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从事山西水利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是一部个案形式的实证性研究。研究从国内外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现状入手,对魏特夫的"治水专制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试图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提出一个本土化的解释。为此,作者从类型学的视角出发,通过一系列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论证,提出了"泉域社会"这一新概念,赋予其实际的内容和意义。作者认为,泉域社会是山西区域社会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概念,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一个典型的文化类型,具有类型学意义。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史、环境史,现主要从事前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水权问题研究。 2100433B
水利社会的类型——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乡村社会变迁 |
|||
书号: |
20514 |
ISBN: |
978-7-301-20514-3 |
作者: |
张俊峰 |
版次: |
1 |
开本: |
16开 |
装订: |
平 |
字数: |
306 千字 页数:352 |
定价: |
¥44.00 |
浏览次数: |
1352 |
||
出版日期: |
2012-05-11 |
丛书名: |
田野·社会丛书 |
《水利规划与设计》,普通国家级期刊主办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出版周期:月刊========〈内蒙古水利〉,最普通省级期刊。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学会出版周期:...
发你邮箱
呵呵,这也不奇怪!农业是国家基础,水利是农业命脉,林业则和以上两个方面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考虑到以上因素,再加上我国各地的农业情况有所不同,所以有的地方农业局和水利局合并,有的地方农业局和林业局合并!
导 言
第一章 明清以来洪洞人口、资源与环境特征
一、从杨侯国到洪洞县
二、"大槐树"移民与明清洪洞人口问题
三、历史时期洪洞区域社会发展的环境要素
四、洪洞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三种类型
第二章 引泉灌溉:以霍泉为中心的洪赵泉域村庄
一、颇似江南:泉水、村庄与渠系
二、以水为中心:水资源开发与水利型经济
三、权力中心:水组织与水政治
四、灌溉不经济:水争端与水权利
五、权利象征:水信仰与水习俗
六、油锅捞钱与三七分水:泉域社会的冲突与秩序
七、建国初期泉域社会的历史性变革
第三章 引河灌溉:以通利渠为中心的临洪赵三县十八村
一、通利渠开创之谜
二、无法选择的生存环境
三、地水夫一体化的通利渠水利管理体系
四、明清以来通利渠十八村地权形态
五、明清以来通利渠发展中的"内忧外患"
六、1948年以后通利渠水利秩序的重新调整
第四章 引洪以灌:洪水资源开发与地域社会发展--以明清以来洪洞县河西16渠34村为中心
一、水碑与水册:洪灌型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文献基础
二、洪水资源特性与河西水利开发的时空进程
三、洪灌型渠道的组织、制度及水利特点
四、获取水权的途径
五、洪灌型区域的水神信仰
六、洪灌型区域的水利争端
七、洪灌型水利社会的特点
第五章 以"水"为中心的洪洞区域社会--洪洞研究的典型性及类型学意义
一、为什么是以"水"为中心?
二、洪洞研究的典型性
三、洪洞研究的类型学意义--以"泉域社会"为例
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第六章 类型学视野下的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
一、多学科共识:通过水来看社会
二、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类型学视野
三、水利社会史研究关注的焦点与问题
四、中国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水利社会视阈下明清大理地区的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
明清王朝对西南边疆的控制与影响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儒家文明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思想与制度得到全面的发展。大理地区文化、政治、经济基础较为雄厚,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尤其是水资源丰沛。水资源对农业生产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水利建设成为大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明清两朝均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引入水利社会的研究概念,目光转向基层,从中可看出民族地区大规模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重要的社会关联,其影响深远。
本书以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水资源作为中心问题加以讨论,并以此为基础,解释了农民的行为、乡村社会组织的运作,特别是制度性因素和政府的相关政策。其主旨是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人和水资源的关系,如何合理认识和对待人在水资源利用中的地位问题。研究历史时期的乡村水利社会,尤其是总结古人在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可以为今天正确处理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高升荣,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水利社会史、明清史等方面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各类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罗兴佐所著的《水利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与乡村治理)》旨在讨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本书的主要观点是,税费改革后,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长期投资不足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大、中型水利工程单位,因为无法解决与个体化农户的衔接问题而难以发挥作用,小型水利工程的市场化改革不仅没有带来应有的效益,反而不断切割大中型水利灌溉系统,导致农民的灌溉困境。为此,《水利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与乡村治理)》作者认为,国家应将农田水利建设看作一项系统工程,统一规划、合理引导农民投资水利建设,避免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着力解决水利工程单位与个体化农户的衔接问题。本书不仅对相关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水利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编辑推荐
罗兴佐所著的《水利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与乡村治理)》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角度,通过一个个农村实例调查,探讨农村水利与乡村治理在新形势下进行的方式、思路、政策,资料珍贵,论述清晰,是乡村治理与农村水利部门很好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罗兴佐,1964年出生,江西吉安人,博士,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政治和乡村治理研究,在《管理世界》、((中国农村观察》、《开放时代》等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了《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荆门五村农田水利研究》和((基层民主建设研究——基于全国lO省14村的村级民主管理调查与分析》等著作,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