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水石盆景创作》是作者乔红根水石盆景创作心得的总结与提炼,《水石盆景创作》内容全面而翔实。重点介绍了水石盆景的各种形式,水石盆景的选材和加工制作,水石盆景的布局,植物种植、摆件点缀和盆、架的配置等;也介绍了水石盆景的起源,水石盆景的艺术美、意境美和欣赏,水石盆景的养护与陈设,水石盆景的常用术语与题名;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水石盆景创作的实例,作者的水石盆景作品欣赏。无论是刚入门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盆景爱好者
盆景创作的过程,由于是人的主观意识作用于客观实体,必然贯穿着一系列的思想意识活动。在相同的地域、经济和资源条件下,不同的作者之间,在质量的高低,进步的快慢方面,则会出现较大的差距。在诸多因素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盆景创作者本人受价值观、方法论和心理作用的影响,会存在不当的倚轻倚重的意识倾向,阻碍着盆景创作向更深更精的方面发展。据笔者自身体验和观察,主要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
(喜好常绿植物,厌恶落叶品种)
常绿树盆景能在寒冷的冬季为居室增添绿意,为一般市民所喜爱,应该无可厚非,但作为盆景作者则不应有此偏爱。相反,用落叶树创作的盆景作品,随着季节的更替,可以观赏四季不同的景致,即通常所说的既可观叶又可观骨。如槭树类盆景,春季嫩芽尖尖,夏季浓荫如盖,秋季红叶似火,冬季铁杆虬枝。其形态内容比常绿树要丰富得多。有的盆景艺术家,为了盆景创作的需要,甚至将常绿盆景摘叶观赏,称为脱衣换锦,也是这个道理。
(偏重商品价值,忽视艺术水准)
我国盆景界虽然对参展盆景的高度、盆钵的高度作出了一些限制规定:超过盆面高度120厘米的树木盆景,不予评奖。但仍有许多盆景作者以大为荣,以大取胜。小型盆景常常被忽视。认为它不壮场面,气势不强,商品价值不高。部分展评会评委轻视小型盆景的态度和按市场商品价值衡量艺术水准的取向,对重大轻小的观念起到了引导作用。作为艺术工作者,主要应从艺术水准的高低方面去评价作品,盆景好而大点固然可喜,小而精亦应推崇。
(偏爱外地稀有品种,贱看本地"土特产")
"物以稀为贵",在雀梅的产地有人认为雀梅贱,在对节白腊的产地,有人认为对节白腊贱。这是一般人的理解。作为盆景艺术工作者,则不能轻易的认为品种"贱"而弃之不用。所谓"贱"者,无外乎其生命力、萌发力强。这恰恰是盆景植物的优良特点,否则盆景创作则很难进行。我们千万不能一味地去追求稀有品种而轻看乡土品种,变宝为废实在可惜可叹。
(重视自己的"宝疙瘩",轻看别人的成功作品)
由于心理的作用,部分盆景作者,往往偏爱自己用辛勤汗水浇灌培育出来的作品,看自己的作品"一朵花",看别人的作品"豆腐渣"。有的甚至"厌屋及乌"将个人的恩恩怨怨带到盆景创作中来,由轻看作品到瞧不起作者,总认为自己的资历长,获奖多,一提起别人,特别是年轻的作者就嗤之以鼻。这样不利于向别人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孤芳自赏,不进则退。
(习惯旧有套路,拒绝新的手法)
在盆景艺术发展历史久远、文化沉淀较多的地区,必然会形成相同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特征。传统的技艺是轻车熟路,容易被人反复地加以运用而乐此不疲,很容易使作品缺少新意。当新的技艺手法出现时,开始不易被人接受,引来不少非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属传统观念的"惯性"所致。事实上成功的创新作品,经过历史的检验,显得更茁壮,更有生命力。
(醉于形的展示,忽视质的追求)
初学盆景者,往往过多地醉心于树桩是否枯古?有无孔洞?是否像某种动物?极易忽视盆景艺术作品的表达社会生活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实质,还未认识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才是真正的盆景。盆景形似动物,只是趣味盆栽造型的一个方面。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与作品的主题相吻合。为形式而形式,不一定是好的形式,只有向情景深度方面去开拓,才是高层次的追求。
(满足依样画葫芦,不肯用心创作)
有的盆景作者,喜爱收集各种盆景图片,有的更将杂志的图片加以保存,文章被撕丢弃;有的将自己的作品与报刊上登载的作品图片对比,对上号的就证明自己的作品是好作品。因为杂志要考虑提携鼓励新作者,促进后进地区发展,难免有些不十分成熟的作品刊登。如果只照搬图片式样制作,而缺乏独创的、有新意的作品,就象临摹画,画得再多也不能成为画家一样。
(偏重截干蓄枝,放弃扎缚成型)
在我国的苏、皖、浙地区,盆景的技法以扎见长,总结了许多扎缚的方法。对于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许多同道嫌扎缚十分费工费时,纷纷效法岭南只剪不扎。因各地的气候条件不一样,应区别对待。岭南年平均气温高,植物生长快,截干蓄枝在那里是一种好的手法。我国中部至北部如果只剪不扎,盆景成型的时间增长。因此在中原,在湖北就出现了剪扎结合的手法,可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先进技法也应因地制宜,做到剪扎结合。
(偏重技法追求,缺乏艺术钻研)
在盆景创作过程中,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技法追求的是共性规律,艺术追求的是个性特点,两者是因果关系。盆景创作不能只停留在各种固定的"式"上,不能讲枝枝合规范,盆盆有来历,总认为组合盆景是凑合,树石盆景技法含量不高也是不对的。我们只有在独创艺术风格上下功夫,在盆景意境表述上下功夫,吸收不同时期的"规则式"、"自然大树形"、"风动式"盆景的艺术营养,做到技、艺双双发展,开拓创新,不断前进。
(埋头实践摸索,轻视理论探讨)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可往往接触到实际时,就容易只埋头实践,轻视理论。有人认为理论文章中争议过多,认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笔者就有体会,初读理论文章有点莫衷一是,细读、多读几遍方知其中道理。正是因为广大盆景艺术工作者积极的讨论,才能将问题愈辩愈明,统一到正确的理论上来。我国美学界、盆景界的老前辈,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许多技艺理论和美学理论,完全可系统地运用到盆景创作中来。
出版时间:2011-3-1
版 次:1
字 数:180000
印刷时间:2011-3-1
纸 张:铜版纸
印 次:1
上水石盆景的养护:一、喷水:山水盆景平时除了将盆中贮满清水以外,还需对整个山石经常进行喷水,尤其是吸水不良的硬质石料作成的盆景,山石上的植物全靠人工喷水养护,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植物枯萎。对于用吸水性较...
是盐碱。用自来水浇要存放几天,就不容易生白霜了。试着用纯净水加少许醋,就可以解决了。上水石又被称为吸水石,叫这个名字都是因为它的特点,因为盆中蓄水后可以把水吸到顶端。时尚可以种植一些藓苔等小植物,它是...
您好,既然是吸水石小盆景,自然就只能选择松质的能自动吸水的石料了。如砂积石、芦管石、海母石和浮石等。选好石料后,根据石料的自身形态特征,量体裁衣,确立基本面,主观面,用钢锯或者切割机将底部锯平能使假山...
一、水石盆景的起源与发展
二、水石盆景的艺术美、意境美和欣赏
(一)艺术美的表现
(二)意境美的表现
(三)水石盆景的欣赏
三、水石盆景的形式
(一)偏重式
(二)悬崖式
(三)丛林式
(四)对峙式
(五)开合式
(六)层叠式
(七)斜立式
(八)峡谷式
(九)丘岭式
(十)深远式
(十一)独峰式
(十二)散置式
(十三)像形式
(十四)反向式
(十五)田园式
(十六)水旱式
四、水石盆景的选材和加工制作
(一)石料的选择
(二)水石盆景的加工制作
五、水石盆景的布局
(一)主山的布局
(二)配山的布局
(三)远山的布局
(四)平台的布局
(五)坡脚与点石的布局
六、植物种植、摆件点缀和盆、架的配置
(一)植物种植
(二)摆件的配置
(三)用盆的配置
(四)盆座的选用
七、水石盆景的养护与陈设
(一)植物的养护
(二)水石的养护
(三)山石盆景的陈设
八、水石盆景常用术语与题名
(一)水石盆景常用术语
(二)水石盆景常用题名举例
九、水石盆景创作实例
(一)绿色风砺千层石
(二)面条石
(三)斧劈石
(四)风砺黑玲珑石
十、乔红根作品欣赏
(一)得奖盆景作品欣赏
(二)美国收藏盆景作品欣赏
(三)精品盆景欣赏
(四)各种盆景形式欣赏
(五)山水画作品欣赏
山石盆景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山石盆景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山石盆景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山石盆景也叫做山水盆景,根据水体和陆地的关系可以分为水石盆景、旱石盆景、挂壁式盆景。山石盆景立意深远,、意境豁达,充分体现着高品质、高涵养;造型独特、千姿百态、各领风骚,很有欣赏价值同时趣味十足。
从新疆回到山东省潍坊市的家乡,正赶上市美协筹备画展,这下激起了她的创作《雪山草原》的 欲望和激情。其实自从看到白哈巴的那一刻,在她的脑海里,就一直在酝酿怎样创作《雪山草原》,筹备画展通知一下达,她就进入了创作状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镜堂
9月21日,以“原创力量”为主题的优秀建筑设计研讨会在广州举办,其目的是激发广大设计师用更理性思维进行设计,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创作出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好作品。著名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知名设计大师郭明卓出席研讨会并表示,广东的设计行业正在逐渐与国际接轨,本土原创作品越来越具有竞争力。
扎根本土,回归建筑理性
“原创力量”更富有生命力。何镜堂在研讨会上表示,建筑师要树立正确的建筑创作观,回归建筑的理性。建筑创作不能一味追求形式奇特,创作应立足本土化。作为岭南建筑学派的领军人物,何镜堂成功主持设计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作品,并获得了近200个设计大奖。
他强调,在当今国际建筑界各种理论思想潮流派精彩纷呈的背景下,中国建筑要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创作更应该扎根本土,才能诞生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建筑。
郭明卓认为,本土设计作品与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作完成的案例越来越多,这有助于本土建筑设计师开拓视野,汲取他人优秀的方法和经验,提高设计水平。同时,更加鼓励本土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积极参与方案创作,在竞争中取得好的成绩,才能有更多优秀的原创作品问世。
提倡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方针
在当下,建筑设计存在刻意追求“新、奇、特”,一味追求视觉冲击,挑战结构极限,盲目推崇国外设计的做法。对此,郭明卓认为,建筑设计应该鼓励用理性思维进行设计,由功能决定空间;由空间决定形式。提倡实行“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方针。
关于《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祐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
在创作上,作者自谓“圣谟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至于系当日士大夫毁誉者,虽善亦不欲书,非止不言人恶而已。”即是说,帝王私事,当朝得失,人事毁誉,乃至之前自身的仕途遭遇等等,沈括都没有也不愿意涉及。因此,作者所创作的都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
《梦溪笔谈》的撰写时间,历来有多种说法。胡道静在《梦溪笔谈校正·引言》中提出:“《梦溪笔谈》撰述于1086-1093(宋元祐年间),大部分于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于润州以后写的”;李裕民《关于沈括著作的几个问题》(《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认为:“作于1082年(宋元丰五年)十月沈括在随州安置后,至迟在迁居润州梦溪园之初已完书。”但现一般认为,胡道静的说法较为可靠,即《梦溪笔谈》成书于1086-1093年间。[6]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因为作者沈括在梦溪园完成作品(注:至少是完成主体部分以及最终定稿,此点未有异议,考《梦溪笔谈·序》亦无冲突),因此便以该园名为书名,曰“梦溪”。笔谈,则是由于平时和客人在园内交谈,作者经常将“与客言者”记录于册,友朋聚散无常,时长日久,作者觉得好像自己是“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故用名“笔谈”。两者串列并称,则为《梦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