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实践与技术集成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实践与技术集成》是由作者赵辉编写,于2011年出版的书籍。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实践与技术集成基本信息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实践与技术集成简介

内容介绍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实践与技术集成》介绍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在重庆的发展历程,同时结合《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技术规程》(DBJ/T50—039—2007)指标要求,从规划与设计,生态绿化环境,能源系统,空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光环境,建筑材料,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管理与处置,智能化、数字化服务与管理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指标分析、案例分析、技术应用分析展望。

2100433B

查看详情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实践与技术集成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绿色生态

  • 815*430MM/001 丙纶
  • 葆绿
  • 13%
  • 德州葆绿护坡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金刚砂耐磨骨料复合绿色

  • 25kg/包
  • kg
  • 嘉宝莉
  • 13%
  • 广州嘉宝莉地坪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金刚砂耐磨骨料铬绿色

  • 25kg/包
  • kg
  • 嘉宝莉
  • 13%
  • 广州嘉宝莉地坪材料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宝胜电线(黄绿色)

  • BVR 6mm2
  • m
  • 宝胜
  • 13%
  • 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办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宝胜电线(黄绿色)

  • BVR 25mm2
  • m
  • 宝胜
  • 13%
  • 宝胜科技创新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办
  • 2022-12-07
查看价格

住宅用电

  • kW·h
  • 珠海市2016年3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住宅用电

  • kW·h
  • 珠海市2016年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住宅用电

  • kW·h
  • 珠海市2015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住宅用电

  • kW·h
  • 珠海市2015年10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住宅用电

  • kW·h
  • 珠海市2015年6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绿色生态纤维绑带

  • 12.8cm宽
  • 7500m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7-22
查看价格

住宅小区儿童活动区特色雕塑

  • 4.75×7.61×3.09
  • 1个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6-17
查看价格

学科学习潜能开发的高效实践心理干预技术

  • 详见线下技术要求文件
  • 1项
  • 2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5-24
查看价格

技术设计教学挂图

  • 11张,彩色,包括:实验室制度、经典技术设计赏析、经典技术人物介绍等内容.
  • 1套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6-21
查看价格

系统集成技术服务费

  • 系统集成技术服务费、三年售后服务费
  • 1项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6-23
查看价格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实践与技术集成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实践与技术集成文献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指标评价之二营造现代人温馨明亮的绿色家园——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中光环境系统的构建和经济评价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指标评价之二营造现代人温馨明亮的绿色家园——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中光环境系统的构建和经济评价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指标评价之二营造现代人温馨明亮的绿色家园——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中光环境系统的构建和经济评价

格式:pdf

大小:19KB

页数: 3页

光环境系统是构成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指定的九大系统之一。在小区的光环境构建中,按室外和室内两个部分,从源头控制光污染的产生,净化小区内的室外环境和规避室内各房间的眩光侵害,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使用自然采光,力求合理有效地运用人工照明。其经济评价,宜综合考虑。

BIM与九大技术集成应用的理论与实践

前言:“互联网+”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后迅速发酵,各行各业纷纷尝试借助互联网思维推动行业发展,建筑施工行业也不例外。随着BIM应用逐步走向深入,单纯应用BIM的项目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将BIM与其他先进技术集成或与应用系统集成,以期发挥更大的综合价值。BIM+PM、BIM+云计算、BIM+物联网……“BIM+”+什么?怎么+?梳理2015版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在BIM与九大技术集成应用的理论与实践中寻找答案。

BIM+PM

PM是项目管理的英文缩写,是在限定的工期、质量、费用目标内对项目进行综合管理以实现预定目标的管理工作。BIM与PM集成应用,是通过建立BIM应用软件与项目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接口,充分利用BIM的直观性、可分析性、可共享性及可管理性等特性,为项目管理的各项业务提供准确及时的基础数据与技术分析手段,配合项目管理的流程、统计分析等管理手段,实现数据产生、数据使用、流程审批、动态统计、决策分析的完整管理闭环,以提升项目综合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BIM与PM集成应用,可以为项目管理提供可视化管理手段。如,二者集成的4D管理应用,可直观反映出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和形象进度,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合理制订施工计划、优化使用施工资源。同时,二者集成应用可为项目管理提供更有效的分析手段。如,针对一定的楼层,在BIM集成模型中获取收入、计划成本,在项目管理系统中获取实际成本数据,并进行三算对比分析,辅助动态成本管理。此外,二者集成应用还可以为项目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如,利用BIM综合模型可方便快捷地为成本测算、材料管理以及审核分包工程量等业务提供数据,在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可有效提高决策水平。

针对超高层施工难度大、多专业施工立体交叉频繁等问题,广州周大福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与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东塔BIM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BIM模型与项目管理中各种数据的互联互通,有效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工期,项目管理水平大大提升,成为了BIM与PM集成应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典范。

据预测,基于BIM的项目管理系统将越来越完善,甚至完全可代替传统的项目管理系统。基于BIM的项目管理也会促进新的工程项目交付模式IPD得到推广应用。IPD是项目集成交付的英文缩写,是在工程项目总承包的基础上,要求项目参与各方在项目初期介入,密切协作并承担相应责任,直至项目交付。参与各方着眼于工程项目的整体过程,运用专业技能,依照工程项目的价值利益做出决策。在IPD模式下,BIM与PM集成应用可将项目相关方融入团队,通过扩展决策圈拥有更为广泛的知识基础,共享信息化平台,做出更优决策,实现持续优化,减少浪费而获得各方收益。因此,IPD模式将是项目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BIM与PM集成应用的一种新的应用模式。

BIM+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以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和信息资源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终端使用。BIM与云计算集成应用,是利用云计算的优势将BIM应用转化为BIM云服务,目前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基于云计算强大的计算能力,可将BIM应用中计算量大且复杂的工作转移到云端,以提升计算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数据存储能力,可将BIM模型及其相关的业务数据同步到云端,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访问并与协作者共享;云计算使得BIM技术走出办公室,用户在施工现场可通过移动设备随时连接云服务,及时获取所需的BIM数据和服务等。

不久前刚刚封顶的天津高银金融117大厦项目,在建设之初启用了广联云服务,将其作为BIM团队数据管理、任务发布和信息共享的数据平台,并提出基于广联云的BIM系统云建设方案,开展BIM技术深度应用。广联云为该项目管理了上万份工程文件,并为来自10个不同单位的项目成员提供模型协作服务。项目部将BIM信息及工程文档同步保存至云端,并通过精细的权限控制及多种协作功能,满足了项目各专业、全过程海量数据的存储、多用户同时访问及协同的需求,确保了工程文档能够快速、安全、便捷、受控地在团队中流通和共享,大大提升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根据云的形态和规模,BIM与云计算集成应用将经历初级、中级和高级发展阶段。初级阶段以项目协同平台为标志,主要厂商的BIM应用通过接入项目协同平台,初步形成文档协作级别的BIM应用;中级阶段以模型信息平台为标志,合作厂商基于共同的模型信息平台开发BIM应用,并组合形成构件协作级别的BIM应用;高级阶段以开放平台为标志,用户可根据差异化需要从BIM云平台上获取所需的BIM应用,并形成自定义的BIM应用。

BIM+物联网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物品与互联网相连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BIM与物联网集成应用,实质上是建筑全过程信息的集成与融合。BIM技术发挥上层信息集成、交互、展示和管理的作用,而物联网技术则承担底层信息感知、采集、传递、监控的功能。二者集成应用可以实现建筑全过程“信息流闭环”,实现虚拟信息化管理与实体环境硬件之间的有机融合。目前BIM在设计阶段应用较多,并开始向建造和运维阶段应用延伸。物联网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建造和运维阶段,二者集成应用将会产生极大的价值。

在工程建设阶段,二者集成应用可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能力,确定合理的施工进度,支持有效的成本控制,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如,临边洞口防护不到位、部分作业人员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等安全隐患在施工现场无处不在,基于BIM的物联网应用可实时发现这些隐患并报警提示。高空作业人员的安全帽、安全带、身份识别牌上安装的无线射频识别,可在BIM系统中实现精确定位,如果作业行为不符合相关规定,身份识别牌与BIM系统中相关定位会同时报警,管理人员可精准定位隐患位置,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在建筑运维阶段,二者集成应用可提高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工作效率,提升重要资产的监控水平,增强安全防护能力,并支持智能家居。

上海浦江大型PC保障房项目将BIM与物联网集成应用,基于BIM技术构建起预制建筑建造信息管理平台,研究制订了构件编码规则,结合射频识别技术对预制构件进行动态管理,尝试了BIM技术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及施工全过程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预制构件生产、安装的信息智能、动态管理,提高了施工管理效率。

BIM与物联网集成应用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数据交换、存储、交付、分类和编码、应用等系统化、可实施操作的集成和实施标准,且面临着法律法规、建筑业现行商业模式、BIM应用软件等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解决。

BIM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势必将智能建造提升到智慧建造的新高度,开创智慧建筑新时代,是未来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未来建筑智能化系统,将会出现以物联网为核心,以功能分类、相互通信兼容为主要特点的建筑“智慧化”大控制系统。

BIM+数字化加工

数字化是将不同类型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将这些数字保存在适当的模型中,再将模型引入计算机进行处理的过程。数字化加工则是在应用已经建立的数字模型基础上,利用生产设备完成对产品的加工。

BIM与数字化加工集成,意味着将BIM模型中的数据转换成数字化加工所需的数字模型,制造设备可根据该模型进行数字化加工。目前,主要应用在预制混凝土板生产、管线预制加工和钢结构加工3个方面。一方面,工厂精密机械自动完成建筑物构件的预制加工,不仅制造出的构件误差小,生产效率也可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建筑中的门窗、整体卫浴、预制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许多构件,均可异地加工,再被运到施工现场进行装配,既可缩短建造工期,也容易掌控质量。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为超高层项目,有十几万平方米风管加工制作安装量,如果采用传统的现场加工制作安装,不仅大量占用现场场地,而且受垂直运输影响,效率低下。为此,该项目探索基于BIM的风管工厂化预制加工技术,将制作工序移至场外,由专门加工流水线高效切割完成风管制作,再运至现场指定楼层完成组合拼装。在此过程中依靠BIM技术进行预制分段和现场施工误差测控,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未来,将以建筑产品三维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加入资料、构件制造、构件物流、构件装置以及工期、成本等信息,以可视化的方法完成BIM与数字化加工的融合。同时,更加广泛地发展和应用BIM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集成,进一步拓展信息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数据卫星通信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与BIM技术的融合。

(作者:霍立)

查看详情

空间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与实践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空间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应用现状。书中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别阐述了空间信息技术在数字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数字农业、导航、位置服务、港口信息化中的应用。本书面向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工程实践,提供了空间信息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技术实施方面的案例经验。

读者对象:本书可供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工程师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查看详情

高速铁路“四电”系统集成实践与探索基本介绍

高速铁路“四电”系统集成实践与探索内容简介

《高速铁路"四电"系统集成实践与探索》系统总结了京广高铁北京西至安阳东段“四电”系统集成建设经验,全面剖析了重点技术难题,深刻反思了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教训,综合提出了预防和改进的建议,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完善和丰富我国高速铁路“四电”系统集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速铁路“四电”系统集成实践与探索作者简介

滔功书,1953年生,河北涉县人,毕业于长沙铁道兵学院通信专业,获香港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学位。山西省通信协会理事,山西省通信技术专家,铁道部电务中青年专家,高级工程师。编著的《用户程控交换机计费管理系统》软件,经过专家评审,获中国铁建科技进步二等奖。

邵嘉声,1971年生,河北秦皇岛昌黎县人,1995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信号专业,本科学历。现任京广高铁(京安段)“四电”系统集成项目副经理兼总工程师,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章,高级工程师。毕业后从事铁路信号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行车调度指挥系统,无线闭塞中心,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车站计算机联锁系统,信号集中检测子系统以及轨道电路和电源系统,造诣很深,同行拔尖。

吕锡纲,1972年生,河北沧州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通信信息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建造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毕业后从事高铁通信专业的理论研究、实践及技术管理工作。主持编制的《高速铁路层绞式光缆分歧头开“天窗”接续工法》被评为铁道部部级工法,发表了《智能多光纤信号放大器》、 《高速铁路GSM-R传播模型校准和覆盖模拟测试技术》等多篇获奖科技论文。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