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力学与土木工程

《力学与土木工程》是2012年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袁鸿、王红、宋德传。

力学与土木工程基本信息

力学与土木工程简介

内容简介

《力学与土木工程》按我国现行最新建筑规范编写,其主要内容包括静力学基本知识、杆件的基本变形、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弹性力学的基本知识、薄板小挠度弯曲问题、全量理论及全量形式的弹塑性边值问题、增量理论及增量形式的弹塑性边值问题、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每章小结作为结尾,对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求解方法作归纳性总结,以利读者巩固有关的知识。

2100433B

查看详情

力学与土木工程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木工板(工程板)

  • 1220×2440×165(E0/优等)
  • 大王椰
  • 0%
  • 杭州大王椰智环装饰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州市厂商期刊)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木工板(工程板)

  • 1220×2440×165(E1/一等)
  • 大王椰
  • 0%
  • 杭州大王椰智环装饰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州市厂商期刊)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木工板(工程板)

  • 1220×2440×160(E1/一等)
  • 大王椰
  • 0%
  • 杭州大王椰智环装饰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州市厂商期刊)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木工板(工程板)

  • 1220×2440×160(E1/一等)
  • 大王椰
  • 0%
  • 杭州大王椰智环装饰新材料有限公司(湖州市厂商期刊)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力学实验桌

  • 1200*600*780mm(铝木结构,防火板台面。)
  • 0%
  • 四川科因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建筑与装饰工程人工

  • A.1章土石方工程
  • 工日
  • 中山市2019年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建筑与装饰工程人工

  • 不含A.1章土石方工程
  • 工日
  • 中山市2018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建筑与装饰工程人工

  • A.1章土石方工程
  • 工日
  • 中山市2018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建筑与装饰工程人工

  • 不含A.1章土石方工程
  • 工日
  • 中山市2018年10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建筑与装饰工程人工

  • A.1章土石方工程
  • 工日
  • 中山市2018年10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力学轨道套装

  • ,滑轮套件,光电门固定杆,M5X10蝶形栓若干,Ф12X50金属固定杆2个,弹簧圈2个,L型高度调节套装一套,方形螺母若干等,轨道小车的接触为截面3点接触,减少了面接触带来的滑动摩擦力,可替代气垫导轨,避免气轨噪声和能耗,能够完成基础型教材力学实验及上百个扩展实验.
  • 15套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6-24
查看价格

力学轨道套装

  • ,滑轮套件,光电门固定杆,M5X10蝶形栓若干,Ф12X50金属固定杆2个,弹簧圈2个,L型高度调节套装一套,方形螺母若干等,轨道小车的接触为截面3点接触,减少了面接触带来的滑动摩擦力,可替代气垫导轨,避免气轨噪声和能耗,能够完成基础型教材力学实验及上百个扩展实验.
  • 15套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6-23
查看价格

力学轨道套装

  • ,滑轮套件,光电门固定杆,M5X10蝶形栓若干,Ф12X50金属固定杆2个,弹簧圈2个,L型高度调节套装一套,方形螺母若干等,轨道小车的接触为截面3点接触,减少了面接触带来的滑动摩擦力,可替代气垫导轨,避免气轨噪声和能耗,能够完成基础型教材力学实验及上百个扩展实验.
  • 1套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6-23
查看价格

力学轨道套装

  • ,滑轮套件,光电门固定杆,M5X10蝶形栓若干,Ф12X50金属固定杆2个,弹簧圈2个,L型高度调节套装一套,方形螺母若干等,轨道小车的接触为截面3点接触,减少了面接触带来的滑动摩擦力,可替代气垫导轨,避免气轨噪声和能耗,能够完成基础型教材力学实验及上百个扩展实验.
  • 1套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6-24
查看价格

力学实验桌

  • 1、规格:1200×600×780mm; 2、材质:铝塑结构:主框架全铝Z字型结构,承重性强,整体外观简约美观.台面:采用12.7mm优质实芯理化板,防火阻燃、防腐蚀、耐酸碱、防静电、耐磨、抗污
  • 1张
  • 1
  • 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7-21
查看价格

力学与土木工程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力学与土木工程文献

论土木工程与物理力学的联系 论土木工程与物理力学的联系

论土木工程与物理力学的联系

格式:pdf

大小:56KB

页数: 1页

实际生活中的土木工程许多问题都涉及到高中物理知识;诸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本文将从一名高中生角度对高中的物理力学部分进行简要概述总结;并结合土木工程中的相关应用;简单讨论土木工程与高中物理力学的联系;以此为高中生学习物理、了解土木工程相关知识提供一些参考;

力学与土木工程简述 力学与土木工程简述

力学与土木工程简述

格式:pdf

大小:56KB

页数: 1页

在现代土木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就是力学,本文主要从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一些相关内容以及建筑学与力学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且将力学中的平衡学说与建筑学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主要对经常在土木工程中使用的力学进行研究,然后根据这些相关的土木学知识,着重阐述力学在土木工程学中的发展情况。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师资力量

学院设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土木工程系、地质工程系和工程实验中心,建有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6工程个研究所,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

学院现有教职工88名,其中专任教师68名(教授20名,副教授25名)。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者8人,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得者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5人。还有一批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和国家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员等资质的教师。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718名,在读硕士研究生265名,在读博士研究生114名。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实践教学

学院本科教育实行“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后发有力”的培养模式,在突出学生基础理论培养的同时,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院坚持所有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选配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定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计划”。学院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雄厚,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该院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80%以上,在校内名列前茅。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学术研究

学院紧密围绕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风沙环境力学、电磁固体力学、结构非线性力学、工程地质、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文物保护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2006年至今,承担各类研究项目724项,争取研究经费17150万元;出版学术著作、技术标准27部,共发表各类论文161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37篇,EI收录论文282篇。2007年,以郑晓静教授为第二完成人、周又和教授为第七完成人完成的科研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郑晓静教授、周又和教授完成的科研项目“电磁材料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周绪红教授等完成的科研项目“新型装配整体式楼盖体系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谌文武教授、张虎元教授、张景科副教授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兰大为独立完成单位,周又和教授、郑晓静教授、黄宁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风沙运动多场耦合特征及规律的力学研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发展目标

以力学、地质工程为基础,以土木工程为主线,面向工程科学与工程实践,将学院建设成为集应用基础研究、工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工程管理为一体的一流研究型学院 。

查看详情

湘潭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学院简介

学院现设有工程力学、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建筑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测绘工程6个系。拥有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博士学位点;结构工程、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3个硕士学位点;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测绘工程等专业硕士学位点;设有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土木工程(地下建筑与工程方向)、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测绘工程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学院具备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流变力学首创于湘大,并从这里走向全国,学科创始人为中国知名学者、流变学家袁龙蔚教授,1982年流变力学获得首批湖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1年以来,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连续成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湖南省重点学科,并于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排名:工程力学(本科)全国第4;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研究生)全国第8)

国家重点学科: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2007~ )

湖南省重点学科: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2001~2005;2006~2011;2012~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力学(2003~ )

博士学位授权点: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1998~ )

硕士学位授权点: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1986~ )

硕士学位授权点: 结构工程(2003~ )

硕士学位授权点: 固体力学(2006~ )

硕士学位授权点: 建筑与土木工程(2011~ )

硕士学位授权点: 交通运输工程(2015~ )

硕士学位授权点:测绘工程(2008~)

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 基础力学与建筑工程实验室(2005~ )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 基础力学与建筑工程实验中心(2005~ )

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实验室(2006~ )

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4~)

省级研究平台:土木工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2014~)

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动力学与可靠性分析(2014~)

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岩土力学与工程安全(2015~)

查看详情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专业培养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

一、专业简介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 本专业为甘肃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质量工程的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在武汉大学全国高校学科排序列中为该专业第一位。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掌握力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开展分析计算、设计和应用研究,也可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具有相当竞争能力的专门人才,适于在工程领域、研究单位和高校从事相关工作。力学是一门应用性与交叉性强的应用基础学科,是连接工程科学(如土木建筑、机械、桥梁、铁路、化工机械、航空航天、造船、武器装备和仪器仪表等)与基础科学研究的桥梁与纽带。

本学科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为甘肃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质量工程的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在武汉大学全国高校学科排序列中为该专业第一位。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拥有中科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高水平教授队伍。近些年来,在年轻教师和优秀研究生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自2011 年以来先后有5 位年轻教师获得中国力学学会优秀青年力学教师荣誉称号、1 位获得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和钱令希计算力学奖、1 位年轻教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毕业生中3人当选为院士、3位国家杰青、2位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位分获国家授予的“做出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本专业围绕力学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所需要的知识体系设置其课程,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实验力学、计算力学、计算程序与操作、力学与工程概论、工程制图与CAD、大型工程软件应用等。毕业生可到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也适宜到科研部门、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优良者可继续攻读力学及与力学相关的工程学科、交叉领域等学科的高层次硕(博)士学位。

二、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数理基础,掌握力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工程力学和结构计算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专门人才。

通过力学科研研究与工程应用所需基础知识在本阶段的系统训练,使学生对科学研究各环节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从大量实际问题中观察、发现与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现有科学技术手段开展探索性研究的解决途径等,经本专业学习后学生将初步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激情与从事力学专业相关职业的热情。毕业学生适宜到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可以继续攻读力学及与力学相关的工程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本专业积极发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的职能和作用,开展与国际知名学府合作培养,并开展双语教学,以促进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专业的基本要求

(一)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按照三个代表精神,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走与工农群众,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3.热爱科技事业,培养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艰苦求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业务方面

1.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力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分析方法,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备开展力学科学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科学精神与激情。

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与物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科学观察、分析和推演能力。

3.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程和科学计算;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初步能力。

4.掌握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识和力学建模方法,对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有所了解;具有获得现有知识与知识自我扩展的基本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基础。

5.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熟悉文献检索和其他获取科技信息的方法。

(三)体育方面

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的标准。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心健康。

四、学制与学分

(一)学制:四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六年。

(二)学分:总学分不高于155,其中必修课94学分,选修课22学分(其中通识选修课10学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39学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8学分,其他教学活动实践环节: 29学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学分)创新实践学分分配细则见后。

(三)学位: 完成本专业学业,并符合学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兰州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一)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实验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力学与工程概论,线性代数

(二)特色和精品课程:理论力学、弹性力学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地质工程

一、专业简介

1.1学科属性

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地质工程专业属工学地质类,专业代码081401,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1.2历史沿革

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前身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隶属于地质系),创建于1976年,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调整为地质工程专业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两个专业。1999年随地质系一道与地理科学系和大气科学系共同组建资源与环境学院。2002年依托地质工程专业,组建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2005年6月,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与力学系共同组建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同时更名为地质工程系,下设地质工程专业。

1.3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

(1) 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高、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师系列13人,工程实验技术系列3人。教师系列中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1人;特聘教授1人、甘肃省“555人才”1人、甘肃省学科带头人1人。本专业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此外,本专业有兼职教授7人(其中院士2人)。

(2) 实验实习平台

本专业拥有齐备的实验实习平台,室内实习由学院本科生工程实验中心完成,包括工程测量实验室、工程制图室、工程力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基础地质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岩体力学实验室和工程地质勘察实验室。此外,与本专业培养相关的全校公共实验室有CAD多媒体实验室、大学物理实验室和大学化学实验室等。

本专业建设有两个野外实习实训基地:基础地质野外实习基地和地质工程综合实习基地,以保障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3) 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收藏有丰富的本专业相关的图书、期刊、资料,有齐备的数字化资源和检索工具,满足学生在各类教学环节中查阅所需的资料。

1.4优势与特色

地质工程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技术专业,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对具有良好素质的地质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兰州大学地质工程为甘肃省重点学科,拥有博士点、硕士点、工程硕士点(地质工程领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科教学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科研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其它奖项若干。

二、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2.1人才培养定位

本专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高质量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2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工程地质、岩土钻掘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获得相关的工程训练,能在土木、水利、电力、交通等各类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以及矿产资源勘查与开采等单位从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资源勘探与采掘技术和工程监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基本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要求在牢固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外语和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地质学、力学、工程地质学、岩土钻掘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管理、资源勘探与采掘、岩土钻掘工艺与设备开发等的能力。

通过本科阶段良好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训练,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1知识要求

(1)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

熟悉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公共政策和管理基本知识;熟悉摄影与素描的基本技能;了解心理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数学和工程力学的知识;熟悉化学和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3) 工程科学的基础知识

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测量;熟悉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施工;了解电工电子学、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工程规划、建设法规。

(4) 专业工具知识

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基本原理和程序设计的知识;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

(5) 专业基础知识

掌握基础地质学(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水文地质学、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熟悉地球物理、遥感、测试试验与监测、地质灾害等的知识和方法;熟悉本专业常用软件和工具的使用;了解地质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与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地球系统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地理学、3S技术、环境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矿山工程、文物与遗迹保护、机电设备和可持续发展等;了解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2能力要求

(1) 自然科学综合应用能力

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基础,能熟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地质工程中相关技术问题,包括试验(测试、监测)的设计、试验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试验结果及有关地质现象的机理解释。

(2) 工具熟练应用能力

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外文技术文献;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和文献检索能力,能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办公、图形图像),完成各类信息检索和日常办公文件编写;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水平,能编制简单程序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3) 工程科学综合应用能力

具有运用工程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地质工程中相关问题的能力,能开展地质工作中的测绘与测量、放样与定点,熟练完成工程地质所需各种图件的编制。

(4) 专业综合能力

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系统掌握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熟练掌握地质工程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熟悉常用的专业软件和计算分析工具,熟悉各类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具有针对各类工程的特点和建设阶段(规划、设计、施工)确定相应地质工作内容和重点的能力;具有独立开展地质工程工作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本专业及工程科学的相关手段和方法,独立开展各类工程的勘察(测绘、勘探、室内试验、现场试验、测试与监测),包括地质工程工作的设计、实施、资料处理与分析;具有从事各类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地质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完成各类计算,分析和解释地质工程工作中的各类现象,并做出相应评价;具有编写工作报告(勘察报告、设计文件、研究报告等)的能力。

3.3综合素质

(1) 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能乐观而正确地面对各种挑战和挫折,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3) 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勇于承担技术责任;

(4) 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5) 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6) 具有良好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7)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开拓进取精神、科学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8) 具有在地质工程领域获取信息以及职业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

四、学制与学分

4.1学制

本专业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制4年。

本专业允许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8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6年。

4.2学分

本专业规定毕业时的完成学分为155学分。

4.3学位

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内容,并符合学校相关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5.1专业主干课程

基础地质学(普通地质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5.2特色课程

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岩土弹塑性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科学(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结构、工程建设)、岩土体工程(地基基础、边坡工程、地下工程)和地质灾害。

5.3精品课程

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岩体力学。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土木工程

一、专业简介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它既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铁道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地下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水工工程等,这些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木工程的主干学科为结构工程学、岩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重要基础支撑学科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成立于2001年。有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教学质量优秀,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队伍和科研群体。有一批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专业注册师,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点。

二、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建筑、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宽厚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与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三、专业的基本要求

(一)政治思想要求

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和人文素养,能体现哲理、情趣、品味、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实干创新的精神,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

(二)主要知识和能力要求

1.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及公共关系学等若干方面进行一定的修习;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及普通化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建设项目的经济管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内容,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

4.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5.具有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

(三)身体素质要求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四、专业的学制与学分

(一)学制:四年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籍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六年。

(二)学位:工学学士 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内容,并符合学校有关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兰州大学工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

(一)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二)特色课程: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三)精品课程:理论力学、土力学 2100433B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