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电站建成后,电力覆盖色达县和甘孜县等乡镇,将极大地缓解两县部分地区供电紧张局面。2100433B
常规水电站 需要人员不间断的巡视维护 。自动化水电站以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基础的综合自动化;使水电站逐步实现少人值班,最终达到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
要看你水电站的设备完好率以及你水电站的自动化程度,一般差不多可值80万元左右。
在同一条洞子里,作这样的区分是为了适应不同地质条件的。
混联水电站群的日优化运行
对位于两交汇河道上的四座水电站组成的混联系统,以综合分析和数学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日优化运行研究,取得了可用于指导制定调度方案的成果。具体计算说明可获取的经济效益很大。本文对研究、组织各种类型水电系统的日优化运行有普遍的实用意义。
水电站日典型负荷过程研究
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对于水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负荷过程变化频繁是制约优化调度成果实用性和增加水电站群系统优化求解难度的关键.以天生桥一级水电站为研究对象,基于峰荷、腰荷及基荷等3个特征负荷的水电站日典型负荷过程,引入基荷系数和调峰系数2个特征参数,推导了特征负荷与特征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提出了水电站短期优化计划的快速制作方法.该方法实现了优化数学模型的高效降维,增强了优化成果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既可得到最优解、也可得到经济运行的负荷图范围.
日调节水电站一日内能发出的电量,在一般负荷时不会超过当天来水量可能提供的电能,但在高峰负荷时可以担负比其日平均出力高出几倍的电力负荷。因水电站运用灵活,能快速适应负荷变化要求,电力系统也需要水电站具有日、周调节能力,以充分发挥水电站的优越性,使电力系统经常处于优质、经济、安全的运行状态 。
日或周调节水电站是指具有日调节或周调节水库(或水池),能将一日或一周内的天然来水量按日、周负荷变化过程重新分配的水电站 。
江口所在地宣汉县地处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大巴山南麓,系川陕革命老根据地,全国重点扶贫县。幅原面积4266平方公里,总人口107万。为了兴建全省目前最大的地方中型水电项目--江口水电站,宣汉县人民节衣缩食,艰苦创业,踊跃集资,争作贡献,在水电建设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
1987年,当时四川省最大的地方水电站--宣汉江口水电站正式破土动工。它的建成为我原达川市经济腾飞增添了强大动力。
江口水电站是自筹资金修建的,是原达县地区历史上最大的地方建设工程,由铁道部第12工程局中标承包修建。当年铁道部第12工程局有1000多名工人到宣汉施工,宣汉县也组织了上千名工人帮忙。施工人员当年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昼夜不停地赶修工程。1990年3月、7月、10月,三台发电机组相继运转起来。
1992年5月12日,江口水电站全面竣工。该电站共有7扇闸门,闸门高度均按葛洲坝水电站泄洪闸门标准修建。原省委书记杨汝岱为江口电站题字,各兄弟县市也纷纷发来贺电。
江口水电站校核洪水位千年一遇为332.7米,百年一遇为330.62米,能够拦截洪水0.9亿立方米。江口水电站电站发出的电分别输送到了国家电网、达州市电力公司,供全市人民乃至其他市州使用。同时,该电站在灌溉、防洪、航运、水产、旅游等方面也将发挥明显社会经济效益。
江口水电站大坝拦截了前河、后河之水,构成了一个回水110公里,水面1180公顷,蓄水3.2亿平方米的巨大人工湖泊。江口湖湖面宽阔,碧波荡漾,鱼水辉映,秀丽迷人,如蓝绢飘逸在崇山峡谷之间,奇峰夹峙,悠荡的木船,清波划浪的快艇,吱嘎吱嘎的木浆声汇成一曲曲动听的交响乐,回荡在湖面,经久不息。
沿江口湖右翼前河逆流而上,山峰奇特,水色诱人,经老鹰溪沟,青山掩映的任家嘴,绿色明珠青龙嘴、青千洞、黄石白鹤林,就到了下八文山等自然景点。沿江口湖左翼后河逆流而上,青山绿水,野鸭扑飞,游船往来,令人神往。经鸡窝石、官渡河、凉泉洞、"工字型"宏文、王维舟故居、四望山万步梯,直达普光寺。
每逢节假日,江口湖上彩旗飘扬,歌声嘹亮。游人或结队前去,或全家同行。游泳、喝茶、唱歌、跳舞、搓麻将、玩扑克任君随意,尽兴玩乐,真是一处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江口水电站位于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以上1.5km处,距重庆直线距离140km,距涪陵直线距离72km,是芙蓉江干流梯级开发方案中的最末一级。大坝为混凝土椭圆曲线型双曲拱坝,最大坝高139m。电站装机容量30万kW。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发电,兼顾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电工程。首台机组于2003年3月开始发电,2003年10月建成。
坝址距河口2.2km,坝址控制流域面积7740平方公里,芙蓉江是乌江下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于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汇入乌江,干流全长231km。多年平均流量16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52.3亿立方米。流域植被较好,属少沙河流。
江口水电站正常蓄水位300m,水库总库容4.9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3.02亿立方米,淹没耕地5123亩,迁移人口175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