2.3公共交通线网规划199
4.2.4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204
4.2.5公共交通运营场站规划206
4.2.6公共交通系统评价208
4.2.7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车数的确定210
第5章城市道路设计2135.1概述213
5.1.1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213
5.1.2城市道路的设计步骤213
5.1.3净空及限界214
5.1.4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217
5.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220
5.2.1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220
5.2.2城市道路平面设计233
5.2.3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237
5.3交叉口设计241
5.3.1概述241
5.3.2一般平面交叉口设计241
5.3.3平面环形交叉口设计249
5.3.4道路立体交叉设计253
5.4道路附属设施的基本知识266
5.4.1城市道路排水设计266
5.4.2城市道路照明267
5.5城市道路路基路面273
5.5.1城市道路路基路面结构274
5.5.2城市道路路面设计要求274
5.5.3城市道路路面等级分类275
5.5.4城市道路路面选配275
第6章建筑交通环境与交通设施规划设计2776.1大型公共建筑选址的道路交通规划问题277
6.2大型公共建筑临近建筑交通空间规划279
6.2.1临近建筑交通与临近建筑交通空间279
6.2.2大型公共建筑临近建筑交通及临近建筑交通空间的构成280
6.2.3旅游饭店临近建筑交通空间规划280
6.2.4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站前广场规划281
6.3客运交通枢纽设计原理288
6.3.1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基本构成与功能组合关系288
6.3.2客运交通枢纽站的功能空间构成289
6.3.3客运交通枢纽站功能空间的组合方式290
6.4停车设施设计292
6.4.1机动车标准车分类及技术特性数据293
6.4.2公共建筑停车车位估算297
6.4.3机动车停车设施设计298
6.4.4自行车停车设施设计308
第7章城市道路交通管理3107.1现代城市交通管理的指导思想310
7.1.1城市交通管理要科学化310
7.1.2城市交通管理要不断完善决策的民主化310
7.1.3城市交通管理要人性化311
7.1.4要加强城市居民交通意识的教育311
7.2城市交通组织规划311
7.2.1城市交通组织规划的目的和作用311
7.2.2城市交通组织方法312
7.2.3城市交通组织规划的阶段划分和规划步骤312
7.2.4城市交通组织规划图纸的表现313
7.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314
7.3.1交通信号设备314
7.3.2交通标志318
7.3.3交通标线319
附表A圆曲线表321
附表B竖曲线表329
附表C工程管线之间及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表338
附表D工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表339
附表E工程管线最小覆土深度表339
附表F架空管线之间及与建(构)筑物之间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表340
参考文献341
后记343
附 图 目 录
第1章
图11城市综合交通分类关系示意图2
图12周王城道路系统规制示意图7
图13闾里道路布置示意图7
图14王城城内各级道路横断面示意图8
图15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8
图16唐长安复原想象图9
图17北宋东京汴梁(开封)复原想象图10
图18清代北京城道路系统示意图12
图19鱼骨形道路结构13
图110明代安阳城图(府城的布局)13
图111明代大同城图(县城的布局)14
图112清代太谷城图(县城的布局)15
图113宋平江城的道路网、河网示意图16
图114中国封建城市布局模式17
图115工业革命后城市交通的拥挤混乱状况(漫画)17
图116重建伦敦方案18
图117巴黎奥斯曼规划干路系统18
图118密方格道路网示意图19
图119带形城市模式20
图120哥本哈根“指状发展”形态21
图121城市局部地区分期建设带形发展模式21
图122霍华徳“田园城市”图解22
图123“工业城市”规划方案23
图124斯坦的邻里单位示意图式25
图125“Radburn人车分流形态”示意图25
图126Radburn邻里示意图26
图127扩大街坊图解27
图128“双层城市”图解28
图129明尼阿波利斯的“空中步道系统”28
图130马尔默“双层城市”试验图式29
图131树枝状道路系统规划方案30
图132Haverhill人车分离道路系统30
图133“有机疏散”理论图式31
图134哈罗新城规划结构示意图32
图135坎伯诺尔徳新城道路系统示意图32
图136朗科恩新城道路及公共汽车道路规划示意图33
图137密尔顿·凯恩斯新城道路网及布局结构示意图33
图138筑波步行者专用道路网状系统34
图1391999年华盛顿城市“放射状发展”示意图35
图140新城市主义示意图36
图141上海都市计划三稿(1949年5月)37
图142小城镇道路系统模式38
图143中等城市道路系统模式38
图144大城市道路系统模式39
图145组合型特大城市道路系统模式40
图146城市发展轴线与交通的外移41
图147城市四大基本活动系统图解42
图148规划思想、生活方式、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布局形态、交通形态和道路交通系统的影响关系44
图149城市用地、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系统及其相应规划关系示意图46
图150市域对外交通发展战略研究框架49
图151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框架50
图152城市道路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关系图式54
图153某文教科研区规划分析56
图154新加坡“概念规划”分析示意图57
第2章
图21道路车流速度、流量和密度之间的关系83
图22车辆在路段上的行驶状态83
图23机动车路六级服务水平及车速、流量容量比关系图86
图24自行车道纵坡坡度与坡长关系88
图25行走时人的动空间关系89
图26步行速度与流量的关系90
图27步行速度与人均步行面积的关系91
图28步行交通服务水平91
图29某市城市干路网高峰小时自行车流量流向分布图95
图210路段交通量全年分布图95
图211路段交通量全周分布图95
图212路段交通量全日分布图95
图213交叉口全日交通量分布图96
图214交叉口高峰小时交通流量流向分布图96
图215不同职业的日人均出行次数99
图216不同职业的交通结构比例(%)99
图217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结构比例(%)100
图218不同出行时间段的交通结构比例(%)100
图219某市市区全目的、全方式居民出行希望线图101
图220某市中心城货运机动车流量图(6: 00~23: 00)102
图221某市货运车辆流向起讫(希望)线图103
图222城市居民出行分布曲线107
图223城市居民出行结构分析108
图224规划道路图解109
图225最短路径树109
图226最短路径树交通分配109
图227道路网上交通量分配110
图228道路交通量转移曲线110
图229推荐方案规划布局结构114
图230中心城规划结构构想116
图231中心城疏通性道路网布局设想116
第3章
图31某市道路功能与用地性质的关系118
图32某市过境公路的选线分析119
图33城市干路网类型124
图34汉诺威(Hannover)道路系统示意图125
图35茅美尔(Maumelle)道路系统示意图126
图36北京市规划道路系统示意图127
图371954年兰州市规划道路系统分析图128
图381983年上海市中心区规划结构与道路系统分析图129
图39某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方案分析图130
图310各级城市道路及与公路的衔接关系131
图311城内道路与公路的衔接图式132
图312公路以立体方式穿越城镇133
图313公路绕过城镇方式133
图314某城市入城干路选线分析134
图315某城市桥位选择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135
图316某城市规划结构与道路系统的分析135
图317某港口新城规划结构与道路系统的分析136
图318东京市流通中心分布示意图138
图319北京市规划市区客运交通枢纽的分布142
图320城市道路不同部位对道路红线的影响145
图321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类型146
图322坡地有高差的两块板道路147
图323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的两块板道路147
图324辅助道路的设置148
图325疏通性道路进出口设置150
图326交通性主干路进出口和公交车站组合布置分析151
图327横滨市中心区步行系统示意图154
图328商业步行街(区)的空间结构155
图329某市鼓楼商业步行街规划方案的空间分析156
图330人行立交平面形式157
图331居住区内部道路的四级布置158
图332居住区内部道路按功能布置159
图333住宅区内交通行为分析160
图334住宅区交通环境组合模式分析161
图335某住宅区主路型人车分流系统162
图336某住宅组群人车分流系统示意图162
图337某城市入城道路景观规划方案173
图338吕贝克城市道路景观173
图339桂林市道路景观关系174
图340单调的道路景观175
图341北海前道路景观环境组合分析176
图342动态对景景观分析176
图343道路横断面空间尺度分析177
图344道路纵向空间的布置177
图345道路横断面的组织形式178
图346车辆线性回归预测179
图347汽车每次出行占用车行道面积诺谟图(β1=0.8)181
图348自行车每次出行占用车行道面积诺谟图(β2=0.8)181
第4章
图41各种出行方式的出行形态185
图42各种客运交通方式对比187
图43公交线网密度与出行时间关系190
图44公交线网步行距离191
图45柏林SBahn UBahn网196
图46组团式布局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结构示意图198
图47小城市公共交通网199
图48分散组合型城市公共交通网200
图49公共交通线网类型201
图410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的分析步骤203
图411市级换乘枢纽基本框图205
图412交通限控区换乘设施基本框图205
图413公交组合换乘站示意图205
图414公交停靠站图式207
图415到O点的等时线图209
图416某市某城区公交线网服务范围及服务质量分析图210
第5章
图51步行净宽要求214
图52机动车横向安全距离215
图53道路桥洞净空限界216
图54铁路净空限界217
图55平面弯道的视距限界218
图56纵向视距限界219
图57交叉口视距三角形219
图58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220
图59城市郊区道路(公路型)横断面组成220
图510绿化带与人行道组合形式223
图511骑楼式人行道223
图512郊区道路路肩及边沟224
图513各种预制混凝土路缘石断面224
图514直线形路拱225
图515抛物线形路拱225
图516直线接抛物线形路拱226
图517直线接圆曲线形路拱226
图518道路横断面不对称布置示例227
图519高速公路横断面228
图520城市快速路横断面228
图521城市交通性主干路横断面229
图522城市生活性主干路横断面229
图523通行车辆的商业大街横断面230
图524交通性次干路横断面230
图525工业区干路横断面230
图526生活性次干路横断面231
图527支路横断面231
图528城市道路标准横断面设计示范图(插页)232~233
图529平曲线要素233
图530平面弯道超高横坡变化235
图531平面弯道超高及缓和段235
图532城市道路平面设计示范图(插页)236~237
图533凸形竖曲线要素239
图534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示范图(插页)240~241
图535一般平面交叉口构成242
图536交叉口拓宽243
图537交叉口渠化类型244
图538沥青路面交叉口等高线设计示例245
图539各种道路交叉设计等高线的基本形式246
图540改善平面交叉口的方法247
图541道路与铁路平交道口视距要求248
图542铁路道口纵断面设计要求248
图543放宽铁路道口平面示意图249
图544平面环形交叉口形式250
图545环道交织段长度250
图546环道上车辆交织角示意图251
图547环道路拱252
图548苜蓿叶式立体交叉的组成254
图549立体交叉桥下的视距和排水要求255
图550立体交叉的间距要求255
图551变速车道平面类型257
图552直通式两层立交259
图553菱形立体交叉259
图554苜蓿叶式立体交叉260
图555喇叭形立体交叉261
图556双喇叭形组合立交261
图557梨形立体交叉262
图558环形立体交叉262
图559半定向式立体交叉263
图560全定向式立体交叉264
图561北京市建国门立体交叉平面265
图562北京市西直门原环形立体交叉平面265
图563雨水进水口类型266
图564锯齿形街沟267
图565汽车司机视觉范围268
图566城市道路照明的平面布置方式272
图567道路灯具的竖向布置273
图568城市道路路面结构274
第6章
图61金鱼胡同地段宾馆建设对道路交通的影响277
图62某市旅游饭店的交通路线278
图63临近建筑交通关系框图279
图64旅游饭店临近建筑交通空间功能关系框图281
图65某市国际饭店交通组织分析282
图66丁字交叉站前广场283
图67某铁路客站站房按左行布置283
图68某铁路客站的步行距离过长284
图69站前广场用辅助路与城市干路相连284
图610站前广场的高架人行平台285
图611某市客运交通枢纽规划方案的交通组织285
图612铁路客站站前广场功能关系框图286
图613某市铁路客站站前广场规划方案示意图287
图614某铁路客站人车分区规划方案示意图288
图615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总体功能组合关系示意图289
图616常见铁路客站布置方式290
图617常见长途汽车站布置方式290
图618铁路客站与城市轨道公交组合布置方式 291
图619铁路客站与城市公共交通组合布置方式292
图620机动车停车安全净距示意图293
图621汽车回转轨迹294
图622缓坡示意图295
图623停车发车方式299
图624微型汽车和小汽车停车图式300
图625普通汽车和大型汽车停车图式301
图626公共汽车停车图式301
图627公共汽车顺序停车图式302
图628路外停车场及路边停车带示例图303
图629某公交首末站平面布置方案303
图630直坡道式停车库304
图631螺旋坡道式停车库305
图632法兰克福某汽车库平面示意图305
图633洛杉矶波星广场地下停车库示意图306
图634错层式停车库306
图635斜坡楼板式停车库307
图636斯图加特某汽车库示意图307
图637自行车停放方式309
第7章
图71城市交通管理机制示意图311
图72某城市核心区交通限制区交通组织规划图314
图73交叉路口指挥信号灯布置方式315
图74信号灯自动传感系统示意图317
附 表 目 录
第1章
表11田间五涂简表5
表12王城、诸侯城(采邑)、都(公邑)三级城邑道路制度6
表13分流道路系统与混行道路系统对照表45
表14各级城市道路、道路网的功能、特性表53
表15城市人口密度对比表64
表16城市交通分类71
表17按城市骨架分类的道路交通功能关系表74
表18公路与城市道路按骨架和功能分类的配合关系表75
表19国际交通工程师协会推荐的城市道路分级标准77
第2章
表21某年某市按用地、职工人口的货运车辆交通生成的分析79
表22某年某市自行车交通生成调查分析79
表23(a)北京市居民出行结构(不含步行)变化汇总表80
表23(b)北京、广州、天津、常州、昆明居民出行结构81
表24不同车速停车视距表84
表25各级城市道路停车视距表84
表26平面交叉口规划通行能力86
表27环形交叉口规划通行能力86
表28自行车道路服务水平表88
表29不同步行环境每米宽通行能力92
表210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观测记录93
表211机动车高峰小时交通量观测记录93
表212交叉口交通量观测汇总表94
表213城市居民出行调查表98
表214推荐居民出行抽样率99
表215货流OD调查表102
第3章
表31国内外某些特大城市道路设施水平对照122
表32城市各级道路及与公路的衔接方式131
表33客运交通枢纽分类及交通构成表139
表34各类客运交通枢纽区位布局及配套设施组合关系表140
表35各级城市道路间距和交叉口间距推荐值144
表36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推荐值145
表37人行立交通道宽度158
表38当量小汽车换算系数表182附表目录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2013版)
第4章
表41公共汽车、私人小汽车、自行车经济技术指标比较表186
表42公共交通工具技术经济特征表187
表43公交线路与城市道路的匹配关系189
表44各种城市轨道公共交通线路系统比较197
表45城市轨道交通与公共汽车综合特征比较197
表46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基本类型与特点201
表47北京市公交车场规模指标206
表48北京市公交换乘枢纽规模208
第5章
表51非机动车净空要求215
表52我国机动车分类及净空要求215
表53桥下通航净空限界表 217
表54一条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推荐值221
表55非机动车道车型组合情况表222
表56人行道宽度选用参考表223
表57道路横坡参考值225
表58各级公路主要技术指标232
表59城市道路平曲线半径建议值234
表510(a)每条车道圆曲线加宽值236
表510(b)城市道路双车道路面加宽值236
表511不同车速机动车道最大纵坡限制值238
表512城市道路较大纵坡坡长限制值238
表513城市各级道路最大纵坡建议值 238
表514不同路面纵坡限制值238
表515非机动车道较大纵坡坡长限制值238
表516城市道路竖曲线最小半径建议值240
表517不同车速竖曲线半径选用表240
表518交叉口车速及转角半径242
表519交叉口拓宽过渡段长度243
表520环形交叉口最小交织段长度250
表521环形交叉口每条机动车道加宽值251
表522环形交叉口非机动车道宽度251
表523环形交叉口中心岛最小半径 252
表524平面交叉口规划用地面积 253
表525非定向互通式立体交叉规划用地和通行能力 253
表526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值255
表527匝道平曲线最小半径256
表528匝道路缘石转角半径值256
表529立体交叉纵坡要求 257
表530变速段长度值258
表531变速段长度修正系数258
表532平行式变速道过渡段最小长度值258
表533(a)城市道路机动车道照明标准值269
表533(b)城市道路交叉口照明标准值270
表533(c)城市道路人行道照明标准值270
表534城市道路照明光源特点及应用范围270
表535城市道路照明灯具配光分类271
表536城市道路灯具安装高度H与纵向间距L、路面有效宽度B2的比值273
第6章
表61停车设施标准车型及净空要求293
表62汽车库内汽车最小转弯半径 294
表63各种车辆回转计算参数294
表64坡道最小宽度表295
表65汽车库内通道最大坡度表 295
表66国外小客车坡道设计要素296
表67北京市大、中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标准 297
表68停车设施车辆换算系数298
表69微型汽车和小型汽车停车设计指标300
表610普通汽车和大型汽车停车设计指标 301
表611公共汽车停车设计指标302
表612公共汽车顺序停发方式设计指标302
表613不同车型地下停车库的规模等级303
表614机械式停车库设计车辆要素 308
表615自行车停车带宽度、通道宽度和单位停车面积309
第7章
表71信号灯制对比(简化)分析316
表72警告标志设置距离表319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