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土木工程的梁大概一共可分为以下6种: 1、梁按照结构力学属性可分为:静定梁和超静定梁,静定梁有简支梁、外伸梁,悬臂梁、多跨静定梁(房屋建筑工程中很少用,路桥工程中有使用);超静定梁有单跨固端梁、多跨连...
命线地震工程中的通讯、供电等设备,在抗震设计或考核其抗震性能时,一般采用在振动台上进行实型(即产品)模拟地震试验。对振动台输入波形及主要参数值的确定,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国外有关标准、国内研究成果...
结构 就是工程的整体骨架,它可按使用材料和型式的不同划分不同种类。材料:如木结构、砌体结构、砼结构、钢结构等。型式: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结构、索结构、膜结构等。构件就是...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建筑结构试验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分) 1 .下列, ( ) 不属于科学研究性试验。 A .验证结构计算理论的假定 B .为制订设计规范提供依据 C .为发展和推广新结构、新材料与新工艺提供实践经验 D .服役结构的可靠性鉴定 2 .( ) 和控制系统可以完成结构静荷试验、结构动荷试验、结构低周疲劳和模拟地 震试 验等等。 A .液压千斤顶 B .单向作用液压加载器 C .双向作用液压加载器 D .电液伺服作动器 3 .贴电阻片处的应变为 1000ye,电阻片的灵敏系数 K-2.O,在这个电阻片上应产生 的电 阻变化率应是下列哪一个? ( ) A .0.2% B .0.4%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论文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总结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方面, 其中住虽然不是最重要的, 却也是必不可 少的。而这学期学习的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让我了解到一个建筑的来之不 易,更让我了解到建筑质量的重要性。 结构试验与检测是一项科学实践性很强的 活动,是研究和发展工程结构新材料、新体系、新工艺,也是探索结构设计新理 论及验证实体结构的受力性能、承载力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 我了解到了建筑结构检测和试验的任务, 目的,定义和 作用,也了解到进行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的工具, 比如重物加载的方法及相 关的加载设备、 液压加载的方法及相关的加载设备、 加载辅助设备、 试件支承装 置。 结构试验是以工程结构、构件或者结构模型为对象, 以试验仪器设备为工具, 以各种测试技术为手段, 通过试验方式量测结构受载后的各种参数 (位移、应力、 应变、裂缝、振幅、频率、加速度等) ,据此,对结
《土木工程结构试验基础教程》系统地介绍了土木工程结构试验设计、加载技术、量测技术、工程结构静载试验方法、工程结构动力试验方法和试验数据处理等内容,反映了国内外土木工程结构试验方面的最新技术和测试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1章 工程结构试验概论
1.1 工程结构试验的任务与作用
1.2 工程结构试验分类
第2章 工程结构试验设计
2.1 工程结构试验设计的主要环节
2.2 工程结构试验一般过程
2.3 结构试验的试件设计
2.4 结构试验荷载设计
2.5 结构试验的观测设计
2.6 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结构试验的关系
2.7 结构试验大纲和试验基本文件
第3章 工程结构试验加载技术
3.1 概述
3.2 重力加载技术
3.3 液压加载技术
3.4 电液伺服加载系统
3.5 机械力加载系统
3.6 气压加载系统
3.7 惯性力加载
3.8 电磁加载法
3.9 振动台加载
3.10 其他激振方法
3.11 加载辅助设备
第4章 工程结构试验量测技术
4.1 概述
4.2 量测仪表的基本概念
4.3 应变电测法
4.4 钢弦式传感器
4.5 应变的其他量测方法
4.6 光纤光栅法
4.7 力和应力的量测方法
4.8 位移测量
4.9 光电挠度计
4.10 应变场的应变及裂缝测定
4.11 测温元件
4.12 测振传感器
4.13 数据采集系统
第5章 工程结构静载试验
5.1 概述
5.2 试验准备
5.3 加载方案设计
5.4 观测方案设计
5.5 常见结构静载试验
5.6 量测数据整理和换算
5.7 结构性能评定
第6章 工程结构动力试验
6.1 概述
6.2 工程结构动力特性试验
6.3 工程结构动力反应测定
6.4 工程结构疲劳试验
6.5 工程结构风洞试验
6.6 工程结构抗震试验
第7章 工程结构试验数据处理
7.1 概述
7.2 试验数据整理
7.3 数据误差分析
7.4 数据的表达
参考文献 2100433B
《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土木工程结构试验(附光盘)》主要内容包括:结构试验概论、结构试验设计、结构试验的加荷设备与方法、结构试验的测量技术、工程结构静载试验、结构动力试验、结构抗震试验等。还并配有光盘,为无试验设备或试验条件较差的学校学习本课程,创造一定条件,便于学生自学和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