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摘要 本项目研究了以硅微通道板作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的制备以及充放电特性, 研究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对于提高三维锂离子电池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多孔化磷酸铁锂可以提高循环性能。由于锂离子的扩散特性相当强,原先设想的在通道内部实现三维电池的想法无法实现。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在充放电过程中,硅负极材料的体积变化达到300%,而硅微通道板结构为体积的变化容留了空间,提高了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循环性能;研究还发现,硅微通道板壁的厚度对改善循环性能影响很大,适当减薄可以提高循环特性。作为项目的拓展,研究了在硅微通道板基础上制作的Co(OH)2、Ni(OH)2等电极材料的超级电容性能,发现该材料具有较高的质量比电容,加入碳球可以改善充放电特性,提高容量。探索了石墨烯/MnO2/硅微通道板超级电容特性,发现石墨烯可以极大地改善循环性能,即使达到20000圈,也还有较大容量,并且充电和放电速度亦有显著增加。本项目已经发表相关SCI论文16篇,在本项目资助下已经毕业博士生3名,硕士生11名。本项目已经完成原计划书规定的任务。 2100433B
本项目探索利用硅微通道板构建具有快速充电且具有较高容量的三维薄膜锂离子电池。采用业已成熟的电化学刻蚀工艺制作硅微通道板,无电镀镍作为电流收集极,研究MoS2、碳纳米管等负极材料以及LiFePO4、LiCoO2等正极材料在微通道中的均匀沉积及其对电学行为的影响,探索PVDF-HEP等有机电解质材料以及锂磷氧氮等无机电解质材料在硅微通道中的沉积,构建两种不同结构的三维锂离子电池,即以硅微通道板/Ni/MoS2/电解质/磷酸铁锂(或钴酸锂)构建第一种方案的三维薄膜锂离子电池和以硅微通道板/Ni/磷酸铁锂(或钴酸锂)/电解质/碳纳米管构建第二种方案的三维薄膜锂离子电池,研究比较两种不同构造的三维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特性和工艺路线并确定其中一种结构进行重点研究,从而形成能够适应三维电池结构的优化的制作方法,最终获得具有快速充电特性、和一定容量的新型结构薄膜锂离子电池,并由此获得相关制作方法和工艺。
通常快速充电,是提高电压和电流来给电池充电的,这样长期使用会造成电池损坏,因此不要经常使用快速充电,进行给电池充电。 电池保养方法: 1、每次完全充满电使用,减少充电次数,提高电池使用寿命。 2、不用...
手机常用锂离子(lion)电池的充电器采用的是恒流限压充电制,充电电流一般采用C2左右----即采用两小时充电率,比如500mah电池采用250ma充电大约两小时达到4。2V后再恒压充电。 铅酸蓄电池...
您好。希望帮到您。 不好,快速充电对电池伤害非常大。对电池的寿命和性能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1,充电过程是使铅和水生成氧化铅和的过程,同时发生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双向化学过程,快速充电会使电池失水变干...
电子论文-电动汽车电池智能快速充电器的设计
电子论文-电动汽车电池智能快速充电器的设计
便携式大容量太阳能锂离子电池充电器的设计
锂离子电池其高能量、高电压、长寿命、无污染等优势成为人们的首选。硅太阳能电池可分为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恒流模式、恒压模式及涓流模式。为此我们利用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作为主要的充电能源,对锂离子或者锂-聚合物可充电电池通过电池管理芯片,实现可移动太阳能锂离子电池充电。
实现高功率化是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研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项目旨在制备新型纳微分级结构Li4Ti5O12/Sn复合材料,并研究其在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结合Li4Ti5O12 和金属Sn各自可以互补的优缺点,我们期望获得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和安全性能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基于纳微分级结构有利于提高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特点,拟设计并合成一系列新型纳微分级结构Li4Ti5O12/Sn复合物,研究材料的形貌、组分比例、比表面积、孔隙率、孔径分布、离子扩散速度以及电子传导能力等因素对该材料倍率和循环性能的影响,探讨其微观结构形貌与电化学性能的内在关系;研究该负极材料与锂离子电池体系中其它电池材料的相容性,提出一种采用Li4Ti5O12/Sn作为负极材料的高功率锂离子电池新体系。
发出基于核壳结构铝碳负极的双离子电池
科技时空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及其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谷林,研发出具有核壳结构的铝@碳纳米球复合材料,并应用于高效、低成本双离子电池。这种新型结构有效解决了铝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循环性能差等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以 Core–Shell Aluminum@Carbon Nanospheres for Dual-Ion Batteries with Excellent Cycling Performance under High Rates 为题,在线发表在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上。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的发展,人们对高能量密度、低成本二次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多采用石墨类负极材料,其理论比容量仅为372mAh/g,且压实密度较低,限制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通过与锂离子的合金化/去合金化反应,廉价金属负极通常具有更大的比容量,有望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其中铝的理论比容量高达2234mAh/g(Li9Al4), 且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然而,铝负极在电池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粉化,从而影响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基于上述考虑,唐永炳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铝@碳纳米球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负极材料,天然石墨作为正极材料,研发出一种新型高效、低成本双离子二次电池。相对于传统锂离子电池,该新型二次储能电池具有更高的工作电压(平均放电电压为~4.2V),且环境友好。此外,由于核壳纳米结构有效缓解了铝负极在合金化过程中产生的体积膨胀,并获得了高度稳定的SEI膜,使该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大幅提升。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电池在15C充放电速率下(4分钟充放电),循环1000圈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4.6%;即使在功率密度高达3701W/kg时,该电池的能量密度仍有148Wh/kg,远高于大多数商用的锂离子电池。该成果对廉价金属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有望促进基于廉价金属负极的高能量、低成本二次电池的快速发展。
(a) 核壳结构铝@碳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示意图;(b)所制备双离子电池在15C充放电速度下的长循环稳定性曲线。
注:文章来源自中科院之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changanjie-read。
本期责编:李林鹏
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是在玻璃或是其它柔性衬底上依次沉积多层薄膜而构成的光伏器件。一般标准的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五层结构组成:
主要对电池起支架、防止污染和入射太阳光的作用。
即透明导电氧化层。主要起的是透光和导电的作用。
n型半导体,与p型CdTe组成p-n结。
它是电池的主体吸光层,与n型的CdS窗口层形成的p-n结是整个电池最核心的部分。
为了降低CdTe和金属电极的接触势垒,引出电流,使金属电极与CdTe形成欧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