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控制测量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监理控制网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平面控制网的布设
第一节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布设方案
第二节工程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布设方案
第三节平面控制网的技术设计
第四节平面控制网的精度估算
第五节平面控制网的选点、造标和埋石
第三章电子全站仪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全站仪测角原理
第三节全站仪的几项常规性调校
第四节全站仪的三轴误差、指标差及补偿
第五节电磁波测距原理
第六节电磁波测距的测站改正计算
第七节电磁波测距的误差分析和精度表达式
第八节拓普康GTS-332N全站仪的使用
第九节全站仪的检验校正
第四章平面控制网外业观测
第一节水平角观测的主要误差和操作的基本规则
第二节方向观测法
第三节垂直角观测
第四节导线的边长观测和角度的观测
第五节归心改正和归心元素的测定
第五章控制测量计算理论和导线测量概算
第一节地球的箱体和大地测量坐标系
第二节椭球的一些计算用符号和曲率半径
第三节三角高程测量计算公式
第四节三角高程测量的计算
第五节地面观测值归算至椭球面
第六节高斯投影概述
第七节椭球面元素化算到高斯平面
第八节导线测量质量检验及上交资料
第九节导线测量外业计算步骤及算例
第六章三角网三边网外业计算简介
第一节三角网外业计算简介
第二节三边网外业计算简介
第七章地方坐标系和坐标转换
第一节高斯投影换带计算
第二节地方独立坐标系的建立
第三节控制网坐标转换
第四节平面控制网四参数坐标转换的使用做法
第八章水准测量
第一节高程基准面和高程系统
第二节水准网的布设
第三节水准仪和水准标尺的结构及要求
第四节精密水准仪
第五节电子数字水准仪
第六节精密水准仪的校验与校正
第七节精密水准标尺的检验与校正
第八节水准测量误差及减弱其影响的措施
第九节水准观测
第十节水准测量外业计算
第十一节跨河水准测量
第十二节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第九章控制网平差计算
第一节测量平差基本数学模型和公式
第二节高程网条件平差及算例
第三节导线网条件平差及算例
第四节高程网参数平差及算例
第五节平面控制网参数平差——坐标平差
第六节边角网(导线网)按方向坐标平差算例
第七节带有约束条件的参数平差及算例
参考文献 2100433B
本书讲述常规控制测量的理论和方法。内容包括:常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设计、选点、招标、埋石,全站仪、水准仪结构及其观测操作方法,控制测量计算理论及控制网的外业计算和控制网平差。书中内容注重了与时代的同步。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测绘专业或测绘有关专业学生做控制测量学教材使用,也可供测绘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固定误差,比例误差。ppm是百万分之一的意思。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要做个工程房建也好路桥也好,要知道建设的工程部位在地图上哪个位置,有了 控制点 我们就知道我们所建设的工程各个部位与 控制点 之间的距离和角度是多少。这时只需要用仪器通过 控制点...
测绘专业《控制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结合测绘专业《控制测量学》的教学实践 ,对课程教学中教学、设计、实习三个主要环节进行改革 ,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进行思考。针对“控制测量学”内容繁多和当前控制测量手段多样化等特点 ,有效地进行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 ,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高职《控制测量学》教学实践的思考
由于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刚迁入新校区,学生不断增加,而实习空间有限,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测绘专业人才,不但要改善理论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还需要根据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学院实际情况,建立更加完善的实习平台,加强教师培养,制定学生实习的考核制度。文中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控制测量学》分上、下两册,《控制测量学.下册(第2版)》是下册。下册共七章。系统介绍了测量控制网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包括:地球椭球几何性质,观测值量算及椭球面上的基本计算,高斯投影及控制网概算,国家及工程坐标系建产概念及应用,控制的网的条件平差、间接平差及近代平差理论及应用等。《控制测量学.下册(第2版)》不仅概括了有关的传统理论,而且也反映了现代发展成就,理论联系实际,以典型实例说明具体应用。
《控制测量学.下册(第2版)》为高等学校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包括日校和成人教育)教材,也可供其他测绘专业师生及科研和生产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第2版自2008年问世至今已经走过6个年头,承蒙很多高校材料力学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同学以及业余读者的关爱和支持,已经连续印刷了10次。 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同年,相应的教学成果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本书第3版被列入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13年被批准为清华大学“985”三期名优教材建设项目立项。
最近的6年里,著者秉承不断提高课程重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与教学理念,先后在清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以及北京邮电大学从事“材料力学”研究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坚持全过程讲授这门课程,授课对象每年约200名。在同事和同学们的支持与帮助下,对于教育和教学改革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收获。材料力学(第3版)将着重反映6年来我们在研究型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怎样在基于普遍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怎样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增强课程教学的学术性;怎样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怎样对传统内容中的某些概念、理论和方法加以改革和更新,突出挑战性。基于此,本书第3版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调整了部分章节,将材料的力学性能从“第2章 轴向载荷作用下杆件的材料力学问题”中独立出来,形成“第3章 常温静载下材料的力学性能”; 重写了“剪力图与弯矩图”作为第6章;将原来的第6章分为3章: “第7章 平面弯曲正应力分析与强度设计”和“第8章 弯曲剪应力分析与弯曲中心的概念”以及“第9章 斜弯曲、弯曲与拉伸或压缩同时作用时的应力计算与强度设计”;将原来的第8章分为: “ 应力状态与应变状态分析”和“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强度设计准则及其工程应用”,分别列为第11章和12章;将原来的12章也分为两章: “动载荷与动应力概述”和“疲劳强度与构件寿命估算概述”,分别列为第16章和第17章。
第二,增加了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有: 部分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梁的位移叠加法中的逐段刚化法;应变分析;细长压杆实验结果;线性累积损伤与疲劳寿命估算等。
第三,将力系简化的方法引入横截面的内力分析,改革传统剪力图与弯矩图的画法。
第四,正确处理变形与位移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将确定梁的转角和挠度的章节名改为“梁的位移分析与刚度设计”。
第五,在部分章节引入“反问题”: 相对于正问题,反问题的解答不是唯一的,通过对于反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于正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创新思维。
第六,在部分章节设计了“开放式思维案例”作为学生课外学习和研究的资源。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对于刺激思维鼓励创新是一种有效的措施。材料力学(第3版)第七,增加了若干工程案例以及灾难性工程事故的力学解析。
第八,增加和改变了部分例题和习题。
随着课程研究型教学在更多高校开展、深入和发展,材料力学的课程教学以及教材建设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材料力学教材的质量。
这一版的初稿于2012年下半年—2013年上半年在国内完成;2013年7—8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定稿。定稿期间,得到旅加的赵渊先生和范心明女士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本书出版之际,著者谨表诚挚谢意。
诚挚地感谢广大读者对本书的关爱,希望大家对本书的缺点和不足提出宝贵意见。
范钦珊2014.1.11
课程资源
《建筑CAD(第3版)》数字课程的数字化资源为教材配套图纸CAD文件、工程案例、拓展模块等。
作品名称 |
出版时间 |
出版 |
内容提供者 |
---|---|---|---|
“建筑CAD(第3版)”数字化资源 |
2021年3月 |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
丁文华 |
《建筑CAD(第3版)》配有二维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