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绪论
复习思考题
第1章 土壤水分运动基本原理
1.1 土壤水分形态
1.2 土壤水势
1.3 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
1.4 土壤水分运动参数
1.5 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的求解方法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土壤入渗特征
2.1 土壤入渗过程
2.2 物理基础积水人渗公式
2.3 降雨入渗公式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根系吸水
3.1 根系吸水过程
3.2 根系吸水的影响因素
3.3 根系吸水模型
3.4 根系吸水速率的估算
3.5 小麦根系吸水与根系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土壤空气传输
4.1 土壤空气的组成
4.2 土壤气体运动
4.3 土壤导气率变化特征
4.4 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田间热量平衡与土壤热传递
5.1 地表能量平衡
5.2 土壤热传输
5.3 土壤热特性
5.4 土壤温度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土壤养分运移转化
6.1 土壤养分基本特性
6.2 土壤养分运移
6.3 作物生育期养分的迁移转化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光合作用及其模型
7.1 太阳辐射及作物对其吸收
7.2 作物光合作用基本特征
7.3 光响应曲线
7.4 光合-气孔导度-蒸腾模型
7.5 作物冠层尺度生理生态模型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作物生长模型
8.1 气象模块
8.2 作物模块
8.3 土壤根区含水量模块
8.4 葡萄生长模型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2100433B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本生产资料,作物生长与土壤水、肥、气、热密切相关。王全九等编*的《土壤物理与作物生长模型(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在介绍土壤中水、肥、气、热传输特征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根系吸水、作物光合特征、植物生长过程模拟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测试方法和相应数学模型,以期为实现农业水肥高效利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和知识。
本书可作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生和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农业节水灌溉、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方面学者的参考书。
植物的话有水竹 幸运竹 它们可以养在水里 脑筋急转弯的话有爆竹
不一定。土壤颗粒的作用只是固定植物, 土壤中对植物有用的是土壤溶液,换成玻璃球也行, 加入配制好的适于植物生长的营养液就可作无土栽培了。无土栽培(soilless culture) 不用土壤,用其它东...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矿物质养分和阳光.土壤是贮存水分和矿物质养分的载体,同时它又有固定植物根,茎的作用,因为植物不可能直接从岩石中吸取养分,如果人们能利用其他物质代替土壤,满足植物对上述四要素的要...
氯离子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综述氯在植物中的主要营养和生理生化功能,我国主要土壤含氯状况,施氯对土壤性质、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作物的耐氯临界值,氯在作物中的含量及分配和施氯对其它养分吸收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植被盖度与土壤侵蚀量模型建立与分析
植被盖度与土壤侵蚀量之间的关系在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往往被忽视。植被盖度对减小击溅侵蚀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本文以北镇市华丰水土保持试验站2005年数据为例,建立植被盖度与作物生长期数据模型,并以实例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作为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植被盖度直接决定着土壤侵蚀量大小的结论。
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影响热量在土壤剖面中的保持、传导和分布状况的土壤性质。包括3个物理参数: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土壤热性质是决定土壤热状况的内在因素,也是农业上控制土壤热状况,使其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物理因素,可通过合理耕作、表面覆盖、灌溉、排水以及施用人工聚合物等措施加以调节。
又称土壤比热,即每单位土壤当温度升高 1℃时所需的热量。以土壤重量为单位时称土壤重量热容量(Cp);以土壤容积为单位时称土壤容积热容量(Cv)。干燥土壤的容积热容量等于土壤重量热容量与土壤容重的乘积。
土壤各组分的热容量不同。其中以水的热容量为最大,空气的容积热容量最小,因而土壤水是影响热容量的主导因素。农业生产上常通过水分管理来调节土壤温度,如低洼易积水地区在早春采取排水措施促使土壤增温,以利种子发芽等。
是表征土壤导热性质的物理参数或导热系数,即在稳态条件下每秒钟通过截面积为1平方厘米、长度为1厘米、两端温差为1℃的土柱时所需的热量。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λ为导热率;Q为T 时间内、流经厚度为d、横截面积为A的土柱的热量;t1和t2为土柱两端的温度,(t1-t2)/d为温度梯度。
土壤各组分的导热率不同:矿物的导热率最大,其次为水,空气的导热率最小。
土壤导热性的调节主要依靠土壤水,如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灌水增加土壤含水量以防霜冻等。
是表征土壤导温性的物理参数(或导热系数),有时也称温度扩散率或温度扩散系数。其物理含义是在标准状况下,在土层垂直方向单位土壤容积中,流入相当于导热率λ时的热量后所增高的温度,单位为平方厘米/秒。其与导热率的关系式: 式中Kt为导温率;Cv为容积热容量。
土壤水分对土壤导温性有明显影响,一般呈双曲线关系,即从干土变为湿土时Kt值不断增加,但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一定限度时Kt值即不断下降,其转折点因土而异。耕层土壤的 Kt常数低于底层。如南京黄棕壤0~50厘米土层的Kt为3.11×10厘米2/秒,而50~100厘米土层的Kt值为4.92× 10厘米2/秒,上下土层间Kt的差异较大。在工农业生产中为了解土壤剖面不同深度在不同时间内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常需测定土壤导温率。
由于土壤是一个不均质体,其组分的变化常受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影响,决定土壤热性质的各个参数只是相对稳定,并不是绝对常数。
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
土壤的两种彼此关联的物理性质,即土壤电性和磁性的统称。土壤电磁性的测定对于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土壤调查和制图、土建工程的地基处理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调控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指不同于土壤电化学性质的土壤电物理性质,包括土壤自然电场(电位)、电阻(电导)、电渗、介电常数等。其中,尤以土壤电阻和自然电场更为重要。土壤电阻是土壤电导的倒数,常用以确定土壤含水量或盐渍度,进而可确定某些土壤的分布界线等。土壤自然电场是土壤中各种带电土粒和盐类离子所具有电场。通过测定土壤自然电场,可以了解某些成土过程的信息、区分复域土壤、确定地下水位和流向等。成土过程和耕作、施肥、灌排等所造成的土壤盐分离子的离解、解吸、淋溶、淀积、吸附等,可使剖面中自然电场产生分异,从而显示其发生学特征。如碱土和淡栗钙土等淋溶层的自然电场比淀积层高40~50毫伏,而淡栗钙土淀积层的自然电场又比碱化层高15~25毫伏。各发生层的界面上的电位差较大。
按磁性特征,土壤组分可分反磁质、顺磁质和亚铁磁质3类。由于反磁质的磁性极其微弱,土壤磁性主要决定于后两类,尤其是亚铁磁质。但土壤中的铁、锰化合物多为顺磁质,只有磁铁矿、磁赤铁矿及其含钛系列等少数几种为亚铁磁质。土壤磁性与土壤矿物的组成关系密切。成土过程中土壤铁、锰物质的淋移、淀积和形态转化,特别是顺磁质和亚铁磁质的相互转化,是造成土壤磁性消长的原因。
土壤磁性包括磁化率、剩余磁化强度(剩磁)、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等,以前二者更为重要。土壤磁化率用以量度磁化的难易,其含义可用下式表示:K=J/H。式中K为溶积磁化率,J为磁化强度(单位容积的磁矩),H为外磁场强度,为消除土壤松紧状况的影响,则可用比磁化率表示: X=K/d。式中X为比磁化率;d为土壤容重剩余磁化强度,指物质在外磁场中磁化后再撤离外磁场时,反磁质和顺磁质的感应磁性立即消失,而铁磁质和亚铁磁质仍可长久保持的一部分感应磁化强度。土壤自然剩磁则是土壤形成过程中各种磁化作用保留下的剩磁,包括热剩磁、沉积剩磁、化学剩磁和沉滞剩磁等的综合。土壤剖面中各层的剩磁与感应磁化强度(由现今的地磁场影响产生)的比值称Q值,可作为土壤鉴定的依据。
土壤电磁性的调节主要包括电改良和磁处理两个方面。土壤电改良即利用人工直流电加速土壤中的电化学反应和电渗过程,可用于促进盐碱土的淋盐、脱碱和粘质土的排水、加固,达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目的。进行时一般将阳极置于土表、阴极置于排水沟底部,以利Na的淋洗。直流电引起阳极区的土壤溶液发生酸化,促使钙的活化和钠的排除,进而促进土壤团聚化,可显著提高土壤渗透性能。电流方向宜交替变换,以避免土壤的局部性酸化造成土体理化性质的不均匀性,以及电极材料被腐蚀而产生金属离子毒害。
土壤磁处理即将土壤置于外磁场中使其产生剩磁,或将含铁的工矿废渣经磁处理后用作土壤改良剂。前者可改善碱化土壤的微结构性;后者可改善粘质土壤,特别是潜育性土壤的理化性质。
本书可作为土壤、农田水利、环境保护类专业研究生的教科书,并可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2100433B