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系统研究高岭石、伊利石和叶蜡石三种层状硅酸盐矿物的晶体结构和表面性质,不同烷基烃链季铵盐阳离子捕收剂(1031(十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231(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431(十四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631(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及矿物界面的微极性,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形貌和矿物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烷基烃链季铵盐阳离子捕收剂作用下三种矿物的浮选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层状硅酸盐矿物均为片状结构,比表面积随粒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较多,矿物的底面荷永久负电荷,端面的电性与溶液pH有关。1031~1631季铵盐捕收剂都能很好的吸附在矿物的表面,随季铵盐捕收剂烷基烃链的增长,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增加,在低浓度范围长链的季铵盐几乎能达到完全吸附。随层状硅酸盐矿物粒度的变细,由于比表面积的增加,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密度减小。微极性研究表明,季铵盐捕收剂烷基烃连增长,吸附在矿物表面的微极性变小,矿物表面疏水性变强。用云母为研究对象,运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季铵盐捕收剂在层状矿物底面的吸附形貌和矿物颗粒间的作用力。在低浓度条件下季铵盐捕收剂在云母底面一般呈单分子块状吸附,在高浓度条件下呈现双分子层甚至多分子层吸附,并且吸附紧密,呈现片状及点状或网状结构。不同烷基烃连长度的捕收剂在云母底面的吸附形貌也有所不同,随着碳链的增长,捕收剂烃链间的相互作用力越明显。矿物间相互作用力研究表明,在1031溶液中,因烷基烃链较短,没测到矿物间疏水作用力。1231、1431和1631溶液中均测到矿物间疏水作用力,疏水作用力一般产生于季铵盐捕收剂在矿物表面形成网状结构时的浓度。浮选研究表明,1031~1631季铵盐作捕收剂浮选不同粒级的高岭石、伊利石和叶蜡石三种层状硅酸盐矿物时,表现出不同的浮选规律。因长链的季铵盐捕收能力强,对粗粒级的矿物浮选效果好,而短链的季铵盐因起泡性好,对细粒级的矿物浮选好。
层状硅酸盐矿物高岭石、伊利石和叶蜡石是我国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中的主要含硅脉石矿物,具有矿物粒度细、比表面大、各向异性的特点。本项目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和芘荧光探针的方法,并结合多种测试技术,深入研究高岭石、伊利石和叶蜡石表面形貌与晶体结构的关系,季铵盐阳离子捕收剂在矿物表面吸附的形貌和吸附层结构,以及阳离子捕收剂作用下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揭示阳离子捕收剂在层状硅酸盐矿物表面的吸附特性,阐明阳离子捕收剂在各向异性层状硅酸盐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建立层状硅酸盐矿物浮选行为与阳离子捕收剂吸附形貌、吸附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形成反浮选脱硅技术原型,为我国铝土矿浮选脱硅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普通硅酸盐混凝土中临界氯离子浓度的试验研究
为得到含氯环境下普通硅酸盐混凝土中钢筋的开始腐蚀时间,首先应掌握的一个重要参数是临界氯离子浓度,此参数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数值分布较广。本文基于在脱钝过程中钢筋腐蚀电位集中体现了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的观点,通过以下三部分工作对临界氯离子浓度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静电位法,在模拟溶液中测试了氯离子浓度与点蚀电位之间的关系,电位的变化范围取-350 ̄+100 mV(SCE);然后,将钢筋混凝土试块放置在三种典型环境中(干燥、湿润、浸润环境),分别测试了三种环境下钢筋腐蚀电位的分布范围;最后,基于钢筋脱钝的两个必要条件:足够小的混凝土电阻以及腐蚀电位超越点蚀电位,得到针对三种腐蚀环境的以占水泥用量比例表示的总氯离子浓度取值。
层状硅酸盐/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聚丙烯是一种无毒、无味的聚合物,在使用过程中是一种非常轻的材料,在水中的稳定性非常高,成型效果也很好,但是由于其收缩率比较大,因此,在使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要对这种材料的性能进行改善,这样在以后的使用中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对层状硅酸盐/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不同层状硅酸盐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无机矿物填充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应用和研究进行重视,这样对其应用前景也能进行更好分析。对聚丙烯的性能进行改善,能更好的保证其在使用中的效果。
能够合成季铵盐的反应就是季铵化反应。
季铵盐中由于含有季铵基甚至有的还含有双键,故可以和诸多的不饱和单体共聚,在水溶液中带正电荷,生成阳离子型或两性离子型水溶性聚合物,很容易吸附于固一液或固一气界面上而被用作絮凝剂、抗静电剂、导电纸涂层及油田化学剂。另外,在现代社会中,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日趋广泛。季按盐类表面活性剂具有重要的用途,此外也可被用作柔软剂、抗静电剂、颜料分散剂、矿物浮选剂和沥青乳化剂、金属缓蚀剂及相转移催化剂等,在纺织印染、塑料加工、医疗卫生、日用化工、石油化工、金属加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季铵盐的研究和开发,季铵化反应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
过去几年,大部分是通过简单的合成反应获得季铵盐,最近几年,季铵化反应的应用领域更广,原料及产品更加多元化,取得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合成方法的多样化;合成绿色化学产品;产品的性能及应用进一步的提高。
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作用有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表面化学反应。捕收剂的吸附与矿物浮选行为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的捕收剂浓度范围内,随着药剂浓度提高,吸附量增大,浮选回收率显著上升;浓度达到相当值后,回收率随浓度及吸附量提高的幅度变小;捕收剂浓度过高时,吸附量还可继续增大,但浮选回收率却不再升高,甚至反而下降。因此,在浮选过程中要正确掌握捕收剂的用量,以获得最佳效益。
黄药和PAC浮选工艺混合阶段用到底捕收剂主要有黄药和PAC(或BK308)[1];其中,BK404捕获剂用于选铜系统;黄药对铜锌硫化矿的捕收能力较强,对黄铁矿(以下简称硫)的选择性较差,该药剂主要用于选锌系统。
PAC或BK308PAC或BK308属于选择性较强的捕收剂[1],相对于黄药而言,针对硫的捕收能力较弱,或称捕收铜锌时的“拉硫”现象较弱,但针对铜锌之间的选择性差别不大;BK404亦属于选择性较强的捕收剂,主要是针对铜锌之间的选择性好,或称“拉铜”较强而“拉锌”较弱,但其总体捕收能力弱于前两种药并兼有起泡性。
捕收剂的种类很多,按其离子性质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型和非离子型;按其应用范围可分为硫化矿捕收剂、氧化矿捕收剂、非极性矿物捕收剂和沉积金属的捕收剂。
常用的硫化矿捕收剂有黄药、黄药衍生物、黑药、白药、苯并噻唑硫醇、苯并咪唑硫醇、苯并嗯唑硫醇等。
氧化矿捕收剂主要有脂肪酸及其钠皂、烷基磺酸盐、烷基硫酸盐、磷酸酯、砷酸酯、脂肪胺及其盐、松香胺、季铵盐、二胺及多胺类化合物、两性表面活性剂等。
油类捕收剂,如煤油、柴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