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第1章 总论
1.1 建筑节能是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1.2 中国建筑节能进展良好
1 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2 建筑节能立法取得巨大进展
3 建筑节能工作在各地普遍展开
4 建筑节能开始取得良好成效
1.3 中国建筑节能的基本经验
1 由易到难,稳步推进
2 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国家立法强制推行
3 抓紧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4 科技进步先行,产业发展奠基
1.4 建筑节能的中国特色
1 历史传统
2 政治体制
3 气候条件
4 市场规模
5 农村发展
6 生活习惯
7 建筑结构
8 人力资源
1.5 中国建筑节能任重道远
1.6 中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
第2章 中国建筑节能的技术进步
2.1 发展普遍适用技术
2.2 加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
1 外墙
2 窗户和遮阳
3 屋面
2.3 提高用能设备和系统的效率,重视自然通风和采光
1 采暖
2 通风
3 空调
4 采光
2.4 营造建筑的自然生态环境
2.5 创新节能技术,发展建筑节能产业
1 巩固建筑节能技术基础
2 重视建筑节能技术创新
3 发展现代化的建筑节能产业
2.6 培养人才,繁荣学术
1 培养锻炼出大批建筑节能专门人才
2 促进建筑节能学术繁荣兴旺
第3章 新建建筑节能
3.1 新建建筑节能标准
1 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
2 建筑节能标准的修订
3.2 控制新增建筑用能需求
1 关于奢侈建筑
2 关于短命建筑
3 关于提高大众生活水平的思路
3.3 保证节能工程质量
3.4 农村建筑节能
1 农村建筑用能
2 农村建筑节能工作思路
3 农村建筑节能基本技术
第4章 既有建筑节能
4.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规划
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的筹集
3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4 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5 供热系统节能改造
4.2 既有建筑运行节能
1 供热系统运行节能
2 空调系统运行节能
3 照明系统节能
4 运行用能管理
4.3 既有建筑行为节能
1 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能量
2 使环境控制设备只在一部分时间和空间内运行
3 倡导低碳生活
第5章 建筑供热改革
5.1 建筑供热体制改革
5.2 建筑供热管理体制改革
5.3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的技术改造
5.4 建筑供热计量方法
1 散热器热分配计方法
2 温度面积方法
3 流量温度方法
4 通断时间面积方法
5 户用热量袁方法
5.5 建筑供热计量收费改革
5.6 建筑供热价格改革
第6章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6.1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6.2 太阳能热水器
6.3 太阳房
1 被动式太阳房
2 主动式太阳房
6.4 光伏发电
6.5 地热能
第7章 建筑节能的思想、法制和组织建设
7.1 建筑节能的思想道德建设
1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方向
2 适用、经济和低碳排放的观念
3 全面节约的观念
7.2 建筑节能的舆论宣传
7.3 建筑节能教育
7.4 建筑节能的设计体制
7.5 建筑节能的法制建设
7.6 建筑能耗监测与统计
1 建筑能耗的调查统计
2 建筑物能效标识
3 建筑运行能耗实时监管平台
4 建筑能耗指标体系
7.7建筑能耗累进收费制度
7.8建筑节能的管理能力建设
第8章 结论
1 建筑节能是迈向低碳排放的一个关键领域
2 坚持中国特色建筑节能发展道路
3 降低建筑总能耗增长的速度
4 近期我国建筑节能的工作重点
5 逐步加强对建筑实际运行能耗的控制
6 端正指导思想,转变观念
7 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立法
8 继续健全行政强制
9 加强经济激励,运用市场手段
10 加强建筑节能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创新,建设建筑节能技术和产业强国
附录A 统计数据
表1 中国分品种能源产量
表2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及结构
表3 中国分部门终端能源消费量及结构
表4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
表5 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能源消费
表6 中国分地区人均用电量和人均生活用电量
表7 中国分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用能
表8 中国城乡建筑面积
表9 中国分地区城乡新建住宅面积和人均住房面积
表10 中国建筑用能设备和能源消费
表11 中国建筑能源消费量及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
表12 中国分用途终端用电量
表13 中国家用耗能器具普及率
表14 中国家用电器用电量
表15 中国分地区城市集中供热面积
表16 中国用于建筑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
表17 中国建筑用材料产量
表18 中国主要城市民用能源终端用户价格
表19 世界分品种能源产量
表20 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及结构
表21 世界分地区、分部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
表22 部分国家人均住房面积及建筑能耗指标
表23 部分国家人均用电和人均居民生活用电
表24 美国居民家庭用电
表25 美国商用电器用电量
表26 日本居民家庭分品种、分用途户均能耗
表27 日本商用建筑面积和能源消费量
表28 日本商用建筑分品种、分用途单位面积能耗
表29 部分国家民用电和天然气价格
表30 世界CO2排放
表31 中国能源、电力大气污染物和C02排放系数
附录B 中国城镇建筑能耗预测
1.中国城镇总建筑面积预测
2.中国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量分析
附录C 能源计量单位及换算
1.常用能源计量单位
2.能源计量单位换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2100433B
《坚持中国特色建筑节能发展道路》作者以世界的眼光,从中国发展全局的角度,在扼要总结中国建筑节能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直面诸多的矛盾,研究了中国特色建筑节能发展道路的方方面面。中国建筑节能规模世界最大,发展迅速,为全球所瞩目。但中国建筑节能还处在发展初期,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路在何方"para" label-module="para">
《坚持中国特色建筑节能发展道路》分析了建筑节能的中国特色,提出了中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和技术进步的主导方向,以及降低建筑总能耗增长的速度的要求。对于新建建筑,指出奢侈建筑泛滥的危害性,提出应抓紧启动农村建筑节能;认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全面降低建筑能耗的关键,必须知难而进,并付出几十年的艰辛努力;城市供热价格长期处于扭曲状态,要坚决进行计量收费改革;要逐步发展到以建筑能耗(碳排放)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建筑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志;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要注重实际效益;建筑节能立法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等。
北京的故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先进...
美国特色建筑:房屋建筑结构基本由3大因素决定:房间布局和相应的外墙;楼层多少和屋顶的形状;房屋主体结构外的侧翼或附加部分的数量和布局。现以HADDONFIELD,HADDON HEIGHTS地区比较常...
积极应对挑战 走中国特色建筑节能之路
"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加以强制性的量化管理,即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关键一年,务必增强紧迫感,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更大成效。
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现中国特色的建筑节能
该文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建筑节能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中国建筑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了实现中国特色建筑节能目标的有效途径。
当下,随着我国建筑业整体转型升级的需要和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BIM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发展趋势,应用的程度和范围不断拓展。那么,作为一种舶来品,BIM目前在我国面临哪些阻碍,国外BIM的发展对我国又有哪些借鉴意义?
中国住房: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是推动BIM有序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由标准院承编的两本BIM国家标准现在进展如何?
魏来:标准院负责主编的《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和《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目前已完成初稿,即将进入征求意见稿阶段。作为一种信息化工具,BIM最重要的特点是强调大规模协同,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规则才能有效运转。而标准将促使大家在一个共识框架内发展,使BIM有序健康的向前推进。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了许多国际标准体系,基于标准院和buildingSMART平台,与众多国家标准编制单位,如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英国建筑研究院(BRE),新加坡建设局等交流。但国外标准更多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业指导性原则,和我国的国情及标准执行基础存在不少差异。因此在编写过程除了参考也进行了仔细甄别。
中国国家标准总结了当前BIM发展领域的许多先进经验和成果,出台后将改变我国BIM领域无法可依的现状,加速行业发展进程。以《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为例,此前BIM的交付物到底交付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在国家层面上并没有统一的约定和规范。当标准出来后,将会从国家层面予以明确的规定。根据这个规定, 业主、施工、设计单位等工程参与方之间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工作量评估,从而引发 分配机制乃至行业的诸多改变。
中国住房:除了标准外,国外在推动BIM方面还有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魏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BIM发展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说各国都在不断的出台或者修正自己的标准体系,另外各国也不断在项目上进行尝试和实践,希望能够树立一些标杆性的项目。应该说目前我国的BIM发展并不比国外落后,但差异还是很明显。国外建筑业的发展大多是以市场化为主,而我国是市场和政府监管兼而有之,这也带来了整个BIM发展的差异化。比如说美国就是完全市场化主导,企业对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造成了企业BIM素质发展得很快,而整个国家标准层面上BIM则发展得较慢。
比较值得我国借鉴的,是新加坡在推动BIM方面的一些举措。作为城市型国家,新加坡的政府指导能力很强,在很多项目上,该国政府采用了一些非常明确的激励性政策去鼓励市场使用BIM等信息化工具,比如说给予容积率方面的奖励。另外对于一些政府投资的项目也会进行信息化建造方面的要求和约定,这样就对整个社会和市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我国,上海现在也有一些这方面的动作,但还需要更多的城市去跟进,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加速BIM氛围的发酵。
中国住房:同样处于摸索阶段,和比国外相比,我国在推动BIM发展方面面临着哪些自身的阻碍?
魏来:从我国建筑业整体来说,长期处在一个低成本运行的生态环境之中。这造成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费用去进行精细化的设计、施工、运维等,这无论对于整个行业还是BIM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阻碍。
另外,目前的造价体系也需要进行一些转变。有些时候,企业在运用BIM进行工程量和成本评估时,会发现计算下来总量或总价和传统手工方式算出来的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并不是BIM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计量方式不一样所造成的,所以这就要求我国造价体系也要和信息化建造保持同步转变。
再一个问题就是BIM就是如何和产品制造环节去沟通。目前的法律规定,设计单位没有指定产品的权利,这也造成了设计和产品环节普遍存在脱节的现象。而建筑实际上又和产品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使用BIM的时候,会发现BIM就像搭积木一样,把很多产品及其信息进行高效拼装,而在拼装的时候从业人员对于产品把握能力的“短板”就会凸显出来,这也对BIM的应用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的。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党之所以能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我们之所以能战胜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发展了中国,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都与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根本问题密切相关。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深刻领会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世界范围内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这场全球范围的大竞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必须面对、不能回避。历史一再表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就可能实现发展的新跨越,走在时代前列;丧失发展机遇,原本强盛的国家和民族就可能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能不能抓住新机遇、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大考验。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在这场大竞争中取得主动,发展壮大自己,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