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基本信息
作 者: 朱圣潮,等 编 出 版 社: 气象出版社
ISBN: 9787502942939
出版时间: 2007-06-01
版 次: 1
页 数: 330
装 帧: 平装
开 本: 16开
所属分类: 图书>科学与自然>环境科学2100433B
河让鱼活,鱼让猫活,猫让肉食动物活, 鱼让人活,人让所有东西活。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自主学习设计及实施作者[breath] 发表于[2006-11-3 17:26:29]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 倪 ...
不对其进行开发,不在湿地50公里内进行人工干预就是保护了。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生态系统健康是对生态系统状态特征的一种系统诊断方式。目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该领域的研究难点,尚处于方法论探索阶段,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均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在国内外关于生态健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进行归纳分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一般包括指示物种法和指标体系法两类方法。指示物种法简便易行,但由于指示物种的筛选标准及其对生态系统健康指示作用的强弱不明确,且未考虑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因素,难以全面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指标体系法根据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服务功能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是目前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主要方法。并对具体不同评价方法的应用情况和优缺点进行评述。
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文章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对城市健康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建立以人群健康、城市福祉、人居健康、环境健康、生境健康和环境影响六大要素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多指标综合测度矩阵,对包头市2001-2005年评价样本进行宏观分析,得出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对策。
矿产资源开发引起了大气、水、土壤等主要环境因子污染及生态破坏,它们不仅占用、破坏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带来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甚至生态系统失衡等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尤其是那些被污染、破坏的土地必将影响和损害矿区周围土壤、水文、植被,使得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受损,甚至影响人体健康乃至生命丧失。《矿区生态系统康复与生态文明建设》由三篇组成,它们自成体系而又相互联系,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区分。第1篇为矿区生态系统基础研究,主要涵盖矿区生态系统的特征、结构、功能以及演替模式、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净初级生产量、健康评价和矿区生态承载力;第二篇为矿区生态系统康复研究,在系统辨识矿区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理的基础上,优化集成了潞安矿区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技术、矸石山景观重塑技术、土地生态整治技术与实践、矿区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技术、大气污染特征及防治技术;第三篇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自主构建了以生产、生活、文化为主体的矿区生态文明体系,并对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体系构建、保障措施与预期效果进行了阐述。
《矿区生态系统康复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作为地理学、资源学、环境学和生态学等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第一篇 矿区生态系统基础研究
第一章 矿区生态系统特性
第一节 矿区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潞安矿区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章 矿区生态系统演替
第一节 矿区生态系统的演替模式及研究方法
第二节 潞安矿区生态系统演替研究
第三章 矿区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
第一节 煤化学组成及其主要衍生物
第二节 矿区物质循环
第三节 矿区能量流动
第四节 矿区信息传递
第四章 矿区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量
第一节 遥感在植被NPP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 NPP遥感估算模型的构建
第三节 潞安矿区NPP模拟数据准备
第四节 潞安矿区NPP模拟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第一节 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子分析
第二节 潞安矿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第三节 潞安矿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模式
第六章 矿区生态承载力
第一节 生态承载力概述
第二节 潞安矿区生态承载力研究
本篇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 矿区生态系统康复研究
第七章 煤矸石资源化及煤矸石山景观重塑技术
第一节 煤矸石分类及资源化利用途径
第二节 煤矸石自燃及其防治技术
第三节 煤矸石废弃地生态重建技术
第四节 煤矸石山边坡治理技术
第五节 潞安矿区煤矸石山植被重建实践
第八章 矿区土地生态整治技术与实践
第一节 土地生态整治技术
第二节 潞安矿区土地生态综合整治实践
第九章 矿区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技术
第一节 采矿活动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及其保护技术
第二节 矿区地下水资源特征及生态保护技术
第三节 矿区污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模式
第四节 矿井水灌溉的生态效应
第五节 潞安矿区矿井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效益
第十章 潞安矿区大气污染特征及防治
第一节 潞安矿区大气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潞安矿区大气质量评价
第三节 潞安矿区大气污染物扩散特征
第四节 潞安矿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本篇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篇 矿区生态文明建设
第十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节 环境伦理观
第三节 生态文明理念
第十二章 体系构建
第一节 生产领域
第二节 生活领域
第三节 文化领域
第十三章 生产生态化建设
第一节 生态产业链构建
第二节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第十四章 生活生态化建设
第一节 生态社区建设
第二节 矿山公园建设
第十五章 文化生态化建设
第一节 矿区生态文化剖析
第二节 体系构建及运行保障
第十六章 保障措施与预期效果
第一节 保障措施
第二节 预期效果
本篇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2100433B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的基本概念
1.1.1 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内涵
1.1.2 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研究范畴
1.2 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和管理发展简史
1.2.1 城市建设发展沿革
1.2.2 国内外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历程
1.2.3 我国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4 国内外建设状况的综合分析
1.3 健康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模式构建原则
1.4 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第2章 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理论基础
2.1 城市生态学理论
2.1.1 城市生态系统的科学内涵
2.1.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功能
2.1.3 生态平衡分析及健康生态系统
2.2 城市水生态系统理论
2.2.1 城市水生态系统内涵
2.2.2 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功能特点及基本特征
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1 景观生态学研究范畴
2.3.2 景观生态学中格局、过程和尺度理论
2.3.3 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异性和缀块性理论
2.3.4 生态学干扰理论
2.3.5 缀块一廊道一基底模式
2.4 城市水生态系统生物净污理论
2.4.1 水生植物净污原理
2.4.2 水生动物净污原理
2.4.3 水体微生物净污原理
2.5 城市水生态系统修复理论
2.5.1 生态系统修复
2.5.2 城市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章 城市水系规划与适宜水面面积
3.1 城市水系规划
3.1.1 水系规划原则
3.1.2 城市河流规划
3.1.3 城市内湖规划
3.1.4 城市水库规划
3.1.5 城市湿地规划
3.1.6 城市其他水面规划
3.2 城市水面形态
3.2.1 城市水面类型
3.2.2 城市河流形态
3.2.3 城市湖库形态
3.2.4 其他洼陷结构形态
3.3 城市水面组合形式
3.3.1 水面组合原则
3.3.2 水面组合形式选择
3.4 城市水面的综合功能
3.4.1 水面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系统的作用
3.4.2 水面与局地气候的响应关系分析
3.4.3 南京市玄武湖水面对市区温度调节规律试验研究
3.5 城市适宜水面面积
3.5.1 基本概念
3.5.2 发达国家城市水面分析
3.5.3 我国城市适宜水面面积
参考文献
第4章 城市水生态系统安全保障体系
4.1 概述
4.2 城市防洪除涝安全保障体系
4.2.1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
4.2.2 城市化过程中产汇流变化规律
4.2.3 城市防洪安全保障措施
4.2.4 城市排涝标准与河道防洪标准的耦合分析
4.2.5 城市设计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计算方法分析
4.2.6 城市河流水系的排洪排涝功能
4.2.7 城市河湖生态型防洪排涝工程规划与建设
4.2.8 生态型防洪工程实例
4.3 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4.3.1 供水安全内涵
4.3.2 城市供水水量预测方法
4.3.3 供水水源及优化配量
4.3.4 饮用水安全保障措施
4.4 城市生态用水安全保障体系
4.4.1 生态环境用水的概念
4.4.2 城市河湖生态环境需水量确定
4.4.3 城市河道生态流速及生态水深的确定
4.4.4 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模式
4.4.5 城市河湖生态环境用水工程保障措施
4.4.6 城市河流生态用水计算实例
4.5 城市水生态系统安全纳污容量
4.5.1 水域安全纳污容量的内涵
4.5.2 水域安全纳污能力分析
4.5.3 水生态系统安全纳污容量计算模式
4.5.4 安全纳污量的技术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第5章 城市水环境治理
5.1 城市水体污染成因分析
5.2 水功能区划
5.2.1 水功能区划的目标与原则
5.2.2 水功能区划的方法
5.2.3 城市水功能区划的分级分类
5.2.4 城市水生态系统功能区水质管理标准
5.3 污染源治理与控源技术
5.3.1 点污染源治理与控制
5.3.2 城市达标尾水处理与处置技术
5.3.3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控制
5.3.4 城市固体废物对水体的污染控制
5.4 城市截污系统
5.4.1 市政工程截污系统
5.4.2 城市洼陷结构截污系统
5.5 城市河湖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
5.5.1 引水稀释净污技术
5.5.2 清淤和河床微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5.5.3 河湖水质强化净化工程
5.5.4 河湖水生植物净污工程
5.6 引水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应用实例
5.6.1 市区水系概况
5.6.2 水质目标及引水河道选择
5.6.3 引水量的确定
5.6.4 引水方案的制定
5.6.5 水环境质量预测的计算
5.6.6 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第6章 城市水景观建设
6.1 城市水生态系统的水景观
6.1.1 城市水生态系统的水景观功能
6.1.2 城市水生态系统的水景观结构
6.2 城市水景观格局的形成、结构和功能特征分析
6.2.1 影响水景观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6.2.2 水景观斑块结构和功能特征分析
6.2.3 水景观廊道、网络与基底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分析
6.2.4 水景观镶嵌体格局和生态学过程
6.3 城市水景观功能划分
6.3.1 划分原则
6.3.2 划分方法
6.3.3 划分体系
6.4 城市水景观规划
6.4.1 水景观规划概述
6.4.2 国外水景观规划
6.4.3 城市水景观规划原则
6.4.4 城市水景观规划内容与方法
6.4.5 城市水景观规划步骤
6.4.6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
6.4.7 盐城市水景观规划实例
6.5 城市水景观建设
6.5.1 概述
6.5.2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建设
6.5.3 水域水面的景观建设
6.6 城市水景观建设实例
6.6.1 杭州市滨江区水景观建设
6.6.2 丽水市滨水景观带建设
6.6.3 查尔斯顿滨水公园
6.6.4 伊拉·凯勒水景广场
6.6.5 城市河道沿岸水景观建设实例
参考文献
第7章 城市水文化建设
第8章 城市水经济建设
第9章 城市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第10章 城市水生态系统管理
第11章 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和管理实例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