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晋商在明清至民国初期500多年的历史中,不仅创造了中国商业金融领域的辉煌,而且创造了适合他们自身生存环境的聚落及其民居形态。山西省境内保存基本完整的晋商聚落,包括集镇或小城镇、村落等,大约有1000多处。
《晋商民居》一书即是以这些晋商聚落中较有代表性的集镇(小城镇)、村落以及聚落民居为对象,通过对这些晋商聚落和民居建筑形态的分析,介绍分析了在商业运营或商贾意识环境影响下山西商人传统的生活住居模式。根据晋商聚落和民居的类型、特点,本书组织了四个部分的内容,即晋商民居概述、商业住居环境中的晋商民居、商贾意识环境中的晋商民居以及晋商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等。
第1章 晋商民居概述
晋是山西的简称,山西在历史上曾是古晋国的属地。公元前ll世纪,西周王朝实行分封,周成王姬诵将征讨得来的一块领地——唐(夏墟唐尧后裔古国)封于其母弟姬虞,即唐叔虞。山西太原的晋祠就是为纪念唐叔虞而修建的祠庙。叔虞之子燮父即位之后改唐为晋,从此称晋国。晋商指山西商人,尤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据文献记载,自春秋时期晋商在中国即有一定影响,从春秋至元朝末年,晋商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比较重要的商帮。明清时期,晋商开始全面崛起,并逐步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
晋商民居泛指山西商人生活、居住的处所,特指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居住处所的历史遗存。山西商人与其他各地的商人一样,大多数都经历了极其艰苦的创业历程。他们在本地或外埠经营生意,修筑商铺;会聚同乡,修建会馆;捐献资金,建造庙宇,等等。事业有成,荣归故里,山西商人便在家乡修建豪宅,享乐田园生活。至今,山西境内仍然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经营过的集镇和居住过的村落,保留着许多巨商富贾们精心营造的深宅大院。
1.1 晋商的起源与发展
在历史上,区域经济的崛起须具备三个重要条件,即资源、交通和商人。资源指地方的经济资源,也是区域经济贸易的资本。交通是区域对内对外经济贸易的脉络,是地区与地区之间资源往来的通道。商人则是区域经济贸易活动的直接发起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商人在地方之间经济资源往来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另外,区域经济崛起也需要一定的机遇。例如,朝廷适时颁布的一些政令,地方上的需求信息等。2100433B
作 者:朱向东,王崇恩,王金平 编著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3-1
版 次:1
页 数:428
字 数:660000
印刷时间:2009-3-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112107575
包 装:平装
周庄民居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
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建筑特色一、檐廊临...
芹川村是个典型的徽派古村落,整个村庄以小桥流水古民居为主要特色,尤其是部分建筑的雕梁画栋,乃古民居建筑之精品。 芹川村内至今有古民居约300幢,其中明代建筑有2处,其余多为清代和民国建筑。现保存完...
第1章 晋商民居概述
1.1 晋商的起源与发展
1.1.1 山西在历史上的商贸资源
1.1.2 山西的商业交通
1.1.3 山西的经商人群
1.1.4 明清时期山西商业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1.2 晋商聚落与晋商民居
1.2.1 晋商聚落
1.2.2 晋商聚落建筑组成
1.3 晋商聚落与民居的影响因素及区位划分
1.3.1 商业运输和经营模式对晋商聚落与民居的影响
1.3.2 自然地理环境对晋商聚落与民居的影响
1.3.3 社会人文环境对晋商聚落与民居的影响
1.3.4 晋商环境与民居类型、区位划分
1.4 市居空间环境与店铺民居形态
1.4.1 市居区域空间特征
1.4.2 市居区域的景观特色
1.4.3 店铺民居空间形态的选择
1.4.4 店铺民居建筑形式的地区差异
1.5 坊居空间环境与作坊民居形态
1.5.1 坊居区域的空间本质
1.5.2 作坊民居形态的选择
1.5.3 作坊民居的建筑个性和区域特色
1.6 散居空间环境与大院民居
1.6.1 散居区域的形成机理
1.6.2 散居空间环境的构成因素
1.6.3 大院民居空间形态特征
1.6.4 大院民居的“晋商遗风”
第2章 商业住居环境中的晋商民居
2.1 水陆码头形成的晋商聚落——临县碛口镇
2.1.1 碛口镇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2.1.2 碛口镇空间布局与建筑组成
2.1.3 碛口古镇民居形态特征分析
2.2 军事堡镇演化而成的晋商聚落——代县阳明堡镇
2.2.1 阳明堡镇的由来和军事历史背景
2.2.2 阳明堡镇功能与形态的演变
2.2.3 阳明堡镇聚落形态的标志性景观要素
2.2.4 阳明堡镇商铺与民居形态分析
2.3 村落因市而形成的晋商聚落——灵石静升镇
2.3.1 静升镇乡土环境综述
2.3.2 静升聚落的演化历程
2.3.3 静升镇的构成与布局形态
2.3.4 院落空间形态的扩展与演化
2.3.5 院落空间形态的变异
2.3.6 静升王家大院建筑
第3章 商贾意识环境中的晋商民居
3.1 晋商沿河聚落民居——襄汾丁村民宅
3.1.1 丁村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3.1.2 丁村聚落形态和空间特征
3.1.3 丁村民居建筑
3.1.4 丁村民居的装饰分析
……
第4章 晋商民居的保护与再利用——榆次常氏民居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从砖雕装饰看明清时期晋商民居文化
在对晋商建筑砖雕作品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明清时期晋商民居建筑中砖雕装饰所折射出的民居建筑文化。儒家文化是晋商建筑砖雕作品反映的主要内容;砖雕的民俗文化反映出民居主人对美好生活直白而朴素的强烈追求,具有典型的民居特色;砖雕精湛的工艺反映出晋商力求完美的生活态度,符合中国传统的追求严谨庄重的文化意识。
晋商对中国建筑文化与戏曲文化的贡献
<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十四世纪以后,经济活动对社会进程的影响明显增强,晋商通过商业贸易和金融活动,对明清时期中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均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对中国建筑文化与戏曲文化也有独特贡献。
在山西中部有一些清代山西富商修建的豪华住宅也别具特色。这些住宅最大的特点是单坡屋顶,墙体就是屋脊的高度。其次是院落纵深,即南北长,东西窄,与一般院落呈方形不同,这些建筑以四合院居多,一般为砖木结构,砖墙多为清一色的青砖,墙体厚实,院落中也多用青砖铺地。一些大规模的民居建筑,院中有院,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层次分明。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可谓是晋中民居的精华所在。
王家大院,王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省灵石县城东的静升镇,其建筑分为“五巷”、“五堡”、“五祠堂”,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以上。
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著名晋商乔致庸的宅第。其平民布局如同一个囍字,大院周围是封闭的墙,上边有女儿墙和瞭望探口,三面临街。乔家大院内部有6个大院,20个小院。乔家大院被现代建筑学家誉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关注“东方晨光”,了解更多古建知识!
在山西历史上,砖雕在民居中的大量运用与晋商的崛起密切相关。经济富裕后的晋商竞相显贵夸富,兴起讲究建房规模和雕刻装饰,使得原来只用在宫廷、庙宇等建筑之上的砖雕进入民居。砖雕装饰大都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表达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对家族兴旺的企盼、对富裕美满生活的向往、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民间工匠将这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寓意深刻的美好祝愿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力,将其绘出图案来,然后再按照图案与工艺程序进行制作。
砖雕成品之所以能经受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是因为它是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砖雕从原料的选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经过30多个环节。首先是要烧制出青砖。从原料的选取到出窑,要经过选土、制泥、制模、脱坯、凉坯、入窑、看火、上水、出窖九道工序,烧制砖的窖体积非常小,据说是为了"好看火、易操作、出好货"。烧砖时一般不用"大火",初点窖用的是"小火",行话称其为"热窖"。热窖一天后才转为"中火",一般烧一窖砖的时间是三天三夜。通常在烧完后会用"柳罐"将池水汲上窖顶,泼于覆盖在砖块顶部的土层上,让水经过土层渗透过滤,将全窖中的砖块淋透为度。色彩以青灰色为最好,砖太脆硬不易雕刻,太灰白则不经久耐用。"成砖"上水后,打开"窖门"与"窖顶"散热冷却两天两夜后出窖。成砖出窖时,须对焦砖、裂砖、变形砖进行严格剔除。一窖成砖中,大抵可筛选八成左右的雕砖成品。
民居砖雕一般制作程序是先用砖蘸水磨平,接着进行"打稿","打稿"包括画稿与落稿两道工序,传统画稿一般是请当地名画家、名书家前来打样。落稿是将画稿复印在砖面上,即在画纸上用缝衣针顺着线条穿孔后(约一毫米一个针孔)平铺于砖面,用装着黑色画粉的"粉包"顺着针孔轻轻拍压画稿。在雕刻时先将砖块切割成所需尺寸,再把雕面和四周磨成平面然后进行"打坯"与"出细"。打坯就是用刀、凿在砖上刻划出画面构图,景物轮廓、层次,确定景物具体部位,区分前、中、远三层景致,这道工序需要有经验的大师傅来完成,非常讲究"刀路"、"刀法"的技巧。这中间一是要"打窟窿",即用錾子将图案以外的空隙部分剔空到需要的深度、并将底部剖平、以显示出图案的大抵形状;二是要"镳",即对图案的深浅层次、遮挡关系进行大略表现。最后的修饰是对细部进行进一步加工,对粗糙不光洁的地方,用糙石磨光;砖面遗留的沙眼,用砖灰调适量猪血填补。
作为民居建筑的重要装饰艺术,由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手法熔铸而成的砖雕,清新质朴而又巧夺天工。砖雕对整座建筑起着点题作用,不仅突显着户主的身份和意趣爱好,也载负着各个时代不同的文化传承,留下了时代深深的烙印。
腰缠万贯的商人们,返回了家乡故里,花重金大兴土木,修建宅地光宗耀祖。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精工细做。这些建筑见证了,晋商500年兴衰史。今天我们来了解晋商文化与晋派建筑。
晋商文化
山西省简称“晋”,历史上山西晋中人(平遥、祁县、太谷)曾以善于经商著称于世。晋商与徽商曾在中国金融经济史上不分仲伯,都共同占据过“海内最富”的显赫地位。
晋中人经商,起源于宋,盛于清末民初。晋中人以经商为荣,甚至有些秀才也弃笔从商。他们完善了商业经营管理,使商贸活动更加繁荣,一度成为风气。极盛时期,晋中各县及各镇店铺林立,行业齐全,不分昼夜,晋中字号遍布全国各地。
但是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对国计民生最有影响的商业,当属票号。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的票号在我国金融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银行的前身。
它首先由平遥、祁县、太谷一代的商人创办和经营,当时票号的范围曾扩大到莫斯科、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晋商,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
晋派建筑
晋派只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山西一带,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中以山西的建筑风格最为成熟,故统称为晋派建筑。
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这几处晋商宅院可说是将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菁华,同时,它也是晋商500年兴衰史的见证,大院里一砖一瓦、每个细节局部都有晋商文化交织其中。
“大院文化”
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
提到晋派建筑,自然会想到乔家大院,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乔家大院》的拍摄地就在此。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被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已成为“祁县民俗博物馆”。
整个宅院呈“囍”字型,不仅富有整体美,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又各具特色,是北方民居建筑的典范。乔家大院闻名于世,不仅在于它的建筑群宏伟壮观,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出精湛的建筑技艺。大院内砖雕、木刻、彩绘到处可见,题材广泛,寓意吉祥。
王家大院--“三晋第一宅”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它被人们称誉为“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
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曾赞叹“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可见王氏家族之鼎盛。如果有人提到民间的故宫,或山西的紫禁城,其实指的就是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共修建有五巷六堡五祠堂和一条商业街,总面积25万平方米。目前开放的恒贞堡、视履堡分别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45000平方米,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
李家大院--善字当头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是晋南富商李子用的私人宅院。它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整个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四合院,同时又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和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
李家的善文化,可谓是民间少有的。李氏家族,行善天下,普善苍生。李家大院传载着李家一段凝重的浪漫的经商史话,一朵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一个信义兼济的慈善世家,承载者善文化的精神宝藏。
渠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
渠家从渠氏第十七代源字辈进入鼎盛,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旺财主、金财主。他们在祁县古城东半城建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
渠家大院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8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大院内建有山西民宅中最大的戏台与戏园。渠家大院目前被开辟为晋商文化博物馆,以七大系列28个展室向游客系统全面的介绍了晋商的发展与衰落历史。
申家大院--“长治显赫家族”
作为晋商的先驱之一,“潞泽豪商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的潞商曾在历史上留下威名,又默默消隐于历史,一度成为史学家研究晋商的盲区而差点被忽略和遗忘。潞商申家大院已成为国家确定的‘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点之一。
申家大院是明代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又称“申家棋盘二十四院珍珠倒卷帘”,占地约3万平方米。申家大院则具有田园式风格,院院相通。申家大院现有六座保存较为完整的院落,宏伟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独具匠心的布局展现了其昔日的辉煌。
中村村民家中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家具、车具、农具、日用器皿、家谱及丰富的传说故事。申家大院是目前所知潞商宅院的罕见实物。
常家庄园--中国第一儒商旧居
常氏家族这个家族坚持了以儒铸魂,以商兴业,儒商融汇,商儒互援,道德与经济合一的良性发展道路。
在常家200余年经商、兴学交融史中,仅取得秀才、举人、进士等学位的就有170余人,他们基本都放弃了仕途而投身商界,集合为晋商家族中最为出类拔萃的精英集团。
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常家投入巨资营建宅院。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家建有宅院80多座,楼房50余幢,房屋3500余间,占地面积300余亩,规模之庞大,世所罕见。常家大院与其说是一所民宅,倒不如说是一座城市。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可谓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窑洞
晋派建筑还包括,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窑洞是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中国民居形式,“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
黄土高原的祖先们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千百年来,无论社会怎么变革,都未能撼动窑洞在陕北的主导地位。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地方劳动人民的象征,具有十分浓厚的中国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窑洞冬暖夏凉,天空瓦蓝透亮,空气神清气爽。这片古老而神奇、深沉而雄健的黄土地,窑洞用她那宽广的胸怀、真挚的情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
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了窑洞,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辩证法则,隐藏着不可言破的玄机。
40多年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时,深邃富丽的晋商住宅院落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当时的记录中写道:“这种房子在一个庄中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以想象到当日的气焰,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
晋派建筑有着独特的古朴风格,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建筑文化。它们风华绝代,底蕴深厚,变化无穷,给人一种宁静平稳又生动传神的感受,向世人述说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古建中国-让建筑有文化,把文化带回家!融合建筑、文化、文创三大行业,汇集“资讯、商务、文化、交流”四大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