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锂离子蓄电池总成接口和通信协议》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本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接口和协议
4.1 概述
4.2 内部接口和协议
4.3 充电接口
4.4 放电接口
4.5 用户通信接口
4.6 拓扑结构和设备
4.7 拓扑结构
4.8 网络设备
4.9 物理层
4.10 网络电源
基本电学公式 首先来介绍几个很简单的基本电学公式,希望让没有电子方面背景的读者们能对几个物理现象有点概念. 电压(V) = 电流(I) x 电阻(R) 电荷量(Q) = 电流(I) ...
1、从结构上看,二次电池在放电时电极体积和结构之间发生可逆变化,而一次电池内部则简单得多,因为它不需要调节这些可逆性变化。 2、一次电池的质量比容量和体积比容量均大于普通充电电池,但内阻远比二次电池大...
找个电池恢复设备激活一下即可, 把电池用报纸包起来再放进塑胶袋裹好,放入冰箱冷冻库3天(报纸可吸收多余水份); 3天后取出常温下放2天; 2天后将电...
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前景
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可称之谓是改变21世纪能源结构的重要绿色汽车零部件。这些汽车零部件被嵌入到电动汽车中,将逐渐遍及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电动汽车与绿色汽车零部件于2009年7月开始上市的三菱电动汽车"i-MiEV"的关键零部件只有锂离子蓄电池、逆变器、DC/DC转换器和电机。与发动机驱动的汽车相比,构造简单,并且
锂离子蓄电池极耳的激光自动焊接
总结了对锂离子蓄电池极耳用激光自动焊接技术的研究情况,在计算机控制下的自动机电机构实现了对锂离子蓄电池极耳的自动焊接,其中包含了对电池零件的自动检测、零位检测、极耳的自动转平、自动转位、激光焊接以及焊接完成后的自动下料。完全通过的自动化控制最终实现了高速度、高质量的自动激光焊接,在生产线上获得了成功应用。介绍了激光焊接系统的原理技术、设计思想、工艺结构以及软硬件部分的结构组成,并在最后分析了现有情况,讨论了今后需要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分类与型号
4.1分类
4.2型号
4.3锂离子蓄电池总成的组成
5技术要求
5.1外观
5.2技术要求
5.3安全性要求
5.4环境要求
5.5电磁兼容性(EMC)
6试验方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分类与型号
4.1 分类
4.2 型号
4.3 锂离子蓄电池总成的组成
5 技术要求
5.1 外观
5.2 技术要求
5.3 安全性要求
5.4 环境要求
5.5 电磁兼容性(EMC)
6 试验方法
6.1 试验条件
6.2 外观
6.3 锂离子蓄电池一致性试验
6.4 接口和通信协议试验
6.5 电能(kW.h)试验
6.6 寿命试验
6.7 消耗峰值功率
6.8 绝缘电阻测试
6.9 电磁兼容性试验
7检验
7.1 检验分类
7.2 出厂检验
7.3 型式试验
7.4 检验规则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标志
8.2 包装
8.3 运输
8.4 贮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锂离子蓄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配置
A.1功能配置
A.2 技术要求
A.3 充电控制电路
A.4 放电控制电路
A.5 110电路
A.6 单体蓄电池电压监测电路
A.7 自动均衡电路
附录B(规范性附录)锂离子蓄电池总成的组成
B.1概述
B.2 标准型和均衡型蓄电池总成的组成
B.3 基本型锂离子蓄电池总成的组成
B.4 110型锂离子蓄电池总成的组成
B.5 锂离子蓄电池模块
B.6 锂离子蓄电池总成控制器(BECU)
附录C(规范性附录)锂离子蓄电池模块和总成放电控制模式
C.1概述
C.2 比例乘法器放电控制方法
C.3 数字控制放电方法
C.4 110放电控制方法
附录D(资料性附录)锂离子蓄电池一致性试验方法
D.1概述
D.2 一致性指数(C)
D.3一致性实验方法
图1锂离子蓄电池总成产品型号表示方法
图2导电体与电底盘之间的爬电距离
图3快速熔断器安装位置
图4通信协议符合性试验接线,
图5能量型锂离子蓄电池脉冲工况放电试验
图6功率型锂离子蓄电池脉冲工况放电试验
图7峰值电流消耗的测量
图8测量锂离子蓄电池总成负极输出端对电底盘的电压
图9测量锂离子蓄电池总成正极输出端时电底盘的电压
图10设备电磁兼容性测试电路
图11镡离子蓄电池模块箱安全标志
图B.1标准型和均衡型蓄电池总成的组成
图B.2 基本型蓄电池总成的组成
图B.3 110配置型蓄电池总成的组成
图C.1比例乘法器放电控制方法
图D.1锂离子蓄电池模块和总成一致性指数表示方法
图D.2致性指数测试电路
表l 锂离子蓄电池一致性等级和规范
表2 锂离子蓄电池总成接口和通信协议可靠性试验的要求
表3 锂离子蓄电池总成的标称电压
表4 锂离子蓄电池总成通信网络物理层特性
表5 物理层与其他电路之间隔离电压的规定
表6 电缆:电源线
表7 电缆:通用规范
表8 连接器接点规范
表9 连接器电气规范
表10 接点保持力和接触电阻
表l1 电力电子设备高原使用的修正内容
表12 电力电子设备低气压环境使用的修正数据
表13 抗扰度执行标准
表14变工况充电和放电试验程序
表15能量型锂离子蓄电池总成简单模拟工况放电阶段
表16功率型锂离子蓄电池总成简单模拟工况放电阶段
表17检验规则
表A.1锂离子蓄电池管理系统功能配置
表A.2 电压数字采样
表A.3 温度数字采样
表B.1电流传感器的规格和属性值
表B.2 电流传感器接口
表C.1设备的类型,
表D.1标准差系数代码及其范围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电子商会电源专业委员会。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天空能源(洛阳)有限公司、咸阳威力克能源有限公司、中大汽车集团、北京神州巨电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润峰电力有限公司、郑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