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泥浆流变学,是研究泥浆流动规律的学科。泥浆是一类复杂的结构流体,其粘度不但随剪切速率而变(即流变性),而且还与剪切持续时间有关(即触变性)。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各类泥浆的结构属性和流动规律,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式(流变方程);②查明剪切持续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对泥浆流变性能的影响,为解决钻进过程中的一系列流体力学问题奠定理论基础;③建立泥浆在孔内的流动力学公式;④研究流动对孔内状态的影响(流动效应);⑤研究泥浆流动性能与其成分的关系,为泥浆及其材料的合成提供依据等。此外,在钻探工程中,还研究泥浆的粘度、剪应力和剪切速率等的变化,以及其变化对破碎岩石、携带和悬浮岩屑、稳定孔壁、上下钻和泥浆失量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确定现场应用的泥浆类型、材料合成和对泥浆进行处理(主要是化学处理和调节)提供最优的方案,使其能适应钻探各种不同地层时的需要。
现代泥浆流变学已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广泛应用的流变模式有: 式中τ 为剪应力,r为剪切速率,τb、τc为屈服应力,ηb、ηc为塑性粘度,k为幂律稠度系数,n为流性指数。
此外, 也常应用。
但其常数的测定较麻烦,有关的流体力学公式过于复杂甚至没有解析解,因此没有广泛推广。式中τy、r0、k、n为模式的常数。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机的广泛应用,为复杂的多常数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条件。直接利用实测流变曲线来进行非牛顿流体力学的计算也成为可能。可以预计,流变学方法将会在科学钻井和优化钻井技术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泥浆流变学的发展与钻探工程密切相关。早期(1901~1930)的钻孔较浅,泥浆的流动性未受到重视,至1930年前后才相继开始用马氏漏斗和斯托姆粘度计来测定泥浆的粘度。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喷射钻井技术得到推广,钻探水力学的研究受到重视,但斯托姆粘度计测得的粘度,不能用于水力学计算。1951年,美国J.C.梅尔罗斯和W.B.利连斯德,首次解决了用同轴旋转圆筒式粘度计测定宾汉流变参数和静切力的问题。在此基础上,1954年,J.G.萨文斯和W.F.罗珀通过适当选择测量元件的几何尺寸和弹簧系统,进一步使测定的结果可以直接读出,此即今天广为应用的直读式旋转粘度计。这使宾汉(流变)模式在泥浆中得到广泛应用。
宾汉模式在低剪切速率区误差较大,在60年代末期美国和加拿大广泛推广应用低固相聚合物泥浆后,其应用受到限制。双常数幂律模式正好能克服宾汉模式这一缺陷,在70年代初期得到广泛应用。但幂律模式也有其不足,当所描述的剪切速率范围较宽时误差也很大。7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者又陆续推荐一些更精确然而也更为复杂的模式。主要有带屈服应力的幂模式、罗伯特逊-斯蒂夫模式和卡森模式等。
钻孔灌注桩具有低噪音、小震动、无挤土,对周围环境及邻近建筑物影响小,能穿越各种复杂地层和形成较大的单桩承载力,适应各种地质条件和不同规模建筑物等优点,在桥梁、房屋、水工建筑物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
极有可能是打烂溶洞或地下大管道。要么填泥重新再钻一次孔试试?
交流变直流叫整流,直流变交流叫逆变,那直流变直流叫什么?交流变交流叫什么?
直流变直流叫斩波,交流变交流叫变频
流变方程的研究,通常采用实测数据点的典线拟合法或线性回归法。通常先令温度和压力固定,以最基本的剪切速率和剪切应力作为变量和应变量,在剪切平衡的状态下测出一系列数据点,然后与设定的数学模式比较,取拟合精度高者或相关系数近于1者,作为该流体的流变方程。方程中的常数(又称流变参数),定量地说明了泥浆在该温度、压力和剪切平衡条件下的流变性质。改变温度或压力,重复上述试验,可查明温度或压力的影响。
触变性的试验,通常采用测定静止10秒和10分钟后的胶凝强度(静切力)法。在实验室内还应用滞后环法,即令剪切速率匀速增加又匀速降低,这时剪应力曲线将形成一个闭合环,称为滞后环。环的面积表明触变性的大小。
实验所用的仪器,有同轴旋转圆筒式,毛细管式和锥板式等。多速的或程控变速的、能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条件下使用的同轴旋转筒式粘度计最为适用。
减水剂的水泥浆体流变学性能的影响
减水剂的水泥浆体流变学性能的影响
钻井泥浆与水泥浆流变学手册
文献类型:专著
责任者: 法国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会等
出版、发行者: 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发行时间:1984
来源数据库:馆藏中文资源
所有责任者: 法国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会等编 曾祥熹译
标识号: CN : 15037.2492
出版、发行地: 北京
关键词: 钻井泥浆-流变学---手册 流变学-钻井泥浆---手册
语种: Chinese 汉语
分类: 中图分类 : TE254-62
载体形态: 114页
目次 :
参数符号及单位
参数符号及单位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1 流变学定义
1.1 流变学定义
1.2 流动类型
1.2 流动类型
1.2.1 稳定流
1.2.1 稳定流
1.2.2 不稳定流
1.2.2 不稳定流
1.2.3 流动类型随平均流速的变化
1.2.3 流动类型随平均流速的变化
1.3 流变特性
1.3 流变特性
1.4 流变参数的试验测定方法
1.4 流变参数的试验测定方法
1.4.1 马氏漏斗粘度计
1.4.1 马氏漏斗粘度计
1.4.1.1 原理
1.4.1.1 原理
1.4.1.2 操作
1.4.1.2 操作
1.4.1.3 校准
1.4.1.3 校准
1.4.1.4 误差来源
1.4.1.4 误差来源
1.4.2 范氏粘度计
1.4.2 范氏粘度计
1.4.2.1 原理
1.4.2.1 原理
1.4.2.2 旋转式同轴圆筒粘度计采用的方程
1.4.2.2 旋转式同轴圆筒粘度计采用的方程
1.4.2.3 范氏粘度计的应用
1.4.2.3 范氏粘度计的应用
1.4.2.4 操作步骤
1.4.2.4 操作步骤
1.4.2.5 表观粘度的测定
1.4.2.5 表观粘度的测定
1.4.2.6 触变性的测定
1.4.2.6 触变性的测定
1.4.2.7 在旋转式同轴圆筒粘度计中流动与在直圆柱形管中流动的比较
1.4.2.7 在旋转式同轴圆筒粘度计中流动与在直圆柱形管中流动的比较
1.5 流变体分类
1.5 流变体分类
1.6 流变方程
1.6 流变方程
1.6.1 牛顿流体
1.6.1 牛顿流体
1.6.2 非牛顿流体
1.6.2 非牛顿流体
1.6.2.1 宾汉流体
1.6.2.1 宾汉流体
1.6.2.2 假塑性或幂律流体
1.6.2.2 假塑性或幂律流体
1.6.2.3 剪切速率——剪切应力关系曲线一览表
1.6.2.3 剪切速率——剪切应力关系曲线一览表
1.7 剪切稀释作用
1.7 剪切稀释作用
1.8 在环空中流动
1.8 在环空中流动
第二章 在钻井液和水泥浆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 在钻井液和水泥浆方面的应用
2.1 引言
2.1 引言
2.2 模式的选择
2.2 模式的选择
2.3 流动类型的确定
2.3 流动类型的确定
2.3.1 雷诺数的一般表达式及其临界值
2.3.1 雷诺数的一般表达式及其临界值
2.3.2 雷诺数及临界流速以流变参数为变量的函数表达式
2.3.2 雷诺数及临界流速以流变参数为变量的函数表达式
2.3.2.1 牛顿流体
2.3.2.1 牛顿流体
2.3.2.2 宾汉流体
2.3.2.2 宾汉流体
2.3.2.3 幂律流体
2.3.2.3 幂律流体
2.4 压力损失计算
2.4 压力损失计算
2.4.1 方程
2.4.1 方程
2.4.2 计算步骤
2.4.2 计算步骤
2.5 起下钻时的压力变化
2.5 起下钻时的压力变化
2.5.1 凝胶泥浆压力的应用
2.5.1 凝胶泥浆压力的应用
2.5.2 钻柱运动时的压力变化
2.5.2 钻柱运动时的压力变化
2.5.2.1 泥浆的理论位移速度
2.5.2.1 泥浆的理论位移速度
2.5.2.2 泥浆的等效位移速度
2.5.2.2 泥浆的等效位移速度
2.5.2.3 压力激动的计算
2.5.2.3 压力激动的计算
2.5.3 惯性力的影响
2.5.3 惯性力的影响
2.6 当量密度的概念
2.6 当量密度的概念
2.6.1 水静压力(P1)
2.6.1 水静压力(P1)
2.6.2 环空(或环空的一部分)压力损失△Po
2.6.2 环空(或环空的一部分)压力损失△Po
2.6.3 当量循环密度和当量循环比重
2.6.3 当量循环密度和当量循环比重
2.7 井眼净化与井壁力学强度
2.7 井眼净化与井壁力学强度
2.7.1 井眼净化
2.7.1 井眼净化
2.7.1.1 岩屑由井底进入泥浆流中
2.7.1.1 岩屑由井底进入泥浆流中
2.7.1.2 岩屑在环空中的上升
2.7.1.2 岩屑在环空中的上升
2.7.2 井壁力学强度
2.7.2 井壁力学强度
2.7.2.1 井壁的冲蚀和力学强度降低的原因
2.7.2.1 井壁的冲蚀和力学强度降低的原因
2.7.2.2 泥浆流动状态的影响
2.7.2.2 泥浆流动状态的影响
2.7.2.3 Z值
2.7.2.3 Z值
2.8 水马力
2.8 水马力
2.8.1 定义和来源
2.8.1 定义和来源
2.8.2 水力条件的作用
2.8.2 水力条件的作用
2.8.2.1 钻头水马力
2.8.2.1 钻头水马力
2.8.2.2 钻头水力冲击力Ih
2.8.2.2 钻头水力冲击力Ih
2.8.3 Phe与Ih值的优选
2.8.3 Phe与Ih值的优选
2.8.3.1 压力损失方程和限制条件
2.8.3.1 压力损失方程和限制条件
2.8.3.2 压力损失的最优分配
2.8.3.2 压力损失的最优分配
2.8.3.3 △Pc和Q关系式的说明及其结果
2.8.3.3 △Pc和Q关系式的说明及其结果
2.9 流变参数的描述
2.9 流变参数的描述
2.9.1 宾汉流体
2.9.1 宾汉流体
2.9.1.1 塑性粘度
2.9.1.1 塑性粘度
2.9.1.2 屈服值
2.9.1.2 屈服值
2.9.2 幂律流体
2.9.2 幂律流体
2.9.2.1 稠度系数K
2.9.2.1 稠度系数K
2.9.2.2 幂律指数n
2.9.2.2 幂律指数n
2.9.3 静切力
2.9.3 静切力
2.9.4 马氏漏斗粘度
2.9.4 马氏漏斗粘度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本评价方法
第三章 基本评价方法
3.1 引言
3.1 引言
3.2 模式选择与流变参数的确定
3.2 模式选择与流变参数的确定
3.2.1 六速范氏粘度计
3.2.1 六速范氏粘度计
3.2.1.1 图解法确定宾汉模式的参数
3.2.1.1 图解法确定宾汉模式的参数
3.2.1.2 图解法确定幂律模式的参数
3.2.1.2 图解法确定幂律模式的参数
3.2.1.3 最小二乘法
3.2.1.3 最小二乘法
3.2.2 两速范氏粘度计
3.2.2 两速范氏粘度计
3.3 流动类型的确定与压力损失的计算
3.3 流动类型的确定与压力损失的计算
3.4 起下钻时的压力变化
3.4 起下钻时的压力变化
3.5 循环时的当量密度与当量比重
3.5 循环时的当量密度与当量比重
3.6 岩屑的上升
3.6 岩屑的上升
3.7 水马力
3.7 水马力
3.7.1 最优排量和钻头压力损失的确定
3.7.1 最优排量和钻头压力损失的确定
3.7.1.1 △P-Q基本关系图
3.7.1.1 △P-Q基本关系图
3.7.1.2 钻头最大水马力的标准
3.7.1.2 钻头最大水马力的标准
3.7.1.3 最大水力冲击力的标准
3.7.1.3 最大水力冲击力的标准
3.7.2 钻头水眼(喷嘴)的计算
3.7.2 钻头水眼(喷嘴)的计算
3.7.3 环空上返速度
3.7.3 环空上返速度
3.7.4 最优排量应用的限制
3.7.4 最优排量应用的限制
3.7.5 各种水力参数随井深变化总表
3.7.5 各种水力参数随井深变化总表
3.7.6 已知井深时水马力最优分配的实际确定方法
3.7.6 已知井深时水马力最优分配的实际确定方法
3.8 方程式表
3.8 方程式表
第四章 实例
第四章 实例
4.1 工作实例
4.1 工作实例
4.1.1 一般数据
4.1.1 一般数据
4.1.2 宾汉流体的计算实例
4.1.2 宾汉流体的计算实例
4.1.2.1 模式选择及流变参数的确定
4.1.2.1 模式选择及流变参数的确定
4.1.2.2 雷诺数为1100时最大排量的确定
4.1.2.2 雷诺数为1100时最大排量的确定
4.1.2.3 水力设计
4.1.2.3 水力设计
4.1.2.4 压力损失
4.1.2.4 压力损失
4.1.2.5 当量循环密度
4.1.2.5 当量循环密度
4.1.2.6 岩屑上升的速度和时间
4.1.2.6 岩屑上升的速度和时间
4.1.2.7 当量钻杆移动密度(EPMD)等于当量循环密度(ECD)时的起下钻速度
4.1.2.7 当量钻杆移动密度(EPMD)等于当量循环密度(ECD)时的起下钻速度
4.1.2.8 操作和惯性引起的压力激动及抽吸压力
4.1.2.8 操作和惯性引起的压力激动及抽吸压力
4.1.2.9 重新循环时破坏凝胶结构的压力激动
4.1.2.9 重新循环时破坏凝胶结构的压力激动
4.1.3 幂律流体的计算实例
4.1.3 幂律流体的计算实例
4.1.3.1 模式选择和流变参数的确定
4.1.3.1 模式选择和流变参数的确定
4.1.3.2 雷诺数为1100时最大排量的确定
4.1.3.2 雷诺数为1100时最大排量的确定
4.1.3.3 水力设计
4.1.3.3 水力设计
4.1.3.4 压力损失
4.1.3.4 压力损失
4.1.3.5 当量循环密度
4.1.3.5 当量循环密度
4.1.3.6 岩屑上升的速度和时间
4.1.3.6 岩屑上升的速度和时间
4.1.3.7 当量钻杆移动密度(EPMD)等于当量循环密度(ECD)时的起下钻速度
4.1.3.7 当量钻杆移动密度(EPMD)等于当量循环密度(ECD)时的起下钻速度
4.1.3.8 操作和惯性引起的压力激动及抽吸压力
4.1.3.8 操作和惯性引起的压力激动及抽吸压力
4.1.3.9 重新循环时破坏凝胶结构的压力激动
4.1.3.9 重新循环时破坏凝胶结构的压力激动
4.2 诺模图
4.2 诺模图 2100433B
钻井泥浆与水泥浆流变学手册
文献类型:专著
责任者: 法国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会等
出版、发行者: 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发行时间:1984
来源数据库:馆藏中文资源
所有责任者: 法国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工会等编 曾祥熹译
标识号: CN : 15037.2492
出版、发行地: 北京
关键词: 钻井泥浆-流变学---手册 流变学-钻井泥浆---手册
语种: Chinese 汉语
分类: 中图分类 : TE254-62
载体形态: 114页
目次 : 参数符号及单位 参数符号及单位 第一章 基本概念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1 流变学定义 1.1 流变学定义 1.2 流动类型 1.2 流动类型 1.2.1 稳定流 1.2.1 稳定流 1.2.2 不稳定流 1.2.2 不稳定流 1.2.3 流动类型随平均流速的变化 1.2.3 流动类型随平均流速的变化 1.3 流变特性 1.3 流变特性 1.4 流变参数的试验测定方法 1.4 流变参数的试验测定方法 1.4.1 马氏漏斗粘度计 1.4.1 马氏漏斗粘度计 1.4.1.1 原理 1.4.1.1 原理 1.4.1.2 操作 1.4.1.2 操作 1.4.1.3 校准 1.4.1.3 校准 1.4.1.4 误差来源 1.4.1.4 误差来源 1.4.2 范氏粘度计 1.4.2 范氏粘度计 1.4.2.1 原理 1.4.2.1 原理 1.4.2.2 旋转式同轴圆筒粘度计采用的方程 1.4.2.2 旋转式同轴圆筒粘度计采用的方程 1.4.2.3 范氏粘度计的应用 1.4.2.3 范氏粘度计的应用 1.4.2.4 操作步骤 1.4.2.4 操作步骤 1.4.2.5 表观粘度的测定 1.4.2.5 表观粘度的测定 1.4.2.6 触变性的测定 1.4.2.6 触变性的测定 1.4.2.7 在旋转式同轴圆筒粘度计中流动与在直圆柱形管中流动的比较 1.4.2.7 在旋转式同轴圆筒粘度计中流动与在直圆柱形管中流动的比较 1.5 流变体分类 1.5 流变体分类 1.6 流变方程 1.6 流变方程 1.6.1 牛顿流体 1.6.1 牛顿流体 1.6.2 非牛顿流体 1.6.2 非牛顿流体 1.6.2.1 宾汉流体 1.6.2.1 宾汉流体 1.6.2.2 假塑性或幂律流体 1.6.2.2 假塑性或幂律流体 1.6.2.3 剪切速率--剪切应力关系曲线一览表 1.6.2.3 剪切速率--剪切应力关系曲线一览表 1.7 剪切稀释作用 1.7 剪切稀释作用 1.8 在环空中流动 1.8 在环空中流动 第二章 在钻井液和水泥浆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 在钻井液和水泥浆方面的应用 2.1 引言 2.1 引言 2.2 模式的选择 2.2 模式的选择 2.3 流动类型的确定 2.3 流动类型的确定 2.3.1 雷诺数的一般表达式及其临界值 2.3.1 雷诺数的一般表达式及其临界值 2.3.2 雷诺数及临界流速以流变参数为变量的函数表达式 2.3.2 雷诺数及临界流速以流变参数为变量的函数表达式 2.3.2.1 牛顿流体 2.3.2.1 牛顿流体 2.3.2.2 宾汉流体 2.3.2.2 宾汉流体 2.3.2.3 幂律流体 2.3.2.3 幂律流体 2.4 压力损失计算 2.4 压力损失计算 2.4.1 方程 2.4.1 方程 2.4.2 计算步骤 2.4.2 计算步骤 2.5 起下钻时的压力变化 2.5 起下钻时的压力变化 2.5.1 凝胶泥浆压力的应用 2.5.1 凝胶泥浆压力的应用 2.5.2 钻柱运动时的压力变化 2.5.2 钻柱运动时的压力变化 2.5.2.1 泥浆的理论位移速度 2.5.2.1 泥浆的理论位移速度 2.5.2.2 泥浆的等效位移速度 2.5.2.2 泥浆的等效位移速度 2.5.2.3 压力激动的计算 2.5.2.3 压力激动的计算 2.5.3 惯性力的影响 2.5.3 惯性力的影响 2.6 当量密度的概念 2.6 当量密度的概念 2.6.1 水静压力(P1) 2.6.1 水静压力(P1) 2.6.2 环空(或环空的一部分)压力损失△Po 2.6.2 环空(或环空的一部分)压力损失△Po 2.6.3 当量循环密度和当量循环比重 2.6.3 当量循环密度和当量循环比重 2.7 井眼净化与井壁力学强度 2.7 井眼净化与井壁力学强度 2.7.1 井眼净化 2.7.1 井眼净化 2.7.1.1 岩屑由井底进入泥浆流中 2.7.1.1 岩屑由井底进入泥浆流中 2.7.1.2 岩屑在环空中的上升 2.7.1.2 岩屑在环空中的上升 2.7.2 井壁力学强度 2.7.2 井壁力学强度 2.7.2.1 井壁的冲蚀和力学强度降低的原因 2.7.2.1 井壁的冲蚀和力学强度降低的原因 2.7.2.2 泥浆流动状态的影响 2.7.2.2 泥浆流动状态的影响 2.7.2.3 Z值 2.7.2.3 Z值 2.8 水马力 2.8 水马力 2.8.1 定义和来源 2.8.1 定义和来源 2.8.2 水力条件的作用 2.8.2 水力条件的作用 2.8.2.1 钻头水马力 2.8.2.1 钻头水马力 2.8.2.2 钻头水力冲击力Ih 2.8.2.2 钻头水力冲击力Ih 2.8.3 Phe与Ih值的优选 2.8.3 Phe与Ih值的优选 2.8.3.1 压力损失方程和限制条件 2.8.3.1 压力损失方程和限制条件 2.8.3.2 压力损失的最优分配 2.8.3.2 压力损失的最优分配 2.8.3.3 △Pc和Q关系式的说明及其结果 2.8.3.3 △Pc和Q关系式的说明及其结果 2.9 流变参数的描述 2.9 流变参数的描述 2.9.1 宾汉流体 2.9.1 宾汉流体 2.9.1.1 塑性粘度 2.9.1.1 塑性粘度 2.9.1.2 屈服值 2.9.1.2 屈服值 2.9.2 幂律流体 2.9.2 幂律流体 2.9.2.1 稠度系数K 2.9.2.1 稠度系数K 2.9.2.2 幂律指数n 2.9.2.2 幂律指数n 2.9.3 静切力 2.9.3 静切力 2.9.4 马氏漏斗粘度 2.9.4 马氏漏斗粘度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本评价方法 第三章 基本评价方法 3.1 引言 3.1 引言 3.2 模式选择与流变参数的确定 3.2 模式选择与流变参数的确定 3.2.1 六速范氏粘度计 3.2.1 六速范氏粘度计 3.2.1.1 图解法确定宾汉模式的参数 3.2.1.1 图解法确定宾汉模式的参数 3.2.1.2 图解法确定幂律模式的参数 3.2.1.2 图解法确定幂律模式的参数 3.2.1.3 最小二乘法 3.2.1.3 最小二乘法 3.2.2 两速范氏粘度计 3.2.2 两速范氏粘度计 3.3 流动类型的确定与压力损失的计算 3.3 流动类型的确定与压力损失的计算 3.4 起下钻时的压力变化 3.4 起下钻时的压力变化 3.5 循环时的当量密度与当量比重 3.5 循环时的当量密度与当量比重 3.6 岩屑的上升 3.6 岩屑的上升 3.7 水马力 3.7 水马力 3.7.1 最优排量和钻头压力损失的确定 3.7.1 最优排量和钻头压力损失的确定 3.7.1.1 △P-Q基本关系图 3.7.1.1 △P-Q基本关系图 3.7.1.2 钻头最大水马力的标准 3.7.1.2 钻头最大水马力的标准 3.7.1.3 最大水力冲击力的标准 3.7.1.3 最大水力冲击力的标准 3.7.2 钻头水眼(喷嘴)的计算 3.7.2 钻头水眼(喷嘴)的计算 3.7.3 环空上返速度 3.7.3 环空上返速度 3.7.4 最优排量应用的限制 3.7.4 最优排量应用的限制 3.7.5 各种水力参数随井深变化总表 3.7.5 各种水力参数随井深变化总表 3.7.6 已知井深时水马力最优分配的实际确定方法 3.7.6 已知井深时水马力最优分配的实际确定方法 3.8 方程式表 3.8 方程式表 第四章 实例 第四章 实例 4.1 工作实例 4.1 工作实例 4.1.1 一般数据 4.1.1 一般数据 4.1.2 宾汉流体的计算实例 4.1.2 宾汉流体的计算实例 4.1.2.1 模式选择及流变参数的确定 4.1.2.1 模式选择及流变参数的确定 4.1.2.2 雷诺数为1100时最大排量的确定 4.1.2.2 雷诺数为1100时最大排量的确定 4.1.2.3 水力设计 4.1.2.3 水力设计 4.1.2.4 压力损失 4.1.2.4 压力损失 4.1.2.5 当量循环密度 4.1.2.5 当量循环密度 4.1.2.6 岩屑上升的速度和时间 4.1.2.6 岩屑上升的速度和时间 4.1.2.7 当量钻杆移动密度(EPMD)等于当量循环密度(ECD)时的起下钻速度 4.1.2.7 当量钻杆移动密度(EPMD)等于当量循环密度(ECD)时的起下钻速度 4.1.2.8 操作和惯性引起的压力激动及抽吸压力 4.1.2.8 操作和惯性引起的压力激动及抽吸压力 4.1.2.9 重新循环时破坏凝胶结构的压力激动 4.1.2.9 重新循环时破坏凝胶结构的压力激动 4.1.3 幂律流体的计算实例 4.1.3 幂律流体的计算实例 4.1.3.1 模式选择和流变参数的确定 4.1.3.1 模式选择和流变参数的确定 4.1.3.2 雷诺数为1100时最大排量的确定 4.1.3.2 雷诺数为1100时最大排量的确定 4.1.3.3 水力设计 4.1.3.3 水力设计 4.1.3.4 压力损失 4.1.3.4 压力损失 4.1.3.5 当量循环密度 4.1.3.5 当量循环密度 4.1.3.6 岩屑上升的速度和时间 4.1.3.6 岩屑上升的速度和时间 4.1.3.7 当量钻杆移动密度(EPMD)等于当量循环密度(ECD)时的起下钻速度 4.1.3.7 当量钻杆移动密度(EPMD)等于当量循环密度(ECD)时的起下钻速度 4.1.3.8 操作和惯性引起的压力激动及抽吸压力 4.1.3.8 操作和惯性引起的压力激动及抽吸压力 4.1.3.9 重新循环时破坏凝胶结构的压力激动 4.1.3.9 重新循环时破坏凝胶结构的压力激动 4.2 诺模图 4.2 诺模图《半固态金属流变学》是在作者多年从事半固态金属成形研究基础上,汲取国内外学者有关的流变学研究成果编著而成。全书共6章,涵盖流变学有关基础理论、半固态球晶组织生成及组织流变学、半固态黏度测量、半固态成形流变学模拟、半固态加工流变学及其在工业中应用等。其基本出发点是,通过《半固态金属流变学》,从流变学层面上,阐述半固态金属"剪切变稀"的流变行为,及其在金属精密热成形中"节能减排"的潜在意义。
《半固态金属流变学》适合从事金属成形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教师、本科学生及研究生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