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课题研究范围为山东段输水干渠两侧15-20km,总面积15970km2,课题开展了遥感解译、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水位动态监测、水土分析测试、抽水试验、渗水试验、工程钻探、工程测量等多种勘察技术手段,查明了调水沿线生态环境地质背景、水资源分布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初步计算与评价,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查明了地下水、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污染现状、污染源的类型、分布和污染程度;查明了区内采煤塌陷、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危害,并提出了防治措施;查明了浅部土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渗透性、调水渗漏状况,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对取得的大量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将生态环境地质影响因素归纳为水、土壤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四个单环境因子集,进行了单环境的全面评价,以单环境评价指标再进行生态环境地质综合评价,并进行了质量现状分区。分析论证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调水后引起的正、负环境效应,建立预报模型对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进行预测和分区。研究成果编制了1∶25万生态环境地质图及预测分区图等15幅系列性图件,全面反映了调水沿线生态环境地质条件及输水前后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对工程规划实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成果在国内较早地探讨和研究了生态环境地质评价方法,在评价参数的选取、分析标准及综合评价方法等方面具有独创性;采用叠加法和模糊评判法多次进行参数调整校正,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采用曲线法对评价结果的对比和工程运行后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预测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山东省环境保护局、济宁市环境保护局、济宁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枣庄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淮委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八家单位利用了该成果的生态环境地质条件现状调查和评价预测结果等部分内容,弥补了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一些空白,并且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应用。 2100433B
获奖序号 |
20070023 |
项目名称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
主要完成单位 |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
主要完成人 |
宋印胜,王义生,张连广,吴晓华,李书海,周绍智,贾德旺,陆书南,叶进霞,张昭伟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07-2-15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等级 |
二等 |
关键:东线工程供水区地处黄、淮、海诸河下游,跨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从南向北为1000~500mm,由南向北逐步递减。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年内、年际不均,丰枯悬殊,连续丰水年与枯水年交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项跨流域的调水工程,输水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取水,流经河南省境内731公里。南水北调总干渠安阳段长65.01公里,穿越境内2县、4区、9个乡、3个办事处、77...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在长江下游的江都,终点在天津。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具体为:苏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东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徽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生态环境地质现状评价
依据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资料,筛选出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生态环境地质系统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土壤环境、水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环境,先进行单环境质量评价,求取综合指标;再利用模糊评判结合叠加法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综合质量分区。评价结果揭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沿线综合环境质量较差,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对于调节该区生态环境是必要的。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环境地质影响评估
本文利用环境地质调查资料,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沿线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条件进行概述。筛选出影响环境地质系统质量优劣因素,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环境四类因素作为评价因子。从单环境评价中,求取综合指标,利用模糊评判模型进行环境地质现状综合评价。然后再进行调水对环境产生的正、负环境效应分析,寻找可变因素,从而进行环境地质影响评价。评价结果是,沿线环境地质现状较差,调水后产生的正环境效应大于负环境效应。
获奖序号 |
20110036 |
项目名称 |
淮河流域(山东段)环境地质调查 |
主要完成单位 |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
主要完成人 |
徐建国,朱恒华,李壮,庞绪贵,徐华,卫政润,韩晔,杨丽芝,张卓,张涛 |
获奖证书编号 |
KJ2011-2-26 |
奖种 |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
等级 |
二等 |
成果登记号 |
20080086 |
项目名称 |
江山市城市岩溶地质环境调查评价 |
第一完成单位 |
浙江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
主要完成人 |
黄立勇、朱国强、罗美芳、胡光荣、王良根、杨林、王志灵、韦项光、胡德军 |
研究起始日期 |
2004-09-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06-12-01 |
主题词 |
城市岩溶;地质环境调查;综合物探 |
任务来源 |
地方基金; |
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建院以来,内蒙古地调院共承担国家和自治区地质调查及科研项目233项,其中包括一批省部合作开展的大型地质调查和科研项目以及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1、区域地质调查项目
完成了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多幅1:25万区域地质填图任务,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1:20万区调的空白,并在内蒙古中西部开展了大面积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工作,完成了横贯全区南北多个地层单元的地质走廊,为区域地质对比提供了翔实的基础地质资料,也解决了一批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基础地质问题,提高了全区地质研究程度。如确立了大青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和大青山南部的大型推覆构造,确认推覆构造为由南向北的一系列大型推覆岩片,在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等方面取得诸多新的认识。
2、矿产及矿调项目
通过几十项矿产资源项目的实施,新发现矿产地50余处,发现一批铁、钼、铜、银多金属矿产地或矿化带,探求了一批矿产资源储量,其中有十几处有望通过进一步勘查成为大中型矿产地。通过对阿拉善左旗朱拉扎嘎矿床进行详细研究,确定朱拉扎嘎金矿为微细粒浸染状层控热液叠加型金矿床,估算金资源量32吨以上,是华北地台北缘中元古代地层找金中取得的重大突破。对内蒙古中部大青山地区的卯独庆、新地沟、油篓沟等金矿床进行研究,确认该矿为绿岩带型金矿,在绿岩型金矿找矿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为内蒙古绿岩型金矿的找矿提供了新思路。
发现和评价了北山北带的青山铜(金)矿点、大狐狸山斑岩型铜金矿点、额勒根乌兰乌拉斑岩型铜钼矿点、乌珠尔嘎顺火山—沉积改造型铜矿点,在区域上可与东天山铜矿带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进行对比,具有较大找矿前景。
在二连-东乌旗一带发现和评价了准苏吉花小型铜钼多金属矿床、乌日尼图大型钨钼矿床、乌兰德勒中型钼矿床、乌兰敖包中型钼铜矿床、达来敖包钼多金属矿、格勒敖包铁铜多金属矿点、努仁查干敖包银铅锌矿点、花哈勒金铜铅锌银矿点、高尔旗银铅锌矿点、准乌日斯哈拉锡多金属矿点;在大兴安岭中南部评价了罕达盖小型铁铜多金属矿床、陶来托钼多金属矿点,其中陶来托钼矿点通过深部钻探验证,已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铅锌、钼等多金属矿床;在集宁南评价了豆角山银铅锌矿点。这些突破性成果都在进行着深度钻探验证和评价,且效果比较好,有望成型,已成型的矿床均有扩大规模的前景。
3、物化探项目
(1)内蒙古河套农业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查明了该地区3.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54种元素的分布赋存状况,填补了内蒙古地球化学调查等方面的多项空白,提交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为当地建立绿色、特色农业,开展生态保护、地方病防治及城市环境治理等提供了科学翔实的成果信息依据。成果报告经中国地调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获得优秀级。
(2)1:20万区域化探:圈定出综合异常175处;划分A级成矿远景区17个,B级成矿远景区16个;圈定Ⅰ级找矿靶区32个,Ⅱ级找矿靶区17个;新发现53条金、银、铜、铅、锌等矿化蚀变带以及矿(矿化)体。
(3)1:20万区域重力:在划分断裂构造;圈定隐伏岩体和中新生界沉积盆地的基础上,圈定了19处成矿远景区。为区域地质构造研究及地质找矿提供了深部地质信息。
4、水工环项目
在10个严重干旱缺水地区开展了地下水资源勘查,成井46眼,总涌水量达55372.28m/d,解决了上述地区几十万人口及近百万头(只)牲畜饮用水和几十万亩农田草牧场的灌溉,最大程度地解决和缓解了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用水的困难。其中《西部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用水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内蒙古部分)》获自治区职工技术创新工程活动成果奖和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在鄂托克旗棋盘井工业园区定位的鄂尔多斯能源基地下水勘查项目,取得找水重大突破,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好评。找到并评价4处大型水源地,2处中型水源地,为能源基地的开发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完成了内蒙古地热资源调查与规划研究项目,开展了两个旗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多项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为地热新能源开发和地方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5、煤田勘查项目:
提交煤炭资源储量475.66亿吨。
6、科研规划工作
先后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十一五”、“十二五”总体规划》和盟市旗县矿产资源规划及《内蒙古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勘查部署综合研究》等大型科研项目15项,提交了一批具有科研价值的报告和论著,较系统的总结了全区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全区的基础地质成果。数据库的建设,完成了一大批基础地质数据库成果,努力为推进社会化服务提供支撑。其中,全区“数字地质图数据库”获自治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成果奖,《蒙—甘—新相邻(北山)地区综合找矿预测与评价》项目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
技术支撑和管理服务工作情况
作为自治区的地质调查骨干力量,内蒙古地调院积极发挥地质工作的先行作用,在认真做好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以及科学研究的同时,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支撑统筹全区地质工作部署,做好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项目选区立项研究和质量监控等重点工作上来,高效快捷地提供各类技术服务。
1、落实工作职能,在统筹规划全区地质工作部署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21号文件及提高矿产资源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的要求,编制了多项地质勘查工作部署建议方案,编制了“内蒙古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完成了全区矿政管理所需基础性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和中央财政出资地质工作项目数据库建设等,为自治区地质工作的规划部署提供支撑。
2、在加强自治区地勘基金项目质量监管方面发挥作用。按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将三大局以外地勘单位承担基金项目的野外质量检查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检查工作交由内蒙古地调院承担的要求,我院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质量监控部,积极配合地勘基金管理中心落实工作职责,开展项目质量监控和资金使用情况检查的前期工作,为提高地质找矿投入产出效益提供技术服务。
3、全力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前期服务。协助厅机关完成多项矿业权设置方案的编制工作,2001年,经自治区编委批准,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与地调院合署办公,负责承担全区矿产资源储量和矿床工业指标评审及相关辅助性服务工作。
4、严格依法管理和维护好自治区政府掌控探矿权。2004年起,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内蒙古地调院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自治区政府列入规划的整装大型和特大型煤田的矿权管理任务。2007年以来,开始对自治区人民政府掌控的部分非煤矿权进行管理。截止到2010年,我院代自治区政府管理的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形成的探矿权共308个,其中煤炭探矿权123个,非煤探矿权185个。
5、加强协会建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2002年接收了内蒙古自治区矿业协会,2009年2月底召开了内蒙古矿业联合会换届大会暨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组建了矿联新一届组织机构,并迅速开展工作,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为加强挂靠我院的内蒙古观赏石宝玉石协会的管理工作,组建了协会秘书处办公室,就协会日常工作程序及财务运行管理进行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