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摄像管,是电视摄像机中将光的图像转换成电视信号的专用电子束管,是摄像机中的主要元件。
摄像机立杆处是不需要管,在立杆里走线。
摄像设备安装定额,你搜一下你们当地的定额
可以的。定额需要补充设备费吧?
摄像机像素
QCIF 全称 Quarter common intermediate format。QCIF 是常用的标准化图像格式。在 H.323 协议簇中,规定了视频采集设备的标准采集分辨率。 QCIF = 176 × 144 像素。 CIF 是常用的标准化图像格式( Common Intermediate Format )。在 H.323 协议簇中, 规定了视频采集设备的标准采集分辨率。 CIF = 352 ×288像素 CIF 格式具有如下特性: (1) 电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为家用录像系统( Video Home System,VHS)的分辨率, 即 352×288。 (2) 使用非隔行扫描( non-interlaced scan)。 (3) 使用 NTSC 帧速率,电视图像的最大帧速率为 30 000/1001≈29.97幅 /秒。 (4) 使用 1/2的 PAL 水平分辨率,即 288 线
新摄像机:佳能MiniDV数码摄像机系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热释电摄像管与光电导视像管在结构上类似,只是以热释电靶代替了光电导靶(图1-1所示),所以它也可以称做热释电视像管。热释电摄像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由换能元件组成的光学成像面,称为靶面;电信号扫描读出机构,称为电子枪。
热释电摄像管的靶一般厚30um~50um,它的极化轴垂直于表面,表面经抛光后蒸镀金属(镍、铬或金)透明导电层作为信号板,信号板面对一般由锗制成的红外光输入窗,靶的另一面作为扫描面,并镀有保护层,其作用是防止靶收到离子的侵蚀作用,以改善输出信号的均匀性和延长靶的寿命。
铁电体摄像管的历史开始于1963年,是由法国南希大学的Hadni提出的。他在一个工作在介电模式的摄像管里使用了硫酸三甘钛(TGS)。
为了得到好的灵敏度,晶体必须保持在49.2摄氏度的居里温度附近。在居里温度下介电常数可以从16200变化到15001。Le Carvennee在研究把TGS靶用于电子束扫描的热成像摄像管时应用了这个原理(1969年),他利用一边是金属电极,另一边是电子束在TGS靶上建立了一个电压。
工作在介电模式下会存在以下问题:要制造出具有相同的居里温度和极化曲线的大晶体切片,以及在靶面区域上保持一定的提升温度都是很难实现的;太接近居里温度工作会使电畴产生随机改变。
1972年Charles和Le Carvennee在一个密封管里得到了5摄氏度的温度分辨率。
Pel’ta等人于1968年研制出另外一个建立在介电模式上的晶体管。
1963年Astheimer申请了热释电摄像管的第一个专利。它是建立在运用返回电子束正析模式的复杂机理上的,但没有得到实现。
1968年Tompsett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工作在真正的热释电模式下的热成像摄像管。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要求观测景物的热图像,比如集成电路和电缆接头的局部过热,机械转动装置、粮食仓库等的发热情况等;在军事上,敌人的飞机、军舰和任何机动装置的发动机都是热源,由此可以观察敌情;在医学上,利用热图像可以观测人体表面温度的微小差异,进行癌变诊断;在科学研究上进行激光、微波模式测量等。推广来说,在自然界中,常温状态下景物都会产生红外辐射,因此利用红外摄像管(热释电摄像管)拍摄图像时不论白天黑夜都可以不需要任何照明,是一种全被动式的摄像方式,具有全天候工作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