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1.1 垃圾填埋场环境与安全灾变问题 1
1.1.2 垃圾填埋场工程难题与科技问题 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6
1.2.1 垃圾填埋气体释放迁移机理及收集利用研究进展 6
1.2.2 垃圾渗沥液污染物释放传输机理及监测研究进展 9
1.2.3 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性能演化特性及渗控研究进展 14
1.2.4 垃圾填埋场封场覆盖系统开裂失效机理与控制研究进展 21
第2章 垃圾填埋气体释放迁移机理及收集系统协同优化调控方法 25
2.1 填埋气体释放迁移耦合数学模型 25
2.1.1 填埋气体释放迁移模型基础形式及方程 25
2.1.2 填埋场内温度释放过程定量描述 26
2.1.3 填埋气体释放迁移生化-渗流-热耦合动力学模型 27
2.2 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协同优化调控方法及应用 28
2.2.1 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协同优化调控方法 28
2.2.2 河南省某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协同优化调控与井群设计 32
2.2.3 湖北省某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收集系统协同优化调控与井群设计 42
第3章 垃圾渗沥液污染物释放传输机理与在线监测技术 64
3.1 垃圾渗沥液产生及运移规律 64
3.1.1 垃圾填埋堆体内源水产生规律 64
3.1.2 垃圾填埋堆体渗透系数演化规律 70
3.1.3 垃圾土-水特征曲线测试及参数反演 73
3.2 垃圾渗沥液污染物释放传输数值仿真分析 78
3.2.1 渗沥液污染物释放传输数学模型 78
3.2.2 渗沥液污染物释放传输数学模型求解 89
3.2.3 渗沥液污染物释放传输数学模型工程应用 98
3.3 垃圾填埋场污染物远程在线监测系统 140
3.3.1 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硬件组成 140
3.3.2 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软件开发 148
3.3.3 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的工程应用 156
第4章 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性能演化特性与生态屏障技术 165
4.1 渗沥液侵蚀下HDPE土工膜抗拉及刺破特性 165
4.1.1 渗沥液侵蚀下HDPE土工膜抗拉及刺破试验 165
4.1.2 渗沥液侵蚀下HDPE土工膜抗拉及刺破特性演化规律 169
4.2 高浓度溶液侵蚀下GCL渗透特性 178
4.2.1 高浓度溶液侵蚀下GCL渗透试验 178
4.2.2 高浓度溶液侵蚀下GCL渗透特性演化规律 180
4.3 渗沥液侵蚀下黏土固化结石体渗透特性演化与微观机理 189
4.3.1 渗沥液侵蚀下黏土固化结石体渗透特性演化规律 189
4.3.2 渗沥液对黏土固化结石体侵蚀作用的微观分析 195
4.4 可控黏土胶凝固结生态屏障技术及应用 214
4.4.1 可控黏土胶凝固结生态屏障材料 214
4.4.2 可控黏土胶凝固结生态屏障技术 219
4.4.3 可控黏土胶凝固结生态屏障技术工程应用案例 225
第5章 垃圾填埋场封场覆盖系统开裂失效机制与生态污泥腾发覆盖技术 236
5.1 填埋场封场覆盖系统开裂失效机理 236
5.1.1 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黏土层开裂失效机理 236
5.1.2 开裂过程中压实黏土层热-水-气迁移规律 249
5.2 填埋场封场覆盖系统开裂失效过程数学模型及应用 255
5.2.1 封场覆盖系统开裂失效数学模型及求解 256
5.2.2 封场覆盖系统开裂失效过程数值仿真分析 269
5.3 填埋场封场覆盖系统失效控制的生态污泥腾发覆盖技术 279
5.3.1 生态污泥腾发覆盖技术总体构架 279
5.3.2 生态污泥腾发覆盖材料改性机理 281
5.3.3 生态污泥腾发覆盖材料力学特性 285
5.3.4 生态污泥腾发覆盖边坡冲刷特性 293
5.3.5 生态污泥腾发覆盖系统水分迁移规律 301
5.3.6 生态污泥腾发覆盖防护基材稳定性 310
5.3.7 生态污泥腾发覆盖技术工程应用 321
参考文献 346
2100433B
本书作者近十几年来针对垃圾填埋场运行过程中气液运移引发的典型环境灾害(包括填埋气体火灾与温室效益、气涌顶膜、堆体失稳流滑、渗沥液渗漏污染、底部衬垫及覆盖系统渗漏失效等)的重大工程难题,以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为牵引,系统开展了垃圾填埋场气液灾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本书是作者对该方面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垃圾填埋气体迁移演化的多物理场耦合效应及优化调控,垃圾填埋场渗沥液污染物多相多组分释放传输机理与渗控技术,垃圾填埋堆体失稳与封场覆盖系统失效过程的演化机制及调控。本书涉及力学、化学、生物、环境等学科,对丰富和完善各学科,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现在的垃圾处理设备技术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日本、以色列。处理垃圾费用不超出每吨70元,投资小,占地少,操作简单。因为国情不一样,日本和以色列的设备根本就处理不了中国的垃圾,就是处理垃圾也要分类,而且水...
通知各位亲爱的农民朋友们: 此地现已被征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并于近日迅速开展工作,至此,我们发现还有少量农作物或果树遗留于此,特此通知,请朋友们相互转告,告知其主人立即将其带走,谢谢合作,让我...
这个填埋都是有相关规定的。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研究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研究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评报告
i (此文档为 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 ) (文件备案编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 目 名 称 : 建设单位 (盖章): 编制日期: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 ii 目 录 1 总论 ...................................................................................................................................................... 1 1.1 项目由来 ....................................................................................................................................
鉴于重物移运器的上述结构特点,与使用枕木加滚移运重物的传统办法相比,它具有下述明显的优点:
(1)由于重物移运器滚柱链沿滚道板表面作连续运动,在重物移运中,重物移运器与被移重物固定后,既可移到位而免除了滚棒移运中大量的频繁的搬移滚棒的工作,从而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提高了工效,同时避免了操作人员手被滚棒压伤的危险性。
(2)由于重物移运器滚动磨擦系数很小,所以移运牵引力也很小,从而可以减少以部分牵引设备,从而降低了成本。
(3)重物移运器特别适宜于狭窄场地或有限制范围内的使用,而在这种工况上使用滚棒是十分困难的。(4)重物移运器可以在不变动被移运重物方向前提下仅作移运位置的变动。即可作折线移运,甚至直角变向移运,而用滚棒是办不到的。
(5)重物移运器在移动中碰到地面上有一些小沟槽只要其宽度不超过滚棒也是办不到的。(6)由于重物移运器可以作直角折线移运,所以它不仅可以移运重物,而且可以用以安装定位,而滚棒只能用于移运无法作安装定位。
(7)重物移运器对移运重物的宽度没有限止。而用滚棒时重物宽度一定要不与滚棒长度。
(8)重物移运器在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轨道,因此轨道是重物安全移位的基石。
本书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研究成果。全书从*国隧道工程建设及其存在的施工地质灾害实际论述出发,分别论述了导致隧道施工塌方、泥石流、涌突水、涌突泥、涌突砂、瓦斯灾害的致灾构造的类型、构成、致灾模式及其处理,例析了典型隧道施工涌突水、涌突泥、涌突砂灾害,论述了隧道施工突水突泥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本书对于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防控措施决策,实现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警和灾害防控,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隧道突水突泥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突水突泥致灾系统与抗突体定义 4
1.2.1 突水突泥致灾系统 4
1.2.2 抗突体 4
1.3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研究综述 5
1.4 隧道突水突泥施工风险动态评估研究综述 9
1.5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识别方法研究综述 11
第2章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分类与地质判识 15
2.1 岩溶类致灾系统 17
2.1.1 溶蚀裂隙型 21
2.1.2 溶洞溶腔型 22
2.1.3 管道及地下河型 23
2.2 断层类致灾系统 24
2.2.1 富水断层型 27
2.2.2 导水断层型 28
2.2.3 阻水断层型 28
2.3 其他成因类致灾系统 29
2.3.1 侵入接触型 31
2.3.2 构造裂隙型 32
2.3.3 不整合接触型 35
2.3.4 差异风化型 36
2.3.5 特殊条件型 37
2.4 隧道突水突泥孕灾模式 38
2.4.1 直接揭露型突水突泥 38
2.4.2 渐进破坏型突水突泥 39
2.4.3 渗透失稳型突水突泥 39
2.4.4 间歇破坏型突水突泥 40
2.5 本章小结 41
第3章 隧道突水突泥典型案例与分析 42
3.1 岩溶类致灾系统突水突泥典型案例 42
3.1.1 溶蚀裂隙型突水突泥典型案例—利万高速公路齐岳山隧道 42
3.1.2 溶洞溶腔型突水突泥典型案例—龙永高速公路大坝隧道 48
3.1.3 管道及地下河型突水突泥典型案例—沪蓉西高速公路齐岳山隧道 53
3.2 断层类致灾系统突水突泥典型案例 58
3.2.1 富水断层型突水突泥典型案例—南广铁路白云隧道 58
3.2.2 导水断层型突水突泥典型案例—吉莲高速公路永莲隧道 62
3.2.3 阻水断层型突水突泥典型案例—宜万铁路齐岳山隧道 67
3.3 其他成因类致灾系统突水突泥典型案例 72
3.3.1 侵入接触型突水突泥典型案例—广大铁路祥云隧道 73
3.3.2 构造裂隙型突水突泥典型案例—利万高速公路磨盘山隧道等 77
3.3.3 不整合接触型突水突泥典型案例—青海省道309 线长拉山隧道 88
3.3.4 差异风化型突水突泥典型案例—岑水高速公路均昌隧道 91
3.3.5 特殊条件型突水突泥典型案例—青岛地铁2 号线啤苗区间隧道等 97
3.4 本章小结 99
第4章 岩溶区隧道选线 100
4.1 地下河系统 100
4.1.1 地下河系统结构特征与宏观地质判识 100
4.1.2 地下河系统的工程识别 101
4.1.3 地下河系统对隧道选线的影响 102
4.1.4 地下河系统区隧道选线原则 103
4.2 岩溶泉系统 104
4.2.1 岩溶泉系统结构特征与宏观地质判识 104
4.2.2 岩溶泉系统的工程识别 104
4.2.3 岩溶泉系统对隧道选线的影响 105
4.2.4 岩溶泉系统区隧道选线原则 106
4.3 分散排泄岩溶水系统 106
4.4 岩溶隧道选线评价 107
4.4.1 岩溶隧道选线评价模型 107
4.4.2 岩溶隧道选线评价因子与权值分析 108
4.4.3 层次总排序 112
4.4.4 分级标准 113
4.5 工程应用 114
4.5.1 工程概况 114
4.5.2 隧址区地下河发育特征 114
4.5.3 工程类比 116
4.5.4 示踪试验 119
4.5.5 物探与洞内调查 121
4.5.6 岩溶隧道选线评估 125
4.6 本章小结 126
第5章 隧道突水突泥施工风险区间动态评估 128
5.1 隧道突水突泥风险评判概念模型及指标分级 128
5.1.1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 128
5.1.2 隧道施工因素 132
5.1.3 施工动态反馈信息 133
5.2 隧道突水突泥风险区间模糊评判 134
5.2.1 区间风险计算模型构建 134
5.2.2 区间风险隶属度计算 135
5.2.3 区间指标权重分析 136
5.2.4 区间矩阵相对优势度评判 137
5.3 隧道施工风险控制许可机制 138
5.3.1 施工风险控制许可机制 138
5.3.2 施工风险控制许可机制实施流程 138
5.3.3 施工风险控制许可原则 140
5.4 齐岳山隧道突水突泥风险区间动态评估与控制实践 140
5.4.1 区间初步风险评估 141
5.4.2 区间二次风险评估 144
5.4.3 区间动态风险评估 145
5.5 本章小结 151
第6章 隧道突水突泥抗突评判方法 152
6.1 抗突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152
6.1.1 灾害源影响因素 152
6.1.2 抗突体影响因素 153
6.2 抗突评判方法的建立 154
6.3 抗突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等级划分及评分值 156
6.3.1 灾害源影响因素等级划分及评分值 156
6.3.2 抗突体影响因素等级划分及评分值 158
6.4 抗突评判实施流程 161
6.5 工程验证 161
6.6 本章小结 166
第7章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识别方法 167
7.1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识别方法的实施 167
7.1.1 实施流程 167
7.1.2 实施原则 169
7.2 典型致灾系统识别特征 169
7.2.1 地质识别 170
7.2.2 物探识别 173
7.2.3 钻探识别 178
7.3 工程应用 179
7.3.1 工程概况 179
7.3.2 地质识别 179
7.3.3 物探识别 181
7.4 本章小结 188
第8章 隧道突水突泥案例动态管理与分析平台 189
8.1 案例管理分析平台的设计目标与要求 189
8.1.1 平台设计目标 189
8.1.2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189
8.2 系统开发流程 191
8.3 平台构成和架构 192
8.3.1 平台构成 192
8.3.2 B/S架构 193
8.4 系统主要功能 194
8.4.1 用户认证登录功能 194
8.4.2 案例展示、检索、下载功能 196
8.4.3 案例提交功能 196
8.4.4 案例审核功能 197
8.4.5 案例评论功能 197
8.4.6 案例分析功能 197
8.5 本章小结 201
参考文献 202
附录 218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