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基本介绍
碎裂结构(cataclastic texture)又称压碎结构(crush texture),是动力变质岩石的一种结构。是在应力作用下,岩石中的矿物颗粒破碎成外形不规则的棱角状碎屑,碎屑的边缘常呈锯齿状,并常具裂隙、扭曲变形及波状消光等现象。当前山区公路建设中,碎裂结构岩体边坡常常需要采用锚索加固的方法。2100433B
有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刮油环与活塞杆径向间隙过小、刮油环弹簧失效,这是致命原因;二是刮油环处缺少润滑油;三是填料问题(有油润滑压缩机而言)。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判断最好找个专业师父来看,再修,别乱判断...
其一是受到外力破坏,比如搬运时候的磕碰,或者人为的敲击等。 其二是未受外力破坏,自然破裂。这里还分有较多的杂质、缺陷等的破裂,比如玻璃生产时就有的气泡、裂纹、杂质等;还有就是钢化玻璃的自爆现象,主要是...
只要买的时候经过认证就不会是假的,对于碧玺珠串来说,因为制作这种手串的碧玺原料一般都是有较多毛病的,其本身就有许多的裂纹,这种裂纹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更加加剧,所以这样的碧玺珠串自然容易破碎。而对于镶嵌...
离散元模拟碎裂结构岩体应力传播特征
离散元模拟碎裂结构岩体应力传播特征——采用UDEC数值分析软件,建立碎裂结构岩体数值模型,研究碎裂结构岩体应力传播的结构效应。碎裂结构岩体既不同于块裂结构岩体,又不同于完整结构岩体,这种结构岩体在无围压和低围压条件下应力传播和变形特征具有明显的结构效...
碎裂结构岩体围岩压力对隧道衬砌内力的影响
文章以乌鲁木齐轨道交通2号线高铁站—华山路区间隧道为工程依托背景,隧道穿越断层带破碎节理发育较好的岩体地层,分析了碎裂结构岩体的基本力学特性,得到了碎裂结构岩体变形破坏的模式,并建立碎裂结构岩体隧道模型,基于离散元的方法,分析不同埋深下,即不同围岩压力下,隧道衬砌内力的变化规律,得出了一些适用于碎裂结构岩体隧道施工的重要结论,以期指导同类工程.
碎裂结构岩体,尽管可以划分为块状碎裂结构岩体及层状碎裂结构岩体两种亚类,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切割岩体的结构面是有规律的,即主要为原生结构面及构造结构面。
碎裂结构岩体,尽管可以划分为块状碎裂结构岩体及层状碎裂结构岩体两种亚类,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切割岩体的结构面是有规律的,即主要为原生结构面及构造结构面。块状碎裂结构主要形成于岩浆岩侵入体、深变质的片麻岩、混合岩、大理岩、石英岩等。2100433B
具有碎裂结构或碎斑结构的岩石称为碎裂岩。碎裂岩是原岩在较强的应力作用下破碎而形成。其粒化作用仅发生在矿物颗粒的边缘,而尚未达到糜棱阶段,因而颗粒间的相对位移不大,原岩的特征尚部分被保存下来。据此可以判断原岩的性质。
脆性破裂、剪切和研磨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固结的细粒岩石。广泛分布于地壳浅层断层带内,呈带状延伸。碎裂岩由碎斑和基质组成。碎斑是原岩碎裂的角砾或矿物的碎粒,基质主要是原岩的微细碎砾,又称碎基,其粒径小于2毫米(见图)。在某些碎裂岩中,还可能有外源物质和由于蚀变而形成的新矿物。碎斑的形状与断层带的力学性质以及原岩的物理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张性断层带中,碎斑多呈棱角状;压性断层带中,碎斑多为透镜状,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圆化。由同一次断层活动产生的碎裂岩中,同成分的碎斑形状可能相似。碎斑内部具有微破裂,也可出现轻度塑性变形的光学应变效应,如波形消光、变形纹、变形带、膝折带、机械双晶及其弯曲等。碎裂岩一般具有碎斑结构、碎粒结构,块状构造和带状构造,球对称组构或低密度的优选方位。按碎斑与基质的含量比例,可将碎裂岩分为:初碎裂岩,基质占10~50%;碎裂岩,基质占50~90%,主要粒级在0.5~1.0毫米之间;超碎裂岩,基质为90~100%,主要粒级小于0.1毫米。
碎裂岩可由各种岩石破碎而成,但主要在刚性岩石中发育,以长英质岩石中尤为常见。矿物除产生裂缝和机械破碎外,常发生晶面、解理面、双晶结合面的弯曲,云母等片、柱状矿物弯曲扭折,石英呈压扁凸镜状并被细粒的碎基围绕等现象。碎裂岩中还可见到少量新生矿物的出现,如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碎裂岩在断裂带经常可见。
栖息地的破碎化可定义为对连续性栖息地的扰动过程,而这种扰动又可产生一系列的空间格局,无论是过程还是格局都处于动态之中。在理解栖地碎裂化时首先要界定什么样的栖息地是破碎的和什么样的栖息地不是破碎的,右图描述了栖地碎裂化过程及其不同阶段的空间格局,可以从图中看出哪些栖息地是未破碎的、哪些栖息地是破碎的以及哪些栖息地是严重破碎的,即栖地碎裂化程度的梯度变异。以往的研究经验告诉人们破碎化程度可以通过测量斑块面积和隔离度而获得,这种研究方式随着景观生态学的渗透理论的应用而得到补充和加强。在具体问题研究过程中,往往将未破碎的栖息地称为同质的栖息地,并于尺度关系密切,栖地碎裂化格局随着研究尺度的改变而变化。图中所描述的梯度是连续的,而不是单独的以隔离度为基础任意地分为“已破碎的”和“未破碎的”,因为栖地碎裂化是一连续的动态过程。
动物种群对栖地碎裂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反应,即动物种群对栖地碎裂化的反应受时间动态的影响。在栖地碎裂化初期,由于对某一地段的习惯,有些个体对栖息地的变化不会立即做出反应,这一现象容易隐藏和掩盖破碎化效应,从而对某些动物种群形成“生态陷阱”。另外,在栖地碎裂化过程中,个体间的替代作用和种群中的漂泊者会产生类似的效果。有些物种对栖地碎裂化的反应是快速地进入残余的栖息地斑块中,所以残余的栖息地斑块中暂时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密度。在破碎化栖息地中,群体的社会吸引力也能改变个体的分布模式从而在对栖息地变化的反应上产生时滞。然而,随着栖地碎裂化过程的持续和时间序列的变化,破碎化效应对动物种群的各种不良后果会相继出现。
空间和时间尺度包含于任何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现象的描述与选择的尺度有很大关系,在不同尺度上,生态系统模式的表现过程往往不一致。例如,在地中海区域,有些鸟类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细小尺度上可以表现为均匀型而在较大尺度上又表现为聚集型。尺度越大,生态系统的成分就越复杂,但其变异性往往随着尺度的增大而缩小,可预测性增强。相反,小尺度下的生态系统尽管成分相对简单,但由于随机现象的增加,使生态系统变得不可预测。VanTurnhout等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荷兰的繁殖鸟类多样性进行了25a的监测,发现在不同尺度下,鸟类物种多样性的表现模式并不一样,他们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在较大尺度上鸟类多样性的分布模式具有更强的可预测性。
尺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栖地碎裂化的理解,不应该试图决定哪一种尺度是最合理的,而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理解和认识研究对象在不同尺度上的发生规律。最佳生态尺度的选择随着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例如,一片面积为100hm2森林破碎成10个森林斑块,对领域面积相对较小的白喉林莺来说,必须面临着一种选择,即正确的判断哪些斑块是适合生存的,哪些不是,如果判断有误,可能带来灭顶之灾。而这种破碎化对领域面积较大苍鹰似乎不产生影响,这10个斑块只是苍鹰栖息地中细密的纹理。生态尺度的选择还与研究的焦点是动物个体还是动物种群密切相关。对于同一种鸟类而言,研究种群的尺度往往大于研究个体的尺度。例如,一只雄性松鸡在繁殖季节需要20~50hm2的森林作为领域,一个松鸡繁殖种群往往需要10000hm2的林地作为繁殖场所。另外,同一物种在不同的区域领域面积差异较大,在选择研究尺度时应该加以区别,例如,斑点林鸮个体的年领域范围在不同的区域从500hm2到5000hm2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