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通信新技术

《通信新技术》是1994年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军毛振寰。

通信新技术基本信息

通信新技术内容介绍

内容提要

本书是邮电部教育司组织编写的继续教育教材。该书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的通信

新技术:通信系统的组成;程控数字交换技术、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移动通信系

统的分类和工作方式、集群通信系统、无绳电话系统等;数字微波中继通信及卫星通信的基本

概念、通信体制及设备:数字网的概念、数字网与模拟网的配合和组网、数字网的设计特点等,

并对ISDN 和电信网的发展作了简要介绍。该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

本书可作为电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查看详情

通信新技术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收费技术

  • 接口板、空气开关、避雷器、布线架、机柜等
  • 13%
  • 深圳市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收费技术

  • 接口板、空气开关、避雷器、布线架、机柜等
  • 13%
  • 广州滕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通信型选件

  • 品种:断路器附件;系列:cm5Z-1600;规格:FDM3短消息通知模块;
  • 常熟开关
  • 13%
  • 上海西屋开关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全光谱筒灯(罗化独家技术让自然光在家里点亮)

  • 功率:7W/9W/12W
  • 罗化光源
  • 13%
  • 深圳市罗化光源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收费技术

  • 接口板、空气开关、避雷器、布线架、机柜等
  • 13%
  • 广州滕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6
查看价格

技术工日

  • 工日
  • 深圳市2022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技术工日

  • 工日
  • 深圳市2022年10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技术工日

  • 工日
  • 深圳市2022年6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技术工日

  • 工日
  • 深圳市2022年5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技术工日

  • 工日
  • 深圳市2022年3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物联网创新技术应用实训工位

  • ,便于实训和演示;配有抽屉柜子,方便物联网设备、耗材工具等的收纳;多个物联网实训工位,方便进行多种排列组合的摆放设计,满足各种要求的实训室或创新实验室的工位设计要求.电源输入:220V;照明系统:2组,3W 暖白光 LED套筒灯.
  • 18套
  • 3
  • 智嵌ZQ-268-3飞瑞敖IOT-P01-09友道YDT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8-05-16
查看价格

通信接口

  • 通信接口
  • 1套
  • 3
  • 详见附件1
  • 中高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2-03-21
查看价格

通信光交箱

  • 通信光交箱
  • 1台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9-30
查看价格

通信立杆

  • 通信立杆
  • 1个
  • 3
  • 中档
  • 不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2-28
查看价格

通信接口

  • 1、名称:通信接口
  • 3个
  • 1
  • 国产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6-23
查看价格

通信新技术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通信新技术文献

无线通信新技术 无线通信新技术

无线通信新技术

格式:pdf

大小:16KB

页数: 8页

无线通信新技术 近几年来,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近两三年来,无 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与应用领域已经超过了固定通信技术,呈现出如 火如荼的发展态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蜂窝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 入,也包括集群通信、卫星通信,以及手机视频业务与技术。最近在掌 心和笑声中又聆听了《无线通信新技术》专业讲座,使我更加对无线电 有了新的认识、理解。现将报告心得陈述如下: 主题一:无线通信中的分集技术 1.1分集技术介绍 根据信号论原理,若有其他衰减程度的原发送信号副本提供给接收 机,则有助于接收信号的正确判决。这种通过提供传送信号多个副本来 提高接收信号正确判决率的方法被称为分集。分集技术是用来补偿衰落 信道损耗的,它通常利用无线传播环境中同一信号的独立样本之间不相 关的特点,使用一定的信号合并技术改善接收信号,来抵抗衰落引起的 不良影响。空间分集手段可以克服空间选择性衰落,但是分集接收

现代通信新技术结课论文 现代通信新技术结课论文

现代通信新技术结课论文

格式:pdf

大小:16KB

页数: 5页

现代通信新技术 结课论文 学 号: 姓 名: 提交日期: 成 绩: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浅析蓝牙技术及其应用 一、前言 越来越多数字电子产品借着新科技提升本身的性能和实力。 以目前发展的趋 势来看,未来消费性电子产品将有两个重要的发展指标, 一是使用蓝牙技术这类 开放技术,以无线,局域网络,可携带式设备成为网络体的延伸。另一项则是内 存规格的统一,加密以及轻量化应用。 无论您喜不喜欢,“蓝牙计划”这个名词几乎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境界,不论 是商业财经台还是一般大众电视台, 都不只一次以上报导这个计划的进展与新闻, 话虽如此,但却很少人了解此计划的原意与来龙去脉, 只知道有这样一个计划正 如火如荼地进行,且声势浩大、似乎充满无限希望。可预见的,未来与蓝牙计划 相关的新闻只会更多,因为计划正一步步实现中。 蓝牙 (Bluetooth) 简单讲就是一种电信、 计算机的无线传输技术。 单从字面 上很难

无线通信与遥测遥测领域应用

无线通信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推动了遥测技术的发展。在国际遥测会议 (ITC)中,关于 OFDM,MIMO,MIMO-OFDM 的论文逐年增多。2003 年,加拿大太平洋微波研究中心 Durso报告了他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他们将 OFDM 技术应用于战术无人机遥测链路,采用编码 OFDM(COFDM)技术,子载波采用 QPSK 或者16-QAM,信号带宽 8 MHz,根据不同的编码效率与子载波调制方式,传输速率为 5 Mbps~20 Mbps,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对抗多径干扰,而且可以进行非视距通信。2005 年,国际遥测会议专门设立一个议题讨论提高遥测频谱效率(T&E/S&T Spectrum Efficient Technology),在这个议题中,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Darden认为在遥测链路中,OFDM 是一种先进的技术。Tian 等人将 OFDM 技术用于飞行器电力线高速数据传输,可以节约飞行器仪器之间电缆的数量。2008 年,Lu 与 Roach 等人分析了物理层采用 OFDM 的iNET (增强遥测综合网)性能,并对系统进行了实验室的测试。2009 年,Ehichioya 与Kamirah研究 OFDM 在航空遥测信道的性能,说明 OFDM 在航空遥测中具有优势。

对于 MIMO 技术的关注,是从 2002 年开始,Jensen 等人研究了空时编码,并针对航空遥测信道进行了分析。在后面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遥测研究人员开始关注 MIMO。在 2006 年遥测会议上,组委会专门设计一个议题,交流 MIMO 技术,在 2007 年、2009 年都专门设置分会场讨论 MIMO 技术。在 2006 年,美国密苏里州科技大学遥测学术中心 Chris Potter 等人就开始研究 MIMO 技术,在随后的几年中,他与自己导师 Kosbar 每年都在遥测会议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到 2009 年,他们成功地将 MIMO 应用于航空遥测中,开发了 1 套 2×2 的MIMO 系统,机上 2 个天线,地面 2 个天线。对于 MIMO,就技术而言,主要集中在信道估计、空时编码。

从已有的报道来看,目前 OFDM、MIMO 技术在遥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航空遥测。在航空信道下,当飞行器距离较远时,受到地球曲率半径的影响,导致天线仰角很低,此时,地面与山体等反射都进入天线的主波束内,形成多径干扰,而且飞行器需要传输大量视频数据,数据率高。另外航空信道下的飞行器能源是可以补给的,可采用功率较大的发射功率。所以在航空遥测领域,OFDM 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卫星、飞船等遥测中,OFDM、MIMO 的研究和应用还未见报道。这些飞行器能量由电池提供,发射功率非常有限,功率放大器为非线性,况且卫星、飞船基本上不存在多径干扰,是一个理想的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 White Gaussion Noise,AWGN)信道,就目前而言,不宜采用 OFDM 技术。但是不论是航空遥测,还是卫星遥测,使用 MIMO 技术都可以提高信道容量,节约功率,提高传输的可靠性,所以 MIMO 在遥测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对于 SC-FDE技术,在遥测会议中未见报道,但是根据它的特点以及优异的抗多径性能,在航空遥测、导弹遥测等存在严重多径干扰的信道下,是一种鲁棒的遥测体制,很有必要深入研究。

查看详情

卫星通信9相关分类

卫星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例如甚小口径天线地球站(VSAT)系统,中低轨道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都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卫星通信也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覆盖广、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远、不受地理环境限制、质量优、经济效益高等优点,1972年在中国首次应用,并迅速发展,与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一起,成为中国当代远距离通信的支柱。

卫星通信由于它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具有灵活的可移动性,所以仍依它的优势创新发展。但亦受到迅速发展的光纤通信的挑战,它比卫星通信的容量大,传输速率高,有很多越洋通信被海底光缆所替代,陆地干线亦有类似情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卫星电视直播(DBs——Direct Broadcast Satellite或DTH——Direct To Home)、卫星声音广播、卫星移动通信以及卫星宽带多媒体通信成为新的四大发展潮流。

固定卫星通信

国际卫星通信组织的Intelsat系列已经发展到第九代,自1996年~2004年来业务量基本稳定增长,2004年全球总收入为94亿美元,美国预计2006年用户达百万,VSAT应用约每年增长15%~20%,宽带接人及多媒体业务逐渐发展,Ka波段将成为宽带业务的主流,宽带业务领先的有加拿大的电信卫星公司(Telesat)、美国的狂蓝(Wild Blue)公司和泰国的Shin卫星公司。

在卫星性能方面以增大发射功率,提高EIRP值,增加卫星转发器数量,增加带宽,降低成本,减小地面终端设备的尺寸和费用。加拿大2004年7月18日发射的阿尼克(Anik).F2卫星共有ll4台转发器,其中50台为Ka波段,泰国2005年8月11日发射的Ipstar卫星有114台转发器,通信容量为45Gbit/s,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用通信卫星,欧洲正在研制更大的卫星,准备安装250台转发器,预定2008年发射。

星上采用数字信号处理器,提高信号交换能力,减少地面设备,建立遥测、遥控、跟踪和监视功能以及网络管理功能的地球站,实现卫星动态控制及管理。卫星宽带通信直播高清晰度电视,连接Internet网发展网络电视等。

移动卫星通信

移动卫星通信它可以是全球性亦可以是区域性,全球性的采用中、低轨道卫星.区域性的采用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区域移动通信卫星有2000年2月12日发射的印度尼西亚的亚洲蜂窝卫星(Aees),又名格鲁达(Garula)-1,它是世界上第一颗区域性地球静止轨道个人移动通信卫星,有l40个点波束,11 000路同时通话的话路,波束覆盖占世界人口60%的亚太地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于2000年10月20日和2003年6月10日分别发射了瑟拉亚(Thuraya)_1和-2两颗卫星,每星具有13 750路同时通话的容量,它覆盖欧、亚、非106个国家。

国际移动卫星公司于2005年3月发射了第四代Inmarsat一4卫星,它具有全球波束和19个宽点波束以及228个窄点波束,用两颗卫星支持Inmarsat系统的大部分业务。它将引入宽带全球区域网(BGAN)的一系列新业务,传输速率达432kbit/s,星上采用L波段及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SP具有信道选择和波束成形功能,能产生宽带信道匹配功率与带宽资源,DSP还能剪裁卫星覆盖范围和调正波束,以满足容量和业务种类要求,还能处理固态功放及低噪声放大器的故障。宽带全球区域网将传输互联网、内部网、视频点播、视频会议、传真、电子邮件、电话及局域网等接入业务。

中、低轨道全球移动卫星通信的业务主要是话音和数据,亦可以与互联网连接,进一步发展多媒体通信。

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总的发展方向是大容量、大功率、高速率、宽带、低成本、高发射频率、多转发器、多点波束和赋形波束,应用星上处理技术切换信号,处理信号等,21世纪的卫星直播电视(DBS—TV)、个人移动卫星通信、多媒体卫星通信、卫星音频广播、卫星网络电视等将会得到大量发展。VSAT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更加显示其经济和社会效益,Ka波段的应用使设备更加小型化,当然亦带来衰减严重的缺陷。光通信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逐渐变得成熟可取,它要求精确的卫星控制技术,在国际上还处于研发阶段,预计不久将会进入实用阶段。

中国的卫星通信事业亦在迅速发展,2005年4月12日发射了亚太一6号(Apstar一6)卫星,它有38个C波段和14个Ku波段转发器,2006年lo月发射直播卫星一鑫诺2号(Sino-2),它有22个Ku波段转发器(目前有技术故障)。卫星通信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除金融、证券、邮电、气象、地震等部门外,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应急救灾、应急通信、应急电视广播、海陆空导航、连接互联网的网络电话、电视等将会广泛应用。中国的卫星发射技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领先世界,大推力、无污染、无毒的环保型火箭发动机中国已试验成功,这为发展中国的大型通信卫星乃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将沿着天地一体、优势互补、军民结合的长远发展方向迈进。[1]

查看详情

电网通信实用技术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11章。主要介绍了通信机房、电源典型配置及案例分析;电力特种光缆典型应用及案例分析;传输技术要求、组网典型配置及案例分析;交换技术现状、典型配置及案例分析;会议电视系统要求、典型配置及案例分析;通信数据网技术、典型系统配置及案例分析;终端通信接入网应用及典型配置,电网业务接入通信网技术、典型应用及案例分析;通信支撑网典型应用及案例分析,通信项目管理;通信新技术。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电力通信技术与专业管理,电力通信建设与运维的专业人员,同时还包括从事电力通信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作为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安全培训辅助教材。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