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园林植物筛选
1.2.2 绿化屋顶
1.2.3 道路雨水利用与污染控制技术
1.2.4 道路初期径流的弃流
1.2.5 雨水系统末端治理技术
1.2.6 水文、水力模型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源涵养型城市植被配置技术
2.1 抗旱节水型园林乔木筛选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叶片光能和水分利用特征
2.1.3 植株光合与蒸腾模拟
2.1.4 土壤水分动态模拟
2.1.5 灌溉需水量
2.2 抗旱节水型园林灌木筛选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生长期耗水量
2.2.3 不同灌溉条件下的耗水量
2.2.4 不同灌溉条件的光合与蒸腾速率
2.2.5 不同灌溉处理的土壤含水率
2.3 抗旱节水型园林地被植物筛选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生长季蒸散量
2.3.3 作物系数
2.3.4 不同灌溉水平下的地被植物生长状况
2.4 耐盐型植物的筛选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盐胁迫危害调查
2.4.3 相对生物量
2.4.4 光合作用特征
2.4.5 叶绿素含量变化
2.4.6 叶片渗透势
2.4.7 Na 含量变化
2.5 水源涵养型绿地植被搭配模式
2.5.1 水源涵养型抗旱节水植物
2.5.2 水源涵养型抗旱节水植物搭配模式
2.5.3 耐盐型水源涵养植被搭配模式
2.6 小结
第3章 水源涵养型城市建筑屋面构建技术
3.1 城市屋面水源涵养形式
3.1.1 屋顶滞蓄及雨水收集回用
3.1.2 屋顶绿化
3.2 绿化屋顶径流及蒸散发规律
3.2.1 绿化屋顶构建
3.2.2 种植基质特性研究
3.2.3 滞蓄能力研究
3.2.4 蒸散发研究
3.3 绿化屋顶径流及蒸散发定量计算模型
3.3.1 单场次降雨产流模型
3.3.2 蒸散发模型
3.3.3 水量平衡预测模型
3.4 水源涵养型屋顶的适用性分析
3.4.1 荷载可行性
3.4.2 经济可行性
3.4.3 耐寒耐旱性
3.5 小结
第4章 水源涵养型城市铺装地面建设技术
4.1 不同面层透水铺装地面的降雨产流特性试验研究
4.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2 产流与入渗总量
4.1.3 产流过程制能力
4.1.4 穿过300mm土层的人渗量
4.1.5 径流削减比率和入渗补给率
4.2 透水铺装结构对入渗能力的影响与优化
4.2.1 透水铺装垫层对降雨入渗的影响
4.2.2 基层土壤对降雨入渗能力的影响
4.2.3 铺装材料孔隙率对透水性的影响
4.2.4 透水铺装地面优化结构选择
4.3 透水与不透水立体组合铺装的径流控制技术
4.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2 透水铺装比例对降雨产流的影响
4.3.3 透水铺装比例对人渗能力的影响
4.4 透水铺装增渗措施
4.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4.2 下渗收集设施对透水地面入渗产流的影响
4.4.3 透水铺装增渗系统设计方法
4.5 透水铺装入渗雨水水质特性研究
4.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5.2 下渗雨水的水质特征
4.6 透水铺装设计与施工工艺
4.6.1 透水铺装地面设计方法
4.6.2 透水铺装地面施工工艺
4.7 小结
第5章 城市机动车道雨水清洁排放与利用技术
5.1 城市机动车道径流水质特性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径流中主要污染物浓度
5.1.3 径流可生化性
5.1.4 主要污染物浓度与sS的相关性
5.1.5 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历时的变化
5.1.6 污染负荷随降雨历时的变化
5.1.7 污染物浓度与车流量的关系
5.2 道路初期径流雨水的量化确定与分离
5.2.1 道路初期径流雨水的量化确定
5.2.2 初期径流雨水的量化指标
5.2.3 道路初期径流雨水分离技术
5.3 环保型雨水口收集净化道路雨水试验研究
5.3.1 技术原理
5.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4 孔口道牙结合渗滤沟净化道路雨水技术
5.4.1 技术原理
5.4.2 材料与方法
5.4.3 结果与分析
5.5 透水性硬路肩收集净化雨水技术
5.5.1 技术原理
5.5.2 材料与方法
5.5.3 结果与分析
5.6 适宜北京地区的道路雨水利用与清洁排放技术体系
5.7 小结
第6章 城市立交桥区雨水利用与积水防控技术研究
6.1 立交桥区雨水径流水质特性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2 立交桥区雨水处理技术
6.2.1 初期径流弃除
6.2.2 微絮凝过滤
6.2.3 消毒
6.3 雨水储存技术
6.3.1 储存池的结构形式
6.3.2 储存池容积的计算
6.4 立交桥区雨水收集与综合利用
6.4.1 立交桥区汇水面特性
6.4.2 雨水利用方式
6.4.3 雨水收集与综合利用技术要点
6.5 立交桥区积水防控技术
6.5.1 积水成因
6.5.2 应对措施
6.6 小结
第7章 水源涵养型城市排水系统构建技术
7.1 城市小区雨水下渗涵养水源技术
7.1.1 小区绿地雨水下渗技术
7.1.2 小区透水铺装下渗技术
7.1.3 小区雨水回灌地下水技术
7.1.4 雨水利用措施对小区排外径流的消减效果
7.1.5 城市小区雨水下渗涵养水源技术途径
7.2 市政管线雨水的综合利用技术
7.2.1 市政雨水管线水质特性
7.2.2 市政雨水管线内污染物分离与处置技术
7.2.3 市政管线雨水调蓄技术
7.2.4 人工湿地净化市政雨水管线雨水技术
7.3 水源涵养型城市河湖构建技术
7.3.1 沿河公共绿地调蓄下渗雨洪技术
7.3.2 砂石坑调蓄下渗雨洪技术
7.3.3 排水系统模拟技术
7.3.4 城市河湖实时优化调度利用雨洪人渗补源技术
7.4 小结
第8章 水源涵养型城市生态下垫面构建技术示范应用
8.1 水源涵养型城市植被示范区
8.1.1 中山公园示范区
8.1.2 景山公园示范区
8.1.3 居民小区水源涵养植物配置示范
8.2 水源涵养型城市屋顶示范区
8.2.1 示范区建设
8.2.2 观测效果分析
8.3 城市机动车道雨水清洁排放与利用示范区
8.3.1 环保型雨水口
8.3.2 透水性硬路肩
8.3.3 生物滞留技术
8.4 城市立交桥区雨水利用与积水防控示范区
8.4.1 示范区建设
8.4.2 实施效果
8.5 水源涵养型城市排水示范工程
8.5.1 示范区建设
8.5.2 观测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2100433B
《水源涵养型城市生态下垫面构建技术研究》 编辑推荐:为了改善城市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减轻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在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的资助下,由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中水新华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共同开展了“水源涵养型城市生态下垫面构建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研究。《水源涵养型城市生态下垫面构建技术研究》是以“水源涵养型城市生态下垫面构建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成果为基础编写的,全书共分8章。
待遇应该还不错啊。而且你的学历那么高,应该不担心待遇的问题吧????? 参考资料: steel3g
如何理解城市生态?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的要求具体有哪...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因此,城市生态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
重庆欣荣土地房屋勘测技术研究所 地址:重庆九龙坡科园一路5号 交通:石桥铺泰兴 - 公交站 途经公交车: 873路 石桥铺北 - 公交站 途经公交车: 109路 118路 222路 231路 402路...
大通县水源涵养低效林分改造成效分析
对大通县水源涵养保护区内的低效灌木林及白桦疏林地实施低效林分改造示范,通过补植一定数量的青海云杉乔木树种,建立完善的乔灌草立体复合林分结构。结果表明:低效灌木林及白桦疏林地通过增加林冠层乔木树种比例,在完善林分结构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林冠的截留作用,明显降低地表径流;枯枝落叶层持水性能增强;土壤物理性质改善,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大,持水性能增强。林区综合水源涵养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闽北森林水源涵养效益和防洪减灾作用探讨
该文根据观测资料,分析闽北森林植被蓄水削洪能力,结果表明,闽北现有森林植被一次性水源涵养(贮水)能力约为12.33亿m3(62.78 mm)。近年来闽北连续出现200~300mm以上大暴雨,超出森林植被蓄水削洪能力。为此提出修库、疏道、设防与治坡相结合的对策,尤其是重视恢复和提高闽北山地森林的蓄水保土功能,以形成一个协调的防洪减灾体系。
前言
第1章 概论
1.1 流域下垫面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1.2 流域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和蒸散发的影响
1.3 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洪水的影响
1.4 设计洪水成果下垫面一致性修订涉及的技术问题
第2章 海河流域下垫面状况及变化趋势
2.1 流域概况
2.2 海河流域经济社会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3 海河流域下垫面变化趋势
2.4 海河流域蒸散发量、水面蒸发能力及比值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海河流域暴雨洪水变化特征
3.1 暴雨洪水特征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3.2 海河流域典型站暴雨特征变化分析
3.3 海河流域典型流域洪水特征变化分析.
3.4 产汇流特征变化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设计洪水下垫面变化影响修订理论与方法
4.1 设计洪水计算综述
4.2 流域产流机制及下垫面变化影响机理
4.3 流域汇流模式及下垫面影响机理
4.4 设计洪水下垫面影响一致性修订方法
4.5 小结
第5章 洪水系列下垫面影响一致性修订的水文模型方法
5.1 水文模型概论
5.2 数字流域技术
5.3 新安江模型及新安江一海河模型
5.4 河北模型及其改进形式
5.5 TOPMODEL模型
5.6 模型比较研究
5.7 小结
第6章 洪水系列下垫面影响一致性修订的相关分析方法
6.1 洪量系列一致性修订方法研究
6.2 洪峰流量系列一致性修订方法研究
6.3 小结
第7章 海河流域平原区产流模型及典型流域参数率定
7.1 研究现状
7.2 降雨产流机理
7.3 模型结构
7.4 平原区入渗参数实验研究
7.5 典型站模型参数率定及沥涝水模拟分析
7.6 小结
第8章 海河流域主要控制站设计洪水成果下垫面变化影响修订实践
8.1 修订意义
8.2 技术路线
8.3 子牙河主要控制站设计洪水成果下垫面影响修订
8.4 大清河主要控制站设计洪水成果下垫面影响修订
8.5 北四河典型控制站设计洪水成果下垫面影响修订
8.6 小结
第9章 海河流域典型排涝区排涝模数修订研究
9.1 平原区暴雨特征及典型站暴雨变化趋势分析
9.2 平原沥涝水特点及典型站沥涝水变化趋势分析
9.3 平原区典型站暴雨径流关系分析及下垫面影响
9.4 平原汇流经验方法及相关参数分析
9.5 海河流域典型排涝区排涝模数修订研究
9.6 小结
第10章 城市化对暴雨洪水影响
10.1 城市化水文效应
10.2 城市雨洪模型及在北京市城区的应用
10.3 温榆河设计洪水成果修订
10.4 小结
第11章 结论与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1 子牙河流域设计洪水修订分区图
附图2 大清河流域设计洪水修订分区图2100433B
本书利用大量的图表数据揭示了海河流域下垫面变化趋势,深入研究了下垫面变化对产汇流的影响机理;对下垫面要素变化与暴雨产汇流模型结构的关联模式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设计洪水成果的修订技术方法和平原除涝模数的修订方法;分析了城市化对城市沥涝水的影响,给出了城市暴雨洪水的模拟方法。本书结合海河流域实际,在流域下垫面变化对洪水影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轨下胶垫(under-raid cushion)是指用橡胶或塑料制成的 ,设在钢轨和混凝土轨下部件之间起绝缘减震作用的垫板。用来弥补混凝土刚性材料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