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土壤分离过程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与机理

《土壤分离过程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与机理》是2020年2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光辉。 

土壤分离过程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与机理基本信息

土壤分离过程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与机理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土壤侵蚀过程及其耦合关系 1

1.1 土壤侵蚀过程 1

1.1.1 土壤侵蚀 1

1.1.2 土壤侵蚀过程 2

1.1.3 退耕还林(草)工程及区域土壤侵蚀响应 4

1.2 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 5

1.2.1 坡面径流特性 6

1.2.2 水动力学特性定量表征 6

1.2.3 流量和坡度对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8

1.3 输沙率对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13

1.3.1 染色法修正系数 13

1.3.2 水流流态 17

1.3.3 径流深度与流速 18

1.3.4 阻力特征 20

1.3.5 综合性水动力学参数 23

1.4 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 24

1.4.1 扰动土 24

1.4.2 原状土 30

1.5 土壤性质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 34

1.5.1 浅沟发育坡面 34

1.5.2 典型土地利用类型 39

1.5.3 黄土高原样线 42

1.6 陡坡坡面径流挟沙力 48

1.6.1 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对挟沙力的影响 48

1.6.2 泥沙粒径对挟沙力的影响 51

1.6.3 挟沙力模拟 54

1.7 土壤分离与泥沙输移耦合关系 55

1.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5

1.7.2 输沙率对土壤分离速率的影响 56

1.7.3 土壤分离过程与泥沙输移过程耦合机制 58

参考文献 60

第2章 近地表特性对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63

2.1 不同地形条件下地表随机糙率的时间变化特征 63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3

2.1.2 不同地形条件下随机糙率的时间变化 65

2.1.3 降水特性对随机糙率的影响 68

2.1.4 耕作后地表随机糙率减小的物理机制 70

2.2 生物结皮湿润驱动的地表糙率变化 72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2

2.2.2 盖度对生物结皮湿润膨胀驱动的随机糙率的影响 73

2.2.3 干湿交替次数及间隔周期对生物结皮湿润膨胀驱动的随机糙率的影响 76

2.2.4 生物结皮湿润膨胀驱动的随机糙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77

2.3 植被茎秆覆盖对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78

2.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8

2.3.2 单个水动力学参数 79

2.3.3 综合性水动力学参数 84

2.4 生物结皮盖度及其季节变化对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 86

2.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86

2.4.2 黄土高原样线上生物结皮对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 88

2.4.3 生物结皮盖度对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 90

2.4.4 土壤水力特性对生物结皮季节变化的响应 95

2.5 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对表土中枯落物出露的响应 101

2.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01

2.5.2 枯落物混合密度对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102

2.5.3 枯落物类型对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105

2.5.4 枯落物对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影响随坡度的变化 106

2.5.5 枯落物对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影响随侵蚀过程的变化 107

2.6 退耕草地近地表特性对坡面径流流速的影响 109

2.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09

2.6.2 不同处理下坡面径流流速的变化 110

2.6.3 茎秆-枯落物对坡面径流流速的影响 111

2.6.4 生物结皮对坡面径流流速的影响 112

2.6.5 根系系统对坡面径流流速的影响 113

参考文献 114

第3章 生物结皮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 117

3.1 生物结皮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17

3.1.1 生物结皮的类型 117

3.1.2 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18

3.1.3 生物结皮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20

3.2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物结皮空间分布特征 121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1

3.2.2 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特征 122

3.2.3 土壤性质与植被特性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生物结皮影响 125

3.3 生物结皮盖度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 127

3.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28

3.3.2 生物结皮盖度及类型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 129

3.3.3 生物结皮盖度及类型对土壤侵蚀阻力的影响 132

3.4 生物结皮盖度季节变化及土壤分离过程的响应 134

3.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34

3.4.2 生物结皮盖度季节变化特征 135

3.4.3 生物结皮盖度季节变化对土壤侵蚀阻力的影响 137

3.4.4 影响土壤侵蚀阻力季节变化的因素 139

3.5 生物结皮覆盖、捆绑及吸附作用抑制土壤分离过程的相对大小 141

3.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41

3.5.2 生物结皮覆盖与物理捆绑及化学吸附作用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 142

3.5.3 生物结皮覆盖与物理捆绑及化学吸附作用对土壤侵蚀阻力的影响 144

参考文献 146

第4章 枯落物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与机理 148

4.1 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水文水保功效 148

4.1.1 枯落物量化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148

4.1.2 枯落物蓄积量的影响因素 149

4.1.3 枯落物的持水性 150

4.1.4 枯落物的水文水保功效 151

4.2 黄土丘陵区枯落物蓄积量空间变化及其持水性能 152

4.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52

4.2.2 枯落物蓄积量的空间变化 154

4.2.3 退耕模式对枯落物蓄积量的影响 157

4.2.4 枯落物持水性能 158

4.3 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持水性能的时间变化特征 162

4.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62

4.3.2 枯落物蓄积量 163

4.3.3 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最大吸湿比 168

4.3.4 枯落物持水过程 171

4.4 枯落物与表土混合量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 173

4.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73

4.4.2 表土中枯落物混合量 174

4.4.3 枯落物混合密度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 176

4.4.4 枯落物混合密度对土壤侵蚀阻力的影响 178

4.5 枯落物混合对土壤分离过程影响的时间变化特征 180

4.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81

4.5.2 枯落物分解 181

4.5.3 土壤分离能力 182

4.5.4 细沟可蚀性 183

4.5.5 土壤临界剪切力 186

4.6 枯落物与表土混合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188

4.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88

4.6.2 土壤侵蚀随降雨历时的变化特征 189

4.6.3 枯落物混合密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190

4.6.4 枯落物与表土混合对土壤侵蚀影响随坡度的变化 192

4.6.5 土壤侵蚀对枯落物混合密度及坡度的综合响应 194

4.7 枯落物覆盖与表土混合对侵蚀影响的对比 195

4.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95

4.7.2 枯落物覆盖及与表土混合对产流过程影响的对比 196

4.7.3 枯落物覆盖及与表土混合对侵蚀影响的对比 199

参考文献 202

第5章 根系系统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与机制 205

5.1 黄土丘陵区植被根系特征对退耕年限与模式的响应 205

5.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05

5.1.2 退耕年限 206

5.1.3 退耕模式 211

5.2 黄土丘陵区沟坡典型植物群落根系特征 214

5.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4

5.2.2 沟坡典型植物群落生长及根系特征 215

5.2.3 沟坡典型植物群落生长及根系特征季节变化 220

5.2.4 浅层滑坡体植物群落生长状况及根系分布特征 226

5.3 草地根系及其季节变化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 229

5.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9

5.3.2 根系密度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 231

5.3.3 根系的季节生长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 236

5.4 黄土高原草本根系阻控土壤分离的功能 241

5.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41

5.4.2 草本群落根系特征及其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 242

5.4.3 草本生长驱动的土壤性质变化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 247

参考文献 250

第6章 近地表特性影响土壤分离过程的相对贡献 252

6.1 退耕年限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 252

6.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52

6.1.2 土壤性质及植被生长特征随退耕年限的变化 253

6.1.3 土壤分离能力随退耕年限的变化 254

6.1.4 植被特征及土壤性质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 255

6.1.5 土壤侵蚀阻力对退耕年限的响应 258

6.2 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 260

6.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60

6.2.2 土壤性质及植被生长特征随恢复模式的变化 261

6.2.3 退耕模式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 262

6.2.4 土壤侵蚀阻力对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266

6.3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近地表特性影响土壤分离过程相对贡献 268

6.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69

6.3.2 不同演替阶段撂荒草地的土壤分离能力 272

6.3.3 近地表特性影响土壤分离能力的相对贡献 274

6.3.4 土壤侵蚀阻力对近地表特性的响应 275

6.4 典型草本群落根系系统抑制土壤分离过程的相对贡献 278

6.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78

6.4.2 典型草本群落根系类型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 280

6.4.3 典型草本群落根系类型抑制土壤分离能力的相对贡献 282

6.4.4 土壤侵蚀阻力对植物根系类型的响应 283

参考文献 2872100433B

查看详情

土壤分离过程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与机理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生物土壤滤池

  • 1、处理气量:22000m3/h;土壤滤池占地面积:120m2;滤池深:1.8m;设计接触时间不小于40s;辅助设备及相关工艺系统; 2、布气系统、生物土壤,滤池填料、喷淋系统 3、设计及技术服务包
  • 杭州楚环
  • 13%
  • 广西立淇环保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LoRa智能土壤采集器

  • ZHCJ-01
  • 绿粤
  • 13%
  • 深圳市绿粤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生物土壤滤池一体化处理设备

  • 处理气量:7000m3/h;生物土壤滤池含布气系统、生物土壤,喷头、PPR连接管)等材料,滤池填料、喷淋系统
  • 江苏博恩
  • 13%
  • 广西立淇环保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生物土壤滤池一体化处理设备

  • 1、处理气量:22500m3/h;占地130m2;设计接触时间不小于40s;辅助设备及相关工艺系统;2、生物土壤滤池含布气系统、生物土壤,滤池填料、喷淋系统3、除臭系统4、设计及技术服务包
  • 桂润
  • 13%
  • 广西立淇环保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生物土壤滤池一体化处理设备

  • 1、处理气量:65000m3/h;2、含布气系统、生物土壤,滤池填料、喷淋系统3、除臭系统4、其他配套系统5、技术服务包,不含设计
  • 杭州楚环
  • 13%
  • 广西立淇环保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分离

  • 肇庆市2003年3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分离

  • 肇庆市2003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分离

  • 韶关市2010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分离

  • 肇庆市2003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多乐士ICI家

  • L
  • 清远市英德市2008年4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仿真植被

  • 仿真植被
  • 50m²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6-10-19
查看价格

仿真植被

  • 仿真植被,木工板打底,铁丝网固定;
  • 10m²
  • 1
  • 不限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9-06-13
查看价格

耕作层土壤、犁底层土壤、回填用素土

  • 耕作层土壤、犁底层土壤、回填用素土
  • 1m²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1-10-27
查看价格

土壤灭菌剂

  • 土壤灭菌剂
  • 1m²
  • 3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6-08
查看价格

土壤传感器

  • 土壤传感器
  • 1台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8-17
查看价格

土壤分离过程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与机理内容简介

《土壤分离过程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与机理》以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驱动的植被恢复为背景,以土壤分离过程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为核心,在大量野外调查、定位监测和室内控制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凝练了土壤分离过程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与机理的新研究成果。内容涵盖了土壤侵蚀过程及其耦合关系、植被恢复驱动的近地表特性变化对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生物结皮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与机制、土壤侵蚀阻力对枯落物混入表土的响应、根系系统对土壤分离过程的影响、近地表特性对土壤分离过程影响的相对贡献。具体分析了土壤分离与泥沙输移的耦合关系、明确近地表特性对坡面径流水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程度与机理、量化生物结皮类型与盖度对土壤侵蚀阻力的影响、明晰枯落物与表土混合及其季节变化影响土壤分离过程的机理、建立植被根系特性与土壤侵蚀阻力间的函数关系、确定植物群落近地表特性影响土壤侵蚀阻力的相对大小。

查看详情

土壤分离过程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与机理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土壤分离过程对植被恢复的响应与机理文献

人工促进植被恢复对基岩质海岸防护林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人工促进植被恢复对基岩质海岸防护林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人工促进植被恢复对基岩质海岸防护林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格式:pdf

大小:458KB

页数: 6页

根据沿海基岩质海岸不同的植被类型典型地段,在三门县浬浦镇草头村选择了6个试验样地和1个无林地作对照进行人工促进植被恢复对基岩质海岸防护林的土壤生态特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含水率普遍较低,并随着土层增加相应减少。经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的化香纯林土壤含水率最高,北江荛花檵木混交林土壤比重最小,二样地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增加,其它各样地间差异不明显。(2)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试验样地的土壤全氮、水解性氮、全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地,其中土壤全氮、水解性氮、全磷及有机质含量均以经人工促进植被恢复的北江荛花檵木混交林最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以化香纯林最高。

不同防沙工程措施对海岸带沙地植被恢复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不同防沙工程措施对海岸带沙地植被恢复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不同防沙工程措施对海岸带沙地植被恢复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格式:pdf

大小:458KB

页数: 9页

应用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值和生物量分析了福建海岸带不同防沙工程措施中沙地植被的两种恢复过程,即网格草地恢复:厚藤群落,鬣刺+海边月见草+海滨蟛蜞菊群落,鬣刺+厚藤+海滨蟛蜞菊群落;平台草地恢复:绢毛飘拂草+海边月见草+厚藤群落,丁葵草+厚藤+海滨蟛蜞菊群落,矮生苔草+绢毛飘拂草+马缨丹群落。生活型为匍匐草本或草质藤本的物种较其它生活型的物种能更好的适应海岸带沙地环境。两恢复过程中,植被的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都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n形变化趋势。在网格草地恢复中,网格设置与匍匐草本厚藤促进了物理环境的改善,并为后期定居者创造了较好的定居条件,而在平台草地恢复初期,化学材料与黏土混和平台的设置提高了下垫面稳定性,使近缘防护林内的草地物种得以成功定居和繁殖。海岸防沙工程为先锋种的定居提供了优越的下垫面条件,促进了组成的多元化和结构的复杂化,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pH值明显降低,并对海岸带沙地植被生物量的积累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采用工程方式恢复海岸带沙地植被,对于海岸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排土场植被恢复土壤与植被交互影响动态模拟项目摘要

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08-15)中提到要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排土场植被恢复是焦点之一。文献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植被的生长有着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项目以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为基地,以03-08年对试验区内不同恢复模式、植物类型、恢复年限以及对应的土壤环境因子和植被生长状况调查数据和近30年的遥感数据为基础,分析和确定土壤(理化属性)和植被生长状况特征指标。.采用多元对数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土壤(土层厚度、土壤容重和土壤肥力主要指标)和植物(NDVI、植被覆盖度、土壤亮度、绿度)特征指标的相互影响关系,采用耦合动力学原理建立土壤和植被特征指标交互影响模型。采用GIS平台,研制排土场土壤和植被特征指标的交互影响动态影响原型系统。.该研究结果,争取在植被恢复土壤与植被交互演替建模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化土壤和植被演替的机理研究,提高恢复效果,加快恢复速度。

查看详情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环境效应研究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相互作用研究的集成,是作者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的凝练与总结。本书主要涉及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特征、土壤有机碳固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侵蚀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植被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植被恢复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研究内容。

查看详情

排土场植被恢复土壤与植被交互影响动态模拟结题摘要

以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和植被相互影响关系,课题组开展了以“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排土场”为研究对象的土壤与植被数据信息获取、与分析方法研究。 (1)研究了2003-2008年间的排土场土壤、植被等特征指标数据规律及其相关性(Guo Xiangyun, etc., 2010)。根据分析结果,固定了36个采样区,共采集了182个土样、126个植被样本,获得了土壤有机质、土层厚度、土壤水分、土壤电导率、土壤肥力指标、植被生物量、树高、小气候(风速、风向、空气温湿度)等基础数据。 (2)基于研究区的Spots、QB、IKnos和landsat遥感影像,构建了最佳回归模型反演植被覆盖度的方法(Zou Xiaochen, etc., 2010);发明了一套针对Landsat TM 遥感数据源的地面实测植被覆盖度及处理计算方法(发明专利ZL201010137835.3);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土壤亮度、土壤绿度等4种植被指数,研究了排土场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Zhu Xiang, etc., 2011)。生成了研究区DEM、土壤各指标、植被盖度、植物生物量、地形等专题图。 (3)研究分析了排土场植被恢复土壤、植被等特征指标时空变化规律及空间异质性(Guo Xiangyun, etc., 2010)。采用地统计学、景观生态学理论,提出了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植被指数空间状况、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状况,以及植被指数与土壤、地形因子在不同尺度上的相关关系分析方法(发明专利:ZL201010120312.8)。 (4)为揭示排土场生态系统植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调节规律和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提出了植被恢复后效果评价方法(Chen Yingyi etc., 2012)。研制了具有采集和遥感信息提取植被盖度、植被生物量、地形信息等功能的采集设备和信息系统(软件著作权 2010SRBJ5371,2011SRBJ4406,2010SRBJ3986,2010SRBJ3987)。集成了排土场土壤温湿度、小气候、植被视频等参数的远程动态监测平台(Chen Yingyi, etc., 2011)。课题组试探性的开展了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排土场植被恢复场景建模技术(Ma JunCheng. 2012)。 共发表论文8篇,收录待发表1篇,获得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培养博士2人,硕士4人。 2100433B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