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霍军周,男,汉族,1979年出生,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人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人才资助计划。主要从事性能驱动的机械零部件结构优化设计及测试、机械复杂系统三维空间布局设计、机械零部件结构损伤检测与寿命预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博士后基金、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一面上连续资助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企业横向课题共8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辽宁省重大项目共3项。申请和授权专利14项,获得2016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辽宁省和大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总计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35篇。
孙伟,男,汉族,1967年出生,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委员、辽宁省自动化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资助,入选辽宁省第三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主要从事大型掘进装备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先后负责和参加了国家科技部、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结题和在研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7篇,其中SCI收录20篇,EI收录54篇。
马跃,男,汉族,1960年出生,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复杂机械装备数字化设计、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教学与研究。参加完成国家973项目、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数控专项、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企业横向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2篇,多篇被SCI、EI收录。
郭莉,女,汉族,1978年出生,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滚刀破岩机理方面的研究。在国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篇。
李震,男,汉族,1975年出生,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复杂机械装备数字化设计、结构优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负责或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项目等4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2项。获国家专利1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EI和SCI收录9篇。
张旭,男,汉族,1978年出生,大连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复杂机械装备数字化设计、计算智能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负责或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一般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等4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2项。获国家专利2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EI和SCI收录19篇。
第1章 绪论
1.1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1.1.1 TBM发展历史
1.1.2 TBM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1.1.3 TBM刀盘系统组成及关键技术
1.2 滚刀破岩机理及受力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2.1 滚刀与岩石相互作用机理
1.2.2 滚刀受力预测模型
1.2.3 滚刀受力现场实测
1.3 滚刀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3.1 滚刀磨损与制造工艺研究
1.3.2 滚刀结构设计研究
1.4 滚刀群布置设计研究现状
1.4.1 滚刀群刀间距布置设计
1.4.2 滚刀群平面布置设计
1.5 刀盘盘体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滚刀群破岩机理及滚刀群多阶段受力预测模型
2.1 岩石力学性质
2.2 岩石损伤现象及破坏机理
2.3 滚刀破岩机理
2.3.1 密实核破岩机理
2.3.2 基于密实核理论的滚刀群多阶段空间复合破碎岩石机理
2.3.3 基于密实核理论的滚刀群多阶段空间复合受力预测模型
2.3.4 总体模型的表达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强冲击载荷下TBM滚刀动态特性及新结构研究
3.1 滚刀的结构和承载形式分析
3.1.1 滚刀的结构形式和类型
3.1.2 滚刀的运动特性和力学特性
3.2 滚刀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
3.2.1 滚刀弯一轴一摆耦合动力学模型
3.2.2 振动模型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3.2.3 动力学模型的求解
3.3 滚刀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3.3.1 滚刀系统固有特性分析
3.3.2 内外激励下系统的动态响应分析
3.3.3 侧向载荷系数对滚刀动态响应的影响
3.4 滚刀轴承寿命预测及修形设计
3.4.1 滚刀轴承动态载荷分析
3.4.2 滚刀轴承疲劳寿命
3.4.3 滚刀轴承修形设计
3.5 新型滚刀结构设计及性能评价
3.5.1 新型滚刀整体方案设计
3.5.2 新型滚刀关键结构件设计
3.5.3 新型滚刀装配工艺设计
3.5.4 新型滚刀性能评价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TBM刀群三维回转切削仿真与刀间距优化设计
4.1 不同切削模式下盘形滚刀切割岩石的三维模型
4.1.1 中心滚刀三维切削模型的构建
4.1.2 正滚刀三维切削模型的构建
4.1.3 边滚刀三维切削模型的构建
4.2 不同模式下刀间距优化设计
4.2.1 刀间距优化模型
4.2.2 数据统计
4.2.3 结果分析
4.3 安装角度优化设计
4.3.1 安装角度优化模型
4.3.2 数据统计
4.3.3 结果分析
4.4 不同模式下顺次角度优化设计
4.4.1 顺次角度优化模型
4.4.2 数据统计
4.4.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滚刀群与盘体支撑结构耦合布置设计
5.1 滚刀平面布置的形式
5.2 滚刀平面布置的技术要求
5.3 不同滚刀群布置规则模型
5.3.1 多螺旋线布置模式
5.3.2 动态星形布置模式
5.3.3 随机型布置模式
5.3.4 基于工程实例的不同布置规则对比分析
5.4 滚刀群布置与刀盘盘体结构耦合问题协同求解
5.4.1 刀具布置与刀盘盘体结构耦合关系分析
5.4.2 刀具布置与刀盘盘体结构耦合设计优化模型
5.4.3 刀具布置与刀盘盘体耦合问题的协同求解方法
5.4.4 工程实例验证分析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性能驱动的刀盘盘体结构设计
6.1 刀盘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6.2 基于出碴性能的刀盘出碴槽结构设计
6.2.1 离散元方法基本原理
6.2.2 岩碴离散元微观参数的选取
6.2.3 刀盘排碴系统离散元仿真模型
6.2.4 基于出碴性能的刀盘出碴槽设计方法
6.2.5 工程实例分析与出碴槽改进设计
6.3 刀盘支撑筋结构改进设计
6.3.1 支撑筋设计要求及改进思路
6.3.2 岩碴生成量及运动规律分析
6.3.3 选取L形支撑筋设计参数
6.3.4 新型支撑筋改进方案实例验证
6.4 刀盘盘体结构拓扑与参数优化设计
6.4.1 刀盘支撑筋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6.4.2 刀盘盘体结构主参数优化设计
6.5 基于可靠性的刀盘盘体结构轻量化设计
6.5.1 结构可靠度理论及刀盘的强度和刚度可靠度计算方法
6.5.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TBM刀盘可靠度计算
6.5.3 基于可靠性的刀盘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
6.5.4 工程实例验证
6.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面向可靠性和振动特性的TBM主轴承结构设计
7.1 主轴承载荷预测与应力谱编制
7.1.1 主轴承结构及承载形式分析
7.1.2 主轴承载荷谱计算模型
7.1.3 复合岩层下掘进机刀盘载荷历程模拟
7.1.4 主轴承静载荷分布分析
7.1.5 主轴承应力谱预测
7.2 主轴承系统疲劳可靠性分析模型
7.2.1 结构疲劳可靠性基础
7.2.2 结构强度非线性退化模型
7.2.3 主轴承疲劳可靠性模型
7.2.4 主轴承系统疲劳可靠性分析
7.3 主轴承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7.3.1 主轴承振动成因及危害分析
7.3.2 主轴承振动形式分析
7.3.3 主轴承动力学分析
7.4 主轴承结构参数优化设计模型
7.4.1 目标函数的建立
7.4.2 边界约束的确定
7.5 工程实例分析
7.5.1 刀盘掘进载荷仿真
7.5.2 主轴承应力谱编制
7.5.3 系统的疲劳可靠度预测
7.5.4 主轴承振动分析
7.5.5 主轴承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7.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TBM刀盘系统振动特性分析与掘进现场测试研究
8.1 TBM刀盘系统非线性时变动力学模型
8.1.1 刀盘系统等效力学模型的建立
8.1.2 等效力学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
8.1.3 刀盘系统分析模型的建立
8.2 TBM刀盘系统动力学方程求解及稳定性分析
8.2.1 求解方法原理及求解过程简介
8.2.2 刀盘系统固有特性研究
8.2.3 刀盘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8.2.4 稳定性分析
8.3 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刀盘动力学行为
8.3.1 刀盘结构对刀盘动力学响应的影响
8.3.2 其他参数对刀盘动力学响应的影响
8.4 TBM刀盘掘进现场振动测试研究
8.4.1 刀盘掘进环境调研及传感器选型
8.4.2 刀盘现场检测系统构建
8.4.3 测试结果与理论模型相互验证
8.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TBM刀盘设计系统开发
9.1 系统架构
9.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9.3 系统功能模块交互界面设计
9.3.1 项目信息
9.3.2 岩石参数
9.3.3 刀盘选型
9.3.4 刀具选型
9.3.5 刀间距优化
9.3.6 刀间距设计
9.3.7 施工预测
9.3.8 平面布置
9.3.9 结构分析
9.3.10推力扭矩
9.4 工程实例验证
9.4.1 项目信息
9.4.2 岩石参数
9.4.3 刀盘选型
9.4.4 刀具选型
9.4.5 刀间距优化
9.4.6 刀间距设计
9.4.7 施工预测
9.4.8 平面布置
9.4.9 结构分析
9.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穿山越海,吞岩吃土,铁齿钢牙,盾构称雄。全副武装,高度智能,核心刀盘,首肖其冲。《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刀盘系统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以先进的机械设计理念全面地介绍了隧道掘进机刀盘系统的若干关键问题及其设计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可作为隧道掘进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亦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教学用书。
隧道掘进机是一种高智能化,集机、电、液、光、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隧道施工重大技术装备。在发达国家,使用隧道掘进机施工已占隧道总量的90%以上。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城市...
1、困难地层及其特点困难地层是指全断面岩石掘进机通过比较困难或对其施工速度有较大影响的地层。这样地层的具体出现形式是软弱地层、断层破碎带、岩爆、涌水、围岩变形、剥落与坍塌及古暗河道等,其对TBM施工的...
产自德国的两台单价高达9300万美元的TBM(隧道掘进机)为巴基斯坦首次引进,也为葛洲坝集团首次实施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刀盘系统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主要介绍面向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刀盘系统的若干关键问题及其设计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全书共分9章.包括绪论、滚刀群破岩机理及滚刀群多阶段受力预测模型、强冲击载荷下TBM滚刀动态特性及新结构研究、TBM刀群三维回转切削仿真与刀间距优化设计、滚刀群与盘体支撑结构耦合布置设计、性能驱动的刀盘盘体结构设计、面向可靠性和振动特性的TBM主轴承结构设计、TBM刀盘系统振动特性分析与掘进现场测试研究,以及TBM刀盘设计系统开发。《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刀盘系统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贴合机械工程实际,内容丰富、系统。在隧道掘进工程领域。
市场全球化使得各国装备制造企业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制订措施,采用先进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我国而言,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是国家核心制造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我国掘进机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引水等基础建设规模的扩大,隧道工程项目越来越多,隧道掘进机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我国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主要处于引进合作生产阶段,外方对关键技术实行封锁,关键部件通常由外方企业设计完成。而’rBM刀盘系统设计问题是TBM设计的关键技术,该问题的解决对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掘进装备制造业中的竞争力具有重大的影响!
TBM刀盘系统(滚刀、盘体、主驱动等)作为TBM的核心部件,在掘进过程中起到破碎岩石和支撑掌子面功能。TBM刀盘系统设计既要考虑高承载能力,又要考虑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的设计要求,必须根据全程施工地质情况进行面向地质适应性的非标定制设计。合理的刀盘系统对提高刀盘和刀具寿命、‘TBM掘进效率和安全性,减轻掘进机振动,降低噪声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rBM刀盘系统设计技术含量高,我国一直不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深人研究TBM刀盘系统设计涉及的机理和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提高我国掘进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研发水平,无疑是一项既有学术价值,又有重要实用意义和广泛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
本书围绕TBM刀盘系统设计这一关键问题,在综合分析TBM刀盘系统设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TBM刀盘系统中的滚刀群破岩机理及受力预测模型、盘形滚刀动态特性及新结构研究、刀群三维回转切削仿真与刀间距优化设计、滚刀群与盘体支撑结构耦合布置设计、刀盘盘体结构设计以及TBM刀盘设计系统开发9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本书是一部针对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刀盘系统的若干关键问题及其设计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的专著,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国家973项目等资助下在该领域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本书的内容分为以下部分:
第1章讨论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发展历程及结构组成,概述TBM刀盘系统中滚刀破岩机理、滚刀结构设计、滚刀群布置设计,以及刀盘盘体结构设计的研究现状和关键技术。
第2章讨论滚刀群破岩机理及滚刀群多阶段受力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密实核理论,针对特定岩石条件,考虑滚刀在破岩过程中复杂的受力情况,将滚刀楔形刃破岩过程分为4个阶段:弹性变形阶段、挤压破碎阶段、密实核破碎阶段与卸载阶段,且认为在密实核破碎阶段,密实核处于静水压状态,静水压力增大,会使受力物体的体积缩小,但不会改变其形状。并提出了单滚刀和滚刀群多阶段受力预测模型。进而开展了滚刀线性切割岩石实验研究,并与理论模型进行了对比。
第3章讨论强冲击载荷下TBM盘形滚刀动态特性及新结构。基于滚刀轴承接触模型,采用集中质量法建立滚刀系统的弯一轴一摆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固有特性的分析可得滚刀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及其对应的振动形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振动系统在内、外部激励共同作用下的动态响应以及侧向载荷系数对滚刀耦合动力学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规律。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和轴承接触模型得到滚刀轴承动态响应以及滚子时变载荷历程,进而计算滚刀轴承接触疲劳寿命;同时,基于滚子载荷对滚刀轴承进行修形设计。在传统滚刀系统动态特性研究和滚刀结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型滚刀结构设计方法,然后分别从结构设计、装配和性能评价对新型滚刀进行研究,为新型滚刀的设计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第4章讨论不同模式下。TBM刀群三维回转切削仿真与刀间距优化设计。建立了基于LS-DYNA平台的不同模式下盘形滚刀群切割岩石仿真模型,获取了滚刀切割岩石过程中的三向载荷、单位时间内破碎的岩石量、岩石的应力分布云图、侧向力与滚动力所占比重、三向力的动态变化频率。分析不同刀间距下滚刀受力及切削效率,对盘形滚刀刀间距进行优化设计;分析不同安装角度下滚刀受力及切削效率,对边滚刀安装角度进行优化设计;分析不同顺次角度下滚刀受力及切削效率,对盘形滚刀顺次角度进行优化设计。
第5章讨论滚刀群与盘体支撑结构耦合布置设计方法。考虑到刀群布置与刀盘盘体支撑结构间的耦合因素,提出了以刀盘侧向力合力、牵连惯性力合力、不平衡合力矩、刀盘应力和应变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刀具安装角与支撑筋初始位置角为设计变量,同时以不干涉、质心分布、刀间距、顺次破岩、制造与装配等多项要求为约束的刀群与盘体支撑结构耦合布置优化设计模型。根据该优化模型中设计目标相互制约、协调的特点,提出了协同进化遗传算法(CCGA)求解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加以验证。
第6章讨论性能驱动的刀盘盘体结构设计方法。针对TBM刀盘出碴槽设计领域的空白,建立了刀盘排碴离散元仿真模型,分析了出碴槽设计参数对TBM排碴效率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岩碴流动性的出碴槽设计规则。 2100433B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施工方法探讨
隧道的全断面施工方法主要有钻爆法、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施工法和混合法施工等三种。一般情况下,隧道所处环境及所穿过的地质条件都很复杂,因此就其施工方法的选用而言,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通过对国内外隧道(洞)工程施工实例的总结,全面分析了影响隧道施工方法选择的因素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结合隧道用途及所需隧道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建立了隧道施工断面和所需隧道断面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此数学模型的求解,比较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施工和钻爆法施工的各自特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根据所需隧道几何形状及尺寸应考虑的施工方法。文中还对这些施工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有助于我国隧道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
全断面隧道掘进机锚杆钻机润滑保护
探讨西康铁路秦岭隧道全断面隧道掘进机钻机钎尾油气润滑系统的保护,提出3种解决方案,如从分配阀处提取压力信号、从冲洗阀处提取压力信号及将压力状态输入主PLC控制器,比较方案优劣。
在工地现场,盘形滚刀组装与拆卸通常是在随机提供的小型刀具维修车间内进行,为了节省运输时间,刀具车间一般布置在进洞口附近一侧。盘形滚刀的刀圈与刀体、轴承内圈与心轴是过盈配合,其组装与拆卸需要特殊工艺处理。
1.刀圈、轴承内圈预先分别加热,使零件内圆受热膨胀涨大后立即装配,待零件冷却后,即能达到预期的过盈配合(具体组装要求参见产品说明书)。例:罗宾斯全断面岩石掘进机19in盘形滚刀组装时,刀圈预先加温到160℃,随即装入刀体;轴承内圈加热到120℃时装人心轴;待零件冷却后,即能达到预期的过盈配合要求。
2.隔离圈的安装是根据两个圆锥滚子轴承在刀体内轴承内圈小端端面间间距而定,隔离圈的宽度,需经现场磨配,其宽度公差应小于测量宽度。例:维尔特全断面岩石掘进机17in盘形滚刀内隔离圈的安装宽度应小于测量值的0.2mm,装配后使轴承处于预紧状态,检测刀具扭矩在60-80N·m范围内为合格。
3.维尔特全断面岩石掘进机17in盘形滚刀,螺钉(在图2-20,图2-21,图2-22中编号均为12)装配时用密封胶粘结(CASCOK No.119);刀体内腔注入80%,约730cm³润滑油(型号320),含1%异味剂(Molyvan,1.5L Mystik Jt-7 SAE90-140,1%Molyvan),当轴承、密封受损,润滑油溢出时,就能嗅到带有刺激性的奇臭,警示刀具损坏,可及时更换。
拆卸刀圈与轴承时,磨损报废刀圈用砂轮切断卸下,轴承内圈由专用台式压力机压出。
盘形滚刀是一种可更换刀圈的刀具,通常有单刃、双刃和多刃之分,常以辐射状或螺旋状分布装在盾构机刀盘上。盾构机在千斤顶的压力下向前掘进,同时盾构机刀盘作旋转运动,安装在盾构机刀盘上的刀具在随刀盘公转同时,自己在摩擦力和压力下作自转,从而利用刀圈刃口对岩石表面产生滚动切削作用。
按刀盘的工作面形状可分为平面、球面、截 锥三种。按结构特征可分为薄型和厚型两种,其 中薄型刀盘又有工作面换刀和内腔换刀两种形式。
刀盘的工作面形状由平面和圆弧过渡 面组成,结构简单,制造较易,刀具布置方便,适用于 岩层节理发育的岩巷,但机器工作时稳定性较差,对边 刀寿命不利。薄型平面刀盘的卸岩渣口位于大轴承、大 齿圈及其密封之前,刀盘较薄,卸渣口距刀盘工作面较 近,不易积渣。出渣功能较强,但卸渣口位于大轴承及 其密封之前,易污染大轴承,且输送机受料槽伸入刀盘内腔,造成大轴承的径向尺寸较大。此种刀盘的卸渣内 腔还可成为更换刀具的空间。将刀盘做成从内腔换刀, 使换刀工作不受岩巷地质状况的影响,换刀与检查都 比较安全。厚型平面刀盘的卸渣口位于大轴承、大齿圈 和大密封等后面,刀盘较厚。其铲斗分布于刀盘外缘, 铲斗的轴向尺寸较长,岩渣运输路线较长,易造成铲斗 溜渣坡上积渣。严重时堵塞卸渣口。厚型刀盘的大轴承 径向尺寸较小,不可内腔换刀。
刀盘工作面由小平面、球面、圆弧过渡 面组成。工作时较稳定,机器晃动力由全部刀具承受, 保护了边刀,但制造复杂,刀具布置麻烦,刀盘工作面 容易积渣,造成二次破碎现象。球面刀盘也有薄型和厚 型之分。
刀盘工作面形状介于平面和球面之 间,由平面、锥面、圆弧过渡面组成。有薄型与厚型两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