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大气污染与控制教研所现有在编固定人员1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杰青2人,优青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新(跨)世纪优秀人才5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2 名。
该所在Nature、PNAS、Atmos. Chem. Phys.、EE&S、ES&T、Atmospheric Environment,Applied CatalysisB: Environmental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14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环保科技奖各1项。
突出的成绩源于优秀的团队。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 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是我国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规模最大的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长期以来, 团队以联合实验室为基础, 在“ 985 ” 和“ 211 ” 经费和国际合作经费的支持下, 建立起先进的大气污染控制综合实验室, 包括光化学烟雾箱、自动大气质量监测站、 环境催化和材料实验室等。与此同时, 团队通过 2 0 多年的自身培养和积极引进海外学者相结合, 使研究队伍实力不断加强 , 专业结构更加合理,覆盖大气环境化学、能源环境、环境工程等方面。 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研究特点, 经过优化组合, 形成了学科交叉、 优势互补的人才梯队。
大气污染与控制教研所也是下列机构的一支重要团队之一: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区域环境质量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源于1928 年设立的市政工程系,在我国环境工程学科的奠基人陶葆楷先生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逐步发展壮大。1977 年建立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1984 年成立环境工程系,1988 年被评为我国唯一的环境工程重点学科;1997 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01 年和2007 年两次蝉联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2009 年和2013年两次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第一名;2011 年在清华大学喜庆百年华诞之际发展为环境学院。
大气污染与控制教研所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下属的教学科研机构之一。
这个网站有,可是要下载豆。http://www.daanwang.com/khda/t13755.html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书上有详细的公式啊,代进去就可以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
大气所立足于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大气环境问题并瞄准国际大气污染控制科学发展前沿,致力于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在大气污染物的形成与排放、大气污染传输物理化学过程、空气质量模拟、污染控制技术、战略与对策等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大气污染与控制教研所长期致力于不同尺度的大气污染控制新理论与新技术研究,以基础研究支持高新技术的发展,以综合研究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支持。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科学技术人才,成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基地。
科技发展人才是关键, 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 团队也将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他们已培养了博士 3 7 名, 其中3 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出站博士后 2 4 名。
光大我事业,热爱我环境。
经济发展促进能源应用,但能源应用会增加环境污染的压力。在我国,由于没有如西方发达国家走过数百年的工业化道路,而集中持续高速发展了三十几年,相应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经济工业地区集中爆发,这不仅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也给我国的学者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结合我国大气污染的发展,以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为重点研究对象,将开展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来源识别、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模拟和预测、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协同控制策略与关键技术研究。锁定研究目标为:构建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来源识别技术方法体系,研究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典型二次污染的形成机制与变化规律,建立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策略制定的科学方法,开发针对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重点污染源和核心污染物控制的关键技术,为国家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控制策略与技术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2100433B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教案 学院、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 任爱玲 赵文霞 授课专业: 环 境 工 程 课程学分: 4学分 课程总学时: 60学时 课程周学时: 4学时 2004年 8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进程 周 次 课 次 章 节 计划 学时 教学手段 教学环境 4 5 6~ 7 8~ 9 9 10 11 11~ 12 13~ 14 14~ 15 16 17 17~ 18 2 2 5 2 1 2 2 3 3 3 2 1 3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燃烧与大气污 染 第三章 污染气象学基 础知识 第四章 除尘技术基础 第五章 机械式除尘器 第六章 湿式除尘器 第七章 袋式除尘器 第八章 电除尘器 第九章 吸收法净化气 态污染物 第十章 吸附法净化气 态污染物 第十一章 气态污染物 的催化净化 第十二章 气态污染物 的其它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第七章 袋式除尘器 7.1 袋式除尘器处理烟气量为 3600m3/h,过滤面积为 1000m2,初始浓度 为 8g/m3,捕集效率为 99%,已知清洁滤布阻力系数 ξ=6×107/m,烟气 粘度 μ=1.84×10-5 Pa·s,要求滤袋压力损失不超过 1300Pa,集尘层的平 均阻力系数 α=8×108m/kg,试确定清灰周期和清灰后的压力损失。 解:(1)过滤速度: μ f=Q/60A =3600/(60 ×1000) =0.06m/min 清洁滤袋的压力损失:△ Po=ξoμuf =6 ×107×1.84×10-5×0.06 =66.24Pa ∴ △Pd=1300-66
研究方向
清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教研所以给水排水技术研究为基础,技术应用为导向,致力于给排水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研究重点集中在给水排水工程理论及应用、水污染控制新理论与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工业清洁生产及工业园区污染综合控制技术、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及资源能源回收技术的应用等领域。 2100433B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以应用为导向的放射性污染控制技术以及放射性废物管理、处置和资源化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包括放射性废水和被污染水源的净化、放射性污染治理(如土壤、场地和设备放射性去污)、放射性废物固化、锕系元素分离技术等;同时也进行超铀元素在地下水中的存在状态、在岩石表面的界面过程、在地质介质和生物链中的运移规律等基础研究,以帮助了解超铀元素在水溶液及固相中的物理和化学行为,为放射性废物的处置和资源化等技术的开发提供依据。
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设计工程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52 年的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教研组,首任主任为郑林庆先生。1958年正式设立机械设计专业,承担机械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开展高速轴承、动平衡机等课题的科研工作。1959年机械设计教研组正式招收研究生。1982 年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分别成立教研组,机械零件教研组后改名为机械设计教研组。1986 年摩擦学研究组从机械设计教研组分出,成立摩擦学实验室。1987 年传感器研究组从机械原理教研组分出,成立传感器教研室。1998 年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教研组合并成立设计工程研究所。
清华大学设计工程研究所现有在职教职工24人,其中教授6 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3 人,讲师、助研3人,工程师及实验员2人。
人才培养与教学成果
清华大学设计工程研究所承担着本科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及机械设计类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建设得到教育部和学校的重点支持,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首届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立项建设项目。“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教育部“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编写和出版了30 余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80 余篇。多次获得国家级、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多年来设计工程研究所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硕士和博士。现有在校博士研究生38名、硕士研究生包含工程硕士近30名。
科研方向与科研成果
清华大学设计工程研究所科研工作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机械关键零部件设计、机械动力学与机构学、生物机械学与康复工程等方向。
清华大学设计工程研究所在关键机械零部件方面,面向关键零部件设计技术中的重要科学基础问题和国家在高端装备及能源安全方面的重大需求,开展了包括机械密封、磁流体和磁流变制备、磁流体传感器、磁流体和磁流变减震器、磁流体密封、橡塑密封、透平机械密封、水润滑和磁流体润滑轴承、磁悬浮轴承、磁力传动等方面深入、广泛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近年来在核电用高参数密封设计理论、航空和航天等军工用复杂工况磁流体密封设计理论及应用、橡塑密封机理、刷式密封关键技术、特种轴承关键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目前在关键机械零部件质量保证体系方面也开始进行研究与探索。
清华大学设计工程研究所在机械动力学领域,发展了转子轴承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在国际上较早较系统和全面地分析了旋转机械常见故障的动力学机理,航天器振动分析及振动抑制技术已应用于航天器设计,所开发的水轮发电机组、汽轮发电机组和风力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已安装在大量的机组上,为电力行业的安全生产做出了贡献。
清华大学设计工程研究所在生物机械学方面,开展了神经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植入式人工关节、智能假肢及其适配技术、人体运动功能检测与运动协调评价、人体关节与组织生物力学、人体效能增强技术和方法等研究工作,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下肢运动康复机器人、截瘫助行外骨骼机器人、人工颈椎间盘等技术系统并开展了临床应用,在对人机融合机理、人体运动功能评定、人体协调能力检测及神经康复训练技术、人效能增强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清华大学设计工程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 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 余项。科研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近五年来举办国际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10 余次,在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NONLINEAR DYNAMICS, MECHANISM ANDMACHINE THEORY,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TRIB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等国内外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00 余篇,其中SCI 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 余部, 获得发明专利100 余项。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