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研究以淮河流域四省市乡村内涝频发地区为研究对象,借助于3S技术,采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及相应区域DEM数据处理与分类、耦合GIS空间分析功能、依托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及集约型雨水景观设计规范进行内涝地区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对策研究。以期提升乡村内涝地区集约型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与可度量性,构建具有技术创新意义的乡村内涝地区集约型景观设计方法体系。研究内容包括:1)景观生态风险评价;2)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因素确定;3)景观生态影响分析规划对策研究;4)对淮河流域乡村内涝地区进行实地验证,总结出验证报告反馈规划方案。最终以构建多时相遥感影像、DEM数据等多源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淮河流域乡村内涝地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确立影响内涝区景观安全格局的量化因素;为淮河流域内涝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框架。 2100433B
淮河流域洪涝之灾,是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障碍与治理难题。本研究以淮河流域四省市乡村内涝频发地区为研究对象,借助于3S技术,采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及相应区域DEM数据处理与分类、耦合GIS空间分析功能、依托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及集约型雨水景观设计规范进行内涝地区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对策研究。以期提升乡村内涝地区集约型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与可度量性,构建具有技术创新意义的乡村内涝地区集约型景观设计方法体系。研究内容包括:1)景观生态风险评价;2)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因素确定;3)景观生态影响分析规划对策研究;4)对淮河流域乡村内涝地区进行实地验证,总结出验证报告反馈规划方案。最终以构建多时相遥感影像、DEM数据等多源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淮河流域乡村内涝地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确立影响内涝区景观安全格局的量化因素;为淮河流域内涝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框架。
先要实地考察淮河的水质和水量现状,停止破坏淮河生态系统和导致淮河生态恶化的一系列人为活动;再选取适当的修复技术,实施修复计划,逐渐恢复淮河各方面的生态功能,恢复淮河的自然生态系统。1、河道补水与生态防...
从五里湖谈太湖水污染防治 口 朱喜 摘 要 五里湖是太湖北部的一个湖湾,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生活、工业污水入湖,湖水被严重污染。近年来,无锡市为治理五里湖水污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生...
1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使用 2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磴口,1966年投入使用 3天桥水利枢纽: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1977年投入使用 4青...
浅析淮河流域的防洪体系
淮河流域以废黄河为界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水土保持和水库构成上游防洪工程体系。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由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洪水控制工程、分洪河道、洪泽湖和入江水道、入海水道组成;沂沭泗水系为东调南下工程。淮河流域防洪体系还包括防洪非工程体系。针对淮河防洪体系存在的问题,需加快19项治淮工程建设进度和防洪非工程体系建设,调整行蓄洪区,研究论证淮河和洪泽湖河湖分家方案,入海水道远期实施问题,部分河道和河口淤积问题,控制围湖造田等。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淮河流域水资源节约与保护
一、淮河流域水资源节约与保护面临的难题淮河流域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积广、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系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区域以及粮食安全保障区域,其域内的水资源安全极为重要。近年来,淮河水利委员会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淮河流域的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
为提升乡村国土空间生态、景观、社会、产业等多功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基于景观系统的特色乡村及其国土整治方法与案例》尝试将风景园林和土地资源两个学科交叉结合,探索部分特色乡村居住空间景观要素整治方法集成应用,选取部分典型案例提炼整理集成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的景观要素整治技术和手段;拟定不同产业类型的乡村产业空间整治技术路径,探索产业空间整治的模式;提出并界定乡村国土整治场域的概念内涵,分别论证空间生产场域、污染整治场域、人居环境整治场域、乡村景观整治场域的嵌入路径,构建乡村国土整治场域治理机制。并以厦门市军营村为例,剖析和阐释国土空间景观要素整治方法和路径及实际成效。
课题以创建集约型风景园林量化设计方法为目标,依托数字化叠图技术、GIS技术的最新进展,结合全程可控、动态反馈的信息量化分析方法,探讨集约型风景园林设计的实施路径、适宜策略及其技术手段,进而开创可量化、可比较、可操作的集约型风景园林数字化设计途径,推动其实现思想观念、关键技术、设计方法的整合创新,并向完全“数字化”的风景园林设计体系迈出重要的一步。 首先,课题研究针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学科探索和技术发展,形成了合理的研究路线和科学的研究体系。建构了集约型风景园林量化设计理论平台、技术平台与操作平台“三位一体”的集约型风景园林量化设计研究平台。 其次,课题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技术,筛选中外优秀的集约型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为比较研究和类型学研究打下基础,详细分析其设计流程的运作手段和运用方式,寻找应对措施和有效方法;课题运用GIS、数字化叠图方法等量化分析技术,在典型数据提取、特征比较等技术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典型的创新手段和类型特征,分析其关键技术在集约型风景园林设计中转化与应用的可能性,探索整合与优化机制,为科学化的风景园林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最后,课题初步建立动态反馈的研究路线,将量化技术应用于设计全程,创建集约型风景园林可量化的“分析—设计—评价”方法体系,形成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设计手段与方法的动态回馈机制,实现信息采集与加工整理、数据分析与动态反馈的全程量化处理,科学地指导风景园林集约化设计。课题依托有关工程实践进行验证并优化研究成果。 课题密切跟踪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就本身的研究重点、难点判断准确,研究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技术路线得当,按计划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包括已出版著作1本,发表论文14篇,成果已推广运用6项。 2100433B
内容简介
本书从艺术史的梳理中阐述中国的乡村景观审美偏好,继而由传统与环境美学的视角分析西方的乡村景观评价理论。在对乡村景观的历史和理论进行阐述后,还将系统列举并分析乡村景观评价的方法、技术与原则,并结合具体的个案对中国华北地区的乡村景观进行应用性研究。 乡村景观的保护和评价研究,无论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还是现今的工业社会,都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亟待深入的课题,本文力图在环境美学的审美观照中探讨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可行性,通过史论研究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路径,为中国本土的乡村景观评价理论增砖添瓦,以促进乡村景观的保护、规划和发展。 鲁苗 1983年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与理论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近十项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近二十项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横向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设计作品《黑瞎子岛东极宝塔景区夜景照明设计》获得中国照明学会二等奖。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