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简介:大理市东城区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于1999年12月30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邹红晶,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管理服务;市政公共设施管理等。法定代表人...
简介:大连开建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为国家市政工程二级企业,始建于一九八四年,前身为大连开发区市政工程公司,是开发区最早的国营企业,2002年12月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公司注册资金3000余万元,净资产500...
是的,长沙市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60年的国有企业长沙市市政工程公司,具有近五十年的企业发展史。
嘉峪关市华峰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刘勇岩同志作为华峰公司的经理,从本企业成立至今,他能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依法经营,加强个人修养,富于创新精神,探索企业经营管理的新路子新办法,在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企业的规模日趋壮大,职工队伍稳定,素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双丰收。他平常十分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
洛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
2008年12月26日,洛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洛阳市人民政府市长郭洪昌代表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省建设厅、市政府各部门和河南省内各城市市政行业代表出席了挂牌仪式。
上海博泓低碳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新型复合材料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
作为国内工程复合材料领域的领导企业,公司从事先进工程复合材料的研发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制造。
武汉科泓自动门控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从事国内外各品牌自动门控销售、设计、施工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公司。经营的产品有自动平移门、旋转门、圆弧门、医用气密门、门禁系统及铝合金防尘地垫。
公司始终秉承“诚信、务实、拼搏、创新”的精神,执着于质量高于利润的原则,珍视信誉和口碑,永远把用户的利益和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确保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建议,优质快捷的服务。2100433B
泓森槐林业饲料发展前景分析
(安徽泓森高科林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亳州,233600)
摘要:本文综述了泓森槐的简介、用途以及用于饲料生产的优势等,并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合理分析其发展的市场前景,为泓森槐饲料生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进一步推进了生态畜牧业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林业饲料,泓森槐,速生高产
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蛋白的摄入量逐渐增大,促进了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目前谷类和蛋白饲料资源紧缺,一些热带地区饲料来源有限,营养品种少,限制了畜牧业产率的提高。为满足动物蛋白日益增长的需求量,不少畜禽、水产养殖场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不仅对动物造成伤害,也危害人体健康。新型高蛋白饲料需求迫切。
我国地域辽阔,但耕地面积少,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有必要探索新的饲料来源。植物叶片是可再生的蛋白质资源,除丰富的蛋白质外,还含有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能够满足动物营养需要[1]。部分种属的树叶具有中草药功效,除促进畜禽正常生长外,还能提高动物免疫力,预防畜禽肠道疾病和补充体内维生素,是良好的饲料来源[2]。刺槐素有“饲料树”之称,其叶柔嫩多汁,适口性好,特别是其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为畜禽的上等饲料[3]。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这一优良资源,本文以刺槐速生新品种泓森槐为例,叙述了其简介、用途以及用于饲料生产的优势等,并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合理分析了其发展的市场前景,为泓森槐饲料生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进一步推进了生态畜牧业的建设进程。
1、泓森槐简介及用途
1.1 简介
泓森槐是通过大量表型选优、多年多点无性系测定和区域性试验,用数量指标、形质指标及抗性指标综合评定筛选出来的优良速生剌槐。它生长快,干形好,抗性强,材质好,好管护,其花、树皮、树叶均有用途,是一种十分难得的优质速生用材树种。
刺槐萌蘖性强,属浅根性树种,根系发达,具根瘤,有较好的抗旱、耐瘠薄能力,有利于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土壤改良和气候条件的改善等。从这一点讲,开发刺槐生产,营造刺槐饲料林,在建设生态畜牧业和环境保护方面更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2 用途
泓森槐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材质重而坚硬,耐磨抗冲击,抗压力强,耐水湿与腐朽,是房屋桥梁、建筑、矿柱、机械车船制造、加工各种工具等的优良用材;泓森槐木材还具有耐水湿抗腐朽的特性,耐水湿耐腐力强,即使不用防腐处理,在土中、空气中或水中几十年不会腐烂,适用于木工、水工、造船、海带养殖等用材,同时也是造家具、木地板的常用原料!
泓森槐附加价值高。泓森槐花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可用于制作多种茶饮和槐花菜,集药疗和食疗于一体;槐蜜是上等蜜,较适用于心血管病人的保健食用,并可用于预防中风,常服此种蜂蜜能改善人的情绪,达到安心安神效果;泓森槐叶片鲜嫩,质地细软,适口性好,消化率高,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畜禽均喜食,并可显著促进其发育。
2、泓森槐用于饲料生产优势
刺槐素有“饲料树”之称。作为刺槐新品种的泓森槐,叶片鲜嫩多汁,质地细软,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其茎叶中含粗蛋白27%左右、粗脂肪4%~5%、粗纤维11%~15%,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畜禽均喜食,并可显著促进畜禽的发育。另外泓森槐分蘖力极强,经平茬后成墩成簇生长,茎叶生长量为普通刺槐生长量的1倍~2倍。
2.1 枝叶营养价值
泓森槐树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蛋白含量高达26.6%,高于粮食来源饲料中的苜蓿草粉和小麦等,仅低于大豆和豆粕,是常见大多数树叶饲料中粗蛋白含量最高的(见表1)。泓森槐叶富含苏氨酸、 亮氨酸、 蛋氨酸和谷氨酸等18种氨基酸,含量高于谷类作物。
表1 树叶和常见饲料原料营养成分的比较表(%)
项目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泓森槐叶
26.60
4.69
13.89
55.84
6.69
1.76
0.62
杨树叶
22.70
3.20
12.40
54.40
7.30
1.21
0.18
普通槐叶
25.40
3.89
8.52
50.83
6.71
1.57
0.47
桑树叶
19.52
4.90
14.00
46.55
10.34
2.04
0.58
构树叶
21.15
3.58
10.07
38.76
12.02
2.23
0.30
玉米
8.60
3.50
2.00
72.90
1.40
0.06
0.21
大米
8.50
1.60
0.80
75.40
1.20
—
—
小麦
12.10
1.80
2.40
73.20
2.30
0.07
0.36
大豆
37.00
16.20
5.10
25.10
4.60
0.27
0.48
苜蓿草粉
19.10
2.30
—
—
7.60
1.40
0.50
豆粕
44.20
1.90
—
—
6.10
0.30
0.60
泓森槐树叶中脂肪含量高于玉米、小麦等粮食类的饲料,主要含有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含有大量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含量仅次于苜蓿草粉,还有B族维生素复合物,其中维生素B1和维生素 B11(叶酸)的含量分别在0.8~1.5mg /kg 和0.5~0.6mg/ kg,能为动物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维生素。
矿物质营养是动物生长发育的必要组分,动物所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0多种。而泓森槐树叶中含有的矿物质元素非常丰富,包括 P、Ca、Fe、Mn、Cu、Zn 和 Se等。其中Ca 、P的含量分别达到了1.76%和0.62%,超过了苜蓿草粉和豆饼。
2.2 速生高产
泓森槐根系庞大,分蘖和再生能力极强,刈割后便墩状丛生,平均每墩萌生10~20个枝条,最多可达40个枝条。泓森槐生长速度快,当年栽植生长高度可达3.5m,生长速度是普通刺槐的2~3倍。若每亩栽植5000~6000株,当年可分蘖2万~3万个枝条,栽植当年可割取2-3次,以后每年可收割4-6次。亩产鲜茎叶5000~10000公斤,第2年亩产鲜茎叶10~20吨,亩产量约为苜蓿草的3倍、鲁梅克斯的2倍和串叶松香草的1.5倍。
2.3 成活率高,易管护
泓森槐栽植容易,管理粗放,生产成本低。其栽植成活率达95%以上,栽植当年即可利用。管理简单粗放,省工省力,生产费用仅仅是其它牧草的10%左右。
3、市场前景分析
市场需求量大。我国还属于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产值占GDP很大的比例。近年来,我国的饲料行业、畜禽养殖业稳步前进发展,实现了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大国的飞跃。饲料行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粮食高效转化增值和农产品精深加工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有竞争对手少。虽然目前饲料行业企业很多,但产品功能类似,目前市场上没有人拥有木本资源优势原料生产加工技术,从这点上来说,该研究技术基本没有企业所具备,正好弥补了市场的空白,为新型技术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减少了竞争压力。全球化粮食危机带来的契机。据预测到2030年粮食需求将会提高30%至40%,全球新一轮粮食危机的到来似乎已无法避免。而开发木本资源为原料的饲料,能减缓粮食危机,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政府扶持。根据《饲料工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期间,总体目标是:饲料产量平稳增长,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饲料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饲料企业生产经营更加规范,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泓森槐不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对生态和社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价值,通过发展禽类养殖业致使当地脱贫致富。所以,作为地方政府,也会对我公司的产品发展予以扶持。
参考文献
[1] 张华林,邓小花.科学利用青绿饲料[J].草业科学, 2005,(138):40-43.
[2]詹明克,王菊祥,高佩民.槐叶粉防治自然感染鸡白痢及球虫疾病效应观[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5(2): 18.
[3]田育军,徐载春,刘永刚等.洋槐树叶作饲料的适口性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1996(2):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