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该项目在充分调研、搜集库区历年来大量的地质勘察、地球物理勘探、岩土工程试验资料的基础上,选择茅坪、巴东、巫山、奉节、万州等典型地段、典型岩性地区进行了岩土体类型的划分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在所选试验区完成了地震波法、声波法、电阻率及松散岩土类场地地脉动测试任务,采集岩芯或岩块76个,测试露头30组,照片400多张,对采集的岩芯进行了室内超声波测试,得到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研究资料。通过典型地区岩土体主要动力学参数的地球物理测试,结合收集到的库区有关地质勘察、物探、岩石土工试验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回归分析和预测模式的曲线拟合,建立了数学模型,形成了三峡库区巫山、奉节、巴东、万州、秭归(茅坪)等典型地区的岩土体动力学参数指标体系;建立了库区岩土体主要动力学参数指标体系及数据库系统,充实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相应的数据。(1)进行了岩土体类型的划分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2)通过典型地区岩土体主要动力学参数的地球物理测试,结合收集到的库区有关地质勘察、物探、岩石土工试验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回归分析和预测模式的曲线拟合,建立了数学模型,形成了三峡库区巫山、奉节、巴东、万州、秭归(茅坪)等典型地区的岩土体动力学参数指标体系;(3)进行了松散堆积体(土)场地地脉动与面波测试研究;(4)总结了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库岸地球物理勘测资料;(5)建立了库区岩土体主要动力学参数指标体系及数据库系统,为今后系统的扩展打下了的良好基础。
成果登记号 |
20060003 |
项目名称 |
三峡库区岩土体主要动力学参数指标体系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 |
孙党生、高新平、吴悦、杨勤海、任晨虹、李洪涛、杨进平、王秀敏、杨立春、曾克 |
研究起始日期 |
2004-01-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05-09-01 |
主题词 |
三峡库区;岩土体;动力学参数指标 |
任务来源 |
部门计划 |
三峡工程是一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经过全体建设者、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移民群众的艰苦努力,三峡工程于2009年如期完成了初步设计建设任务,2010年10月试验性蓄水...
因为重力是不变的,弹力是与位移X有关,当这两个力同时取微分后,重力的微分为零,导致公式中就没有重力了。能量对时间的导数是能量随时间的变化,能量对距离的导数是能量随距离的变化。可以用能量法和牛顿二定律。...
控制山体滑坡非常重要。
三峡库区滑坡岩土力学参数分区统计分析研究
在滑坡的稳定性计算中,计算参数的取值一直是困扰工程师们的问题,特别是土体抗剪强度的取值问题.由于三峡库区范围较大,所涉滑坡较多,为了较为全面地把握和研究三峡库区滑坡的岩土力学参数,对三峡库区内的26个典型滑坡进行了岩性分区并将其岩土力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岩性主要分为泥、砂岩夹煤层区,泥灰岩夹砂、页岩区和灰岩、白云岩夹页岩区.统计数据表明不同岩性的滑带土体抗剪强度差异明显.在天然快剪、天然残剪、饱和快剪、大型剪切试验的试验方法中,灰岩、白云岩夹页岩区的滑带土内摩擦角较其他岩性分区的滑带土内摩擦角大,而黏聚力的规律则不太明显.滑体土与滑带土在抗剪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勘察过程中应注意区分滑体土与滑带土.
土动力学三土的动力指标及其测定
土动力学三土的动力指标及其测定——黄土是第四纪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土状堆积物。颜色主要呈黄色或褐黄色,以粉土颗粒为主,富含碳酸盐,具有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具有湿陷性。凡具备上述全部特征的土即为典型黄土,与之类似但有的特征不明显的土称为黄土状土。...
结构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
在18~19世纪,大量的实验研究不仅为理论分析奠定了基础,而且成为当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主要手段。例如,19世纪对桥梁和路轨在移动载荷作用下的响应所作的实验,曾对铁路运输工程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即使在理论分析已较为完善的今天,实验仍不可缺少。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研制土星V运载火箭时就不惜耗费50万美元,制作一个1/10的动力相似模型,以测定其动力特性。至于材料和结构阻尼特性的测定、振动环境试验等工作,则主要依靠实验研究。
结构动力学实验中有以下几个课题:①材料性能的测定:包括测定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极限强度(见材料的力学性能)、重复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强度(见疲劳)、材料或结构的阻尼特性等;②结构动力相似模型的研究:包括各种情况下的动力相似条件、相似模型的设计和制作等;③结构固有(自由)振动参量的测定:对结构或其相似模型施加一定方式的激励,如频率可调的简谐力、冲击力或随机力,然后根据响应确定结构的固有频率、振动形态(振型)以及振型阻尼系数等参量;④振动环境试验:在现场或在能模拟振动环境的试验台上对结构或其相似模型进行振动试验,用以确定结构的工作可靠性或使用寿命;⑤其他专业性试验。
结构的质量是一连续的空间函数,因此结构的运动方程是一个含有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偏微分方程,只是对某些简单结构,这些方程才有可能直接求解。对于绝大多数实际结构,在工程分析中主要采用数值方法。作法是先把结构离散化成为一个具有有限自由度的数学模型,在确定载荷后,导出模型的运动方程,然后选用合适的方法求解。
(1)教学模型
将结构离散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①集聚质量法:把结构的分布质量集聚于一系列离散的质点或块,而把结构本身看作是仅具有弹性性能的无质量系统。由于仅是这些质点或块才产生惯性力,故离散系统的运动方程只以这些质点的位移或块的位移和转动作为自由度。对于大部分质量集中在若干离散点上的结构,这种方法特别有效。②瑞利-里兹法(即广义位移法):假定结构在振动时的位形(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形态)可用一系列事先规定的容许位移函数fi(它们必须满足支承处的约束条件以及结构内部位移的连续性条件)之和来表示,例如,对于一维结构,它的位形u(x)可以近似地表为:
式中的qj称为广义坐标,它表示相应位移函数的幅值。这样,离散系统的运动方程就以广义坐标作为自由度。对于质量分布比较均匀,形状规则且边界条件易于处理的结构,这种方法很有效。③有限元法:可以看作是分区的瑞利-里兹法,其要点是先把结构划分成适当数量的区域(称为单元),然后对每一单元施行瑞利-里兹法。通常取单元边界上(有时也包括单元内部)若干个几何特征点(例如三角形的顶点、边中点等)处的广义位移qj作为广义坐标,并对每个广义坐标取相应的插值函数作为单元内部的位移函数(或称形状函数)。在这样的数学模型中,要求形状函数的组合在相邻单元的公共边界上满足位移连续条件。一般地说,有限元法是最灵活有效的离散化方法,它提供了既方便又可靠的理想化模型,并特别适合于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方法,已有不少专用的或通用的程序可供结构动力学分析之用。
(2)载荷确定
载荷有三个因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如果这些因素随时同缓慢变化,则在求解结构的响应时,可把载荷作为静载荷处理以简化计算。载荷的变化或结构的振动是否“缓慢”,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载荷的变化周期在结构自由振动周期的五、六倍以上,把它当作静载荷将不会带来多少误差。若载荷的变化周期接近于结构的自由振动周期,即使载荷很小,结构也会因共振(见线性振动)而产生很大的响应,因而必须用结构动力学的方法加以分析。
动载荷按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分为:①周期性载荷,其特点是在多次循环中载荷相继呈现相同的时间历程,如旋转机械装置因质量不平衡而引起的离心力。周期性载荷可借助傅里叶分析分解成一系列简谐分量之和。②冲击载荷,其特点是载荷的大小在极短的时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冲击波或爆炸是冲击载荷的典型来源。③随机载荷,其时间历程不能用确定的时间函数而只能用统计信息描述。由大气湍流引起的作用在飞行器上的气动载荷和由地震波引起的作用在结构物上的载荷均属此类。对于随机载荷,需要根据大量的统计资料制定出相应的载荷时间历程(载荷谱)。对于前两种载荷,可以从运动方程解出位移的时间历程并进一步求出应力的时间历程。对于随机载荷,只能求出位移响应的统计信息而不能得到确定的时间历程,因而须作专门分析才能求出应力响应的统计信息。
在结构动力学分析中,动载荷的确定是一项重要而困难的工作。近年来发展的“载荷识别”是一项新技术,它根据结构在实标工作情况下测得的响应资料反推结构所受到的载荷资料。
(3)运动方程
可用三种等价但形式不同的方法建立,即:①利用达朗伯原理引进惯性力,根据作用在体系或其微元体上全部力的平衡条件直接写出运动方程;②利用广义坐标写出系统的动能、势能、阻尼耗散函数及广义力表达式,根据哈密顿原理或其等价形式的拉格朗日方程导出以广义坐标表示的运动方程;③根据作用在体系上全部力在虚位移上所作虚功总和为零的条件,即根据虚功原理导出以广义坐标表示的运动方程。对于复杂系统,应用最广的是第二种方法。
通常,结构的运动方程是一个二阶常微分方程组,写成矩阵形式为:
式中q(t)为广义坐标矢量,是时间t的函数,其上的点表示对时间的导数;M、D、K分别为对应于q(t)的结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Q(t)是广义力矢量。
(4)方程解法
运动方程(2)可用振型叠加法或逐步积分法求解。
①振型叠加法 先求出结构作自由振动时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然后利用求得的振型作为广义位移函数再对运动方程作—次坐标变换,进而求出方程的解。
一个n个自由度的结构具有n个固有频率ωj和n个振型φj(j=1,2,…,n)。φj规定了n个广义坐标qi(i=1,2,…,n)在第j个振型中的相对大小。振型满足下列关系式:
式中上标“T”为矩阵转置符号;Mj为第j个振型的广义质量。i≠j时的关系式称为振型的正交条件。正交条件在物理上意味着不同的振型之间不存在能量交换,即结构在作自曲振动时各个振型都是独立进行的。振型叠加法可以有条件地用于有阻尼的情况。若结构的阻尼矩阵可表为:
D=αKβM, (4)
式中α和β是常数,则称之为比例阻尼矩阵。对应的振型满足
式中ξj称为第j个振型的阻尼系数。同时,有阻尼的自振频率将改变为
条件(4)还可放宽为
通过振型及相应的广义坐标Yj(t),可将方程(2)中的广义坐标矢量q(t)表示为:
代入方程(2),并左乘以,利用正交条件(3)和(5),可将方程(2)转化为:
式中Pj(t)=φj-Q(t)是对应于第j个振型的广义力。方程(7)可以通过时域分析法或频域分析法求解。时域分析法是利用卷积积分给出方程(7)的解,可用于任意变化的载荷情况。频域分析法是利用傅里叶分析把周期性载荷展开为一系列简谐分量之和,然后计算结构对每一简谐分量的响应,最后叠加各简谐响应项而获得结构的总响应。这种方法适用于周期性载荷情况。对于非周期性载荷,也可以利用傅里叶变换技术。1965年出现了快速傅里叶变换——一种用计算机计算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它在效率和功能方面的优点,使得频域分析方法能和传统的时域分析方法相媲美,并正在引起结构动力学领域的变革。
由于运动方程(7)可以逐个独立地求解,使得振型叠加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而它已成为结构动力学中一个应用最广泛的分析方法。对于大多数类型的动载荷,各个振型的响应是不同的,一般是频率最低的振型响应最大,高频振型的响应则趋向减小,因而在叠加过程中只需要计及频率较低的若干项,若得到的响应已达到精度要求,就可舍弃频率较高的各项,从而可以大大减少计算工作量。振型叠加法只适用于线性振动问题。
②逐步积分法 可用于直接求解耦合的运动方程(2),而且对阻尼矩阵的性质不需要附加任何限制,也适用于使振型叠加法失效的非线性结构系统的动力分析,因此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该法是把时间划分为一系列很短的时段,按照初始条件确定初始时刻的广义位移q和广义速度,通过运动方程(2)解出广义加速度,然后可设在这一时段内为常量,通过积分求出在这一时段结束时刻的q和值,并以它们作为下一时段的初始值,如此一步一步求解下去,就能得到最终的结果。如果结构是非线性系统,同样可假设结构参量(如刚度)在每一时段内是常量并取为该时段开始时刻的瞬时参量值。逐步积分法是一种近似的方法,为了减小积累误差,必须把时段取得非常短,因而其计算工作量很大。为了提高效率,可以假设加速度在每一时段内为线性函数(或其他简单函数)。这样,即使取时段(即积分步长)为运动周期的十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也可以得到合理的结果。
报道内容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主要报道能源开发、海洋工程、船舶工程、水利工程、反应堆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等部门的有关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成果 。
主要栏目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设有学术论文、学术活动及其他、专栏论文(第二十九届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精选)、专栏论文、研究简报、书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论文 。
据2019年第4期《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页内显示,《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辑部有顾问编委12人、编委282人 。
职务 |
姓名 |
|||||
编委 |
丁航 |
马山 |
马勇 |
马骋 |
马峥 |
万德成 |
于明州 |
王超 |
王军 |
王一伟 |
马玉祥 |
王平义 |
|
王本龙 |
王沛芳 |
王志远 |
王振 |
王静竹 |
王玲玲 |
|
王道增 |
王福军 |
王诗平 |
王嘉松 |
王协康 |
王金宝 |
|
王展 |
王盛章 |
王义乾 |
方红卫 |
邓见 |
方新 |
|
田茂诚 |
尹洪军 |
尹海龙 |
牛小静 |
牛骏 |
毛献忠 |
|
包芸 |
白玉川 |
代钦 |
吕林 |
宁德志 |
叶剑红 |
|
龙新平 |
朱仁传 |
刘宇陆 |
刘桦 |
刘士和 |
刘长根 |
|
刘兴年 |
刘应征 |
刘青泉 |
刘祖源 |
刘勇 |
刘厚林 |
|
刘焕文 |
刘谋斌 |
刘海江 |
许晶禹 |
许唯临 |
卢士强 |
|
卢东强 |
卢志明 |
马玉祥 |
卢金友 |
冯建军 |
孙仁 |
|
孙西欢 |
孙宝江 |
孙志林 |
孙奉仲 |
孙超 |
孙德军 |
|
乔方利 |
江洧 |
江恩惠 |
任冰 |
伍艳玲 |
华祖林 |
|
何广华 |
王伟杰 |
李丹勋 |
李正农 |
李兆敏 |
李家春 |
|
及春宁 |
勾莹 |
李国栋 |
李廷秋 |
李晔 |
邱流潮 |
|
季斌 |
余锡平 |
余钊圣 |
邹早建 |
邹丽 |
邹璐 |
|
束洪春 |
吴大转 |
吴应湘 |
吴有生 |
吴宝山 |
吴建华 |
|
沈忠厚 |
宋付权 |
叶金铭 |
付世晓 |
匡翠萍 |
杨中华 |
|
杨克君 |
杨建民 |
杨晨俊 |
邵雪明 |
陈彬 |
陈红勋 |
|
陈斌 |
陈效鹏 |
陈霞萍 |
库晓珂 |
范佘明 |
陆夕云 |
|
朱兵 |
刘修善 |
刘利琴 |
张庆华 |
张红武 |
张宇宁 |
|
张伟 |
张阿漫 |
张洪生 |
张俊华 |
张志国 |
张金凤 |
|
张明亮 |
张奇 |
张冠敏 |
张凌新 |
张烈辉 |
张楠 |
|
张德胜 |
刘剑明 |
邱翔 |
肖洋 |
刘云龙 |
周全 |
|
周连第 |
周伟新 |
孙洪广 |
周新平 |
孙鹏楠 |
周济福 |
|
林卫青 |
林建忠 |
宗智 |
竺柏康 |
罗先武 |
罗兴錡 |
|
郑之初 |
郑伟涛 |
施卫东 |
姚文艺 |
赵西增 |
赵峰 |
|
赵栋梁 |
段文洋 |
郭加宏 |
郭新蕾 |
洪方文 |
祝会兵 |
|
祝效华 |
胡文蓉 |
胡兴军 |
何国威 |
贺缨 |
姜楠 |
|
夏军强 |
顾杰 |
顾明 |
徐万海 |
徐弘一 |
徐祖信 |
|
殷代印 |
谈广鸣 |
袁业立 |
袁寿其 |
袁绪龙 |
高福平 |
|
梁夫友 |
梁丙臣 |
何春荣 |
康灿 |
龚晓波 |
谢锡麟 |
|
谢明亮 |
钱忠东 |
钱家忠 |
崔保山 |
何国建 |
黄中伟 |
|
黄本胜 |
黄远东 |
黄伟希 |
黄跃飞 |
李帅 |
黄国富 |
|
黄彪 |
彭晓星 |
曾凡棠 |
曾玉红 |
曾卓雄 |
曾晓辉 |
|
董力耘 |
董宇红 |
程文 |
程小明 |
邹明松 |
程永光 |
|
鲁传敬 |
覃开蓉 |
傅旭东 |
詹杰民 |
槐文信 |
雷雨龙 |
|
廖华林 |
廖世俊 |
廖振良 |
缪泉明 |
吴雪菲 |
潘存鸿 |
|
杨胜发 |
陈文义 |
张健 |
张小坑 |
张桂勇 |
张新曙 |
|
姜胜超 |
郭鹏程 |
荆丰梅 |
赵彬彬 |
俞万能 |
侯精明 |
|
侯一筠 |
倪宝玉 |
桂南 |
徐祖信 |
谢芳芳 |
曾利 |
|
滕斌 |
戴世强 |
戴光清 |
魏岗 |
赵明(澳大利亚) |
Soon Keat Tan (新加坡) |
|
王密(英国) |
黄华雄(加拿大) |
邓晓青(美国) |
卢伟真(中国香港) |
邢涛(美国) |
朱志伟(加拿大) |
|
邬星儒(美国) |
汤寒松(美国) |
李大庆(瑞典) |
李大庆(瑞典) |
汪前喜(英国) |
肖恒(美国) |
|
吴国雄(英国) |
苏健(巴西) |
邱巍(加拿大) |
杨驰(美国) |
杨建明(美国) |
陈小波(法国) |
|
陈汉钦(美国) |
胡长洪(日本) |
诸颂平(澳大利亚) |
王媌(美国) |
沈炼(美国) |
梁秋华(英国) |
|
隋觉义(加拿大) |
程亮(澳大利亚) |
彭国义(日本) |
徐辉(英国) |
臧军(英国) |
梁东方(美国) |
|
顾问编委 |
O. M. Faltinsen(挪威) |
Philip L.-F. Liu(美国) |
Per A. Madsen(丹麦) |
缪国平 |
R. W. Yeung(美国) |
颜开 |
陈耀松 |
吴耀祖(美国) |
李玉成 |
李行伟(中国香港) |
梅强中(美国) |
董世汤 |
研究磁流体运动性质的科学,又称流体磁学 (hydromagnetics) 或 磁气动力学 ( magnetogas dynamics)。动力学的分支,电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是与磁场相互作用的流体运动。
磁流体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①液态金属的运动性质;②电离气体或等离子体流动性的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包括受控热核反应、超声飞行条件的模拟、对外空间推进的离子动力、重返大气层的空间飞 行器的制动、高能粒子加速器、微波发生器、热离子 能量转换装置、薄金属敷层的应用以及宇宙和上层大 气现象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