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经过反复多次萃取,将绝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出来。
溶剂萃取法回收焦油砂中的沥青
目前,加拿大的油砂资源中仅有很少一部分易于采用传统的表面开采的方法而得到,其余部分则大多不得不采用蒸汽辅助重力排水系统(SAGD)进行原位回收。在该工艺中,蒸汽被注入含油地层中的水平井中使黏滞的沥青流动起来,然后被位于更低位置的产油井回收。由加拿大N—Solv公司正在开发的一项原位工艺有望具有更高的效率及更少的费用,
溶剂萃取法可促进从焦油砂中回收沥青
当今,加拿大油砂资源只有百分之几是采用传统的露天采矿法生产的,其余均就地开采。就地开采大多采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法(SAGD),在这个过程中,蒸汽注入油层中的水平井,驱使黏性沥青移动,黏性沥青再通过较下层的生产井被回收。
物理·化学性处理方法
土壤清洗法(Soil Washing)
土壤清洗是把污染的土壤挖掘后用洗涤液把土壤粒子表面附着的有、无机性污染物质分离掉,最后在土壤内浓缩、处理或以传统的废水处理法处理的工艺。
溶剂萃取法(Solvent Extraction)
溶剂萃取法是把污染土壤放在萃取机内用溶剂混合溶解后,用分离器分离处理的方法。
化学氧化法(Chemical Oxidation)
氧化还原技术是通过对已污染的土壤添加O3、H2O2,KMnO4,S2O82-等化合物,使其氧化/还原,最终把污染物质无毒化/低毒化的一种方法。
固化/稳定化法(Solidifucation/Stabilization)
土壤淋洗是一种通过注入、抽吸淋洗液过程来去除土壤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修复技术。
电动法(Electrokinetic Desorption)
电动修复是通过电流作用,在电场作用下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如Pb,Cd,Cr,Zn 等)和带电粒子以电渗透和电迁移的方式向电极运输,然后进行收集处理。
气提法(Soil VaporExtraction)
通过注气孔把空气注入到土壤内,同时还利用真空设备通过井孔把土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就地抽出地表。
土壤清洗法(Soil Washing)
借助能促进土壤环境中污染物溶解或迁移的溶剂,通过水压力头推进淋洗液,将其注入污染土层中,再把包含有污染物的液体从土层中抽提出来,进行分离和污染处理的过程。
生物处理方法
土壤耕作法(Land Farming)
把微生物可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在50-55℃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生物降解的方法。为了提高混合物的空隙率,添加膨松剂或有机质。
生物堆置法(Bio-pile)
把污染土壤堆成适当的高度,通过配管周期性的注入空气、营养物质等,达到增大微生物的活性来去除污染物质的目的。
植物修复法(Phyto-Remediation)
植物修复技术就是利用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过程来吸收、转化污染体(如土壤和水)中的污染物,以期达到清除污染和修复的目的。
通风法(Bio-venting)
把气体状态的挥发性有机物质萃取的同时,给土著微生物提供氧气及养分,加速土壤内部蒸汽流速,大大提高微生物的分解能力。
生物漱洗法(Bio-slurping)
为了去除地下水和土壤内的流动性污染物质,加速污染物的分解,使用了生物扭曲和真空抽吸要素的技术。
热处理方法
热脱附法(Thermal Desorption)
是把污染土壤内的有机污染物挥发,脱附的方法。
精炼原料一般为铂族金属分离后产出的粗铂族金属物料,物料如为固态,须先进行溶解,再进行精制提纯。精制提纯可采用传统的方法或溶剂萃取法或为两者结合的方法 。
1 绪论
1.1 混合酸废水污染现状与治理
1.1.1 水资源现状
1.1.2 我国混合酸废水污染现状
1.1.3 混合酸废水处理的意义
1.2 混合酸废水处理技术发展概况
1.2.1 混合酸废水处理技术
1.2.2 溶液分离方法
1.3 β萘磺酸废水处理方法
1.3.1 溶剂萃取法
1.3.2 树脂吸附法
1.3.3 液膜分离及催化氧化法
1.4 CLT酸废水处理方法
1.4.1 溶剂萃取法
1.4.2 电凝聚法处理CLT酸废水
1.4.3 “电凝聚二级生化吸附”工艺处理CLT酸废水
1.5 离子交换树脂法的应用
2 吸附机理及模型研究
2.1 吸附机理
2.2 平衡模型
2.2.1 单组分平衡模型
2.2.2 多组分竞争吸附平衡模型
2.3 吸附动力学模型
2.4 固定床内传质模型
2.4.1 传质模型的建立
2.4.2 模型的求解
2.4.3 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3 实验及分析方法
3.1 实验体系的确定
3.2 实验方法
3.2.1 材料及仪器
3.2.2 交换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3.2.3 交换吸附平衡实验
3.2.4 静态动力学实验
3.2.5 固定床流出曲线的测定
3.2.6 分析方法
4 萘磺酸,硫酸,亚硫酸混合酸分离
4.1 单组分吸附平衡及热力学性能研究
4.1.1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4.1.2 吸附剂筛选
4.1.3 pH值对吸附的影响
4.1.4 共存阴离子对β萘磺酸吸附的影响
4.1.5 单组分吸附
4.1.6 热力学分析
4.2 多组分吸附平衡及模型模拟
4.2.1 双组分竞争吸附平衡
4.2.2 双组分体系和单组分体系吸附量的比较
4.2.3 双组分竞争吸附模型模拟
4.2.4 多组分竞争吸附平衡
4.2.5 多组分吸附预测中NICM模型和IAST模型的比较
4.3 吸附动力学研究
4.3.1 搅拌速度对NSA吸附速率的影响
4.3.2 颗粒大小对NSA吸附速率的影响
4.3.3 温度,浓度对吸附速率的影响
4.3.4 吸附过程动力学分析
4.4 固定床吸附过程及模拟
4.4.1 单组分和双组分穿透曲线的实验比较
4.4.2 进口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4.3 进口浓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4.4 床层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4.5 床层高径比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4.4.6 多组分穿透曲线及模型模拟
4.4.7 工艺实验及结果
4.5 载铁复合树脂分离萘磺酸研究
4.5.1 复合树脂的制备及表征
4.5.2 复合树脂的吸附性能
4.5.3 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
4.5.4 固定床吸附过程及模拟
4.5.5 解吸性能
5 CLT酸/盐酸混合酸分离
5.1 单组分吸附平衡及热力学性能研究
5.1.1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5.1.2 初始浓度变化对平衡时间的影响
5.1.3 树脂的筛选
5.1.4 pH值影响
5.1.5 共存阴离子对CLT酸交换吸附的影响
5.1.6 吸附平衡等温线
5.1.7 热力学分析
5.2 吸附动力学研究
5.2.1 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5.2.2 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5.2.3 动力学控制步骤
5.3 双组分吸附平衡及模型模拟
5.3.1 双组分竞争吸附平衡
5.3.2 双组分体系和单组分体系吸附量的比较
5.3.3 双组分竞争吸附模型模拟
5.3.4 双组分竞争体系中组分可分离度的模拟计算
5.3.5 双组分吸附预测中NICM模型和IAST模型的比较
5.4 固定床吸附过程及模拟
5.4.1 单组分和双组分穿透曲线的实验比较
5.4.2 进口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5.4.3 进口浓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5.4.4 床层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5.4.5 床层高径比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5.4.6 工艺实验及结果
参考文献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附录
附录1 多组分NICM平衡模型计算框图
附录2 总传质系数Ka实验拟合框图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