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通风空调与制冷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制冷原理与制冷剂。蒸气压缩式制冷原理及系统组成,蒸气压缩式冷水机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室内污染物的控制与通风,湿空气的物理性质和焓湿图,冷(热)、湿负荷与送风量的确定,空气的热湿处理及其设备,空气调节系统,空调风系统设计,通风空调系统的测定与调整等。《通风空调与制冷技术》既对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又注重实际应用,深度适中,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通风空调与制冷技术》可作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空调工程设计人员、现场操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前言
第1章 制冷原理与制冷剂
1-1 制冷原理
l-2 制冷剂
1-3 载冷剂
第2章 蒸气压缩式制冷原理及系统组成
2-1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的理论循环
2-2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的热力计算
2-3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的实际循环
2-4 制冷机的性能及工况
第3章 蒸气压缩式冷水机组
3-1 活塞式制冷压缩机的构造及性能
3-2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的构造及性能
3-3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结构及性能
3-4 涡旋式制冷压缩机的构造及性能
3-5 冷凝器和蒸发器
3-6 节流装置、辅助设备
3-7 制冷剂的储存、分离设备
3-8 蒸气压缩式冷水机组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3-9 蒸气压缩式冷水机组的选型
第4章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4-1 吸收式制冷的工作原理
4-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工作原理
4-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类型与结构
4-4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能量调节
第5章 室内污染物的控制与通风
5-1 室内污染物及其控制
5-2 局部通风
5-3 全面通风
5-4 自然通风
5-5 建筑物的防排烟系统
第6章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和焓湿图
6-1 湿空气的组成和状态参数
6-2 湿空气的焓湿图
6-3 湿球温度与露点温度
6-4 焓湿图的应用
第7章 冷(热)、湿负荷与送风量的确定
7-1 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的确定
7-2 太阳辐射能对建筑物的影响
7-3 空调区域冷(热)、湿负荷的形成与计算
7-4 空调房间送风状态及送风量的确定
第8章 空气的热湿处理及其设备
8-l 热湿处理的途径和使用设备类型
8-2 用表面式换热器处理空气
8-3 用喷水室处理空气
8-4 空气的其他热湿处理方法
8-5 组合式空调机组
第9章 空气调节系统
9-1 空气调节系统的分类
9-2 新风量的确定和空气平衡
9-3 定风量式空调系统
9-4 变风量式空调系统
9-5 空气-水系统
9-6 分散式空气调节系统
第10章 空调风系统设计
10-l 送、回风口空气流动规律
lO-2 送、回风口形式
1O-3 气流组织形式
10-4 气流组织设计计算
10-5 通风空调风系统管路计算
10-6 通风空调系统的消音、防振
第11章 通风空调系统的测定与调整
11-l 测定调整的工作内容
11-2 通风空调系统风量风压的测定与调整
11-3 空调系统设备容量及系统工况的测定
11-4 通风与空调系统综合效果测定
11-5 测定与调整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附录Ⅰ 湿空气焓湿图
附录Ⅱ 北京地区部分室外气象参数
附录Ⅲ 北纬40度太阳总辐射照度
附录Ⅳ 外墙(Ⅱ型)冷负荷计算温度
附录Ⅴ 屋面冷负荷计算温度
附录Ⅵ 室外冷负荷计算温度地点修正值
附录Ⅶ 单层窗玻璃的传热系数Kw值
附录Ⅷ 双层窗玻璃的传热系数Kw值
附录Ⅸ 北区无内遮阳窗玻璃冷负荷系数
附录Ⅹ 北区有内遮阳窗玻璃冷负荷系数
附录Ⅺ 南区无内遮阳窗玻璃冷负荷系数
附录Ⅻ 南区有内遮阳窗玻璃冷负荷系数
附录ⅩⅢ 设备显热散热形成的冷负荷系数
附录ⅩⅣ 照明设备散热冷负荷系数
附录ⅩⅤ 敞开水表面单位蒸发量ω
参考文献2100433B
第1版 (2007年2月1日)
产品尺寸及重量: 26 x 18.5 x 1.4 cm ; 281 g
我想请问一下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通风空调与制冷技术方向)这个专业具体是干什么的?
这是个有潜力的专业,通俗说,做中央空调系统,包含水机和氟机。通风是新风系统。供热就是水系统。
本书按照基础理论知识、主要设备、基本操作、常见故障等顺序,阐述了制冷空调领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主要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基本操作技能、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特别对本领域所涉及的一些常用操作进行了较详细的...
简单点跟你讲吧,制冷技术只是学习空调的一些原理知识,空调工程才是最好的,简单易懂,而且涵盖的范围比较广
高职通风空调与制冷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本文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介绍了通风空调与制冷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阐述该课程在体系、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评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浅谈高职《通风空调与制冷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介绍了我院《通风空调与制冷技术》课程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与效果,以达到与同行相互交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