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石楠叶 Folium Photiniae (英)Chinese Photinia Leaf 石眼树叶、老少年叶、凿树、石纲。 为蔷薇科植物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的叶,呈长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长8~16cm,宽2.5~6.5cm。先端短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细密锯齿;上表面暗绿色至棕紫色,较光滑,主脉处稍凹陷;下表面色较浅,主脉突起,侧脉羽状排列。革质而脆。气微,味微苦、涩。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具有治疗祛风,通络,益肾。用于风温痹痛,腰背酸痛,足膝无力,偏头痛等药效。
来源:石楠PhotiniaserrulateLindl.
科属:蔷薇科
形态描述: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枝光滑。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长8~22cm,宽2.5~6.5cm,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疏生有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幼时自中脉至叶柄有绒毛,后脱落,两面无毛;叶柄长2~4cm。复伞房花序多而密;花序梗和花柄无皮孔;花白色,直径6~8mm;花瓣近圆形,内面近基部无毛;子房顶端有毛,花柱2~3裂。梨果近球形,直径约5mm,红色,后变紫褐色。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态环境:常生阔叶林中或林缘及林区路旁等处。分布于我国东部、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东南地区均有。
【拼音名】ShíNánYè
【英文名】FoliumPhotiniae
【别名】石眼树叶、老少年叶、凿树、石纲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石楠PhotiniaserrulataLindl.的叶。全年可采收,晒干。
【原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枝光滑。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长8~22cm,宽2.5~6.5cm,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疏生有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幼时自中脉至叶柄有绒毛,后脱落,两面无毛;叶柄长2~4cm。复伞房花序多而密;花序梗和花柄无皮孔;花白色,直径6~8mm;花瓣近圆形,内面近基部无毛;子房顶端有毛,花柱2~3裂。梨果近球形,直径约5mm,红色,后变紫褐色。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
【性状】叶上表面暗绿色至棕紫色,较平滑,下表面淡绿色到棕紫色,主脉突起,侧脉似羽状排列;常带有叶柄。革质而脆。气微,味苦、涩。
【化学成份】含氢氰酸、野樱皮甙(prunasin)、熊果酸、皂甙、挥发油。
【性味】性平,味辛、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补肾。用于风湿筋骨痛、阳痿遗精。
【摘录】《*辞典》
生态环境:常生阔叶林中或林缘及林区路旁等处。分布于我国东部、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东南地区均有。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
摘录:《*辞典》
名称:石楠叶
类别:祛风湿药
拼音:ShiNanYe
拉丁:FoliumPhotiniae
别名:石眼树叶、老少年叶、凿树、石纲。
药用部位:干燥叶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长8~16cm,宽2.5~6.5cm。先端短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密锯齿;上表面暗绿色至棕紫色,较光滑,主脉处稍凹陷;下表面色较浅,主脉突起,侧脉羽状排列。革质脆。气微,味微苦、涩。
栽培要点:
产地: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辛,苦,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益肾。用于风温痹痛,腰背酸痛,足膝无力,偏头痛。
用法用量:4.5~9g。
石楠叶化学成分:本品含类胡萝卜素,樱花苷,山梨醇,鞣质,正烷烃,苯甲醛,氢氰酸,熊果酸,皂苷,挥发油等。药理作用:石楠所含的熊果酸有明显的安定和降温作用,并有镇痛、抗炎及抗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
红叶石楠,可以做绿篱,可以做红叶石楠球,也可以组合成色块,修剪成造型树,是不错的绿化景观树,江西省铜鼓县光明绿化苗木基地的红叶石楠,红叶石楠小苗都很不错,在庭院绿化,厂区绿化,花园,公园绿化中都有很多...
又肯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枝光滑。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长8~22cm,宽2.5~6.5cm,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疏生有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幼时自中脉至叶柄有绒毛,后脱落,两面无毛;叶柄长2~4cm。复伞房花序多而密;花序梗和花柄无皮孔;花白色,直径6~8mm;花瓣近圆形,内面近基部无毛;子房顶端有毛,花柱2~3裂。梨果近球形,直径约5mm,红色,后变紫褐色。花期4~5月,果期10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
原植物 石楠又名千年红,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通常4~6米,有时可高达10余米;小枝灰褐色,无毛。叶互生,通常有较大的柄;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或近椭圆状倒卵形,长8.5~20厘米或稍过之,宽3~6厘米或稍过之,顶端短尖,基部圆或阔楔形,边缘有细锯齿,齿尖具腺,两面无毛。花夏季开放,白色,排成多花、顶生大型复伞房花序;花长3~5毫米,和总花梗均无毛;萼近钟状,具5个宿存的裂片;花冠直径6~8毫米,由5个花瓣组成;雄蕊约20枚;子房下位。梨果球状,直径5~6毫米,成熟时由橙黄色转红色或紫褐色。
本草文献
《神农本草经》:"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
《名医别录》:"疗脚弱,五脏邪气,除热。"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本品含类胡萝卜素,樱花苷,山梨醇,鞣质,正烷烃,苯甲醛,氢氰酸,熊果酸,皂苷,挥发油等。
药理作用:石楠所含的熊果酸有明显的安定和降温作用,并有镇痛、抗炎及抗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酵母菌有抑制作用;煎剂对蛙心有兴奋作用;乙醇浸出液能抑制蛙心,收缩兔耳血管,降低犬血压。
红叶石楠叶色控制探讨
由于品种、温度、光照、土质、水肥的不同,红叶石楠表现出不同的叶色。在充分了解红叶石楠的植物学特性、叶色变化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红叶石楠叶色变化的原因,提出了控制红叶石楠的叶色及彩叶期的方法。
镇江市红叶石楠叶部病害及其发生特点
红叶石楠是镇江市主要推广彩叶苗木之一,通过调查发现红叶石楠叶部有轮纹病、炭疽病、灰霉病等3种病害,其中轮纹病每年有3次发病高峰,阻碍了红叶石楠的生长并降低了红叶石楠观赏价值,为红叶石楠主要病害,该病害的发生与苗龄关系密切,与土壤、坡向等立地条件亦有一定的关系。经初步鉴定该病害的病原为小孢拟盘多毛孢。
生于山顶。海拔1000米。
常绿灌木,高达2米。老枝暗灰色,幼枝圆柱形,深紫色,光滑无毛;节间长3-6厘米;茎刺三分叉,长1-2厘米。叶革质,披针形,长4-8.5厘米,宽1.5-2.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有光泽,中脉微凹陷,侧脉微隆起,网脉不显,背面苍白色,中脉明显隆起,侧脉和网脉显著,不被白粉,叶缘平展,每边具8-15刺齿;具短柄。花(2-)4-8朵簇生;花梗长1-1.5厘米;花黄色;小苞片三角状卵形;萼片2轮,外萼片卵状长圆形,长3-3.5毫米,内萼片倒卵形或近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3.2毫米;花瓣倒卵形,长约3毫米,先端近全缘,基部缢缩呈短爪,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约2.5毫米,药隔先端平截;胚珠3-4枚。浆果卵状椭圆形,长7-8毫米,直径4-5毫米,顶端无宿存花柱,微被白粉。花果期不详。 本种与二色小檗B. bicolor Levl.近似,但幼枝带紫色,圆柱形;胚珠3-4枚;浆果被白粉,可资区别。
产于广东。模式标本采自广东紫金。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