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楼阁

楼阁,汉语词汇,拼音是lóu gé,意思是泛指楼房。阁,架空的楼。

楼阁基本信息

楼阁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郑州纤维水泥楼阁

  • 2400*1200mm/OLD-A 水泥 韧性纤维
  • 欧拉德
  • 13%
  • 山东欧拉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圆形吸顶灯

  • MXY28-T5/D 梦中楼阁
  • 美的
  • 13%
  • 广州嘉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市厂商期刊)
  • 2022-12-06
查看价格

圆形吸顶灯

  • MXY28-T5/D 梦中楼阁
  • 美的
  • 13%
  • 广州嘉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市厂商期刊)
  • 2022-12-06
查看价格

圆形吸顶灯

  • MXY28-T5/D 梦中楼阁
  • 美的
  • 13%
  • 广州嘉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昆明市厂商期刊)
  • 2022-12-06
查看价格

吸顶灯

  • MXY28-T5/D梦中楼阁
  • 13%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微波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客厅吸顶灯

  • MX586-Y83 空中楼阁(紫罗兰)
  • 695套
  • 4
  • 欧普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9-19
查看价格

客厅吸顶灯

  • MX586-Y83 空中楼阁(桔橙)
  • 3600套
  • 4
  • 欧普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3-31
查看价格

楼阁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楼阁文献

楼阁式建筑的起源 楼阁式建筑的起源

楼阁式建筑的起源

格式:pdf

大小:134KB

页数: 未知

任何一个民族的居住方式,都离不开他们生存的时代、地域所给予的各种条件。都不能超越他们对建筑材料的认识程度和建筑技术的掌握程度。上古之时,人类穴居群处,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为了更好地生活,并防止野兽毒虫的侵袭,人们开始构木筑巢,为自己建造可以栖身的住屋。而在一些气候炎热的地区,从事固定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民族,便开始变穴居为构筑干栏式的楼阁。他们从地上竖起质地坚硬的原木作为柱子、楼架,用木板或竹篱搭成楼板和墙壁,加以荫蔽、形成房屋,下层则空着。这种房屋史书上称为干栏式建筑,也就是后代楼阁的前身。

楼阁建筑构成与逐层副阶形式 楼阁建筑构成与逐层副阶形式

楼阁建筑构成与逐层副阶形式

格式:pdf

大小:134KB

页数: 3页

该文论述了楼阁建筑中副阶要素的构成形式,并具体分析了其形式演化的性质与特点。

楼阁式塔建筑结构

楼阁式塔的特征是具有台基、基座,有木结构或砖仿木结构的梁、枋、柱、斗拱等楼阁特点的构件。

塔刹安放在塔顶,形制多样。

有的楼阁式塔在第一层有外廊(也叫"副阶"),外廊加强了塔的稳定性,也使其更为壮观。

外廊能有效地防止地基被雨水冲刷,提高了塔的寿命。

查看详情

楼阁式塔基本特征

楼阁式塔是中国古塔中出现时间最早、体量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

这类古塔多用木、石、砖、铁、铜、琉璃等材料建造。

楼阁式塔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同楼阁一样,楼阁式塔的层间距离较大,塔内的楼层数目,一般与塔层相等。有的内设暗层,楼层数目多于塔层。

(二)每层均有门、窗、立柱、额枋和斗拱,内有楼梯、楼板,外有平座、栏杆。

(三)除石刻和铜、铁楼阁式塔外,一般均可攀登远眺。

查看详情

从出土文物探讨汉代楼阁建筑技术

一 引言

楼阁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相对单层屋而言,楼阁建筑技术最为复杂,研究意义重大。

我国楼阁起源甚早。石璋如先生的《殷代地上建筑复原的第二例》认为,“乙二十一基址地上建筑的部分是一座二层楼房……有楼梯可攀登”,并推想其西边建筑与之相同。“这两座建筑……下面以便稽查,上面以便瞭望之用”。

汉代楼阁建筑文献丰富[1],并有市楼(及旗亭)、城楼、碉楼、角楼、谯楼及宅院楼阁等类型(表1)。四川出土的一些东汉残碑(“分书”),如《郑子真宅舍残碑》云:“故潘盖楼舍并二区,十一(缺)。故吕子近楼一区,五万。故象楼舍一区,二万五千。(缺)扶母舍一区,万二千。(缺)凤楼一区,三万。(缺)车舍一区,万。(缺)奉楼一区,二万……”[2]等,可见楼阁之众。

汉代楼阁类型举例(表1)

楼阁

出处

内容

城楼

《后汉书·董卓列传》第2333页,中华书局1965年5月版

王充奉天子保宣平城门楼上

傅熹年:《记顾铁符先生复原的马王堆三号墓帛书中的小城图》,《文物》1996年第6期

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帛书中的小城图,城门上建有二层城楼,四角建角楼

市楼

《史记·三代世表》第507页,中华书局1985年10月版

会旗亭下,《集解》《西京赋》曰:族亭五里。薛综曰:旗亭,市楼也。立旗于上,故取名焉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第85―87页,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

角楼

柏泉、红中:《江西新建昌邑古城调查记》,《考古》1960年第7期第39页

可能有角楼或碉堡之类的建筑物

楼宅

王增新:《辽宁市棒台子二号壁画墓》,《考古》1960年第1期第22页图3—23

壁画描绘楼宅图

狱楼

《汉书·外戚传》第3993页,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

武穿狱楼垣下为坎,埋其中

仓楼

《汉书·匈奴传上》第3782页,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

于是卫律为单于谋:穿井筑城,治楼以藏谷,与秦人守之。汉兵至,无奈我何

备注:秦始皇陵园建筑内围墙四个转角处,已有角楼,黄展岳:《秦汉陵寝》,《文物》1998年第4期第20页

《论衡·道虚》曰:“为道学仙之人,能先生数寸之毛羽,从地自奋,升楼台之陛,乃可谓升天。”这应是公孙卿对武帝言“仙人好楼居”,而武帝作“飞廉馆”、“通天台”之渊源[3]。

楼阁建筑技术关键在于上下层梁柱之间的架构方式。宋《营造法式》云:“凡平坐铺作,若叉柱造,即每角用栌斗一枚,其柱根叉于栌斗之上。若缠柱造,即每角于柱外普拍枋上安栌斗三枚。”重点指出了叉柱造、缠柱造两种不同的架构形式。

目前,有关叉柱造研究论著较多[4](表2)。已有学者对缠柱造重新诠释[5],并对我国古代楼阁建筑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拟从出土文物资料,对汉代楼阁建筑技术进行探讨。

二 考古资料中的汉代楼阁

两汉时期的各地豪强纷纷建立楼橹,作生产、警戒、游赏之用。出土的建筑明器、壁画[6]、帛画[7]、画像砖石等中,汉代楼阁建筑资料甚众[8]。河南、河北、山西、广东、山东、四川、甘肃等地考古发掘了大量的陶楼,中有高达五层或七层者(河南荥阳出土的可能是七层的陶仓楼[9])。而河北阜城桑庄东汉墓出土的陶楼,可为汉代陶楼建筑明器的典型代表之一[10](图1)。

▲图1 陶楼《文物》1990年第1期第22页图20

陶楼通高2.16米,5层,每层均有腰檐、平坐、栏杆。第4层以下的每层腰檐、平坐较高,似有结构夹层(与后世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等类似),故其内部空间可分9层。

陶楼底部为长方形基座,似为两层台基。正面中央为斜坡漫道,上面刻划出似用长条砖平铺的形式(此法后世较常见,即礓磋),漫道两侧及中央刻画扶手栏杆。

门楼居中,位于斜坡漫道之上,耸立于基座中央。悬山顶,均布瓦陇,卷云纹圆瓦当。瓦陇上相向饰二鸟,作翼欲飞。檐下大门两扇,有门框,门框正面装饰构件已残。门面饰辅首衔环。背面左右两侧各有—圆形门杠插孔。门高0.153、宽0.104米,门楼进深0.068米。

第1层陶楼正面下部有一长方形空罅(应为窗)。空罅左侧似饰箭囊,上部两边缘切成半圆形,下部突出乳状纽。空罅两侧各有一盾牌,盾牌下方有两付弩,两侧各有—弓。

陶楼底部四角各45°缝上挑出丁头栱(插栱),出二跳(这种多层插栱出挑形式,在贵州、福建、浙江,尤其西藏、青海等地土木混合建筑中常见),承一斗二升,再上承托两面三层较细的仿小方木垒砌成的斗栱,其上为3根支条与斗栱垂直,构成转角铺作,用来支撑平坐以上部分。

陶楼中部有平坐,卧棂栏杆,栏杆每边都有10根望(蜀)柱,无柱头。夹层两侧镂空长方菱形格子窗,中央立一俑,戴冠,双手扶栏杆,身体掩在内,头露栏杆外。格子窗内还套有—层,其结构是中部镂空成长方菱形格子窗,两侧各置一束腰状盾牌。楼身四面有檐,均布瓦陇,卷云纹圆瓦当,前部饰5个芭蕉叶形瓦钉,两侧各卧一鸟,扬首翘尾。顶檐的四角垂脊至前端翘起为脊饰。

第1层陶楼背面结构和装饰,与正面基本相同,仅盾牌两侧无弓。左、右侧面与正面有不同处,其下半部中央镂空成长方菱形格子窗,无罅。窗两侧各有—盾牌,下方有弩—付。夹层外部与正面相同,内层只在中间开—长方形空罅,无窗。空罅左侧为二弩,右侧为一盾牌。

▲图2 浙江龙泉大窑村某民居

第2层陶楼位于第l层檐上,下为平坐,其下部四周用浮雕面砖镶嵌成菱形编环纹装饰。平坐之上为卧棂栏杆,栏杆每边有10根望柱(4根有塔形柱头)。栏杆四角各蹲—鸟。栏杆以上结构与第l层大体相同,所不同者是四角丁头栱下有栌斗,平盘斗转45°。夹层平坐之上只在四面中部有—段卧棂栏杆,栏杆中立—俑其造型与第1层同。

夹层的内层四面均无窗,只在中央开一长方形空罅,左、右侧各有一付弩、一束腰状盾牌。转角斗栱45°缝挑出斗栱,散(平盘)斗扭转45°支承两方向的斗栱(日本谓之“鬼斗”),笔者在浙江龙泉大窑村一处明清时期住宅中,有类似发现(图2)。

只不过前者出现于阳角,后者用于阴角。并且,此斗栱栌斗下,使用“Τ”字形组合的两块挑板,我们称其上的横板为斗底枋(功能类似于普拍枋),用以增加受力面积,这是穿枋与斗栱交接时常用的方法,应与建筑明器中支撑斗栱的挑梁形式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类似做法,在今浙江新昌的一些地方,多有所见(图3)。

▲图3 浙江新昌某地民居

第3层陶楼结构、装饰技艺与第2层同。

第4层陶楼结构、装饰与第2层也基本相同。仅夹层背面栏杆内的俑非站立,而是蹲坐在栏杆上,身体向后倾斜,双手执锣槌。其檐上装饰与第2、3层稍有不同。垂脊中部饰较大的芭蕉叶形瓦钉,更富装饰性。四面瓦陇上蹲三鸟,中间垂首,两边昂头向上。

第5层为顶层,间阔收进,结构与下部4层不同。第4层檐上部即为平坐栏杆,四角各饰狮子头像和—立柱,柱上为—斗二升斗栱,其上承三层较细的仿小方木成叠的斗栱,此斗栱承檐。顶檐的四面檐下中央,各置一圆警锣。

楼四阿顶,正脊短(是隋唐之前庑殿顶古建的普遍特征),垂脊到前端翘起,略具脊饰。均布瓦陇,卷云纹圆瓦当。四面瓦陇两侧各卧一鸟,两鸟之间及垂脊中部均有芭蕉叶形瓦钉饰。

整个陶楼第1层至第4层上下一般粗,主体似应采用上下对位的通柱;其平坐缠绕在主体建筑四周,与后世缠柱造应存在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当然,毕竟是明器,仅能推测)。

▲图4 云梦癞痢墩一号墓楼阁宅院 《考古》1984年第7期第609页图2

下为夯土、上为木构的汉代陶楼明器,也有发现[11]。又如湖北云梦癞痢墩一号墓出土的楼阁宅院,楼阁分为前后二座(图4)[12]。

前面陶楼上层正面、两个侧面等三面开窗、门较大,几乎占据了整个开间,其承重构架显然应为木构。其下层正面开三窗,较开敞;侧面各开一窗,相对较封闭;这部分楼阁似为木构。

后面楼阁开窗少且小,楼阁侧面、背面极封闭。前楼内部楼面开口,搁置活动楼梯,楼阁平面图类似于现代建筑,应可说明内部无夯土墩(可能有夯土承重墙)。

虽然其上部二、三层外观较封闭,但内部构架应为木构。因此,整座楼阁结构属于夯土与木构混合体系,类于现在的福建土楼、西藏雕楼等(图5)。

▲图5 夏鲁寺平剖面图示意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第89页图3—1

再如,陕西勉县老道寺汉墓出土的陶楼[13],顶层正面两角檐下墙角出挑枋,其上各安斗栱,栱上替木直接承托檐角(图6)。其楼面开口安梯,以供上下。整个宅院建筑的下层均极封闭,应夯筑而成。右厢楼阁上部,是由下层伸出的挑梁上安斗栱,逐步挑出二、三层栱,支承挑出的上层墙体。

▲图6 陕西勉县老道寺陶楼厢房 《考古》1985年第5期第434页

这种建筑内部采用楼梯上下的情况,汉代建筑遗址可为佐证。如居延金关遗址左侧楼橹内有通橹顶的土坯台阶,右侧楼橹内有一隔墙[14]。而由夯土墙体直接挑出木构件的方式,现今各地均有所见(图7),为西藏、青海等地楼阁建筑常用之法。

▲图7 四川涪陵酒店乡某宅

三 汉代楼阁建筑技术初探

各地出土的众多陶楼明器表明,汉代多层木架建筑已较为普及,大木构架已达到相当的水平。陈明达先生认为,汉时的楼房建筑可能还是穿逗或抬梁构架的形式。当然,楼阁建筑属于一种构架方式,这种构架的划分除考虑屋架形式外,还应联系上下层之间的架构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上下柱之间的关系,如叠柱(或对位,或不对位,叉柱属于其一)、通柱(或整柱,或接柱,缠柱属于其一)等。

河南三门峡刘家渠出土的三层陶楼,四川成都羊子山画像砖中的望楼,底层都可看到楼梯,檐下斗栱与柱枋搭交,说明它们是独立的木构建筑。羊子山画像砖中的望楼,图示非为通柱,每层分别立柱,采用纵横搭交的木枋做出楼层,与唐宋楼阁较相似。木构架体系发展到东汉已较为成熟,楼阁、殿堂、回廊、阙楼、仓廪、桥梁等类型都已出现[15]。

汉代陶楼显示出此时的平坐应以梁柱直接交接为主,虽有层叠的木枋,如汉阙、明器等所示,但尚未发展为空间结构层,这与唐宋发展成熟的平坐层,如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隆兴寺转轮藏殿、善化寺普贤阁等不是同样的概念;也与元代以后逐渐增多的直接交接的梁柱式构架,有所区别。因平坐本身的前后技术水平,也有发展。

众多资料表明,汉代楼阁建筑技术多样,叉(叠)柱造(表2)、通柱造(缠柱造应为其表现方式之一,表3)等木构架形式并存。

类似“叉柱造”汉代陶楼举例(表2)

序号

资料出处

内容

1

于临祥、王珍仁:《大连市出土彩绘陶楼》,《文物》1982年第1期第75页

三层,在第一、二层的四角各有挑梁,承托斜出的45°斗栱。下大上小

2

杨焕成:《河南焦作东汉墓出土彩绘陶仓楼》,《文物》1974年第2期第70页

三层四隅转角处伸出45°挑梁,其上置一长形的横木,横木两端置斗栱,可视为转角辅作的雏形。仿木构,逐层收减

3

陕西考古所汉墓工作组:《西安北郊清理一座东汉墓》,《文物》1960年第5期第71页图11

檐下挑梁支撑斗栱,阁两面设平坐,以斗栱承托,其下挑梁承托。下大上小

4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潼关吊桥汉代杨氏墓群发掘简记》,《文物》1961年第1期第61页图23

楼阁第二层以上正面檐下两角都有斗栱一朵,三、四层设平坐,逐层收小

5

王善才、王世振:《湖北随州西城区东汉墓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第7期第69页图12

陶楼二、三层檐下伸出弯曲的挑梁支撑屋顶,与四川、浙江、福建等地传统建筑较为相似,逐层收减

6

甘博文:《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文物》1972年第2期第19页

底层院落正面开门,门侧各出一栱,承托一斗三升。此栱应为柱子或墙体中伸出。五层楼无平坐,逐层收减

7

迁安县文物保管所:《河北迁安于家村一号汉墓清理》,《文物》1996年第10期第35页图18—2

陶楼最上层收减

8

邓同德等:《项城县老城汉墓出土陶楼》,《中原文物》1984年第3期第106页

Ⅰ、Ⅱ陶楼,逐层收减

9

洛阳地区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洛宁东汉墓清理简报》,《文物》1987年第1期第40页图4

塔式陶楼,逐层收减

10

罗哲文:《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所见的一些古建筑》,《文物》1974年第1期第23页图15

三层楼阁,显为木构,逐层收减

类似“通柱造”汉代陶楼举例(表3)

序号

资料出处

内容

1

余扶危、贺官保:《洛阳东关东汉殉人墓》,《文物》1973年第2期第62页图18

陶仓楼檐下挑梁承一斗三升斗栱,其上承挑檐枋。楼正面中部出三个挑梁,承托平坐。上下同粗

2

张光忠:《襄阳出土汉绿釉陶楼》,《文物》1979年第2期第94页

楼身上下通直,平坐为多块栏板组合,较为别致

3

刘志远:《考古材料所见汉代的四川农业》,《文物》1979年第12期第67页图5

出土的二层陶猪圈,上下同粗

4

《文物》1978年第4期第30页图22

1975年北京顺义县出土汉代陶楼,楼身一般粗细,上下三层平坐缠绕在四周,楼身出挑梁,支撑斗栱,斗栱承托平坐或屋檐

5

陕西考古所汉墓工作组:《西安北郊清理一座东汉墓》,《文物》1960年第5期第71页图12

陶阁上下同粗,两面设平坐,以斗栱承托

6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顺义临河村东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77年第6期第379页图3—2、1

彩绘陶楼立面塑出木构梁柱,由挑出的挑梁承托重栱,其上承檐,挑梁由柱子直接伸出。上下同粗。灰陶楼类此

7

迁安县文物保管所:《河北迁安于家村一号汉墓清理》,《文物》1996年第10期第35页图18—3、5

图3仓楼、图5陶楼,上下同粗

如徐州九里山汉墓出土的陶仓楼,四壁彩绘立柱斗栱,上层立柱远出下层之外[16];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有类似画面[17]。

这样上下柱不对位的汉代陶楼建筑明器等资料较多:四川牧马山东汉崖墓出土的陶楼[18],下为四柱支撑,柱顶承木枋,枋上为间距均匀、垂直搁置的梁枋,再上又为木枋(或木板);上下木柱错位,且柱径相差甚巨、错位较大(图8)。这种木构架方式,在云贵高原较为多见(图9)。

陈明达先生通过研究汉阙构架技术,认为上层柱是叉立在下层柱之上。因此,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上下柱不对位的梁柱式木构架体系的存在。

▲图8陶楼 《考古》1959.8图版6-3

与此同时,在汉代绘画、画像砖石、建筑明器等资料中,上下柱对位的梁柱式木构架体系也大量存在。

资料表明,汉代楼阁屋檐与平坐形式较多。或下层无平坐但顶层有平坐;或中间有平坐而上层没有;或逐层均用屋檐、平坐;或只用屋檐不用平坐;或逐层相间用屋檐、平坐;或四面有屋檐而平坐只用三面、二面,甚或仅有一面;或楼阁数层却只有一层屋檐等丰富多彩。

▲图9阁楼做法-《桂北民间建筑·村寨》p40

平坐做法亦然。或有斗栱承托,与下层屋檐存在一定间隙;或由楼阁主体直接伸出,下无明显的支撑;或由楼阁主体伸出,其下又有站立的瑞兽承托;或采用挑梁由楼阁主体挑出;或直接与下层屋檐相接;或为斜撑支撑(表4)等。

承托屋檐或平坐的斗栱形式也极多样。或从主体建筑两面分别伸出挑梁,其上承斗栱;或在主体建筑角部转过45°伸出挑梁,其上承斗栱;或挑出华栱,形式有直栱、曲栱;或利用斜撑等。

出现斜撑汉代陶楼明器举例(表4)

序号

资料出处

内容

1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滕县柴胡店汉墓》,《考古》1963年第8期第425页

楼身正面横向泥板的下两端承托以斜柱

2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怀柔城北东周两汉墓葬》,《考古》1962年第5期第234页

墓1陶楼下层平坐以斜柱承托

3

陕西考古所汉墓工作组:《西安北郊清理一座东汉墓》,《文物》1960年第5期第71页

陶楼檐下斗栱似为斜撑支撑

4

王善才、王世振:《湖北随州西城区东汉墓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第7期第69页图12

陶楼二、三层檐下伸出弯曲的挑梁支撑屋顶

四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升仙、享乐思想的存在,更因战乱时期征战、防御的需要,两汉时期楼阁建筑蔚然兴起,楼阁建筑技术得到极大发展。而楼阁的技术关键在于上下柱之间的关系,除通柱(梁柱)作外,上下柱之关系往往又与斗栱、平坐息息相关。

因汉代斗栱形式不一、造型丰富,故斗栱与承重构架体系之关系多样。与此同时,汉代楼阁平坐造型多彩,其与楼阁上下层柱之关系复杂多变。因之,汉代楼阁建筑技术丰富,后世所谓之叉柱造、通柱(即梁柱,缠柱造为其一种,包括接柱)均有。

因之,某种程度而言,虽然尚处于楼阁技术的初级阶段,汉代楼阁构架技术比较起后世来要简单、多样而不统一,更因多方探究,而愈加丰富,造型千变万化。出土的各种汉代文物资料,可得到有力的佐证。

PS: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E0803-50108017)

注释:

[1]“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余丈,辇道相属焉”,《史记·孝武本纪》第482页,中华书局1985年10月;“高台层榭,接屋连阁”,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册)第681页,中华书局1998年10 月;“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皆有高楼池苑,堂阁相望,饰以绮画丹漆之属,制度重深,僭类宫省。又豫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破人居室,发掘坟墓”,《后汉书·侯览传》第2523页,中华书局1965年5月。

[2]蒙默:《犀浦出土东汉残碑是泐石“资薄”说》,《文物》1980年第4期;张勋燎、刘磐石:《四川郫县东汉残碑的性质和年代》,《文物》1980年第4期。

[3]孙作云:《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画幡考释》,《考古》1973年第1期。

[4]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7卷)第116—117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4月;徐伯安、郭黛姮:《建筑史论文集》(第6辑)第1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年8月;陈明达:《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上)第144—149页,文物出版社1993年12月第2版;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3卷)第659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马晓:《中国古代木楼阁》第220页,中华书局2007年4月。

[5]马晓:《附角斗与缠柱造》,《华中建筑》2004年第3期第117页。

[6]关天相、冀刚:《梁山汉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

[7]傅熹年:《记顾铁符先生复原的马王堆三号墓帛书中的小城图》,《文物》1996年第6期。

[8]周学鹰:《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及相关问题研究》附录3—5统计表,2000年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张松林:《荥阳魏河村汉代七层陶楼的发现和研究》,《中原文物》1987年第4期。杨焕成:《河南陶建筑明器简述》,《中原文物》1991年第2期。

[10]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阜城桑庄东汉墓发掘报告》,《文物》1990年第1期。

[11]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南关159号汉墓的发掘》,《文物》1960年第8—9期第20页图9阙、图4仓房。阙(望楼)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大下小,采用挑梁出挑,挑梁排列整齐,角部呈45°伸出。楼阁下部较封闭,应为夯土。其仓房也应如此。

[12]云梦县博物馆:《湖北云梦癞痢墩一号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7期第609页图2。

[13]郭清华:《陕西勉县老道寺汉墓》,《考古》1985年第5期。

[14]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

[15]祁英涛:《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时代特征》,《文物》1983年第4期。

[16]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九里山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12期第1066页图4。

[17]刘志远:《考古材料所见汉代的四川农业》,《文物》1979年第12期第69页图12《舂米》。

[18]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牧马山灌溉渠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59年第8期。

作者:周学鹰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中国文化与文物研究所 副所长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古建所 副所长

-END-

首发:《考古与文物》|转载:建筑历史研究室(daanshuyuan)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