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原产地中海区域,欧洲南部及美国南部广为栽培。我国有引种,多栽培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生长良好。
果实榨油,食用或药用。
常绿小乔木,高可达6.5米;小枝四角形。叶对生,近革质,披针形至矩圆形,长1.5-5厘米,顶端稍钝,有小凸尖,上面深绿色,稍有银色皮屑状鳞毛,下面密布银色皮屑状鳞毛,边缘全缘,内卷,中脉两面隆起,侧脉不甚明显。圆锥花序腋生,长2-6厘米;花两性,白色,芳香;花萼钟状,长1.5厘米,4裂,裂片短;花冠长约4毫米,4裂,裂片卵形,长2.5-3毫米;雄蕊2,花丝短;子房近圆状,无毛,2室,每室2胚珠。核果椭圆状至近球状,长20-25毫米或更长,黑色光亮。
木樨地/三里河/甘家口分部: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25号楼
代表植物 1、木樨属 Osmanthus Lour. 常绿小乔木;叶对生,全缘或有锯齿;花芳香,两性或单性,簇生于叶腋;萼杯状,顶4齿裂;花冠白色、黄色或橙黄色,钟形或管状钟形;雄蕊2,花丝短...
木樨地南里均价:75304元/平方米 地址:西城区木樨地南里 楼与楼之间间据比较小小区绿化环境还不错,停车位充足,小区有两个门出入,东门和南门,南门只供人员出行,车辆出行要在东门出行1-5号楼是塔楼,...
记澜沧江河谷一硬叶小叶常绿阔叶林类型——锈鳞木樨榄、清香木群丛
采用法瑞地植物学派的样地调查法记录了澜沧江中上游河谷中一独特的硬叶小叶常绿阔叶林类型———锈鳞木樨榄、清香木群丛。该群丛由南向北分布于1300~1900m的河谷下部,对群落外貌、生活型与生长型、植物种类科属的组成、分布区类型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群落结构简单,物种数平均为18种;(2)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居多,生长型以草本居多;(3)群落中计有维管植物116种,隶属于39科,84属;(4)植物科级、属级水平上均显示出了热带性质,植物区系表现出一定的古老性,反映了与古地中海硬叶小叶林的历史渊源。该植物群丛适应澜沧江干热-干暖河谷气候,分布区域狭窄,是一类值得重点保护和深入研究的植被类型。
从目前人工引种栽培的情况看,尖叶木樨榄尚未发现危害性病害发生。常见的虫害主要有以下两种:
1、金龟子:在幼苗幼树期,金龟子(蛴螬)幼虫会啃食尖叶木樨榄根部造成立枯死亡,如发现用3—5克呋喃丹施根茎周围即可防治。
2、黑介壳虫:这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性广的害虫,在多数树木上都有虫源存在,危害严重能造成植株生长势衰弱,发育不良,并常常引起煤烟病的发生,影响植株光合作用。黑介壳虫主要是危害尖叶木樨榄的茎干和枝条,如发现,用40%乐果乳液或甲胺膦液喷洒(重点喷干、枝)即可防治。 2100433B
尖叶木樨榄起源于南亚古地中海区域,为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残存种类。分布于印度、中国、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在我国主要分布云南、四川、西藏,分布纬度为北纬24°27'~31°1',海拔600~2300m。分布范围广,海拔高差大。在云南一般分布海拔较低,多在600~1600m之间,年平均温度18~23℃,年降雨量700~1000mm;在四川分布海拔较高,多在1600~2300m之间,年平均气温12~17℃,年降雨量800~1000mm,在西藏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分布海拔1800m左右。整个分布区的年日照时数为1600~2500小时。
尖叶木樨榄分布地区的土壤多为酸|生和微酸性的山地红壤,pH5.5~6.8,也有7.2的褐色土。其质地多为结构较紧实的黏土和粉黏土,也有结构较为疏松的壤土,在一些地区,土壤中石砾含量很高。总的来说,土壤类型多样。
尖叶木樨榄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多限于河谷地区。在云南海拔1000m以上地区,常成小片生长于村落附近或岩石裸露的石灰岩山地。
灌木或小乔木,高3-10米。枝灰褐色,圆柱形,粗糙,小枝褐色或灰色,近四棱形,无毛,密被细小鳞片。叶片革质,狭披针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3-10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具长凸尖头,基部渐窄,叶缘稍反卷,两面无毛或在上面中脉被微柔毛,下面密被锈色鳞片,中脉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侧脉多对,不甚明显,两面微凸起,在近叶缘处汇合成一直线;叶柄长3-5毫米,被锈色鳞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长1-4厘米,宽1-2厘米;花序梗长4-11毫米,具棱,稍被锈色鳞片:苞片线形或鳞片状,长约1毫米;花梗长0-1毫米;花白色,两 性;花萼无毛,小,杯状,长约1毫米,裂齿,极短,宽三角形或近截形;花冠长2.5-3.5毫米,花冠管与花萼近等长,裂片椭圆形,长1.5-2毫米,宽约1.5毫米;花丝极短,花药长椭圆形,长约1.5毫米,内藏,稍短于花冠裂片;子房近圆形,无毛,花柱短,与花冠管近等长,柱头头状。果宽椭圆形或近球形,长7-9毫米,径4-6毫米,成熟时呈暗褐色;果梗长1-5毫米。花期4-8月,果期8-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