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

建筑业是江苏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建筑业以打造“建筑强省”为目标,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我省建筑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保护形势愈发严峻等挑战,存在着行业发展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不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和不足。如今,信息化浪潮的兴起以及系列通用性重大技术的突破,为行业创造出新的条件和契机。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应用不断加速渗透,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跨界融合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为呼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江苏建筑业应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以新需求为驱动,以新科技和新平台为依托,结合制造业、信息产业等各类资源要素相互渗透、融合和裂变,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突破。

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基本信息

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简介

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

建筑业是江苏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建筑业以打造“建筑强省”为目标,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我省建筑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保护形势愈发严峻等挑战,存在着行业发展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不高、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和不足。如今,信息化浪潮的兴起以及系列通用性重大技术的突破,为行业创造出新的条件和契机。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应用不断加速渗透,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跨界融合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为呼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江苏建筑业应积极抢抓发展机遇,以新需求为驱动,以新科技和新平台为依托,结合制造业、信息产业等各类资源要素相互渗透、融合和裂变,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突破。

《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结合省情实际和行业发展趋势,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需求导向和改革创新,提出江苏建筑业今后一段时期工程建造方式的创新和发展方向——推动工程建造方式向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工业化“四化”融合方向发展,大力推行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

造四种新型建造方式,逐步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江苏建筑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两聚一高”目标任务,以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工程建造发展方式,以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工业化“四化”融合为核心,以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四种新型建造方式为驱动,加快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江苏建造”品牌,实现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统筹规划。围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总体目标任务,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着力推动体制机制和工程建设组织方式改革,明确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大力推广新型建造方式,推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坚持协调融合。加强与现代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和跨界融合,通过新型建造技术和材料、装备、产品的协调和滚动发展,全面拓展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促进建筑业从供给侧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实现行业生产水平的整体跨越。

3. 坚持创新引领。准确把握建造技术发展趋势,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引导产学研用各类主体加强战略合作,开展联合攻关,构建新型建造方式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专利、工艺或工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建筑业质量和发展水平。

4. 坚持提质增效。抢抓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加速构筑先发优势,进一步巩固和发挥传统优势,促进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的跃升。逐步建立以质量、效益和效率为核心的品牌价值体系,不断丰富“江苏建造”的内涵和外延,在产业规模保持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力求行业质量效益位居全国前列,实现建筑业提质增效的目标。

三、主要目标

(一)精益建造

到2020年,精益建造理念得到较好推广普及,初步建立精益建造评价指标体系。50%以上的特级资质企业在项目实施中运用精益建造适宜技术,并初步形成精益建造管理和技术体系;30%的大型项目中采用2项以上主要的精益建造适宜技术,建成5个以上精益建造示范项目;每个设区市建成2个以上采用精益建造适宜技术的商品住宅开发项目。对采用精益建造适宜技术的住宅项目,品质明显提升,住宅质量常见问题发生率明显下降。

到2025年,精益建造技术在全省工程项目中得到普遍运用,建立完善的精益建造评价指标体系。特级资质企业全部实现建造方式与精益建造适宜技术的深度结合,形成成熟的精益建造管理和技术体系;一级资质企业在项目实施中普遍采用精益建造适宜技术,形成初步成熟的精益建造管理和技术体系;50%的大型项目中采用2项以上主要的精益建造适宜技术。在商品住宅开发项目中普遍采用精益建造相关适宜技术,品质全面提升,基本满足用户对住宅“经济、适用、安全、美观”等方面要求。

(二)数字建造

到2020年,BIM技术在大中型项目应用占比30%,初步推广基于BIM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60%以上的甲级资质设计企业实现BIM技术应用,部分企业实现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初步建立工程主要材料和工程质量追溯体系,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在建立产品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产品信息标识,逐步推广智能化生产;50%的大型项目实现自动化监控;开展“数字工地”创建;逐步推广工程建造全过程的数字交付。

到2025年,BIM技术在大中型项目应用占比70%,基于BIM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得到普遍应用,设计企业基本实现BIM技术应用,普及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全面建立工程主要材料和工程质量追溯体系,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全面推广智能化生产;大型项目基本实现自动化监控和预警;50%以上的在建项目实现“数字工地”;基本实现工程建造全过程的数字交付。

(三)绿色建造

到2020年,绿色施工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70%以上;15%以上的大中型项目达到现有绿色施工示范工程要求;绿色施工对降低施工扬尘贡献率提高50%以上;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以上。全面践行绿色建造理念,初步建立涵盖绿色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建材等方面的技术体系。到2025年,绿色施工技术得到全面应用;大型项目基本达到现有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相关要求;绿色施工对降低施工扬尘贡献率提高70%以上;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60%以上。绿色建造发展和应用水平全国领先。

(四)装配式建造

到2020年,装配式建造的技术体系、生产体系、监管体系基本完善,打造一批具有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的龙头企业,培养一批具有装配式建造专业化水平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建成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20个,省级示范城市15个,示范基地100个,示范项目100个,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设区市新建成品住房比例达到50%以上,其他城市达到30%以上,通过试点示范和政策推动,率先建成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省份。到2025年,装配式建造成为主要建造方式,实现装配式建筑、智慧建筑、绿色建筑的深度融合。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50%,新建成品住房比例达到50%以上,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四、推进行动

(一)精益建造推进行动

1. 普及精益建造的理念与模式

借鉴国内外精益建造的成熟实践,宣传普及精益建造的相关理念,使各方主体充分认识到精益建造是建造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结合全省建筑业发展实际,积极引导企业着力转变传统的低效能、高能耗发展模式,致力于实现建造全过程的浪费最小化、产品质量精品化、用户价值最大化。组织力量深入研究精益建造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并根据地区、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开展企业精益建造成熟度评价,通过试点示范等多种方式,逐步实现精益建造规模化发展。

2. 引导企业建立基于精益建造的标准体系

引导企业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精益建造管理标准体系,涵盖工艺流程、管理规程、操作标准、企业定额、深化设计、节点标准等。推进精准设计。引导企业在传统设计基础上,结合企业标准和施工工艺流程,对原施工图进行完善、补充和细化,通过精准设计实现包括预留、预埋等在内的精准施工,提高施工作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形成企业设计标准体系。推动合理划分工序。推广工序划分模块化,通过工作分解结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将项目实施所有环节,分解成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工序级模块。通过工序的细分和固化,实现标准化操作,在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规范基础上,融合企业文化、流程与标准,形成作业层面与管理层面的工序级标准体系。推广工序交底和流水化作业。引导企业在安全、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工序交底,更好地完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形成工序交底制度。推动企业在合理划分工序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工序组合,实现施工现场流水化作业。

3. 推广精益建造适宜技术

开展精益建造适宜技术研究,编制精益建造重点推广的适宜技术目录,不断提升企业的精益建造技术水平,逐步实现“零距离沟通、零质量缺陷、零物资积压、零安全事故、零交接延误、零进度障碍”的管理目标。推广价值管理分析。坚持用户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加强对项目全过程进行价值管理分析。重点推广价值流程图——即针对项目,绘制工作流、信息流、资金流、材料流、人力流等价值流程图,对项目建造全过程进行价值分析,努力实现浪费最小化,用户价值最大化。推广建立计划控制体系。积极推动企业在施工阶段建立合理的计划控制体系,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内置于工作流程,整体提升作业的精细化程度。重点推广末位计划者体系(LPS,Last Planner System),通过权力下放,使作业人员根据现场资源环境条件,对工程项目做出最合理的工作计划,优化工作流程,实现项目零进度障碍、零质量缺陷。推广准时化生产。按照计划控制体系设置的精细化工作流程,促使项目等待时间和材料储备时间最小化,实现准时化生产。重点推广拉动式生产,根据需求由后向前拉动每道工序生产,从而达到按时按量提供所需产品,消除传统生产过程产生的物资积压和时间等待。推动基于并行工程的团队合作,促进施工工作面的协调,消除人为不确定因素和冲突,最大程度确保零交接延误、零物资积压。推广“5S”管理方法。引导企业对施工现场进行区域划分,对物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设定合理堆放位置,做好标示标识;定期对现场进行清洁清扫;对各工序工作面进行及时清理整顿;提升现场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合作伙伴与供应商管理,保证保质准时供应;合理利用各工序交接时提供的相关信息,为下道工序和施工过程的顺畅流动奠定良好基础。

4. 坚实精益建造发展基础

积极引导企业研发精益建造软件和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工程建设各方信息的及时共享,在提高各环节沟通效率的同时,不断提升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强化精益建造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和集体培训等方式,逐步培养各梯次人才队伍;加强行业技术指导,鼓励以校企合作或建立专家咨询库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和理论支撑。

(二)数字建造推进行动

1. 准确把握数字建造发展方向

积极推动传统工程建造向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实现建造全过程的数字化,为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运维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最终实现智能建造打下基础。在工程建造中大力推行数字建造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各环节互联互通;深入研究数字建造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把握国际数字建造以及相关新兴技术发展脉搏,加快相关适宜技术研究应用,探索数字建造的实施路径;创新政府监管方式,构建工程建造全过程数字监管体系。

2. 提升数字建造适宜技术应用水平

提高BIM技术的应用水平。研究建立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平台和工作模式,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应用条件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积累和构建各专业族库。建立基于BIM应用的施工管理模式和协同工作机制,逐步实现施工阶段的BIM集成应用,普及基于BIM的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方式,强化BIM技术在施工过程中后台指导前台的作用,通过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嵌入移动通讯和射频等技术,提升施工管理水平;完善基于BIM技术的数据交换标准,为建筑产品的运行、监控、更换、维修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提高运维管理水平。推进数字工地建设。促进施工现场中BIM、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手持智能终端设备、智能监测设备、移动互联设备等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通过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相关工程数据进行实时传递和共享,实现施工现场与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远程控制、联动管理和互联互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项目施工现场安全隐患预警预报、分部分项工程危险性分析系统,在重点项目中推广自动监控与预警平台的联动应用,实现重大危险源预警,有效降低工程安全风险。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通过建立建筑材料和部品部件登记入库平台,对建筑材料来源、产地、技术参数相关信息进行登记,结合设计、施工、运维阶段各环节信息,严格把控建材、产品质量,最终实现建筑产品质量可追溯。结合工程建造实际需求,引导低成本、低功耗、智能化的传感器及相关设备的研发,加快物联网核心芯片、仪器仪表、配套软件的集成应用,实现施工现场实物与虚拟的结合。开展传感器、高速移动通讯、近场通讯及二维码识别等物联网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研究。

3. 引导企业加强数字建造创新能力建设

积极引导企业建立与数字建造相适应的管理、生产和经营新模式,通过实施差别化的资源配置政策,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潜能。重点推进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内部管理,逐步研发或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协同管理系统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BIM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打造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运维。积极推动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向生产运行、设备管理、采购仓储、物流销售全过程数字化方向发展。伴随物联网和监控技术的升级提档,逐步向自动化生产、无人干预、智能预警方向发展,较快实现智能化生产。

4. 构建数字建造相关标准体系

结合国际和国家相关标准,加快构建符合全省实际的数字建造标准体系,重点研究编制BIM技术在项目审批、工程实施、竣工交付到后期运维等全生命期各应用环节的技术标准和应用指南;制定满足数字建造相关技术应用的招标示范文件、合同示范文本和技术费用标准,为数字建造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形成满足数字建造技术应用的标准规范体系。

(三)绿色建造推进行动

1. 完善绿色建造政策标准体系

推动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发展,建立健全与国家标准规范相衔接兼具江苏特色的绿色建造规范和标准;研究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和工作导则等,推动绿色建造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完善和编制《绿色施工技术目录》和《绿色建材目录》,进一步落实施工现场建筑废弃物排放和资源化利用等相关要求,建立施工现场能耗管理和监测制度,逐步形成绿色建造评价标准体系和相配套的市场监管体系,严格实行全过程监管。

2. 推动绿色施工

在工程施工中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四节一环保”要求的基础上,加速新型建造技术、工艺和环保新材料的普及和综合应用,提升全省绿色施工水平。引导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绿色施工相关要求,实施绿色施工方案制度,将绿色施工管理纳入施工现场安全评价体系,实现与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推行绿色建造定量化和动态化的管理模式,努力实现降耗、增效、环保效果的最大化。

3. 强化绿色建材使用

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国有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中,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绿色建材产品的应用。推广多功能复合一体化墙体材料、一体化屋面、高透光低辐射镀膜玻璃、高性能标准化门窗系统、建筑外遮阳系统、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高性能防火保温材料的使用,引导消费者使用绿色装饰装修材料和产品,有效控制室内环境污染和装修二次污染。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绿色建材评价管理办法、评价标识和目录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建筑材料认证、评价、信息公开等制度和全过程工程质量追溯机制,定期编制发布建设领域限制和禁止使用的产品和技术,严禁使用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和质量性能差的建筑材料。

4. 深化绿色建造技术研究应用

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绿色建造技术研发应用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产学研用各类主体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新型模板、高强钢筋、钢结构预应力等新技术,开展对地下资源保护、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废弃物减排的研究,加大多功能和高性能混凝土的研发力度;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建立绿色建造技术专家库,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组织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普及绿色建造理念,推动绿色建造技术在施工现场的应用。

(四)装配式建造推进行动

1. 扩大装配式建造项目应用范围

各地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等因素,进一步明确在城市核心区域、功能开发区、高新园区、示范园区等区域新建建筑采用装配式建筑和成品住房的比例,明确政府投资规模以上的新建学校、医院和保障性住房等公建项目,以及特定规模以上的商品住宅、商业办公用房等,必须采用装配式建筑。大力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着力降低建造成本,提高易建性,不断推动“三板”(内外墙板、预制楼梯板、预制楼板)强制应用。积极推广钢结构建筑,推动钢结构住宅发展,有序推进轻钢结构农房建设,加快推进集装箱组合建筑在建设工地、临时设施中的应用。倡导发展现代木(竹)结构建筑,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城镇平改坡、老旧小区加层改造等项目中,在学校、幼托、敬老院、景区等低层新建公共建筑中,积极推广应用。推进建筑全装修,积极推广标准化、集成化、模块化的装修模式,促进整体厨卫、轻质隔墙等产品、材料和设备管线的集成应用,提高装配化装修水平。

2. 推动装配式建造技术进步

开展重点技术攻关。在预制构件标准化应用、连接节点技术、施工现场支撑和吊装安装技术、施工管控流程、隔震减震技术、工程质量高效检测方法等方面开展应用研究,加快形成成熟技术路径。开展新型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防腐防火一体化、梁柱连接节点、围护体系与主体结构标准化连接件的开发与应用以及防火、防锈、隔声等方面的研究,提出适用的解决方案。加强现代木(竹)结构中交错层压木材(Cross laminated timber,CLT)结构、拱结构、网壳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增强部品部件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引导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升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的钢筋制作与混凝土浇筑的自动化水平和协同水平,提高构件精度;研究采用3D打印等技术提升异形构件制作水平;提升高强钢筋集中配送水平;提升装修部品的柔性生产和信息化生产水平。

3. 完善装配式建造标准体系

编制技术标准。在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江苏产业特点和地域特征,研究编制《江苏省装配式建筑设计深度标准》、《江苏省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墙板)技术规程》、《江苏省常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设计图集》、《江苏省模块化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装配式建筑装配化装修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和规程,同时研究编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工艺工法》。编制管理标准。完善施工图审查、部品部件检测、质量安全监督、工程验收、运营维护等装配式建筑相关标准规范。重点研究编制《混凝土预制构件制作及验收技术规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现场连接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技术规程》、《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技术规程》、《江苏省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房屋全寿命管理技术规程》等管理标准。提升装配式建筑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设计水平,研究编制装配式居住建筑标准化套型图集,避免非标准化设计导致模具的浪费;在保障房、学校、医院、养老建筑中优先推动模数化、标准化设计。

4. 优化资源配置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引导企业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能力,针对装配式建筑特点,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推动传统建筑业企业转型。促进设计单位提升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能力,加强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的咨询和服务能力建设。推进部品部件生产基地布局和建设,着力提高部品部件生产企业产品研发、专业服务和集成配套水平,鼓励大型预拌混凝土企业和建材企业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加强产业集聚。鼓励设计、开发、施工、部品部件生产、物流配送、运营维护等企业成立联盟,形成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要求的设计、生产、物流、施工、安装和管理产业体系。整合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形成规模化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实现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为装配式建造全面推广应用提供更好的平台。

五、保障措施

1. 培育优势企业,深化工程建设组织方式改革

加大省内优势骨干企业培育,加强示范引导,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扩大新型建造方式的应用范围。培育兼具设计、施工、融资、运营等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借助总承包企业全过程服务的优势,拓宽新型建造方式的应用深度和宽度。推广新型建造方式适宜技术,通过建筑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实现新型建造方式联盟发展。不断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方式,推动工程建造方式的变革创新,在政府投资项目和装配式建筑中的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施工总承包企业分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承包公司,走“专、精、特”道路,向特色专业承包模式发展。引导有能力的企业开展项目投资咨询、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招标咨询、施工指导监督、工程竣工验收、项目运营管理等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项目管理咨询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

2. 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装备工具应用水平

积极引导装备工具制造企业加大投入,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建筑施工机械、搅拌设备、智能挖掘机、大吨位装载机、超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大型高等级路面摊铺机、盾构机、重型架桥、架梁机及现代物流装备等装备工具。积极推动适应新型建造方式的建筑业智能化软件和工具的研发,深化BIM软件研究,提高企业的管理精细化水平。提高先进装备工具应用水平。持续推进建筑业先进装备工具应用,逐步建立新型建造方式下建筑业装备工具重点推荐名录,针对建筑细分行业分类推广。探索将新型建造方式下的先进装备工具应用率纳入招投标体系,提高企业应用积极性;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研发适应自身发展需求的装备工具,提高应用水平。

3. 加快国际交流,支持企业“走出去”

充分把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加速与国际大型企业与科研机构、工具装备企业的技术交流,着力加强与国外企业开展宽领域、广范围、深层次的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建造方式、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助力新型建造方式的创新升级,不断提高建造水平。鼓励企业“走出去”,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围绕重点区域、领域和工程项目,发挥江苏建筑业企业在城乡规划、新城开发、工程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综合应用新型建造方式相关适宜技术,形成智力、技术、资金、设备和劳动力联动输出,提升国际竞争力。

4. 整合人才资源,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培养满足新型建造方式发展需求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建筑工人,打造门类齐全、技术精湛、适应新型建造方式发展的职业化建筑工匠队伍。加大建筑业领军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引进和培养建筑业高级管理人才,进行定制式培育和个性化扶持,为新型建造方式进一步发展坚实人才基础。提升新型建造方式人才技能水平。定期举办培训班或专题讲座,加强企业间人才技术交流。依托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开展多层次技能培训,重点就新型建造技术进行专业培训。组织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到施工水平高、管理精细的地区或企业进行专题培训学习。建立适应新型建造方式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分梯度的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建立新型建造技术人才交流机制,畅通人才交流渠道。

5. 争取财税优惠,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争取加大对采用新型建造方式的项目的支持力度,对主导制定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建造方式标准的企业,引导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争取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对人才实训园区,优先推荐申报省级重点产业专项公共实训基地,符合条件的享受省级财政补贴。研究完善支持政策,推动财政引导资金向运用新型建造方式的项目倾斜。引导金融资本投入新型建造方式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优质诚信企业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对纳入优质诚信企业名录的企业,通过组织银企对接会、提供企业名录等多种形式向金融机构推介,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及债券发行等方式直接融资。

6. 加强示范引导,提升“江苏建造”品牌效应

有序开展新型建造方式的各类试点示范和监测评价,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发挥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引导行业生产方式加速变革创新。充分发挥媒体和行业协会作用,通过报纸、电视、电台与网络等设置专栏或专题,组织宣贯会议和主题论坛等方式,扩大新型建造方式的社会认知度。着力提高新型建造方式应用水平,在延续和传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切实推动江苏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江苏建造”品牌效应,努力塑造先进高效、绿色节能的江苏建筑业新形象。2100433B

查看详情

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江苏桥梁防船撞设施

  • FCFZ-60-1500固定式、悬浮式
  • 可耐特
  • 13%
  • 河北可耐特玻璃钢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江苏桥梁防车撞设施

  • FCFZ-60-150固定式、悬浮式
  • 可耐特
  • 13%
  • 河北可耐特玻璃钢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紫苏

  • 高度150-200mm 满铺
  • 13%
  • 广州市瀚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紫苏

  • 株高:高度150-200mm
  • 13%
  • 广州市瀚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不锈角钢

  • 品种:不锈钢不等边角钢;牌号:Q235;边宽1(mm):200;边宽2(mm):200;规格(mm):20mm-200mm;边厚(mm):2
  • t
  • 13%
  • 宁夏盛兴元不锈钢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 板厚17~20mm
  • 云浮市郁南县2022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板厚17~20mm
  • 云浮市郁南县2022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板厚17~20mm
  • 云浮市郁南县202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板厚17~20mm
  • 云浮市郁南县202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 板厚17~20mm
  • 云浮市郁南县2020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幕墙用陶土板江苏

  • 20mm、30mm超白色 江苏金久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
  • 4000m²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4-03-13
查看价格

江苏凯帆的断路器报价

  • KFM2系列的报价
  • 100和兴水泥厂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2-10-09
查看价格

屏蔽线(江苏天城)

  • 2×0.5
  • 4000m
  • 1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2-04-20
查看价格

江苏上上牌电缆

  • YJV 3×2.5mm2
  • 200m
  • 1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1-07-13
查看价格

陶板(江苏新嘉理陶瓷)

  • 393×410×30
  • 1m²
  • 1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09-12-14
查看价格

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文献

镇江市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文明城市行动纲要(2018—2020年) 镇江市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文明城市行动纲要(2018—2020年)

镇江市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文明城市行动纲要(2018—2020年)

格式:pdf

大小:26KB

页数: 16页

1 / 16 镇江市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文明城市 行动纲要( 2018—2020年) (审议稿) 为巩固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以新气象、新作为 开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 , 推动“强富美高 ” 新镇江建设迈向新征程,现结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 系( 2017 年)》,特制定《镇江市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 文明城市行动纲要( 2018—2020年)》。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一、总体目标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 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思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瞄准建设 新时代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对标苏南、争先苏南,注重 创建为民、创建育民、创建惠民,坚持从头从紧从实抓 起,深化长效管理、精细管理,突出提内涵、补短板、 攻难点、创特色、强机制,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 市文明程度、群众生活品质,着力建设崇德向善、

38-江苏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实施方案 38-江苏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实施方案

38-江苏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实施方案

格式:pdf

大小:26KB

页数: 8页

-1- 江苏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全生 产“三项行动”的通知》 (国办发[ 2009]32 号)精神,按 照《国务院安委办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实施方案 的通知》和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现制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 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 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以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安全 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为主线,围绕安全生产“三项 行动”、“三项建设”和 2009年全省安全生产重点目标任务,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正面宣传,以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 职工安全技能为重点,提升培训质量,加强舆论引导,推进 安全文化建设,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为促进全

tea2025YG2025

替代型号:TEA2025 YD2025 ULN2025 D2025

概述:YG2025是双声道音频功率放大集成电路,是目前能完美替换TEA的国产IC品牌,第一价值 网有详细资料。

特点:工作电源电压范围为3~12V, 其输出功率由使用电源电压和负载而定, P=0.1Wx2 (VCC=3V,RL=4Ω) P=1Wx2(VCC=6V,RL=2Ω) P=2.3Wx2(VCC=9V,RL=4Ω); 适用于单声道桥式(BTL)或立体声线路两种工作状态; 它还具有外接元件少,声道分离度高,爆破噪声少,电压增益可由外接电阻调节等特点;采用双列直插16脚塑料封装(DIP16)

应用范围:电脑音箱,有源音箱 多媒体音箱

查看详情

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装备创新行动纲要(2018-2025)内容简介

《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装备创新行动纲要(2018-2025)》设置特高压及新型输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技术装备、清洁能源技术装备、互联电网运行控制技术装备四个领域,从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未来需求、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了技术装备的创新行动路线图,以期为从事电力能源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的科研机构、装备制造、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等参与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的各有关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查看详情

合肥将出台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2017年,政府部门实现业务数据共享互通;2020年,建成市级大数据交易平台,大数据发展为千亿元产业!20161230日,合肥市政府第80次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合肥市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2020)》,大数据时代将为市民带来更多便利。

 

大数据 将成合肥的千亿产业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大数据时代已然到来。按照《行动纲要》,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将成为合肥市的千亿产业,在其基础上政府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到2017年,建设全市统一的市级大数据平台,完善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搭建政府数据资产运营平台和宏观经济大数据监测示范平台,基本实现政府部门业务数据互通共享。”从时间节点上看,《行动纲要》为大数据发展描绘了201720182020三个阶段。其中,到2020年,合肥市将建成市级大数据交易平台并投入运行,全面完成政府数据资产运营平台,全市大数据及相关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产值超100亿元企业1-2家、超10亿元20家,从事云计算、数据处理服务、数据安全和行业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达到300家以上。

“走进大数据时代,出台行动纲要很有必要。”市长凌云强调,在总体纲要的基础上,合肥市还要制定2017年的行动纲要,主攻那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取得大数据运用的突破性进展,否则后面的产值将无从谈起。

 

突破信息孤岛 不交数据交帽子

攻坚行动、云端行动、强基行动,在《行动纲要》中给大数据发展准备了“三大战役”。市长凌云表示,数据不能互联互通和共享,就像是金矿被掩埋在尘土中,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因而,在突破信息孤岛的“攻坚行动”中,政府部门若不交数据,领导干部就应交出“帽子”。

所谓的“攻坚行动”,旨在突破信息孤岛,为大数据发展扫清障碍。在此期间,合肥市将依托龙头企业,整合政府信息资源,组建市级大数据平台,推动政府数据开放,破除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加快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社会信用信息库等建设,建立数据共享开放目录,明确各类数据开放属性,并对该目录持续更新和补充。

此外,通过“云端行动”,合肥市将建设市级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通过统一标准将市级各部门的传统政务应用迁移到该平台上,开放数据接口,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传统分散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向集中管理方向发展。实施“强基行动”,合肥市将实现公共区域4G网络和无线网络全覆盖,落实网络提速降费。

 

市民生活 将因大数据而改变

大数据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其实不然,它将跟每个市民息息相关,就业、看病、上学、旅游都将走进大数据时代。在《行动纲要》中,合肥市将强化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增强民生服务的普惠化。

看病难、看病贵,这些市民备受关注的棘手问题,未来或许会因大数据而缓解。按照计划,合肥市将构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建设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综合运用医疗健康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动医疗卫生改革,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在教育领域,合肥市将构建“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智慧课堂”三位一体教育信息化体系,为教育决策、学校布点、新生入学等方面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在线教学模式”也将得到推广,建设学校教学质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评估系统,为学生创设量身定做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课程。

在市民出行方面,大数据也将大显身手。未来,合肥市将依托智能交通系统,建立市级交通服务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提升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整合道路传感器、监控视频、卫星定位设备、气象监测设备等产生的海量数据,开展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智能导航等服务应用,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政府服务 将实现“一网通办”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捷,还体现在政府服务效能的提升。在不少市民的印象中,找政府办事往往是“章难盖”“事难办”“踢皮球”,这种传统观念将被大数据颠覆。未来合肥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将实现“一号一窗一网”。

所谓的“一号”申请,就是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标识,建成电子证照库,实现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证件数据、相关证明信息等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互认共享。

在此基础上,依托合肥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社区综合受理窗口,建立政务服务事项优化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涉及多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协同办理机制,从而实现“一窗”受理。县(市)区、镇街、村居综合服务机构也将实现功能升级,制定政务服务事项分级进驻办法,完善“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一站式服务。

“一网”通办,更是让市民可以足不出户,办好各项公共事务。具体来说,市民以身份证号码为标识,运用身份证认证、手机绑定认证、人脸识别等多种方式,实现政务大厅、政府网站、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多渠道一次认证、多点互联、无缝切换,从而办理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事务。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