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近些年来,实验室学术团队利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及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形成了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1)土木工程抗震,(2)工程结构加固改造与健康监测,(3)土木结构抗火(风)及抗爆,(4)岩土坡体稳定性及防治。并特别在建筑物移位成套技术、工程结构加固、改造与健康监测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 2100433B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4名,兼职人员10余名,其中海外泰山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教授17人,高级实验师3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2人,形成了四个主要学术团队:张鑫教授的“工程结构诊断加固与改造”学术团队、周学军教授的“钢结构基本理论与空间钢结构研究”学术团队、傅传国教授的“新型结构体系与抗震”学术团队以及陈启辉教授的“岩土与地下结构工程”学术团队。实验室依托我校“土木工程学科”,土木工程学科是“十五”省级强化建设学科,“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实验室同时承担研究生以及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实验研究及教学任务,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下设4个研究所、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结构工程抗震、结构工程抗火、计算机仿真等专业实验室。
毕业论文-既有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技术概述及应用 详细» 既有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技... 通过结构损伤分析原因及其对结构的危害,作出鉴定结论,最后应对现存建筑物提出处理...
面积以满足使用为宜,按每人1.8平方米确定。实验室净高要求3.4米。以上详见《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高校部分: 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 说明:关于每个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数目不好说,因为有实验室有合并组建和共建之说,不过已有详细说明;里面应该有少量错误,请注意。仅供参考。 清华大学 13 新型陶瓷与...
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
本文针对现代建筑具有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分析了现代建筑需要加固改造的原因,并介绍了建筑建筑结构鉴定技术和几种加固改造技术,得出了对建筑结构进行鉴定和加固改造可以提高建筑安全性的结论.
建筑结构鉴定与加固改造技术
针对建筑结构的鉴定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这些内容,提出建筑物的鉴定方法和鉴定范围,对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鉴定,对建筑的使用年限进行检查,针对存在一些特殊使用要求的建筑作出相应的鉴定和检查等。与此同时,阐述了建筑物加固改造的相关方法和程序,希望为建筑物的安全、可靠使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内容简介
《桥梁加固与改造》针对桥梁的各种各样病害,分门别类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多角度讨论了病害发生的原因和治理的原理,详细地阐述了桥梁加固方法,系统论述了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旧桥梁修复、加固和改造技术,使其恢复往日的生机.主要内容:桥梁常见的缺陷和病害、质量检测和荷载试验、缺陷与裂缝的修复、上下部结构加固和改造、抗震加固方法、桥面系维修与改造等.书中内容丰富,密切结合桥梁工程实际;在分析每类桥梁加固和改造课题时,都列举出相应的实例,最后设专章汇集了典型桥梁加固、计算和检测综合实例,以供读者参考和借鉴。 《桥梁加固与改造》系大专院校公路桥梁专业教学用书,亦是从事桥梁工程建设和养护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2100433B
主要栏目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主要有地震工程动态、理论分析、应用研究、抗震设计、鉴定加固、场地地基、抗震规范(标准、规程)、道路交通等栏目 。
据《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20年第5期期刊内页显示,《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第2届编委会有顾问8人、特邀编委4人、国内编委59人、外籍编委4人,编辑部有英文编辑1人 。
职务 |
名单 |
|||||||
---|---|---|---|---|---|---|---|---|
顾问 |
周锡元 |
谢礼立 |
陈厚群 |
陈肇元 |
容柏生 |
周福霖 |
周炳章 |
沈蒲生 |
特邀编委 |
邢念国 |
裴友法 |
钟宪明 |
肖代君 |
||||
国内编委 |
白国良 |
蔡健 |
蔡克铨 |
陈岱林 |
陈国兴 |
陈龙珠 |
杜永峰 |
杜修力 |
窦远明 |
樊水荣 |
范重 |
傅传国 |
郭子雄 |
黄强 |
黄世敏 |
姜忻良 |
|
焦军 |
柯长华 |
李爱群 |
李国强 |
李宏男 |
李慧 |
李黎 |
李忠献 |
|
刘伯权 |
刘建新 |
刘晶波 |
刘伟庆 |
刘文光 |
娄宇 |
吕西 |
米祥友 |
|
苗启松 |
缪升 |
欧进萍 |
潘文 |
祁皑 |
瞿伟廉 |
茹继平 |
史庆轩 |
|
钱稼茹 |
滕军 |
吴波 |
王亚勇 |
王毅红 |
汪梦甫 |
翁大根 |
徐建 |
|
徐礼华 |
闫维明 |
姚谦峰 |
叶继红 |
叶列平 |
叶燎原 |
叶献国 |
张耀 |
|
周新刚 |
周云 |
左江 |
/ |
|||||
外籍编委 |
井上范夫(日本) |
郝洪(澳大利亚) |
||||||
李乔治(美国) |
潘则建(新加坡) |
|||||||
英文编辑 |
王允红 |
/ |
1.暖通与热泵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1)、空调与建筑节能技术;(2)、通风除尘与空气净化;(3)、热工、热泵及太阳能技术;
2.暖通与热泵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科研成就
(1).学科点建设 该学科及暖通与热泵实验室始建于80年代初期,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1996年被原国家冶金工业部评为部级重点实验室。
(2).科研情况 十五期间,承担纵向、横向课题共计87项,科研经费总计715万元,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人均科研经费31万元。在积极组织承担各类科研课题的同时,还注重走“产学研”结合共同发展的道路,五年来共开发新产品15项之多,获专利8项,并保持了较高的转化率,可见成果转化12项,创经济效益累计达9705万元,为“科教兴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五年间,出版学术专著7部,发表论文共计212余篇 其中国外学术刊物10余篇,国内核心期刊50多篇,并有多篇论文在暖通空调、铁道车辆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被SCI收录2篇,EI收录4篇,ISTP收录3篇。
3.暖通与热泵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条件建设
暖通与热泵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依托青岛科技大学,随着各研究方向的迅速发展,购置建设的仪器设备规划有较大增加。九五期间实验室共投入建设经费352万元,仪器设备总值达到710万元,实验室面积达到2200m2,图书资料达到30000多册,建立了互联网终端。
暖通与热泵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已全面对外开放,已接待中小学生参观团20余批,接待瑞典皇家工学院6个研究生,哈工大2位硕士生完成了研究课题,现在尚有哈工大的一名博士生正在我实验室进行博士课题的研究工作。五年来,先后邀请其它院校同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来访问讲学16次,实验室人员走出去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100余次,大大开拓了视野。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