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概述
1.1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和发展
1.1.1什么是可编程控制器
1.1.2可编程控制器从何处来
1.1.3可编程控制器向何处去
1.2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1.2.1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
1.2.2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领域
1.2.3电器控制系统与可编程控制系统的比较
1.3可编程控制器的性能指标
1.4可编程控制器的分类
习题
第2章可编程控制器的基础知识
2.1PLC的基本组成
2.1.1PLC的硬件组成
2.1.2PLC的软件结构
2.2PLC的工作原理
2.2.1PLC的工作过程
2.2.2PLC的扫描执行过程
2.3PLC的编程语言
2.3.1梯形图语言
2.3.2语句表语言
2.3.3功能表图语言
2.3.4功能模块图语言
2.3.5高级语言
习题
第3章松下电工FP1系列可编程控制器
3.1FP1系列PLC的系统配置
3.1.1FP1系列PLC型号命名
3.1.2FP1系列PLC的规格和性能特点
3.1.3FP1系列PLC的基本性能
3.2FP1系列PLC的编程元件
3.2.1输入继电器(X)
3.2.2输出继电器(Y)
3.2.3内部继电器(R)
3.2.4特殊内部继电器
3.2.5定时器(T)/计数器(C)
3.2.6数据寄存器(DT)
3.2.7索引寄存器(IX、IY)
3.2.8常数寄存器(K、H)
习题
第4章FP1的指令系统
4.1概述
4.2FP1系列PLC基本指令系统
4.2.1FP1基本顺序指令
4.2.2FP1基本功能指令
4.2.3控制指令
4.2.4比较指令
4.3FP1系列PLC高级指令
4.3.1高级指令概述
4.3.2数据传送指令
4.3.3数据交换指令
4.3.4算术运算指令
4.3.5数据比较指令
4.3.6逻辑运算指令
4.3.7数据转换指令
4.3.8数据移位指令
4.3.9位操作指令
4.4电动机的PLC控制
4.4.1电动机的直接启动控制
4.4.2电动机的间歇运行控制
4.4.3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4.4.4两台电动机顺序控制
4.5送料小车自动控制实例
4.5.1送料小车自动控制设计
4.5.2小车两处卸料自动控制设计
习题
第5章FP1的特殊功能及高级模块
5.1FP1的特殊功能
5.1.1脉冲输出
5.1.2高速计数功能(HSC)
5.1.3可调输入延时滤波
5.1.4其他功能
5.2FP1的高级模块
5.2.1A/D模块
5.2.2D/A模块
5.3FP1的通信
5.3.1通信简介
5.3.2通信接口
5.3.3FP1的通信方式
5.4应用程序实例
5.4.1液体自动混合控制
5.4.2梯形波输出控制
习题
第6章PLC的编程技术
6.1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6.1.1PLC控制系统的编程原则
6.1.2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
6.1.3PLC控制系统的维护
6.2梯形图编程
6.2.1梯形图的基本概念
6.2.2梯形图的编程规则
6.3PLC的基本电路
6.3.1启保停电路控制
6.3.2互锁电路
6.3.3定时器应用电路
6.3.4计数器应用电路
6.4综合实例
6.4.1天塔之光的PLC控制实例
6.4.2抢答器的PLC控制
6.4.3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控制
6.4.4温箱恒温系统PLC控制实例
习题
第7章NAIS FPWIN GR编程软件的使用
7.1FPWIN GR的启动与退出
7.1.1FPWIN GR的启动
7.1.2FPWIN GR的退出
7.2FPWIN GR的基本操作
7.2.1FPWIN GR的主界面和菜单
7.2.2创建新文件和选择机型
7.3FPWIN GR中程序的编辑
7.3.1编辑模式
7.3.2编辑方式
7.3.3程序转换
7.3.4编辑状态的确定及解除
7.4FPWIN GR中程序的传输与监控
7.4.1传输程序
7.4.2程序核对
7.4.3程序监控的开始与停止
7.5FPWIN GR中程序的保存与打印
习题
第8章监控组态软件
8.1监控组态软件简介
8.1.1力控组态主要组件简介
8.1.2力控组态的安装
8.2实例入门
8.2.1新工程的简介
8.2.2工程管理器
8.2.3创建组态界面
8.2.4定义I/O设备
8.2.5创建实时数据库
8.2.6制作动画连接
8.2.7脚本动作
8.2.8运行
8.2.9制作运行包
习题
附录A松下功能指令简表
附录B松下特殊数据寄存器表
参考文献
本书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各章配有习题,适于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PLC培训班和从事PLC应用开发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工作有两个要点:入出信息变换、可靠物理实现,入出信息变换主要由运行存储于PLC内存中的程序实现。这程序既有系统的(这程序又称监控程序,或操作系统)...
丰炜PLC说明资料1-PLC系统设计及选型方法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设备中,有大量的数字量及模拟量的控制装置,例如电机的起停,电磁阀的开闭,产品的计数,温度、压力、流量的设定与控制等,工业现场中的这些自...
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1 )拟定控制系统设计的技术条件。技术条件一般以设计任务书的形式来确定,它是整个设计的依据;( 2 )选择电气传动形式和电动机、电磁阀等执行机构;( 3 )选定 PLC 的型号;...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工程应用论文
1 目录 摘要 .................................................................................................................................................. 2 第一章 绪论 ............................................................................................................................... 3 第二章 机械手的工作原理 ...........................................................................................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工程应用考查题目
- 1 -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工程应用》考查题目 (一人一题) 一、基本要求 以下各题都要求有 SFC图、PLC 的 I/O 分配表、梯形图和 PLC 的外部接线图,亦要求有相应的电气原理图, 并要求写出助记符程序。 二、考查评分标准 1、分析过程:对工作过程(顺序),所需的控制类型进行论述 (15 分); 2、SFC图:按照上述分析做出 SFC图( 20分); 3、点数统计与分类(输入与输出) (5分) 4、PLC 的选型:所选 PLC 的点数必须留有一定的充裕量( 10 分) 5、PLC 的 I/O 分配表:符合所选 PLC 厂家的规定(三菱、欧 姆龙、西门子等是有区别的。 )(10分) 6、梯形图( 20分) 7、助记符程序:可按照欧姆龙的规则编写; (5分) 8、PLC 的外部接线图:符合 PLC 厂家的规定;(5分) 9、相应的电气原理图( 5 分) 9、总结:对 PLC 控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应用、实验(第2版)》特点,编程软件由在DOS环境下使用的NPST-GR改为在Windows环境下使用的FP-WIN-GR。增加了一章专门介绍松下电工的FP0系列PLC。在“FP1的特殊功能和功能模块”一章中,增加了对FP系列PLC通信网络的简介。
此外,按照“宽、浅、新、用”的编写思路,对原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编排和精选。在保证对PLC基本应用知识、应用技术阐述的前提下,适当插入一些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对应用举例也进行了重新精选;实验的内容也根据教学经验进行重新编排,使之更能体现对基本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且更具有操作性。
再版仍由李乃夫任主编,张同苏任主审,编写分工如下:钟玉珍负责编写第八章的前三个实例和第十二章,陆远蓉负责编写第五、十一章和第十章第三节,其余由李乃夫编写。
再版虽然纠正了原版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错漏之处,但可能又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甚至错误,所以仍然恳请使用者给予批评指正。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系统》以西门子公司的S7200为对象,主要讲述了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基本指令、功能指令、编程方法和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添加了可编程控制器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内容。本书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技术针对性强,可作为高职高专、高等工科院校电气工程类、机电一体化类、自动化类专业的学生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系统》的第1~3章为可编程控制器基础知识部分;第4章介绍编程软件的使用,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将编程软件的使用知识穿插于第5章和第6章中;第6章通过列举大量浅显易懂的小例子,直接说明功能指令的使用方法;第7章系统介绍可编程控制器的程序设计法;第8章简单介绍西门子公司其他类型的PLC;第9章介绍PLC 通信知识,并结合变频器、组态软件列举了应用实例,这些例子实用性强,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第10章主要介绍PLC抗干扰措施等在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系统》由王如松副教授主编并统稿,他提出了全书的总体构思及编著的指导思想;第1章由沈海军执笔,第2章由闻娜执笔,第3章由王涛执笔,第4章由刘成伟执笔,第5章由薛建芳执笔,第6章和第7章由谢青海执笔,第8章由殷忠敏执笔,第9章和第10章由王如松执笔。另外,张利波、徐杰、李东玉、冉林仓、刘旭、周家新、张虎、王建平、李枝梅、贺海靖、张江涛、郑砚、周鸣扬、张战军、赵海霞、张颖等也参加了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敬请专家、同仁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