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通过研究分析,《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一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详尽描述失地农民与城市社会相互融合的过程,以及失地农民基于聚居空间所展开的社区实践过程与结果,深入探讨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社区重建、社区治理对促进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以及解决失地农民发展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1章引论
1.1失地农民:由现象到问题
1.1.1农民失地现象
1.1.2失地农民问题
1.2完全失地的城市化:被集中安置入城的农民
1.2.1“失地农民”概念考据
1.2.2“三集中、三置换”
1.2.3失地农民聚居区之形成
1.3“准市民”与社区
1.3.1失地农民成为“准市民”
1.3.2“准市民”融入社区
第2章理论准备
2.1人的现代化理论:失地农民的发展议题
2.2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空间性
2.3社区理论:失地农民与城市社会的融合性实践
第3章研究设计
3.1个案研究
3.1.1个案研究法的选择
3.1.2个案研究的“内含型设计”
3.2研究思路
3.3研究内容
3.4调研选点
3.5调研实施
3.6调研对象与研究假设
3.6.1调查地概况
3.6.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6.3相关研究假设
第4章失地农民的社区实践
4.1失地农民社区的地域空间
4.1.1地理空间对失地农民重构社会联系行为产生的影响
4.1.2资源分布对失地农民重构社会联系行为产生的影响
4.1.3失地农民的社区社会网络
4.2失地农民的社区心理与社区参与
4.2.1在“生活世界”中认知社区
4.2.2受“乡村经验”影响的社区参与意愿
4.2.3由“趣缘”促成的失地农民类社区参与行为
4.2.4社区认同的“两面性”
4.2.5“虚强实弱”的社区归属感
第5章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与社区建设
5.1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
5.1.1让人怀念又不怀念的乡村
5.1.2说不清的市民身份
5.1.3失地农民社区建设与失地农民城市融合的相互建构
5.2失地农民的社区重建
5.2.1失地农民社区重建是否可能
5.2.2社区重建:失地农民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5.3失地农民的社区治理
5.3.1失地农民社区的“准治理”
5.3.2从“准治理”到“治理”
第6章结语
6.1研究的主要结论
6.2研究的回应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100433B
《空间重组与社区重建:一项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的研究》内容简介:失地农民面临问题的实质是从生存走向发展。站在社会学理论角度,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本质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失地农民与城市社会的融合问题。在现代化研究领域,失地农民的发展诉求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现代化,即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而按照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无论是“城乡融合”还是“市民化”,失地农民的城市社会实践都不能脱离既有的城市社会空间,以及由失地农民能动性创造的符合自身需要的“新城市社会空间”,它构成了失地农民发展问题解决的重要条件。笔者借以社区理论建立可操作性假设为依据,并在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聚居区收集经验材料。
到处是电子工厂,空气很差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5万人。现辖4个街道:娄葑街道、斜塘街道、唯亭街道、胜浦街道。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
江苏的朋友帮一帮程先生!
苏州工业园区概述
1 苏州工业园区 概述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 1994 年 2月经 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 5 月实施启动。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 行政区域面积 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 27万,其中,中 新合作开发区规划发展面积 80平方公里。 我们的目标是: 把苏州工业 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 园林化的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 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江苏省委、省政府 和苏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园区项目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予以 全力推进。十二年来,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的开发建设一 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 40%左 右,累计上交中央和省市各类税收 460 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 40 万个。 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 关于机构改革后业务办理指引的通告 各进出口相关企业: 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工作部署,原出入境检验检疫职能和队伍划入海关。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 海关内设机构和人员调整已基本到位。苏州工业园区海关机构规格副厅级,管辖范围为苏州工业园区各 项海关管理业务。苏州工业园区海关是受南京海关直接领导,按授权负责指定口岸和区域范围内海关各 类管理工作的执行机构,主要负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办理具体海关业务,反馈执法作 业结果;完成南京海关交办的其他工作。 苏州工业园区海关现有正处级机构 6个,包括 4 个内设处室,分别是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人事政 工处(党委组织宣传部) 、综合业务处、企业管理处; 2 个派出机构,分别是驻唯亭办事处、驻娄葑办事 处。 按照机构改革要求,我关结合具体情况对各内设机构及下设办事处的工作职责进行了合理划分,原 苏州工业园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原苏
第1章 绪论:置于城市空间中的社区形态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功能与结构:城市背景下解读社区
2.1 社区的基本要素
2.2 社区的功能与结构
2.3 当代城市背景下解读社区
2.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上下求索:社区微观理念的进化与批判性解读
3.1 社区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3.2 社区模式发展中微观理念的进化
3.3 社区微观理念的批判与重构
3.4 本章小结2100433B
早在上个世纪末,我国规划研究领域就开始了人本主义的呼唤,规划视角也开始从物质空间向社会空间拓展。随着全球经济的重构,人口多样性的增加,以及住房体制的改革等,我国城市社区空间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构与演变过程。日益凸显的社区分层和需求分化使原本在质和量上就欠缺的社区公共空间越来越无法适应社区居民不断增加的需求。然而,在社区分异与演变过程中如何实现社会空间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尚未引起高度的关注。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本研究将运用K-均值,Clustergram等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社区分异与演变视域下的社区公共空间(Community Public Space,CPS)规划的理论与实现方法进行系统性的探讨。 本研究将通过建构社区分异类型及对社区演变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社区分异与个性化需求,在社区公共空间质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分异演变视域下的社区公共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
日益凸显的社区分层和需求分化使原本在质和量上就欠缺的社区公共空间越来越无法适应社区居民不断增加的需求。然而,在社区分异背景下如何实现社会空间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尚未引起高度关注。本研究首先对国际公共空间规划控制的保护政策、规划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等内容的深入研究,从联邦、州、地方三个层面,对公共空间规划层级、类型、表现形式和内容框架等进行系统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合我国国情及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规划指标体系。 其次,以杭州市为例,通过现场勘查、问卷调查和社区走访等形式,对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现状和居民满意度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和公平性进行了定量化的分析。在社区层面,以杭州人口密度最高的两个老城区为例,利用K 均值聚类分析法、高斯两步搜寻移动法2SFCA、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OLS及空间滞后模型 SLM 等,分别对社区层面公共空间可达性及其社会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杭州高密度老城区社区类型与公共空间可达性高度相关,研究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公共空间分布不公平性。在街道层面,运用简单缓冲距离法和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分别对2000年及2010年杭州主城区绿色公共空间可达性进行评价,并对十年间可达性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城区研究范围内绿色公共空间可达性空间分布较不均衡,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极化特征;多数街道可达性维持原有水平或仅略有提高;回归模型的研究结论表明,街道层面绿色公共空间可达性及其演变均不存在显著的社会经济差异。最后,基于国际经验以及杭州现状,本研究提出了社区分异视域下社区公共开放空间利用与规划控制的实现方式;从规划控制、资金保障、物质环境与社会服务四方面提出构建公平公正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议,对构建我国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