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植物体中等大,长达2厘米,带叶宽约2毫米,黄绿色,上部常呈红色,片状丛生。茎直立,褐绿色,粗约0.3毫米,常在雌苞生枝条。假根稀少,无色或具紫红色。叶片内凹瓢状,斜生茎上,两基角均不下延,宽大于长,肾形,宽约1.5毫米,长约1毫米,叶边缘细胞比内部细胞显著较大,细胞壁也较厚,36—60×32—45微米,形成明显的叶边,中部细胞36—46×30—36微米,基部细胞60—84×30—40微米,薄壁、三角体小,细胞壁有条形突瘤。油体少,每个细胞1—2个。雌雄异株。雄穗间生,雄苞叶2—6对。蒴萼梨形,高出苞叶1/2。
产于贡山独龙江。生于海拔1400米腐木上。日本、小亚细亚、欧洲、北美洲也有。 2100433B
一叶兰对土壤要求不严,耐瘠薄,但以疏松、肥沃的微酸性砂质壤土为好.盆栽时可用腐叶土、泥炭土和园土等量混合作为 基质.生长季要充分浇水,保持盆土经常保持湿润,并经常向叶面喷水增湿...
绿茶红茶茶茶香 梅花桃花花花红
叶叶家居挺不错的。我很喜欢他的现代棕床垫,由山棕或椰棕添加现代胶粘剂制成。具有环保的特点。山棕和椰棕床垫的区别是,山棕韧性优良,整体的承托力和耐久力比较好,受力均匀,性价比很高。
罗茨鼓风机二叶叶轮改为三叶叶轮设计要点
本文叙述了将目前普遍生产的二叶渐开线叶轮罗茨鼓风机改为三叶渐开线叶轮罗茨鼓风机的设计要点。
基于Pro/E的罗茨鼓风机三叶扭叶叶轮参数化设计
论述参数化设计的基本原理及特征,研究在Pro/E软件中机械零件的参数化设计方法。介绍了基于Pro/E4.0的罗茨鼓风机扭叶叶轮的参数化建模过程的实现,着重阐述了参数化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属中文名:耳叶苔属
属拼音名:eryetaishu
属拉丁名:Frullania
阿氏耳叶苔
凹瓣耳叶苔
凹叶达呼里耳叶苔
巴兰耳叶苔
粗萼耳叶苔
脆叶耳叶苔
淡色耳叶苔
东亚耳叶苔
兜瓣耳叶苔
多褶耳叶苔
耳基陕西耳叶苔
耳叶苔属
格氏耳叶苔
钩瓣耳叶苔
厚角耳叶苔
喙瓣耳叶苔
尖叶耳叶苔
崛川耳叶苔
卡氏耳叶苔
盔瓣耳叶苔
列胞欧耳叶苔
裂瓣耳叶苔
绿耳叶苔
密瓣耳叶苔
南亚耳叶苔
尼泊尔耳叶苔
拟耳叶苔
欧耳叶苔
青山耳叶苔
全缘耳叶苔
日本全缘耳叶苔
陕西耳叶苔
石生耳叶苔
台北耳叶苔
台湾耳叶苔
西南耳叶苔
纤枝耳叶苔
小囊耳叶苔
小叶耳叶苔
楔形耳叶苔
原瓣耳叶苔
圆瓣耳叶苔
远东耳叶苔
云南耳叶苔
中华耳叶苔
皱叶耳叶苔
阔叶植物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
世界上有至少28000种阔叶植物,其中包括1000多种的合欢树和600多种不同类型的橡树。一些阔叶树为常绿植物,但是它们中大多数的树叶都会在冬季或气候变得炎热或干旱的时候掉落。
落叶阔叶林是我国温带地区最主要的森林类型,构成群落的乔木树种多是冬季落叶的喜光阔叶树,同时,林下还分布有很多的灌木和草本等植物。我国温带地区多为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光照充分,降水不足,适应于这些环境特点,多数树种在干旱寒冷的冬季,以休眠芽的形式过冬,叶和花等脱落,待春季转暖,降水增加的时候纷纷展叶,开始旺盛的生长发育过程。组成我国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有:栎属(Quercus)、水青冈属(Fagus)、杨属(Poplus)、桦属(Betula)、榆属(Ulmus)、桤属(Alnus)、朴属(Celtis)和槭属(Acer)等。很多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我国工农业生产较发达的地区,也是跟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森林类型,很多行道树和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等都是以这种森林类型为主。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过渡森林类型,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该森林群落内物种丰富,结构复杂,所以优势树种不明显。亚热带地区也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主要是在秋冬气候变干、变冷,相对比较高大的并处于林冠上层的落叶树种此时叶片脱落。第二或者第三亚层的常绿树种比较耐寒,有时林分内的常绿树种的成分增多,树木较高,形成较典型的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混交林。
组成常绿、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有:苦槠(Castanops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冬青(Ilex chinesis)、石楠(Photinia serrulata)等。该森林群落保存有很多重要的珍贵稀有树种,很多是第三纪孓遗物种,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如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连香树(Cercidiiiphyllum japonicum var. sinense)、水青树(Tetracen tron sinense)、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和杜仲(Eucommia ulmoides)等。
该植被型分布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夏季高温潮湿,冬季降水较少。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森林类型,林木个体高大,森林外貌四季常绿,林冠整齐一致。壳豆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是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和特征种。
在森林群落组成上,更趋于向南分布的水热条件约好,树种组成越是以栲属和石栎属为主,在偏湿的生境条件下,樟科中厚壳桂属的种类更为丰富。常绿阔叶林树木叶 片多革质、表面有光泽,叶片排列方向垂直于阳光,故有照叶林之称。
我国硬叶常绿栎林通常是指由壳斗科栎属中高山栎组树种组成的常绿阔叶林, 其中绝大多数种类生长于海拔2 600 m~4 000 m之间 (李文华, 1985; 杨钦周, 1986; 梁红平, 任宪威和刘一樵, 1990), 主要分布在川西、滇北以及西藏的东南部。该植被型中的树木叶片很小,常绿,坚硬,多毛,分布区主要在亚热带,夏季高温,植物为适应夏季环境条件常常退化成刺状。并这里虽然具有明显夏季雨热同季的大陆型气候特征, 却与夏旱冬雨的地中海型气候区的硬叶栎类完全相同。 从物种多样性看, 中国喜马拉雅硬叶栎林种类远比地中海及加利福尼亚丰富得多, 而且都是中国-喜马拉雅特有种(杨钦周, 1988)。
喜马拉雅地区高山栎组植物在形态及对干旱生态环境的适应上, 与地中海区冬青栎有很大相似性 (李俊清, 1996c; 贺金生, 陈伟烈, 王勋陵, 1994)。我国学者曾将高山栎类误定为冬青栎, 实际上, 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硬叶栎类除川滇高山栎 (Q. semicarpifolia) 分布在阿富汗、印度的库蒙(Kumeng)、不丹和缅甸北部之外, 其余种类都是中国喜马拉雅特有种 (杨钦周, 1988)。Pons & Vernet (1971) 和Barbero, Loisel & Quezel (1992) 通过花粉化石研究表明, Q. ilex 可能起源于渐新世, 认为第三纪时冬青栎遍布南部欧洲, 而那时地中海型气候尚未形成。另外, 冬青栎传粉受精作用发生于7月, 这一事实也支持这一假说。冬青栎较高的生理可塑性也说明它是在地中海气候的形成过程中保留和发展起来的。虽然直到今天冬青栎主要分布于地中海盆地, 但很有可能不是地中海起源的 (梁红平, 任宪威, 刘一樵, 1990)。
许多古植物化石研究表明, 冬青栎自中新世晚期开始一直分布在欧洲, 似乎并未分布到东亚, 这说明中国-喜马拉雅硬叶栎类与地中海硬叶栎类没有直接联系 (杨钦周, 1988)。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自上新世中晚期就大量存在, 在青藏高原和地中海之间, 在欧亚大陆与北美之间曾经发生过植物交流和传播, 喜马拉雅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硬叶栎林的相似性, 可能是二者在发生和演化上具有相同的祖先而且平行发展。喜马拉雅地区的硬叶栎林, 可能是古地中海沿岸热带植被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 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中直接衍生和残遗的类型, 有些种是第三纪的残遗植物 (梁红平, 任宪威, 刘一樵, 1990; 杨钦周, 1988)。但关于二者的发生过程和传播途径, 至今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需要在植物学、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等各方面研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温暖地区。在大陆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地方,落叶阔叶林过渡成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分布于北纬30°~50°的温带地区。中国的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南部和华北各省。
从地理区域的分隔来讲,主要分布于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之间,起到过渡的作用,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的森林,大致分布在南、北纬度22°~34°(40°)之间。主要见于亚洲的中国长江流域南部、朝鲜和日本列岛的南部,非洲的东南沿海和西北部,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北美洲的东端和墨西哥,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和巴西的部分地区,大洋洲东部以及新西兰等地。其中以中国长江流域南部的常绿阔叶林最为典型,面积也最大。
我国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西部和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线及横断山脉地区所特有的一种森林类型,约从北纬20°左右的岷山南部起,南抵北纬26°左右的澜沧江、怒江的中游,东经约103°,往西止于中喜马拉雅山南侧的吉隆地区,见于川、滇、黔、藏四省。其分布的范围主要为海拔2600~3700m上下,大多在山地阳坡或石灰岩基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