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在进行沉降试验时,有时会发现污泥沉降界面不清的现象,这是因为污泥中絮粒大小的差异悬殊造成的,大粒絮粒迅速沉降,细小絮粒缓慢沉降,形成一个非连续层。这种情况在污泥短期缺乏营养或由于污泥中毒而造成部分解絮时尤为明显。
在进行沉降实验时,也要注意观察初始沉降情况。如果两种污泥SV30相等,而初始5min内的沉降速度不同,其沉降性能也是不同的。因此,有人建议采用SV5,即5min的污泥沉降体积来判断污泥沉降性能。
活性污泥中的丝状菌数量与污泥的沉降性能密切有关。判断污泥中丝状菌数量的多少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将污泥稀释涂片染色观察、测量,此法较麻烦,技术要求高但较精确;其二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目视评价。一般采用后一种方法,根据活性污泥中丝状菌与菌胶团细菌的数量相对比例,分成五个等级:
0级:污泥中几乎无丝状菌存在。
±级:污泥中存在少量丝状菌。
级:存在中等数量的丝状菌,但总量少于菌胶团细菌。
级:存在大量丝状菌,总量与菌胶团细菌大致相等。
级:污泥絮粒以丝状菌为骨架,数量大于菌胶团细菌。
大多数活性污泥都有丝状菌,它们是丝状微生物的统称。适量丝状菌的存在,有助于改善活性污泥的性状和提高净化能力。但当污泥中丝状菌数量超出正常范围后,就会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及处理效果。因为丝状菌数量越多,则污泥的沉降性能越差。
当活性污泥中丝状菌数量处于0~±级时,可在二沉池形成一层致密的网状污泥层,并黏附沉降速率较慢的细小泥粒,共同形成较大的絮粒一起下沉,故出水清澈,漂泥极少;当丝状菌数量达 级以上时,大量丝状菌由污泥絮粒中心向外伸展,往往形成“刺毛球”状的活性污泥骨架,阻碍了絮粒间的压缩,使污泥的SV30值升高,严重时SV30值接近100%,最终导致污泥膨胀、无法沉淀分离,使污泥在二沉池大量流失。因此,在管理中,当污泥中丝状菌达到 级时,就应注意其数量的动态变化,若有继续增多的趋势,就必须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来控制。2100433B
最近我们生化池的sv30在60到80之间,而污泥浓度才5千多,请问怎么降低SV30,O(∩_∩)O谢谢
请问你的进水COD、BOD是多少?生化池的曝气情况怎么样?SVI是怎么样?污泥浓度5000多不算高吗?污泥是否膨胀了?(有否丝状菌) 进水COD才100左右,5000多的污泥太高了吧!
污水处理厂单沟10000方处理能力,日进水5500方,污泥浓度4300,SV30=16
1、增加回流量能有效降低氨氮;2、你的设计能力是1万,进水只有一半,属于低负荷运行,需要适当投加营养,不然污泥活性跟不上,可以考虑关闭部分工艺单元,减少成本,待水量增加上来后再开。
截图来看看应该是30*30的壁厚为2.5的方管
3D3SV12.1膜结构手册
3D3SV12.1膜结构手册
SV30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污泥的沉降浓缩性能,又反映污泥浓度的大小,当沉降性能较好时,SV30较小,反之较高。当污泥浓度较高时,SV30较大,反之则较小。当测得污泥SV30较高时,可能是污泥浓度增大,也可能是沉降性能恶化,不管是哪种原因,都应及时排泥,降低SV30值,采用该法排泥时,应逐渐缓慢地进行,一天内排泥不能太多。例如通过排泥要将SV30由50%降至30%时,可利用3~5天逐渐实现每天排出的污泥均匀地增加,切不可忽大忽小,避免造成整个活性污泥系统被破坏或者能力下降。
什么叫做污泥沉降比(SV)?
污泥沉降比(SV)是指曝气池内混合液在100毫升量筒中,静止沉淀30分钟后,沉淀污泥与混合液之体积比(%),因此有时也用SV30来表示。一般来说生化池内的SV在20-40%之间。污泥沉降比测定比较简单,是评定活性污泥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常被用于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和及时反时污泥膨胀等异常现象。显然,SV与污泥浓度也有关系。
污泥沉降比(SV)
污泥沉降比(SV)是指曝气池内混合液在100毫升量筒中,静止沉淀30分钟后,沉淀污泥与混合液之体积比(%),因此有时也用SV30来表示。一般来说生化池内的SV在20-40%之间。污泥沉降比测定比较简单,是评定活性污泥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常被用于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和及时反时污泥膨胀等异常现象。显然,SV与污泥浓度也有关系。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