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据2018年12月21日中国知网显示,《铁道标准设计》共出版文献14100篇。
据2018年12月2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铁道标准设计》载文量为8421篇。
据2018年12月21日中国知网显示,《铁道标准设计》总被下载1075778次、总被引42422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855、(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586。
据2018年12月2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铁道标准设计》被引量为30621次、下载量为221104次、基金论文量为1297篇;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铁道标准设计》影响因子为1.12,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796名,在交通运输(152种)中排第6名。
《铁道标准设计》是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
办刊特色
《铁道标准设计》围绕中国大规模铁路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勘察、设计、施工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在宣传和推广铁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宣贯铁路工程建设新标准,促进铁路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信息交流平台作用。
1957年5月,由全路标准设计专职机构——铁道部设计总局定型设计事务所创办《定型设计简报》,以打字油印方式不定期出刊。此后,由于机构变动等原因,刊名改用为《定型设计通讯》(1959年)、《标准设计简报》(1960—1961年)。
1959年7月至1960年4月,因纸张供应紧张而奉命停刊。
1962年起,定名为《铁路标准设计通讯》,以胶印试办月刊出版了两年。
1963年7月,《铁路标准设计通讯》经国务院批准为铁路内部正式刊物。
1964年起,改为铅印,按月刊正式出版发行。
1966年1月,该刊被中国科学技术文献编译委员会纳入全国协调计划,为中国国内科学技术内部刊物;同年该刊出版至第6期,停刊。
1970年7月,在铁路设计、施工、运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要求下,经上级同意,铁三院标准处以刻写油印方式试办《铁路标准设计简讯》,侧重报道标准设计编制动态。
1972年初,经交通部批准复刊后,正式以原刊名——《铁路标准设计通讯》铅印出版。
1978年,铁专院恢复重建后,国家科委同意该院出版《铁道标准设计通讯》刊物,由邮局限中国国内发行(统一刊号为CN-2987/U)。
1979年起,《铁路标准设计通讯》更名为《铁道标准设计通讯》。
1980年6月,铁道部基建总局指定该刊为报道铁路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刊物,负责刊登标准规范的修订说明、勘误、更正等事项和报道规改动态等。
1981年7月,经铁道部批准该刊自1982年起改为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4-2954)。
1992年,刊名改为《铁道标准设计》,并从当年第9期开始采用电子出版。
2007年5月,《铁道标准设计》创刊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2013年1月,《铁道标准设计》编辑部启用新的电话号码。
2014年12月,该刊成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铁道知识》双月刊 《上海铁道科技》季刊 《国外铁道车辆》双月刊 《铁道建筑》月刊 《铁道运输与经济》月刊 《铁道货运》月刊 《铁道车辆》月刊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双月刊 《中国铁路》月刊 《铁道机车...
修改后中可以再投,也可再投其它刊物。
网上有模板,按模板编写,再稍做修改
报道内容
《铁道标准设计》主要报道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路基、轨道、桥涵、隧道与地下工程、站场、机务、电力、电力牵引、通信、信号、给排水、铁路/地铁车站等专业的工程设计、标准设计和科研成果;铁路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的制修订、说明、勘误、更正以及新规范的宣贯;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等内容。
读者对象
《铁道标准设计》读者对象是铁道、交通、建筑、市政(地铁)等部门从事相关专业的勘察设计、施工、制造、科研等工作的技术、管理人员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
主要栏目
《铁道标准设计》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线路/路基/轨道、桥梁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铁路客站/地铁车站、铁路通信/信号、电力/电气化、机务、环境工程、暖通空调、标准规范等。
据2018年12月《铁道标准设计》编辑部官网显示,《铁道标准设计》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15、编委75人。
职务 |
姓名 |
||||
顾问 |
何华武 |
孙永福 |
卢春房 |
周镜 |
江欢成 |
梁文灏 |
聂建国 |
杜彦良 |
陈政清 |
王复明 |
|
郑健 |
仲建华 |
冯夏庭 |
李术才 |
刘汉龙 |
|
编委 |
于兴义 |
马庭林 |
王玉泽 |
王平 |
王东辉 |
王争鸣 |
王进 |
王星华 |
王修华 |
王俊峰 |
|
王清明 |
方勇 |
邓运清 |
石先明 |
田志军 |
|
白宝英 |
朱丹 |
朱永全 |
朱颖 |
乔健 |
|
刘学毅 |
刘家锋 |
闫斌 |
许三平 |
许玉德 |
|
贠虎 |
孙立 |
孙树礼 |
乔俊飞 |
苏国明 |
|
杜文山 |
李文江 |
李永利 |
李兆平 |
李红侠 |
|
李远富 |
李芾 |
李汶京 |
李国宁 |
李国良 |
|
肖广智 |
肖明清 |
吴麦奎 |
吴明友 |
汪吉健 |
|
汪胜 |
沈建明 |
张学伏 |
张忠良 |
陈良江 |
|
周江天 |
周诗广 |
赵勇 |
赵庶旭 |
胡所亭 |
|
姚令侃 |
姚楚峰 |
倪光斌 |
徐升桥 |
高宗余 |
|
高亮 |
黄足平 |
郭锴 |
曹永刚 |
龚彦峰 |
|
崔殿华 |
盛黎明 |
辜小安 |
甄春相 |
雷慧锋 |
|
蔡小培 |
颜华 |
薛吉岗 |
薛春晓 |
魏宏伟 |
职务 |
姓名 |
主编 |
刘家锋 |
名誉主任 |
刘辉 |
主任委员 |
李寿兵 |
副主任委员 |
王洪宇、陈红念 |
表格内容源自2018年12月《铁道标准设计》官网 |
铁道标准设计-沪杭高速铁路弓网检测分析及整治方案研究
铁道标准设计-沪杭高速铁路弓网检测分析及整治方案研究
轨道标准
轨道标准 一、 道床 1、道床床基必须平整、坚实。 2、如果坑凹较深、面积较大,必须充填夯实,保证重车长时运行轨道不下 沉、不歪斜。 3、主要运输巷道必须铺垫缓冲石子,厚度不低于 300 ㎜,石子规格以直径 30-50 ㎜为宜,且必须捣实,无杂物、浮煤、积水。 二、道木 1、道木材质必须尽量以柳木、柞木为主,端头不劈裂,必要时做防腐处理。 2、600轨距道木长度不小于 1200㎜,端头尺寸上面宽度不低于 140㎜,下 面不低于 160㎜,高度不低于 140㎜. 三、道轨 1、一般运输线道轨规格不低于 18㎏/m,运送综采支架轨道不低于 22㎏ /m, 有乘人车运输轨道不低于 30㎏/m. 2、轨道道轨长度有 6m、8m、10m、12m几种规格,使用中根据矿井实际决定 尺寸长短,便于下放和运输。 四、道岔 1、道岔道轨可以较线路轨型高一级的钢轨,不允许采用低于线路轨型的钢 轨。 2、单开
该期刊馆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本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07145)项目,全文发表在2018年4月刊《铁道标准设计》。
作者: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曹晓斌、田明明、李瑞芳;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保。
摘要
在接地困难的路基段接触网支柱大多采用自然接地,支柱接地电阻较大,雷击避雷线后容易遭受反击。分析间隔接地改造和部分绝缘改造对接触网雷电防护性能的影响,并利用PSCAD/EMTDC 仿真分析两种接地改造方案的雷电防护性能,从而确定合理的避雷线接地改造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间隔接地改造时,接地改造后支柱耐雷水平有较大提高,未改造支柱耐雷水平几乎不受影响,并且接地改造间距小于200 m 时雷击跳闸率有较好改善,大于200 m 以后雷击跳闸率基本没有改善;采用部分绝缘架设时,导线绝缘子由最初的反击过电压闪络演变成感应过电压闪络,无论避雷线绝缘肩架的绝缘等级高低,都无法提高接触网的耐雷水平和雷击跳闸率,因此不建议采用避雷线绝缘架设模式。
我国高速铁路接触网分布范围广,所经过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别较大,很容易遭受雷击。接触网一旦遭受雷击将会引起设备损坏、列车失电,导致运输中断,甚至造成行车事故威胁人身安全[1]。接触网中回流线虽然有一定的防雷作用,但回流线安装高度比承力索低,其架设高度没有达到有效的直击雷的防护高度,因此回流线仅能起到电力部门采取的架设耦合地线的防雷作用,不能有效的防止直击雷。
随着雷击事故的频繁发生,接触网防雷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我国近几年在接触网防雷领域也展开了充分的研究,一些相关的文献针对接触网单独架设避雷线展开了充分的研究。文献[2]在分析了我国高速铁路雷电防护体系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雷电防护体系的缺陷,提出有效的接触网防雷方案。同时为了防止直击雷,提出架设避雷线和升高PW 线或回流线兼做避雷线的接触网防雷方案,经过分析发现架设避雷线可以有效提高接触网耐雷水平,降低雷击跳闸率[3-7]。文献[8-9]应用电气几何模型分析了高速铁路接触网防雷性能,同时建立了牵引网三维雷击电气几何模型,推导了高速铁路牵引网直击雷击跳闸率的计算公式。经过国内专家多方面讨论,已近初步形成了架设避雷线的可行性,但是关于避雷线的架设方式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研究。目前大多数接触网支柱一般利用支柱本身金属部分进行自然接地,支柱接地部分很少设置单独的接地体。对于一些沿线经过山区、高原冻土地区接地困难的路基段铁路,其土壤电阻率可达到3 000 Ω·m以上,利用自然接地时其接地电阻一般较大,可达到几十欧姆甚至上百欧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地电阻不断增高。接触网架设避雷线后,雷电防护性能与避雷线的接地方式以及支柱的接地电阻密切相关,当接地电阻较大时接触网容易遭受反击。如果针对每一支柱进行接地改造,降低支柱的接地电阻,这样工程投资费用势必会很高。针对此种情况,分析间隔接地改造方案对接触网雷电防护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部分绝缘改造方案是否可行,本文的研究对以后的接触网防雷接地设计与施工有着重要的意义。
采用PSCAD/EMTDC 仿真分析接触网避雷线在不同的接地改造方案下,接触网反击耐雷水平以及雷击跳闸率的变化,最终确定合理的接地改造方案,为我国接触网防雷改造提供有效的指导。
1 避雷线接地改造方案
1. 1 避雷线间隔接地改造方式
接触网支柱主要通过自然接地方式进行接地,对于接地困难的路基段支柱接地电阻较大,架设避雷线接触网后非常容易遭受反击。当接触网支柱的形式、尺寸,绝缘子的形式和数量确定后,影响接触网反击耐雷水平的主要因素则是支柱的接地电阻值,因此降低支柱接地电阻是防止反击的主要措施。降低支柱接地电阻的主要措施是对支柱接地进行改造,增加接地极数量。但是接触网支柱分布较密集,如果对每一支柱进行接地改造,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并且工程投资费用较高,这种方案不太现实。因此提出采用间隔接地改造方式,在保证接触网雷电防护性能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接触网遭受反击的概率,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投资和施工难度。接地改造间距对接触网整体的雷电防护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将重点讨论接地改造间距对整体雷电防护性能的影响。
1. 2 避雷线部分绝缘改造方式
当雷击支柱时有80%以上的雷电流通过支柱分流,支柱接地电阻较大时,很容易造成地电位反击。采用间隔接地改造时,未进行接地改造的支柱其接地电阻仍然较大,雷击支柱时仍然有可能遭受反击。在接触网防雷时可以考虑将雷电流赶到和限定在降阻的支柱上泄放,提出采用部分绝缘架设方式。通过绝缘架设方式,雷电流不能通过接地电阻较大的支柱进行分流,只能通过相邻的接地改造后的支柱进行分流,从而有效避免接触网遭受反击,同时也可以避免对接地极进行改造,从而降低工程费用。
2 避雷线间隔接地方式研究
2. 1 计算条件
我国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一般采用AT 供电方式,在正常情况下,通过牵引变电所向接触网供电,供电臂长一般在30~50 km。AT 供电方式具有供电距离长,电磁干扰小等优点[13]。
2. 2 不同间距接地改造对耐雷水平影响分析
避雷线采用间隔接地改造时,接地改造间距的大小直接影响接触网整体的雷电防护性能,因此本节重点讨论接地改造间距大小对接触网耐雷水平的影响。当自然接地电阻不同时,接触网改造前后耐雷水平不相同。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接触网支柱接地改造越密集,其整体耐雷水平提高的越高,但同时相应的接地改造费用也会相应的增加。因此在实际接触网防雷改造中,因根据当地的雷暴天气、地形地貌等条件选择合理的接地改造方案。
2. 3 不同间距接地改造对雷击跳闸率影响
在雷电活动强度以及电阻率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间距进行接地改造时,接触网整体的雷击跳闸率并不相同。因此本节重点讨论在不同雷暴日和自然接地电阻条件下,采用不同间距进行改造时,分析接触网雷击跳闸率的变化。
3 避雷线部分绝缘架设方式研究
3. 1 避雷线部分绝缘架设对耐雷水平影响
避雷线采用部分绝缘改造方式时,选取接触网接地改造间距为100 m 时的情况进行分析,即,避雷线在未进行接地改造的支柱上采用绝缘安装,接地改造后的支柱上采用非绝缘安装。接地改造后支柱接地电阻值仍然为10 Ω,未改造支柱接地电阻在30 ~ 110 Ω 范围变化。
3. 2 避雷线采用部分绝缘架设闪络原因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避雷线绝缘肩架以及导线绝缘子整个击穿过程,给出了避雷线绝缘肩架在3 种不同绝缘水平下导线临界闪络时的波形。
4 结论
本文研究了AT 供电方式下避雷线间隔接地方式和部分绝缘改造方式的雷电防护性能,主要结论如下。
(1)采用不同间距进行间隔接地改造时,发现虽然改造后的支柱耐雷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未改造支柱其耐雷水平几乎不受影响;当线路支柱接地改造间隔小于200 m 时,总体雷击跳闸率有较大改善,但间距大于200 m 后,雷击跳闸率基本没有改善。
(2)当避雷线采用部分绝缘改造时,由于避雷线绝缘肩架先闪络,导致支柱耐雷水平与非绝缘架设时相同;若进一步提高避雷线绝缘肩架的绝缘水平,由于避雷线雷电流在导线上产生的感应过电压将导致导线绝缘子闪络,其耐雷水平反而低于避雷线非绝缘架设。
(3)避雷线绝缘肩架绝缘等级高低,对线路的耐雷水平和雷击跳闸率无影响,不建议采用避雷线绝缘架设模式;间隔进行支柱接地改造虽然能部分提高支柱耐雷水平,但对整体雷击跳闸率有一定的效果,并且能有效降低工程投资,宜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参考文献 :
[1] 边凯,陈维江,王立天,等. 高速铁路牵引供电接触网雷电防护[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10):191-199.
[2] 周利军,高峰,李瑞芳,等.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雷电防护体系[J].高电压技术,2013,39(2):399-406.
[3] 苏杰,谷山强,赵淳,等.高速铁路牵引网暴露弧面法直击雷跳闸率计算[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35(19):5103-5113.
[4] 曹晓斌,田明明,张血琴,等.PW 线升高或架设避雷线雷电防护效果综合评估[J].高电压技术,2015,41(11):3590-3596.
[5] 曹晓斌,熊万亮,吴广宁,等.接触网引雷范围的划分及跳闸率计算方法[J].高电压技术,2013,39(6):1515-1521.
[6] 曹建设.客运专线接触网保护线兼做避雷线的防雷效果评估[J].中国铁道科学,2013,34(6):79-83.
[7] 刘靖,刘明光,屈志坚,等.接触网雷击跳闸率的新算法[J]. 中国铁道科学,2010,31(2):73-78.
[8] 赵紫辉,吴广,曹晓斌,等.基于电气几何模型的接触网避雷线架设高度的计算方法[J].中国铁道科学,2011,32(6):89-93.
[9] 刘明光. 接触网防雷简化分析[J]. 铁道学报,1996,18 ( 6):122-124.
[10] 邵立,王国梁,白裔峰.高速铁路接触网防雷措施及建议[J].铁道工程学报,2012(10):80-83.
[11] 宋桂昭. 牵引网雷电暂态分析与防护[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2014.
[12] 于增. 接触网防雷技术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2002,19
(1):89-94.
[13] 刘明光.接触网受雷击过电压影响及其分析计算[J]. 铁道学报,1997,19(3):47-50.
[14] 刘明光.铁道电网过电压分析与防护[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1:300-302.
[15] 刘靖,刘明光,屈志坚,等.计算接触网雷击参数的新方法[J]. 中国铁道科学,2011,32(4):76-81.
[16] 张丽丽,吴广宁,沈洪,等.青藏铁路格拉段防雷接地技术的研究[J].铁道学报,2003,25(3):45-48.
[17] 卢泽军,谷山强,赵淳,等.应用电气几何模型的高速铁路接触网防雷性能分析[J].电网技术,2014,38(3):812-816.
本文发表在《铁道标准设计》2018.4,全文收录在即将发布的《中国防雷资讯汇编》,敬请关注。
孙树礼,1961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定兴县。1983年7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现任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天津市授衔桥梁设计专家,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轨道交通中青年专家。兼任天津市铁道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天津市咨询决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世界桥梁》及《铁道标准设计》编委会委员。铁道部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