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0 绪论
1 固体的表面特性
1.1 表面形貌
1.1.1 表面形貌
1.1.2 表面参数
1.1.3 表面形貌的测量方法
1.2 洁净的固体表面
1.2.1 金属的晶体结构
1.2.2 洁净的金属表面
1.2.3 表面晶体缺陷及其分布对表面性能的影响
1.3 表面张力与表面能
1.3.1 表面张力
1.3.2 表面能
1.3.3 影响表面能的主要因素
1.3.4 表面现象热力学
1.4 加工硬化层和表面残余应力
1.4.1 加工冷作硬化层
1.4.2 表面残余应力
1.5 吸附与粘附
1.5.1 物理吸附膜
1.5.2 化学吸附膜
1.5.3 化学反应膜
1.5.4 氧化膜
1.5.5 浸润
1.5.6 粘附
1.6 金属表面的实际结构
2 固体表面的接触
2.1 概述
2.1.1 固体表面接触过程
2.1.2 接触面积
2.1.3 接触模型
2.2 弹性接触
2.2.1 静载荷下的弹性接触
2.2.2 动载荷(摩擦载荷)下的弹性接触
2.2.3 理想粗糙表面的接触
2.3 塑性接触
2.4 变形种类的判据——塑性指数
3 金属的摩擦
3.1 摩擦的概念与分类
3.2 对古典摩擦定律的评述
3.3 摩擦理论
3.3.1 机械理论(凹凸说)
3.3.2 分子理论(分子说)
3.3.3 分子—机械理论
3.3.4 粘着理论
3.3.5 其他摩擦理论
3.3.6 摩擦振动(粘—滑运动)
3.4 非金属材料的摩擦
3.4.1 弹性体摩擦的一般机理
3.4.2 塑料(聚合物)的摩擦
3.4.3 橡胶的摩擦
3.4.4 金刚石的摩擦
3.5 摩擦时金属表面特性的变化
3.5.1 由摩擦引起的表面几何形状的变化
3.5.2 由摩擦引起的表面结构的变化
3.5.3 由摩擦引起的表面成分的变化
3.5.4 摩擦中表面膜的变化
3.6 滚动摩擦
3.6.1 弹性范围内滚动
3.6.2 塑性范围内滚动
3.7 影响摩擦系数的主要因素
3.8 特殊工况条件下的摩擦
4 磨损原理
4.1 概述
4.2 粘着磨损
4.2.1 粘着磨损理论(鲍登-泰勃的粘着磨损理论)
4.2.2 其他粘着磨损理论
4.3 磨料磨损
4.3.1 磨料磨损及其机理
4.3.2 磨料磨损简化的定量关系式
4.3.3 影响磨料磨损的主要因素和减小磨损的途径
4.4 疲劳磨损
4.4.1 最大切应力理论
4.4.2 油楔理论
4.4.3 微观点蚀磨损理论
4.4.4 剥层磨损理论
4.4.5 影响疲劳磨损的主要因素
4.5 腐蚀磨损
4.5.1 氧化磨损
4.5.2 特殊介质腐蚀磨损
4.6 气蚀
4.7 微动磨损
5 润滑
5.1 润滑原理
5.1.1 润滑的作用和分类
5.1.2 润滑状态的转化
5.1.3 流体动力润滑
5.1.4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5.1.5 流体静力润滑
5.1.6 边界润滑
5.2 润滑材料及其应用
5.2.1 润滑剂的分类
5.2.2 润滑油的主要性能
5.2.3 润滑油的添加剂
5.2.4 合成润滑油
5.2.5 润滑脂
5.2.6 固体润滑剂
5.3 纳米材料在润滑中的应用
5.3.1 纳米材料及其特性
5.3.2 纳米材料在润滑中的应用
6 耐磨减摩材料及表面处理
6.1 金属耐磨材料
6.1.1 材料的耐磨性及其评定指标
6.1.2 对金属耐磨性材料的一般要求
6.1.3 耐磨钢
6.1.4 耐磨铸铁
6.2 滑动轴承合金
6.2.1 对轴承合金的要求
6.2.2 滑动轴承合金
6.3 聚合材料
6.3.1 聚合材料简介
6.3.2 摩擦副中常用的聚合物
6.3.3 以聚合物为基的复台材料
6.3.4 应用
6.4 表面处理技术
6.5 纳米表面技术
7 摩擦磨损试验和测试分析技术
7.1 摩擦磨损试验的分类
7.1.1 使用试验
7.1.2 实验室试验
7.2 磨损试验的模拟问题和试验参数的选择
7.3 摩擦、磨损、润滑试验机
7.3.1 试验机的种类
7.3.2 常用的摩擦磨损试验机
7.4 摩擦磨损试验中的测试
7.4.1 摩擦温度的测量
7.4.2 摩擦系数的测量
7.4.3 磨损量的测量
7.5 摩擦表面的近代微观分析法
7.6 磨损微粒的分析技术
7.6.1 光谱分析法
7.6.2 铁谱分析法
参考文献
《摩擦学原理》的基本内容分7章,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将来主要发展方向;表面能、吸附与粘附以及摩擦磨损过程中表面特性的变化;固体表面受载接触过程与特性;古典摩擦定律、摩擦理论、非金属摩擦、滚动摩擦以及纳米摩擦学、环境摩擦学;粘着磨损、磨料磨损、表面疲劳磨损、腐蚀磨损等磨损机理;流体动力润滑、弹流润滑、边界润滑原理及其特性、纳米技术在润滑和润滑材料方面的应用;耐磨减摩材料以及表面工程技术在摩擦磨损中的应用;摩擦磨损试验和测试分析技术。《摩擦学原理》可作为高等学校摩擦学课程的研究生教学用书和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和科研参考用书,也可供从事摩擦学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摩擦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与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密切相关。
《摩擦学原理》是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用书之一,在内容上注重体现表面工程技术在解决摩擦磨损问题的作用,并将纳米摩擦学、环境摩擦学的理念引入传统摩擦学。
摩擦焊接是一种锻造焊接过程。在压力作用下,两个管件表面之间发生摩擦,摩擦力产生热量形成焊缝。两个表面之间的相对运动或摩擦要持续进行,直到产生足够的热量为止。之后,停止摩擦,两部分便在足够的作用力下锻接...
摩擦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发动机发出的转矩,通过飞轮及压盘与从动盘接触面的摩擦作用,传给从动盘。当驾驶员踩下离合器踏板时,通过机件的传递,使膜片弹簧大端带动压盘后移,此时从动部分与主动部分分离。 摩擦离...
研究水和其他液体的运动规律及其与边界相互作用的学科。又称液体动力学。液体动力学和气体动力学组成流体动力学。液体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①理想液体运动。可忽略粘性的液体称为理想液体,边界层外的液体可视...
摩擦静电喷涂法原理
摩擦静电喷涂法原理 摩擦喷枪使粉末带电的原理与高压静电喷枪不同。它是利用枪管壁材料与 粉末颗粒间的紧密接触产生摩擦以及粉末颗粒在运动中产生摩擦而使粉 末颗粒带电的。生产中使用的摩擦喷枪管都是采用电负性材料聚四氟乙烯 制作的,弱电性的环氧、聚酯环氧类粉末涂料与聚四氟乙烯材料摩擦可以 获得良好的带电效果,而电负性较强的聚乙烯、聚丙烯类粉末涂料的摩擦 带电效果很差。 摩擦静电喷涂技术有以下特点: — 能较好地克服法拉第笼屏蔽效应,只要带电粉末进入底材凹槽孔隙都 能可获得良好的吸附效果。对形状复杂的零部件喷涂可得到高质量涂膜。 — 可以喷涂形成较厚的涂层, 不易产生反电离现象, 可避免出现 “雪花” 状凹坑,麻点等缺陷。 — 设备简单,不需要高压发生器和高压电线,不存在喷枪对工件产生火 花放电和高压电极针积粉等隐患。 — 对粉末涂料品种有选择性。主要适用于环氧粉末和聚酯环氧粉末的喷 涂。其它种类粉
工程力学-含摩擦的平衡问题
工程力学-含摩擦的平衡问题——摩擦给运动带来阻力,消耗能量,降低效率; 利用摩擦可进行传动、驱动、制动、自锁。 摩擦是二物体接触表面间有相对运动(或运动趋势)时的阻碍作用。接触表面间只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的摩擦,是静滑动摩擦。
温诗铸,清华大学教授。1932年生于江西省丰城市。1955年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机械设计教研室主任、摩擦学研究室主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机械设计与理论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出版《摩擦学原理》(第1,2,3版)、《耐磨损设计》、《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纳米摩擦学》等6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摩擦学原理》获1992年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弹性流体动力润滑》获1995年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共23项。1999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最高成就奖。
黄平,1957年10月出生,河南人,工学博士。1989-1996年在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曾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研究。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与装备研究所所长,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南粤优秀教师,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委员,广东省机械设计与生产过程学会副理事长。先后负责和参与各类科研和教研项目15项。发表论文180多篇,三大索引收录70多篇次。出版专著1部、教材6本。获专利9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与教学奖励9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外语、高等工程数学、高等工程力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及程序设计等。 机械工程硕士专业课程主要有: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摩擦学原理、现代控制论基础、现代试验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基础、现代材料学、先进制造技术等。
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包括化工机械、冶金机械、农业机械、工程机械、车辆工程等
良好的路面摩擦学性能是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条件,对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公路发展历程不长,对于路面摩擦学性能演化规律认识不足,缺乏对多种因素不同演化模式的综合分析,通车后路面摩擦学性能随着车辆磨耗衰减很快。因此本研究首先在纳米尺度上解析轮胎和沥青路面的微观构造和表面特性,建立三维单体模型和整体接触模型,从本质上解析胎/路界面物理、化学和热力学特性;然后基于纳米摩擦学原理,考虑轮胎和沥青路面表面构造、荷载和环境的耦合作用,对胎/路界面摩擦磨损性能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从原子、分子尺度揭示界面摩擦、磨损和润滑等摩擦学行为的力学响应特征;最后进行多场耦合作用下沥青路面摩擦磨损性能演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索材料微观性能变化与宏观结构损伤间的联系,研究沥青路面摩擦磨损性能演化规律及衰减机理,建立摩擦磨损寿命预测模型。从而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摩擦磨损性能评估和寿命预测提供有效的研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