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耕地机械化程度以当年实际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表示。计算公式为:耕地机械化程度=当年实际机耕面积/总耕地面积×100%;播种机械化程度=某作物当年实际机播(机插)面积/某作物播种(插植)总面积×100%。计算其他作业机械化程度时可参考上列公式。另外,在某种作物的生产中,有多种作业项目,要综合了解其机械化程度,就要计算这种作物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主要作业的平均机械化程度,即将各项主要作业全部折合成标准亩数,然后计算机械作业量在总作业量中所占比重。计算公式为:主要作业平均机械化程度=机械作业量(标准亩)/主要作业总作业量(标准亩)×100%。
西南大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考研,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16电工技术。你自己就是西南大学的?自己到你学校的官网查询啊!
西南大学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2015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码:082804 研究方向 01智能检测与控制02地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3机电控制技术04现代电子技术及应用...
农业机械动力系统分析及其相关技术;精确农业及其智能机械设计创新与环境控制;地面机械仿生理论与技术;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与管理工程;农产品转化增值工程。
深化改革 依法促进 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水平
这次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长会议暨农机化质量工作座谈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2014年主要工作,分析当前农机试验鉴定和农机化质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2015年重点工作。会上,张桃林副部长和李伟国司长做了重要讲话,在农机试验鉴定制度改革和开拓农机化质量工作的关键时期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
浅析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化的支持。在资源流失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思想,以保护生态为前提,进行产业改革,调整生产结构,全面提高生产力。
单项作业如耕地、播种、脱粒、加工、排灌等机械化程度的计算所用的作业量与该单项的全部作业量的对比,通过不同时期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对比分析,可以反映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农业机械化的利用程度,反映农业生产部门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
1 “农业装备”是连接“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装备水平”的纽带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对机器(装备)在农业中使用程度、作用大小和使用效果的一种表达和度量,它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一环。农业装备水平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或设备拥有和技术的度量。“农业装备”是连接“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装备水平”的纽带。农业装备是人体器官的延伸,它的使用与活劳动的节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物化劳动与活劳动之间可以替代的可逆性。依据1978年3月修订的美国工程师协会标准(ASAES318. 6),农业装备被定义为“设计主要用于农业作业的农用拖拉机、自走式机器、农机具和它们的联合作业机”。“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技术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技术与农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边界模糊、因素众多、关系复杂的动态系统。国际农业工程学会(CIGR)认为“农业机械化”是利用工具、农具和机器开发农业用地,从事种植业生产、储藏前准备、储藏和农场就地加工。从应用的角度讲,“农业机械化”是一个“过程系统”,它通过使机械(装备)与劳动力、农艺特点结合,完成农业生产中的驱动作业、固定作业和运输作业,用物化劳动代替活劳动,实现工具革命的过程。农业机械化过程一方面是有用效果创造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劳动消耗过程,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所以,农业机械化的效用是在“农业装备”的作用下,由其效果“农业机械化水平”表现出来的。可以说,农业装备体现了农业生产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越高,农业装备水平越高,农业生产率越高。然而,不同的农业装备对劳动的替代能力并非是匀质的,农业装备结构的变动状况会对农业装备的边际替代率产生重要影响。人们利用农业装备的功能属性,在劳动过程中将农业装备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其有效性只有在使用和消费中才能得以实现。
2 “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装备水平”的区别是农业机械化研究工作的基点
国内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装备水平”的研究侧重点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这也明确地体现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笔者通过国内关于“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装备水平”的相关研究的视角分析了二者的区别,并提出了看法。
⒉ 1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相关研究
⒉ 1. 1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阶段性。正确认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的首要问题。白人朴等建立农业机械化所处发展阶段的模糊评判模型,对全国及各个省市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进行评判,把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大体划分为3个阶段:即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 1 ]。杨敏丽等提出了以农机作业为基础、能力为保障、效益为核心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发展阶段模糊评判模型,从而对中国2001年各省区的农业机械化所处阶段进行了分析评判[ 2 ]。
⒉ 1. 2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区域性。科学分析和评价各区域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认真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的重要基础工作。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各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不平衡。白人朴研究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水平和地区差异,提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格局应按北部、中部、南部来分类,先导地区是大城市郊区、经济发达地区和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 3 ]。李炳军等运用概率- 灰色评估法分析了河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指出河南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下,主要是原因在于农机科研、制造技术跟不上[ 4 ]。另外,杨敏丽等基于有序样本的分类方法,对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分类研究。将中国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划分成不同子样,使整个分类达到某种目标下的最优[ 5 ]。
⒉ 1. 3 农业机械化水平测算的相关讨论。对区域综合体中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科学评估、诊断,有助于正确引导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管理水平[ 7 ]。关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测算的研究,常采用的方法有:综合指数法、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概率- 灰色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等等。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项目“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及评价标准研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分析框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制定了评价标准及计算方法实施细则[ 6 ]。白冬艳提出了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计算出中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值[ 7 ]。同时,诸多学者采用不同数学方法对吉林、河南、黑龙江、湖南、江苏等区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了计算与讨论。另外,通过农业机械化对农业贡献率的研究,使得能够从总体上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而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比较多,研究人员采用Cobbi2Douglas生产函数或有无比较法定量研究了农业机械化对中国及甘肃、陕西、东北、新疆的贡献率。
⒉ 2 “农业装备水平”的相关研究
⒉ 2. 1 农业装备水平的影响因素。中国农业装备总量发展快,但整体水平低,而且地区差异显著。北方地区的装备水平总体上比南方高,小麦产区比水稻产区高[ 8 ]。中国农业装备水平受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土地经营规模、资金投入状况、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农村服务社会化水平和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农业装备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农机总动力与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农业劳均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关系十分密切,并随着这三者的增长而增长[ 9 ]。严省益等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对影响农业装备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农业装备结构方案进行选择,从而找出最优方案[ 10 ]。
⒉ 2. 2 农业装备水平的区域性。2006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1 hm2 农作物播种面积拥有的农业装备总动力分别比2000 年增长了26. 1%、39. 3%、36. 2%;东、中、西部地区1hm2 农作物播种面积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0. 5%、98. 3%、74. 1%;中西部地区农业装备水平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同时计算结果表明,1985~2003年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装备水平区域性的作用程度最大,其次是土地经营规模和种植结构。此外,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装备水平的地区差异[ 6 ]。
⒉ 3 “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装备水平”的区别
⒉ 3. 1 侧重点的区别。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装备水平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但是其区别也成为了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点。农业装备水平是用机器“装备”农业所体现出的一种物质状态,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实际运用农业装备”加上一系列的辅助条件所达到的程度。简单而言,农业机械化水平侧重于效果的讨论(例如,机耕水平、机播水平、机收水平等),农业装备水平侧重于物质投入的分析,它体现了资本存量的状态。
⒉ 3. 2 指标体系的认识不同。由于农业机械化系统本身是一个模糊而复杂的系统,所以不同学者对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指标体系的认识也不甚相同,侧重应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对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及测算。这样做的结果是只能对已经出现的效果进行验证,而对实施机械化的各个参与主体的行为特征不能有效的把握,以至于提出的政策建议的依据不够充分,这也将会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农业装备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投入品,其水平的构成体现出了政府、企业和农民行为特征。国内主要集中在农业装备的特性、农业装备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农业装备水平的区域性3个方面,这方面的定量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业装备水平区
域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很明显,如何评价农业装备水平,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不系统,往往局限于与农业装备发展有关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指标的比较。笔者也曾考虑过对“农业装备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行构建,但发现其中存在许多困难,以至于国内对这方面的关注度很低。更进一步而言,“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装备水平”二者存在必然的联系。还没有相关文献对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论述。
3 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方向考虑
⒊ 1 农业机械化的研究应纳入农业经济范畴 许多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研究没有用农业经济领域的规范研究方法来研究农业机械化问题。这就使得农业机械化的研究缺乏规范的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
⒊ 2 “人”、“机”、“化”并重开展 所谓“人”、“机”、“化”并重就是要将对农业劳动力、农业机械(装备) 、农业机械化的研究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里有3个层次的问题。①在当前中国如果农业劳动力的问题(如:农业劳动力转移等)不能明确回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无从谈起。②农业机械(装备)作为农业生产的投入品,其采用者———农民的行为(需求、购买力等)研究应该成为主要研究方向。③关于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应该从对各个区域基础调研出发,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从而提出不同区域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路径。
⒊ 3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问题在于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和步骤时依据是否充分,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是否符合区域实际"sup--normal" data-sup="1" data-ctrmap=":1,"> [1] 。
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设备作业的数量占总作业量的百分数,一般按作业项目分别计算。
“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装备水平”是农业机械化研究领域十分重要的2个概念。21世纪以来,中国对农业机械
化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农业机械化水平”而展开的。农业机械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不同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同要求。中国农业机械化正在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跨越。国内诸多研究人员出于对中国农业装备技术落后的忧虑,注重农业装备技术供给不足问题的探讨,这就涉及到“农业装备水平”问题的讨论。所以,深入分析“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装备水平”的区别与联系对农业机械化宏观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