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项目针对典型超高层建筑结构,发展高效超高层建筑结构新体系及其高性能构件,研究它们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地震灾变关键效应和地震灾变全过程,揭示结构地震破坏和倒塌的物理机制,发展相应的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技术。进行了钢材和混凝土材料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试验,建立了材料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本构关系;开发了多种新型多重组合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筒体,进行了新型构件和超高层建筑典型构件 (高含钢率SRC组合柱、高强超厚板钢柱、内置钢板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建立了非线性数值计算模型,提出了抗震设计方法与构造措施;完成了可液化地基-高层结构体系相互作用的振动台试验和相邻高层结构—桩—土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台试验,建立了非线性数值计算模型,初步揭示了土—结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反应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计算结构整体性能与局部破坏的多尺度单元耦合模型;提出了应用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超高层结构进行基于概率的抗震性能评估的方法;提出了利用屈曲约束支撑、阻尼器控制带伸臂桁架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地震损伤的方法,并通过数值计算进行了验证;发展了可恢复功能高层抗震结构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新型带可更换连梁的剪力墙和一种新型带可更换脚部构件的剪力墙,进行了两种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试验,建立了其非线性数值计算模型;完成了上海中心、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9个实际复杂高层结构整体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和非线性地震反应数值分析,研究了其地震破坏机理和抗震薄弱部位,为其抗震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编制了上海市《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指南》(第二版)。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为改进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改善其抗震性能、有效控制其地震损伤提供了科学支撑。 2100433B
大型复杂超高层建筑将是我国未来20~30年城市建设中的重点之一,强地震区的超高层建筑将是其建设的难点。本项目以钢结构、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四种典型超高层建筑结构为基础,发展高效超高层建筑结构新体系及其高性能部件,研究它们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地震灾变关键效应和地震灾变全过程,揭示结构地震破坏和倒塌的物理机制,发展相应的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技术。建立考虑损伤累积效应的材料本构关系、反映损伤演化规律的构件及节点的滞回模型乃至基于损伤累积效应的结构整体数值计算模型;建立考虑岩土-基础-超高层结构的动力耦合效应的非线性建模理论与方法;进行超高层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全过程分析,研究地震损伤演化规律,建立地震失效破坏准则,进而发展结构的强震失效模式优化和控制结构地震破坏和倒塌的方法和措施,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本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五百米级超高层建筑的安全建设和运营提供科学支撑。
1972年8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的伯利恒市召开的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专门讨论并提出高层建筑的分类和定义。 第一类高层建筑:9-16层(高度到50米);第二类高层建筑:17-25层(高度到75米);第...
1972年8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的伯利恒市召开的国际高层建筑会议上,专门讨论并提出高层建筑的分类和定义。 第一类高层建筑:9-16层(高度到50米);第二类高层建筑:17-25层(高度到75米);第...
根据国家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均为超高层建筑。
基于频率测量的高层建筑地震作用损伤分析
为寻找一种更有效的地震引起的高层建筑损伤识别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自振频率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新的损伤模型.该损伤模型考虑了高阶振型、振型参与系数、结构形式和结构自振频率测试方法等影响因素.利用所提出的损伤模型对2个高层混凝土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损伤模型与试验现象基本吻合.
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TMD控制研究与设计
根据导出的设置调谐质量阻尼器(TMD)高层建筑动力放大系数计算公式,利用数值迭代法给出了TMD最优参数设计表格,同时分析了TMD最优设计参数对振型参与系数的敏感性.给出了地震作用下高层建筑TMD控制优化设计方法.最后给出了仿真分析,以说明本设计方法的应用及TMD对地震反应控制的有效性
批准号 |
90715004 |
项目名称 |
强地震作用下超高层建筑倒塌过程数值模拟 |
项目类别 |
重大研究计划 |
申请代码 |
E0804 |
项目负责人 |
顾祥林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同济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8-01-01 至 2010-12-31 |
支持经费 |
50(万元) |
批准号 |
50809061 |
项目名称 |
环境水影响下的混凝土损伤机理与破坏机制研究 |
项目类别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申请代码 |
E0906 |
项目负责人 |
王海龙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浙江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9-01-01 至 2011-12-31 |
支持经费 |
20(万元) |
我国汶川5.12地震后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十年内高层隔震结构的建设会得到迅速发展。强地震场下高层隔震结构的损伤机理及破坏倒塌模式已成为高层隔震结构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本项目旨在研究高层隔震结构的倒塌破坏模式和控制等基础性内容:通过研究强地震场复杂受力条件下隔震层及隔震支座的损伤演化规律,建立高层隔震结构隔震层及隔震支座的损伤细观和宏观动力模型;通过研究土/基础/隔震层/上部结构之间的损伤耦合效应,建立多维强地震场下考虑结构-介质动力耦合效应、损伤力学特性、地震非平稳随机过程的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分析方法;通过研究强地震场作用时高层隔震结构的损伤机理和倒塌破坏机制,建立高层隔震结构动力灾变全过程的精细数值模拟方法。本项目的研究将揭示高层隔震结构的损伤机理和倒塌破坏模式,掌握其性态特征和倒塌控制策略,对高层隔震结构的发展具有普遍意义与重要的学术价值,有利于推动高层隔震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