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1章绪论1
1.1绿色建筑1
1.2绿色建筑空气环境2
1.3绿色建筑空气环境保障技术3
参考文献4
第2章室内空气污染物5
2.1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成因6
2.1.1甲醛6
2.1.2苯9
2.1.3总挥发性有机物10
2.1.4氨13
2.1.5氡13
2.2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相互作用14
2.3室内空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14
2.3.1甲醛14
2.3.2苯15
2.3.3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16
2.3.4氡16
2.4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参数及检测17
2.4.1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参数17
2.4.2污染物的检测17
参考文献19
第3章绿色建筑室内空气环境20
3.1绿色建筑的室内空气环境与室内空气品质20
3.1.1室内空气品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改善的重要性20
3.1.2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紧迫性与重要性21
3.1.3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22
3.1.4室内空气品质研究回顾22
3.2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23
3.2.1室内污染源及其特性23
3.2.2室内空气污染途径31
3.3室内空气品质对人的影响及其评价方法35
3.3.1室内空气品质对人的影响36
3.3.2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37
3.4室内空气分布的描述参数41
3.4.1均匀混合气流组织的描述参数41
3.4.2送风有效性的描述参数43
3.5室内空气品质标准47
3.5.1国内室内空气品质标准47
3.5.2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空气品质内容的比较49
3.5.3分析与讨论51
参考文献52
第4章室内空气污染源控制技术与实例54
4.1室内空气污染物全过程控制技术54
4.1.1起点控制技术54
4.1.2终点控制技术55
4.1.3过程控制技术55
4.1.4动态控制技术56
4.1.5系统控制技术56
4.2室内空气污染物单项控制技术56
4.2.1室内甲醛的污染源控制56
4.2.2室内氡的污染源控制60
4.2.3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源控制64
4.2.4室内苯的污染源控制66
4.2.5室内氨的污染源控制66
4.2.6室内石棉的污染源控制67
4.2.7室内生物性污染源控制68
4.3室内空气污染物综合控制技术69
4.3.1建立健全空气质量标准69
4.3.2污染源控制71
4.3.3室内环境质量检测73
4.3.4加强通风换气73
4.3.5运用空气净化技术74
4.4绿色建筑污染源控制技术实例74
4.4.1健康住宅74
4.4.2绿色办公建筑77
参考文献78
第5章自然通风与实例79
5.1自然通风原理79
5.1.1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80
5.1.2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81
5.1.3风压与热压同时作用下的自然通风83
5.1.4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84
5.2自然通风设计计算与气流组织84
5.2.1自然通风的设计要求84
5.2.2自然通风的设计方法85
5.2.3自然通风量计算86
5.2.4自然通风的气流组织88
5.3自然通风技术措施92
5.3.1建筑设计措施92
5.3.2建筑部件的设置95
5.3.3生态能源的利用99
5.4CFD模拟技术在自然通风设计中的应用及实例100
5.4.1CFD模拟技术简介100
5.4.2CFD在自然通风设计中的应用实例102
5.5绿色建筑自然通风技术实例119
5.5.1风压通风典型实例119
5.5.2热压通风典型实例121
5.5.3风压与热压同时作用下的自然通风典型实例125
5.5.4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典型实例127
参考文献129
第6章机械通风技术与实例131
6.1局部通风与全面通风131
6.1.1局部通风131
6.1.2全面通风134
6.1.3气流组织设计140
6.2混合通风技术147
6.2.1侧送风147
6.2.2散流器送风150
6.2.3孔板送风152
6.2.4喷口送风154
6.2.5地板送风155
6.2.6工位送风155
6.2.7混合通风技术实例156
6.3置换通风技术159
6.3.1置换通风的原理与特点159
6.3.2置换通风的工程计算方法161
6.3.3置换通风的数值模拟164
6.3.4置换通风技术实例165
6.4碰撞射流通风技术169
6.4.1碰撞射流通风的原理170
6.4.2碰撞射流通风的特点170
6.4.3碰撞射流通风的研究方法171
6.4.4碰撞射流通风技术实例173
6.5工位空调技术173
6.5.1工位空调系统的特点174
6.5.2工位空调系统的形式175
6.5.3工位空调系统的研究方法182
6.5.4工位空调系统实例184
6.6多元通风技术187
6.6.1多元通风的系统形式188
6.6.2多元通风的特点189
6.6.3多元通风的控制方法190
6.6.4多元通风研究方法191
6.6.5多元通风技术实例192
参考文献197
第7章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技术与实例199
7.1植物净化199
7.1.1室内绿化的益处199
7.1.2植物净化空气的机理200
7.1.3净化室内空气的常见植物201
7.1.4植物在室内空气净化方面存在的不足202
7.2颗粒捕集净化技术203
7.2.1纤维过滤技术203
7.2.2静电过滤技术207
7.3污染物吸收技术209
7.3.1吸收机理和分类209
7.3.2吸收基本理论210
7.3.3吸收剂211
7.3.4吸收在室内空气净化中的应用212
7.4污染物吸附技术212
7.4.1吸附的理论基础212
7.4.2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218
7.4.3吸附理论218
7.4.4吸附性能参数的测定221
7.4.5吸附技术在室内空气净化中的应用222
7.5非平衡态等离子体技术223
7.5.1等离子体及其分类224
7.5.2非平衡等离子体的产生224
7.5.3非平衡等离子体空气净化原理226
7.5.4非平衡等离子体反应器227
7.5.5影响非平衡等离子体净化效果的因素229
7.5.6非平衡等离子体在空气净化方面的应用研究233
7.6光催化净化技术234
7.6.1光催化作用原理234
7.6.2影响光催化净化的主要因素235
7.6.3提高光催化性能的途径238
7.6.4气固相光催化反应器239
7.6.5光催化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240
7.6.6光催化与其他方法的组合应用240
7.7负离子净化技术241
7.7.1空气离子的来源、类型和特性241
7.7.2空气负离子与人体健康242
7.7.3空气负离子的产生技术243
7.7.4空气负离子的净化作用及其局限性243
7.8臭氧净化技术244
7.8.1臭氧的性质244
7.8.2臭氧发生技术245
7.8.3臭氧分解技术246
7.8.4臭氧在室内空气净化中的应用247
7.9化学合成技术248
7.10室内空气净化装置248
7.10.1空气净化器的诞生与发展248
7.10.2空气净化装置的种类249
7.10.3空气净化装置的选择250
参考文献251
第8章绿色建筑空气环境保障技术实例分析252
8.1国家科技部建筑节能示范楼252
8.2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253
8.3深圳市建科大楼255
8.4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257
8.5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258
8.6北京锋尚国际公寓260
8.7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沪上·生态家261
8.8深圳华侨城体育中心扩建工程262
参考文献264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之一。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50%。现在我国每年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中,只有少量采取了提高能源效率措施,节能潜力巨大。从近几年建筑能耗的情况看,我国建筑用能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给予了高度重视,近年来陆续制定并提出了若干发展绿色建筑的重大决策。因此,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建筑领域里将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即走建筑绿色化之路,是我国乃至世界建筑的必然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是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是适应生态发展,改善人类居住条件的必然选择,绿色建筑理论研究也逐渐成为建筑学科的热点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编写了这套《绿色建筑系列》丛书,与其他同类著作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集概念、设计、施工、实例于一体,整体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适合不同层次水平的读者翻阅学习。
(2)将绿色建筑技术与具体实例相结合,从专业角度分析,极具针对性,将理论融于实践,深入浅出地展现给诸位读者。
(3)涵盖了从建筑整体至各细部结构的技术与实例,范围广泛,内容详细,可操作性强。
(4)注重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步伐,力求将最新绿色建筑技术和最新应用实例及时呈现给广大读者。
本系列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5A07)研究成果之一,得到了课题主持人徐学东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套丛书由孙勇教授担任主编。
这本《绿色建筑空气环境技术与实例》是《绿色建筑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介绍了绿色建筑空气环境的内涵及相关概念、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类型与危害、室内空气环境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同时,按照处理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原理,将空气环境保障技术分为室内空气污染源控制技术、自然通风技术与机械通风技术及室内空气污染物净化技术,结合大量国内外绿色建筑案例介绍了空气环境保障技术实施效果,力求反映本领域先进的研究方法、设计理念、材料、设备和运行管理策略。本书还精选了国内绿色建筑实例,详细介绍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空气保障技术及设备,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为绿色建筑空气环境及保障技术内涵,室内空气污染物类型、危害与检测,绿色建筑空气环境评价指标、方法与标准,室内空气污染源控制技术与实例,自然通风与实例,机械通风技术与实例,室内空气污染净化技术与实例以及绿色建筑空气环境保障技术实例分析。
本书由王萌编写第1章、第6章,河北建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魏彩欣、马新然、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魏亚志编写第2章,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邓琴琴、北京建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徐奇编写第3章,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徐莉编写第4章、第5章及第7章,青岛腾远设计事务所梁斌参编第6章,甄珍参编第7章,泰安市自来水公司曹颖编写第8章。全书由王萌、孙勇担任主编,徐莉、曹颖担任副主编。
在本书编撰、出版过程中,化学工业出版社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鉴于作者学识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2年4月2100433B
《绿色建筑空气环境技术与实例》可为广大建筑行业设计、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帮助,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其他相关专业教学参考书或培训教材。
需要的!都会做室外声环境模拟和室内背景噪声的分析。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 绿色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绿色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的...
楼主所说的这些是国家大力提倡实施而又待解决的问题!
绿色建筑空气环境及保障技术培训讲义PPT
绿色建筑空气环境及保障技术培训讲义PPT——建筑室内空气环境现状 建筑室内空气环境问题的起因 建筑室内空气环境保障技术 …… 一、建筑室内空气环境现状 人生约有80%的时间是在建筑物内度过,所呼吸的空气主要来自于室内,与室内污染物接...
《绿色建筑水环境技术与实例》主要特色如下:将绿色建筑所涉及绿色建筑水环境技术和具体实例相结合,深入浅出展现给读者;内容详细,参考实例较多,可操作性强。《绿色建筑水环境技术与实例》可为广大建筑行业设计、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帮助,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或培训教材。
本书以国家照明最新规范为标准,将绿色建筑光环境工程所涉及的绿色建筑采光与照明的基本知识、采光(照度)标准、建筑室内照明、建筑室外照明等方面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并参照实际照明工程案例,分项、分步骤地详细阐述,从而使读者通过本书学习,能够逐步掌握建筑光环境设计技术,提高设计水平。 本书力求语言精练、图文并茂,体现实用性,强调规范性,本书以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依据,以新的建筑光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和新材料技术为参考,体现相关内容,具有明确的指导性。本书可为广大建筑及照明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有益帮助,也可供大中专院校建筑、装饰和其他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和参考。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之一。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50%。现在我国每年新建建筑中,大部分是高能耗建筑,只有少量采取了提高能源效率措施,节能潜力巨大。从近几年建筑能耗的情况看,我国建筑用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面对这种形势,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建筑给予高度重视,近年来陆续制定并提出若干发展绿色建筑的重大决策。因此,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建筑领域里将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即走建筑绿色化之路,是我国乃至世界建筑的必然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是21世纪建筑发展的主流,是适应生态发展,改善人类居住条件的必然选择,绿色建筑理论研究也逐渐成为建筑学科的热点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编写了这套《绿色建筑系列》丛书,与其他同类著作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集概念、设计、施工、实例于一体,整体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适合不同层次水平的读者学习。
(2)将绿色建筑技术与具体实例相结合,从专业角度分析,极具针对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地提供给各位读者。
(3)涵盖了从建筑整体至各细部结构的技术与实例,范围广泛,内容详细,可操作性强。
(4)注重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步伐,力求将最新绿色建筑技术和最新应用实例及时呈现给广大读者。
本系列作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5A07)研究成果之一,得到了课题主持人徐学东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套丛书由孙勇教授担任主编。
这本《绿色建筑水环境技术与实例》是《绿色建筑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全面体现绿色建筑水环境新设计、新技术、新施工方法,从绿色建筑水环境的科学内涵出发,通过阐述其与建筑、结构、园林景观等关系,探讨取水、用水、回水等绿色建筑水环境循环,展现绿色建筑水环境技术现状和技术前沿。全书分7章,主要介绍绿色建筑水环境的定义及科学内涵,水环境系统与其他建筑系统的关系,包括分质供排水系统、中水系统、雨水系统和节水器具、设施、新型管材等。本书还结合国内典型绿色建筑案例,介绍了绿色建筑水环境技术原理、施工标准及设计方法等内容。
本书由姜瑞雪、孙勇担任主编,张丽、贾玉珍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人员及分工为:姜瑞雪(第1章);徐杰、山东博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赵翠(第2章);潍坊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德生、陈温亮(第3章);李琦、卢晓莉(第4章);毛松鹤(第5章);张丽(第6章)、贾玉珍(第7章)。全书由孙勇负责统稿。另外,邢友华、程丽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王伟、侯昭牧、江丹丹、杨继利、潘新革、刘元辉等也参与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写工作,并且绘制了本书的部分图例,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在本书编撰、出版过程中,化学工业出版社给予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鉴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1月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