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盆地沉降

盆地沉降是指由于地壳垂直运动,使盆地顺重力方向、高程降低的方向运动。盆地沉降史研究,就是将盆地在各个时期沉降的量进行求解,编绘反映盆地沉降特征的地层埋藏史曲线、盆地基底沉降曲线以及盆地构造沉降曲线等途径来表述。
因此,分析盆地的沉降史是研究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内容,是整个盆地系统研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对于整个盆地的构造、热历史及演化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盆地沉降基本信息

盆地沉降盆地沉降原因

沉积盆地是地球表面的长期沉降区,盆地的沉降是岩石圈动力学演化的基本过程之一。许多学者根据地质观测和模拟研究确定了七个产生和维持盆地沉降的机制(Dickinson1974,1976,1997;Ingersoll和 Busby,1995)和几十种盆地沉降机制的类型(Dickinson,1976;Bally,1980;Ziegler,1988,等),大多数盆地是其中几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岩石圈动力学机制的角度,盆地的沉降机制可以分为三类:

盆地沉降热沉降机制

由于先前受热的岩石圈的冷却及伴随的密度增大而产生的均衡沉降。岩石圈和地壳加热造成隆起,随之地表侵蚀使地壳变薄,然后又变冷导致这种衰减地壳的沉降。热沉降机制是被动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陆裂谷裂后坳陷的重要的沉降机制之一。在大洋中脊的顶部,热的岩石圈地幔突然置于冷的海底地壳之下,然后随着海底地壳背离扩张中心,地幔岩石圈不断地将热量散失到冷的海水中。因此,岩石圈在背离扩张中心时会不断冷却沉降,离开大洋中脊越远,沉降越深。热作用还会引起深部准稳定的辉长岩或下地壳的麻粒岩相向稳定的榴辉岩相的转化,从而使深部收缩,造成岩石圈表面沉降。岩石圈的热来源于多个方面,最主要的方面是来自软流圈的热对流,其他次要的热源有岩浆的生成和侵入作用等。

盆地沉降构造应力作用

地壳或岩石圈厚度的变化与两种大的岩石圈构造动力学背景有关:一是地壳的变薄作用,属于拉张作用动力学体制,一般与裂陷作用所对应。拉张作用所产生的机械伸展引起地壳张性断裂控制的沉降,使地壳变薄。而岩石圈变薄则产生地幔的热隆起。二是挤压作用动力学体制,由于岩石圈板块的俯冲、碰撞等会聚作用引起岩石圈向下牵引弯曲和地壳岩石圈的挠曲沉降,常见于俯冲带或造山带,热流作用较弱。

盆地沉降负载(重力)作用

岩石圈加载造成的挠曲或弯曲变形作用。加载 方式可 以是链式火山或海山小规模载荷,也可以是山脉体大规模加载,形成大型前陆盆地。此外,盆地内水和沉积物产生的沉积载荷也是驱 动盆地沉降的基本机制。特 别是大 型三角洲发育的海湾地区,接受了大量的沉积,其 负荷 作 用 可 以导 致 均 衡 下沉,使岩石圈变形弯曲成为一个宽阔的区域下坳带。

上述三种 盆地的 基本的沉 降机制并非孤立地起作用,而通常是以一种为 主,多种机制综 合作用,共同构成盆 地沉降的构造 -热体制。其中由构造应力、热力作用产生的构造沉降是基本的沉降,而重力作用促使盆地沉降持续发展,并常常在盆地演化的晚 期转化为主要的沉降机制。另外,各种沉降机制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同时,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一种机制可能触发另一种机制,如热对流作用可以触发岩石圈的拉伸 作用或者是岩石圈底部的底侵作用。

因为作用力的时空范围广泛,而且它们以错综复杂的方式作用于具有非均匀性的地球岩石圈,因此,盆地的沉降机制非常复杂。除了很少的例子外,目前的知识储备和研究水平还不足以预测盆地沉降的确切过程。盆地沉降过程的确定需要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既包括理论研究,又包括了由各种地质观测作为补充实验研究。新的理论概念和技术意味着有大量的发展机会。在地幔和地壳尺度上研究盆地形成和演化的过程,对于了解岩石圈的热历史和盆地的经济潜力是至关重要的。

查看详情

盆地沉降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转化液沉降

  • Vg=4m3Ф1800×1820 设计压力:常压 设计温度:常温 材料:PE
  • 13%
  • 广州市腾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沉降观测标志

  • 品种:观测标;规格:Φ18×120
  • 赛纬之星
  • 13%
  • 上海威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沉降观测标志

  • 品种:观测标;规格:Φ16×150
  • 赛纬之星
  • 13%
  • 上海威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沉降观测标志

  • 品种:观测标;规格:Φ14×100
  • 赛纬之星
  • 13%
  • 上海威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沉降观测标志

  • 品种:观测标;规格:Φ12×120
  • 赛纬之星
  • 13%
  • 上海威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天长

  • POP(A) 800×800(线条微粉)
  • 珠海市2016年6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天长

  • POP(A) 800×800(线条微粉)
  • 珠海市2016年5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天长

  • POP(A) 800×800(线条微粉)
  • 珠海市2015年9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天长

  • POP(A) 800×800(线条微粉)
  • 珠海市2015年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天长

  • POP(A) 800×800(线条微粉)
  • 珠海市2014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沉降观测点

  • 综合楼及场地外沉降观测点
  • 20个
  • 1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1-11-22
查看价格

不锈钢洗面盆地

  • 900×700×800
  • 1套
  • 1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1-01-20
查看价格

签证7洗手盆地

  • 长1800×高850×宽600(20mm厚白色人造石台面、包五金配件、白色晶钢门)
  • 1套
  • 1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1-04-08
查看价格

沉降

  • -
  • 1台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7-09-04
查看价格

沉降

  • 50×50钢板
  • 1块
  • 1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1-09-27
查看价格

盆地沉降动力学类型

沉积盆地的类型划分是盆地分析的基础和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迄今为止,人们已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以盆地与实际的构造区和构造过程的关系划分盆地的类型 (Dickinson,1976;Bally等,1980;Allen等,1990;朱 夏,1982;叶连俊,孙枢,1980;李德生,1982;赵重远,1978;田在艺,张庆春,1996;刘和甫,1983等)。由于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复杂性,在盆地分类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强调盆地的某些特征。20世纪 40—50年代盆地的分类以槽台学说为指导。从 6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研究盆地成因机制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并出现了许多以板块构造为基础的沉积盆地分类体系,研究盆地的沉降机制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如 Dickinson(1976)强调盆地位置与岩石圈基底类型的关系,盆地离板块边缘的距离和接近盆地的板块边界的类型,划分了五大类型的沉积盆地。Bally和 Snelson(1980)依据盆地位置与巨型缝合带的相互关系来进行盆地分类。我国学者朱夏(1982)将槽台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相结合,提出了“两个世代,两种体制”的盆地分类系统。

由于盆地的沉积和构造样式演化主要受到地球动力学构造环境的影响,因此,从岩石圈动力学角度进行盆地分类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强调的一种分类方案。Beaumont和 Tankard等(1987)主编的盆地形成机制的专著中将盆地构造类型简化为五类叙述,即伸展、张扭、压扭,前陆和克拉通内盆地。更为简单的分类是按照盆地形成的力学机制所划分的三种盆地类型:即①由岩石圈伸展作用形成伸展型盆地;②由岩石圈弯曲产生的挠曲类盆地;③与走向滑动或巨型剪切带有关的走滑带盆地。

这种简单明了的盆地的动力学分类被人们普遍采用,其中,大多数盆地的动力学类型与断层的动力学类型一致。从水平应力场考虑,与伸展型盆地、挠曲类盆地和走滑带盆地相对应的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可以分为张性的、压性的和剪切的,相应的沉积盆地的边界断裂性质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2100433B

查看详情

盆地沉降简介

沉积盆地作为大地构造当中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对于地球的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盆地内部含有丰富的油气、煤炭、矿产等资源,受到地质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由于盆山系统耦合的研究,使单一的造山带和单一的盆地研究成为一个系统。通过盆地的研究分析,包括盆地所在区域及内部的构造、沉积层序、地层格架及演化史的分析,为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沉积盆地的研究成为一个焦点问题盆地的沉降是指由于地壳垂直运动,使顺重力方向、高程降低的方向运动。地壳的沉降作用是形成盆地的直接原因,没有沉降就没有盆地[1]。而盆地沉降史研究,就是将盆地在各个时期沉降的量进行求解,编绘反映盆地沉降特征的地层埋藏史曲线、盆地基底沉降曲线以及盆地构造沉降曲线等途径来表述。因此,分析盆地的沉降史是研究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内容,是整个盆地系统研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对于整个盆地的构造、热历史及演化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析盆地的沉降,一般可用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两个参数。沉降量(或沉降幅度)是最直观、最简便的表示方法,表示某地质时期一个地区的累计的沉降幅度的大小。沉降速率是盆地某一构造面在单位地质时期内相对于某一基准参照面(海平面或湖平面)下降的幅度,它能反映盆地构造动力学的某些信息。通常可以用图示方法直观地反映观测点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在盆地沉降史分析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均衡代偿理论。它是盆地分析的基础,用来描述地壳的状态和运动。自十八世纪提出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经过大地测量学与力学等学科的发展,逐渐形成今天的均衡代偿理论。它阐明的是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运用地壳均衡学说可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如上地幔的起伏;还可用于大地测量学中研究大地水准面形状,推估重力异常和计算垂线偏差等。

查看详情

盆地沉降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盆地沉降文献

雷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盆地演化 雷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盆地演化

雷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盆地演化

格式:pdf

大小:2.4MB

页数: 2页

本文根据盆地区域地层分布特征,以及地质构造特征,分析盆地形成时代,研究盆地构造演化历史,总结认为雷鸣盆地的形成受构造、古地理作用控制,发育不同时期的沉积建造,变质建造和构造相,具有多旋回的地质演化发展特征。

大庆外围盆地地球物理场与盆地基底特征 大庆外围盆地地球物理场与盆地基底特征

大庆外围盆地地球物理场与盆地基底特征

格式:pdf

大小:2.4MB

页数: 16页

根据收集到的大庆外围盆地的布格重力异常和航磁异常数据,对外围盆地中的8个盆地进行了地球物理场特征的分析.对各盆地的重力异常进行了由下地壳与上地幔的密度差引起的重力效应的剥离,对磁力异常进行了由居里面起伏引起的磁力效应的剥离.在此基础上应用调和级数法和遗传算法分别反演计算了这8个盆地的重力基底和磁性顶界面,并分析了其基底特征.各盆地重力基底在0.2~9.0 km之间变化,磁性顶界面在1.8~9.8 km之间变化,其特征反映了各盆地的基本现状.

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InSAR调查成果摘要

项目建立并完善了汾渭盆地重点地区地裂缝、地面沉降、活动断层的GPS监测网络;获得了2013至2014年度汾渭盆地重点地区地裂缝、地面沉降GPS监测成果;基于多类InSAR技术获取了汾渭盆地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年度形变信息,分析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及活动构造的形变分布特征;研究了多项InSAR新技术,特别是针对地裂缝、活动断裂以及城市高楼区域地面沉降的高精度监测问题,提出了融合升降轨SAR数据获取地裂缝二维形变场技术,揭示了活动构造断裂对盆地内地表形变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地裂缝与构造断裂活动关系模型,揭示出地裂缝与构造断裂活动的内在关系;构建区域有限元动力学模型,获得了汾渭盆地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的构造动力学机制;建立了地裂缝断块掀斜成因模型对西安地裂缝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揭示出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的根本力源机制。 项目成果为地方政府减灾、防灾决策、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安全运营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特别是在西安地铁、大同-西安高铁等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建立并完善了汾渭盆地重点地区地裂缝、地面沉降、活动断层的GPS监测网络;获得了2013至2014年度汾渭盆地重点地区地裂缝、地面沉降GPS监测成果;基于多类InSAR技术获取了汾渭盆地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年度形变信息,分析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及活动构造的形变分布特征;研究了多项InSAR新技术,特别是针对地裂缝、活动断裂以及城市高楼区域地面沉降的高精度监测问题,提出了融合升降轨SAR数据获取地裂缝二维形变场技术,揭示了活动构造断裂对盆地内地表形变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地裂缝与构造断裂活动关系模型,揭示出地裂缝与构造断裂活动的内在关系;构建区域有限元动力学模型,获得了汾渭盆地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的构造动力学机制;建立了地裂缝断块掀斜成因模型对西安地裂缝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揭示出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的根本力源机制。 项目成果为地方政府减灾、防灾决策、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与安全运营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特别是在西安地铁、大同-西安高铁等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00433B

查看详情

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InSAR调查成果信息

成果登记号

20200520

成果名称

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InSAR调查

第一完成单位

长安大学

主要完成人

张勤、赵超英、杨成生、朱武、王利、张双成、瞿伟

研究起始日期

2013-01-01

研究终止日期

2014-12-01

主题词

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InSAR

查看详情

煤盆地盆地类型

根据形成煤盆地的动力条件,可划分出拗陷型、断陷型和构造一侵蚀型三种基本类型。在三种基本类型之间还存在着各种过渡类型。

(1)拗陷型煤盆地(亦称波状拗陷盆地)

盆地的基底基本上为一连续界面。聚煤期地壳运动以宽缓开阔的波状隆起和拗陷为主,含煤岩系就形成于波状拗陷内。波状拗陷可能是地壳薄化引起的区域沉降.也可能是壳下物质活动引起的热沉降,或区域构造应力场造成的地壳波状变形。拗陷型聚煤盆地内部比较稳定和均一,但常常邻接活动构造带,受到各种板块边缘活动动力效应的波及,因此盆地边界构造对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华北石炭一二叠纪煤盆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波状拗陷型煤盆地,也是一个克拉通内沉积盆地。盆地南、北侧分别以秦岭一大别和阴山活动构造带为界。总体为一个由西北向东南缓倾的箕状盆地。盆地的基底为中奥陶统侵蚀界面。盆缘局部地段为寒武系或震旦系。华北石炭一二叠纪煤系由一个完整的海侵一海退旋回组成。在海域不断扩张的总趋势下形成以渴湖、潮坪一障壁体系为主的早期聚煤环境,以稳定的薄 中厚煤层和浅水碳酸盐岩层的广泛发育为特征,旋回结构清晰,煤层易于对比。晚石炭世中晚期,海域范围最大,在盆地北缘山前地带发育厚煤层,大约自晚石炭世晚期,由于内蒙古一大兴安岭海槽渐趋封闭,盆缘隆起带多河系携带的大量陆源碎屑注入盆地,开始了盆地范围的海退期。在海退的总趋势下,形成以浅水进积三角洲为主体的晚期聚煤环境。中一厚煤层广泛发育,煤层稳定性较差,常见沉积间断和河流冲蚀现象。整个聚煤盆地内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和富煤层段、聚煤带呈现规律性变化,大体呈“东西向成带,南北向迁移”的总格局。

(2)断陷型煤盆地

断陷型煤盆地的基底为不连续界面,成盆期地壳运动以块状断裂运动为主。断陷盆地可以是由地幔隆起诱发的表层引张作用而产生的地堑型盆地,也可以是由伸展作用所产生的正断层系而形成的半地堑型盆地,或者是由走向滑动断层所派生的垂向分量而形成的拉分盆地。盆地的边缘常常存在主干断裂,对盆地的形成和演化起控制作用,基底断块的旋转、滑落是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方式。我国内蒙古霍林河煤盆地是一个半地堑聚煤盆地,盆地沿北东向延伸,晚中生代含煤岩系与下伏火山岩系为假整合接触,基底为石炭一二叠纪浅变质岩系。盆地西北缘为盆缘主断裂。

盆地自下而上可划分为6个岩段,由冲积扇粗碎屑岩一深湖泥质岩一冲积、湖泊含煤岩组构成一个大型沉积旋回。含煤岩系总厚1600 m,由东南向西北增厚,粗碎屑岩主要分布于西北翼盆缘断裂内侧。煤层最大厚度位于盆地中部;向两北冀煤层层间距加大,分岔、变薄和尖灭,与粗碎屑岩楔形交错;向东南翼煤层有合并现象,煤层层间距减小,层数减少。富煤带与岩相带一致,平行盆地长轴方向延展。

(3)侵蚀盆地

地质外营力(如河流、冰川、风等)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洼地,称为侵蚀盆地。在适宜的气候、水文条件下,洼地可以沼泽化而堆积泥炭。堆积作用主要是将侵蚀或溶蚀洼地填平补齐,含煤沉积厚度仅数米至数十米。沉积于沉积间断和剥蚀面上的含煤岩系,其底部层段和煤层常常具有这种填积特征。如我国云南东部的宜良、沾益等地的早石炭世含煤岩系直接超覆于泥盆系侵蚀面上,煤系厚度很薄,一般为数米至数十米。煤层赋存于剖面下部.含煤1~3层,层厚0.3~1.0 m,局部可达10 m。煤层发育明显地受古地形的影响,煤体呈透镜状,延伸不远便变薄、尖灭。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