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地下水生态系统是一个以细菌为主的生物多样性系统,一旦受到污染,细菌利用污染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生物自修复过程随即开始,原有的细菌种群结构和数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到目前为止的研究还未能确切反映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的生物自修复进程。本研究将以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应用16S rDNA 的PCR扩增、DGGE指纹图谱分析、分子克隆测序和种属专一性探针杂交技术并结合水质化学分析,建立分子监测技术平台,监测特征细菌种群结构变化与污染的关系,获得垃圾填埋场地下水中不同特征细菌种群结构的动态分布,反映不同地下水区域的氧化还原反应状态及变化趋势,从而准确预测受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自修复进程,为主动生物修复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同时为正确指导垃圾填埋场的设计和操作运行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发展快速方便实用的分子监测试剂盒提供基础。 2100433B
批准号 |
20377030 |
项目名称 |
垃圾填埋场地下水中生物自修复进程的分子监测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B0604 |
项目负责人 |
杨虹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上海交通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4-01-01 至 2006-12-31 |
支持经费 |
23(万元) |
省市区 填埋场名称 级别 1北京 北京市海淀区六里屯垃圾卫生填埋场 I级 2北京市北神树垃圾卫生填埋场 I级 3北京市密云县滨阳垃圾卫生填埋场(第一期) I级 4北京市朝阳区高安屯...
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见“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4填埋场选址 4.0.1填埋场选址应先进行下列基础资料的收集: 1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城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及相关规划...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10.2.1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的布置应根据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时反映地下水水质变化为原则,布设地下水监测系统。(1)本底井,一眼,设在填埋场地...
垃圾填埋场简介
垃圾填埋场简介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城市人口的不断 增长,城市生活垃圾越来越多,为了防止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必须 对垃圾进行处理。 长期以来生活垃圾处理绝大多数采用简单填埋, 而 垃圾的成分十分复杂,填埋后经过缺氧、发酵等反应,产生的渗沥液 是成分最复杂最难处理的污水。 一个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场, 成为 一个长期的污染源,严重污染地下水。垃圾产生的有害气体直接排放, 污染空气,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垃圾中产生的沼气由于未经疏导处理, 横空迁移,当浓度达到 5-15%,致使垃圾造成爆炸自焚,这种现象在 为数不少的垃圾填埋场都曾发生过。 近年来 ,国家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工作 ,一些新的垃圾处理工艺被广 泛采用 , 现在应用较多 ,效果较好的处理方式是卫生土地填埋处理。 卫 生土地填埋除了对填埋场的基础进行了人工的防渗处理以外 ,还有一 整套的收集垃圾渗沥液和废气的系统 ,来
第9组垃圾填埋场的植物修复技术
第9组垃圾填埋场的植物修复技术
本项目拟对基于分子自组装微球的自修复水泥材料进行研究。将组合化学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以及量子化学计算相结合,设计用于合成能聚合成自修复微球的功能单体;筛选及改造合适的修复液,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将获得的功能单体和修复液聚合成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微球。进一步对自修复微球对混凝土环境的适应性、破裂强度的控制、微球与水泥基体的相容性等进行研究,用制备的各系列微球配制自修复混凝土,研究分子自组装微球的自修复效果,优化自修复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分子自组装微球破裂强度与应力的响应关系、自修复功能的可重复性(持续性)。通过本项目研究,揭示分子自组装微球对混凝土裂缝自修复的机理,为水泥混凝土裂缝的有效自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本项目对基于分子自组装微球的自修复水泥材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构建化学传感器,掌握分子自组装技术的理论与实验技巧以及传感技术,为本项目的基于分子自组装微球的自修复水泥材料的研究奠定必备和良好的研究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合成了能聚合成自修复微球的功能单体;筛选及改造合适的修复液,优化了最佳反应条件,囊材与芯材的比例,研究了微球形貌的对修复能力的影响。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将获得的功能单体和胶黏剂聚合成具有自修复功能的微球。制备的水泥自修复微球,用于水泥混凝土材料的修复具有优异的效果,提高了自修复微球对混凝土环境的适应性、破裂强度的控制、微球与水泥基体的相容性。用制备的微球配制到自修复混凝土,内置微球大大提高了水泥砂浆强度及其自修复能力,促进了分子自组装微球的自修复效果,同时研究了矿物掺合料对内置微球砂浆损伤自修复能力影响,优化了自修复微球的制备工艺。通过本项目研究,揭示了分子自组装微球对混凝土裂缝自修复的机理,为水泥混凝土裂缝等的有效自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与结果撰写发明专利1项(公开,并已完成审查意见的修改),相关内容撰写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发表学术论文总计27篇,其中被SCI收录22篇,被EI收录2篇,被ISTP收录 1篇。
混凝土裂缝是引起结构耐久性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裂缝及时自修复研究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将微生物在混凝土拌合时预先添加,一旦混凝土开裂,在环境氧、湿或光的激发下休眠的微生物能迅速复活,将混凝土中预埋的底物转化为矿物,填充裂缝空隙,实现自修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自修复矿化微生物的分离、筛选、驯化和固载;自修复效果的表征及工艺因素对自修复效果及其耐久性的影响;休眠和复活的控制基因及基因工程调控方法;微生物对修复矿物质形成的作用及机理等。通过研究,在技术基础层面上探明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材料的配方和工艺参数;在科学层面上,揭示自修复矿化微生物的休眠、复活调控基因,探明休眠、复活时长的预测方法,揭示混凝土服役环境因素对预埋微生物的影响规律以及修复矿物形成机理。结合研究,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20篇,授权发明专利5件以上,至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